侵权责任法研究(第二版)下卷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侵权责任法研究(第二版)下卷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利明 著
图书标签:
  • 侵权责任法
  • 民法学
  • 法学
  • 王利明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法律研究
  • 侵权法
  • 法理学
  • 民事法律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4343
商品编码:168662484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侵权责任法研究(第二版)下卷

定价:148.00元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30022434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密切结合我国《侵权责任法》和有关侵权法的前沿理论及司法实践经验,并在借鉴国外侵权立法先进经验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内容体系、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要件、免责和减轻责任事由、数人侵权制度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等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探讨。

目录


目录
侵权责任法分则体系导论1
第四编 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第十四章 监护人责任29
节监护人责任概述29
第二节监护人责任制度的比较法分析35
第三节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41
第四节监护人责任的构成要件44
第五节监护人责任的承担47
第六节被监护人的公平责任51
第十五章 暂时丧失意思能力人的责任57
节暂时丧失意思能力人责任概述57
第二节暂时丧失意思能力人的责任承担60
第十六章 用工责任66
节用工责任概述66
第二节用工责任的归责原则78
第三节用工责任的构成要件83
第四节单位用工责任92
第五节个人用工责任102
第十七章 网络侵权责任113
节网络侵权责任概述113
第二节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单独侵权责任120
第三节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126
第十八章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147
节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概述147
第二节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归责原则153
第三节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构成要件157
第四节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两种类型166
第五节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范围174
第十九章 教育机构的责任181
节教育机构的责任概述181
第二节教育机构对校内人员侵害的责任195
第三节教育机构对校外人员侵害的责任202
第五编 特殊侵权责任
第二十章 产品责任211
节产品责任概述211
第二节产品责任的历史发展218
第三节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225
第四节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229
第五节产品责任的减免事由248
第六节产品责任的承担主体254
第七节产品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诉讼时效264
第八节投入流通以后的召回等义务267
第九节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276
第二十一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286
节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概述286
第二节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293
第三节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302
第四节责任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312
第五节交通事故责任的主体318
第六节机动车事故救助基金347
第二十二章 医疗损害责任354
节医疗损害责任概述354
第二节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365
第三节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370
第四节举证责任与过错推定384
第五节医疗领域内的特殊产品责任391
第六节侵害患者知情权和同意权的责任402
第七节侵害患者隐私权的责任416
第八节医疗机构的免责事由421
第九节医疗机构的责任范围429
第二十三章 环境污染责任433
节环境污染责任概述433
第二节环境污染责任制度的发展449
第三节环境污染责任的归责原则456
第四节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463
第五节减轻和免责事由476
第六节环境污染责任承担方式483
第七节数个主体污染环境的责任489
第二十四章 高度危险责任498
节高度危险责任概述498
第二节高度危险责任的一般条款516
第三节民用核设施致害责任535
第四节民用航空器致害责任545
第五节高度危险物致害责任554
第六节高度危险活动致害责任573
第七节高度危险责任中的减免事由——自甘冒险585
第八节高度危险责任中的赔偿限额589
第二十五章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594
节饲养动物致人损害594
第二节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602
第三节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611
第四节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特殊规则618
第五节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636
第二十六章 物件致人损害责任641
节物件致人损害责任概述641
第二节物件致人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650
第三节建筑物等物件脱落、坠落致人损害责任656
第四节建筑物等物件倒塌致人损害670
第五节高楼抛掷物或坠物致人损害的责任687
第六节堆放物致人损害的责任707
第七节公共道路上的物品致害责任716
第八节林木折断致人损害责任729
第九节地面施工致害责任735
第十节窨井等地下设施致人损害责任744
参考文献752
版后记764
第二版后记765

作者介绍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代表、九届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十届全国法律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法律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高人民法学特邀咨询员,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建设部法律顾问,北京市专家顾问团成员,北京市公安局专家咨询员,福建省顾问,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副主任。

文摘


序言



侵权责任法研究(第二版)下卷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利明教授倾力打造的《侵权责任法研究》的第二版下卷,延续了上卷严谨的学术品格与深刻的法理洞察,旨在对我国侵权责任法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实践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与梳理。本卷聚焦于侵权责任构成的核心要素、特殊侵权行为的规制、侵权损害赔偿的精细化计算,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力求构建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本土适用性的侵权法学体系。 第一部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深化探讨 本卷伊始,便对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考察。不同于一般民法教材对构成要件的简单罗列,本书着重探讨了各个要素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演变与张力。 一、过错认定的复杂性与适用 本书对“过错”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跨越传统的界定。在分析过错时,不仅复习了传统民法中的故意与过失,更引入了对“注意义务”(Duty of Care)的深度分析。王利明教授结合大量的司法判例,探讨了在高度危险作业、专业服务领域(如医疗、金融、法律服务)中,如何量化和判断行为人所应尽的注意义务标准。特别关注了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如何处理组织(法人)层面的过错认定问题,例如,企业管理上的疏忽是否直接归责于法人,以及如何区分组织过错与员工个人过错。此外,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分配,本书提出了不同于一般侵权案件的特殊规则构想,以应对现代商业活动的隐蔽性。 二、因果关系的科学化与本土化 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历来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点。本卷对“原因力”的判断标准进行了精密的解构。作者系统梳理了“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法律适用逻辑,并深入探讨了“替代原因”(Alternative Causation)和“多因一果”情形下的归责难题。在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领域,针对科学证据不足的情况,本书详细阐述了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盖然性标准”(Probability Standard)来弥补直接因果关系证明的不足,论证了在特定情境下,司法应如何平衡受害人的保护需求与加害人的抗辩权利。 三、损害认定的多元化与客体保护 本书对“损害”的范畴进行了扩张性的解释,超越了传统的财产损失和身体伤害。重点讨论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与限度,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对非典型精神损害(如“踢皮球”效应导致的焦虑、预期利益损失的精神影响)的赔偿标准提出了详尽的论证。同时,对知识产权、人格权等新型客体受到侵害时,如何量化损害赔偿额,特别是如何运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来弥补非财产性损害的不足,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 第二部分:特殊侵权行为的精细化规制 下卷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对当代社会中频发且复杂的特殊侵权形态的规制研究,这是本书紧扣时代脉搏的重要体现。 一、高度危险作业与风险分配 本书对高度危险作业的界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高速公路、爆破作业等,而是将人工智能(AI)运行、基因技术应用、大型基础设施维护等新兴高风险活动纳入分析范畴。在分析无过错责任(Strict Liability)的适用时,作者借鉴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在特定高科技领域实施“风险责任优先”原则的必要性,并对如何通过保险制度和社会互助机制来分散和消化这种高风险成本进行了制度性构想。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深化研究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本卷对环境侵权责任的特殊性进行了专题研究。重点探讨了“损害事实的长期性、隐蔽性”如何影响因果关系和诉讼时效的认定。本书详细分析了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的资格认定、被告的范围界定,以及惩罚性赔偿在环境领域的独特功能。特别关注了对生态系统损害(Ecosystem Damage)的评估方法,主张建立“替代成本法”和“预防成本法”相结合的生态修复费用计算模型。 三、产品责任与供应链中的多主体责任 产品责任部分,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深入分析了现代复杂供应链背景下,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分销商乃至设计咨询机构之间的责任链条。作者详细论述了“可预防性原则”在产品设计缺陷认定中的核心地位,并着重分析了“信息披露义务”的内涵,包括对产品使用风险、潜在的软件漏洞(针对智能产品)的充分告知义务。对于“惩罚性赔偿”在严重产品致害案件中的引入与适用条件,也给出了细致的论述。 四、网络空间中的新型侵权行为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本书专门开辟章节研究网络侵权。这包括对数据泄露、算法歧视、网络名誉侵权等新型行为的法律定性。作者探讨了平台责任的边界——何时应被视为“信息存储空间提供者”,何时应承担“积极的审查或删除义务”。在网络身份盗用、个人信息非法收集与使用等热点问题上,本书提出了基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控制权的侵权责任归责方案。 第三部分:侵权损害赔偿的精算与制度重构 本卷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赔偿责任的量化和制度保障,旨在实现“填补损失”与“社会公平”的平衡。 一、赔偿范围的限制与例外 在深入探讨赔偿限额制度(如人身损害的定期给付)时,本书对我国现有法律框架进行了反思。重点讨论了“可预见性原则”在限制赔偿范围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商业合同履行中的“间接损失”问题,如何界定其与侵权责任的边界。同时,对受害人自身的过错(或原因力)如何影响赔偿额的减少(或免除)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强调了公平分担风险的司法理念。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本土化构建 本书认为,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是我国侵权法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环境污染和故意侵权领域。作者系统梳理了惩罚性赔偿的国际经验,并提出了在我国司法体系内构建其适用条件的“三阶层模型”:一是确定加害行为的恶性程度(故意或重大过失);二是量化“惩罚性倍数”的确定标准,强调其与加害人财富水平的关联性;三是探讨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问题,以避免重复惩罚或不当得利。 三、医疗事故与专业服务责任的特殊处理 针对医疗侵权,本书强调了“临床诊疗规范”作为判断注意义务的关键标准。重点分析了“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条件,并对医疗风险的告知义务、知情同意的有效性等进行了深入论证。此外,在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本书探讨了“信赖利益损失”和“机会丧失损失”的赔偿界定,主张对专业人员的过错应采取更严格的审查标准。 结论:侵权责任法学的未来展望 王利明教授在下卷的总结部分,将理论分析提升至制度构建的高度,展望了侵权责任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他强调,未来的侵权法研究必须更加关注社会风险的动态变化,推进侵权责任法从传统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的转型,并通过与社会保险、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的有效衔接,构建一个更加科学、更具人文关怀的现代侵权法律体系。本书是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司法实务人员和研究生深入研究侵权法学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其章节的组织结构所吸引。它似乎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法条顺序来展开,而是形成了一种更加逻辑化、体系化的编排。这种编排方式,让我能够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逐步理解侵权责任法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对于书中可能涉及的“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的比较分析特别感兴趣,这两种归责原则的界定和适用范围,直接关系到侵权责任的承担,其精妙之处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震撼。虽然我并非法律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侵权责任法这一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绝佳契机。从目录的细致划分就能看出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良苦用心,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独立的思考单元,层层递进,将侵权责任法的复杂体系徐徐展开。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常常是争议的焦点,作者能否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将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具象化的解读,是我最为期待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法律理论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法学著作,不仅要有严谨的论证,更要有深刻的思辨。这部《侵权责任法研究》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对既有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同时,也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和新思考,这对于推动侵权法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的深入探讨,这无疑是侵权法中最核心的部分,如何准确把握每一个要件,是理解整个侵权法体系的关键。

评分

不得不说,王利明教授的这部著作,在学术的严谨性和理论的深度上,确实达到了令人称道的水平。我虽然涉猎过一些法律类的通俗读物,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专业性是那些作品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对法理的深刻挖掘和精妙阐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法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富有洞察力的观点。尽管有些理论探讨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稍显晦涩,但通过仔细研读,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侵权法实践领域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在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的侵权事件,背后究竟是如何援引法律条文,如何进行责任认定的。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之上,想必也融入了作者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的章节,这两个概念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案件中的适用,都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