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以后,大家又不满意新的现实,又想用更积极的办法去改造中国。这是我们的毛病,老想照一种理想,用一个主义去改造中国,事实上,社会是不允许这样搞的。最好是不要有这个念头:要重新改造中国社会。要让民间老百姓自己发展,少干预,只要民间的发展不会影响整个秩序,就要宽容,给予自由。另外一个关键,日本的侵略是我们一切灾难的开始。辛亥革命本身是往前走了一步,打开了某一些门户。但是我们走出来就有问题,因为还有外面的影响。中国要做共和之梦,但是有一些很恶的势力,或者是国外,或者是国内,把这个梦想挡住了。这些恶势力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置老百姓和全社会于不顾。
评分评分
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岭南自从清季以来,就是思想文化的前沿,不用说康有为梁任公,就是后来的孙大炮也是广东人。所以,这本书开始就以余英时和金耀基谈辛亥革命开始,以梁文道周保松畅谈香港文化的前景为终,这样的布局,虽然是以访谈录为形式的书里,还是有章法可寻的。余英时先生谈的是晚清的改革,认为满清政府由于利益关系,所以不肯改革,所以革命才最终取得了主流。这是在谈论晚清,还是在讨论世事?想来,余英时先生是从陈寅恪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古典今典的写作方法,连访谈录中也会流露一二。
评分李怀宇:为什么辛亥之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会走得如此曲折?
评分那么,如今的现状是否是我们曾经的期望?书名《思想人》,代表受访者自然都是这个问题的思索者。从他们的回答来看,虽然方式、角度各不相同,但对当代文化状况,确是消极看法为主。文化刚刚从政治的胁迫中挣扎而出,却陷入了后工业商品时代的异化大潮中。表观建筑形式的“水泥化”;大学教育的功利化;文学研究的“工匠化”;文学作品本身的日渐凋零,这些都令人难掩失望之情。文化对现实的关怀,对人性的反思,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似乎都还做得不够。也难怪近来“民国风度”成为人们追忆的热点,对往昔的缅怀,其实体现的正是对现实的不满。“大师不再”、“文学已死”之类的叹息,我们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不过,固然现状难令人满意,但悲观之中也不是没有希望。身处中华文明最大转型期,弯路和挫折有时在所难免。但只要不忘初衷,那么即使是黑暗中的摸索,前方未必没有光明。毕竟“自由”这一文明之魂,并没有完全丢失。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所说,大师之类,是后世的眼光,而当世之人的标准和判断,有时反而会“当局者迷”。
评分书不错,有点意思,慢慢读。
评分评分 评分
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岭南自从清季以来,就是思想文化的前沿,不用说康有为梁任公,就是后来的孙大炮也是广东人。所以,这本书开始就以余英时和金耀基谈辛亥革命开始,以梁文道周保松畅谈香港文化的前景为终,这样的布局,虽然是以访谈录为形式的书里,还是有章法可寻的。余英时先生谈的是晚清的改革,认为满清政府由于利益关系,所以不肯改革,所以革命才最终取得了主流。这是在谈论晚清,还是在讨论世事?想来,余英时先生是从陈寅恪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古典今典的写作方法,连访谈录中也会流露一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