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
原价:88.00元
作者:﹝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吕增奎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11719843
页码:4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Kg
★新思想译丛作品推荐: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3448011.html'>恶的美学历程:一种浪漫主义解读 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3448009.html'>美学意识形态:修订版 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3495184.html'>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点击进入
target='_blank' href='product../23468069.html'>百年世事:德国原总理施密特与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对话录 点击进入
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真正最后一部力作!
“现在又是应该认真地对待马克思的时候了。”——霍布斯鲍姆在本书的最后一句忠告!在《共产主义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本书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从对贵格会运动到马基雅维利,以及在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哲学中的渊源。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工人阶级的境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主义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过去30年来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出色、深刻、有力且广泛的研究,《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毫无疑问地向我们展示出:马克思是我们这一世纪的思想家,就像他是过去两个世纪的思想家一样。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备受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多个国家的大学授予名誉学位。
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同龄人,1917年出生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1919年,举家迁住维也纳,十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孤儿霍布斯鲍姆于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战”后受创最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转赴英国,幸运地躲过之后的纳粹大屠杀,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二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至1946年退伍,回到剑桥完成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英国费边社的历史。1947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98年,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为其颁发了名誉勋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2002年,被任命为他一生执教的伯克贝克学院校长,由于他的辞职信一直未获批准,实际上他至死都是该校校长。2003年,获得杰出欧洲史研究奖。2012年,中国国庆日凌晨,因病在伦敦谢世。
译者简介:
吕增奎,哲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共中央编译局海外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海外当代中国学研究。主编《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3部文集,翻译《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的复兴:富裕启示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部专著,发表论文和译文20多篇。
中文版序俞吾金
前言
第一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一章 今天的马克思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与政治
第四章 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第五章 论《共产党宣言》
第六章 发现《大纲》
第七章 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第八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命运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马克思博士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者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880—1914年
第十一章 反法西斯主义时代:1929—1945年
第十二章 葛兰西
第十三章 葛兰西的接受史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45—1983年
第十五章 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1983—2000年
第十六章 马克思和工人:漫长的世纪
索引
译后记
附录:
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磅礴的气势,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里去。我猜想,这本书绝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部历史的史诗,试图去描摹一个伟大思想是如何在人类社会留下深刻烙印的。霍布斯鲍姆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历史学界的金字招牌,他对于宏大叙事和复杂脉络的梳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演变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复杂面向。它不仅要讲述“是什么”,更要深入挖掘“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理论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诞生?它又如何与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产生了那样剧烈而又持久的共振?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赞颂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审视这个思想体系的内在张力与外部影响。那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把握,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读这样的书,就像是登上了一座高塔,俯瞰整个近现代史的起伏跌宕,感受思想巨人的步伐。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在处理这类“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和公正性。面对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爱憎分明的主题,保持史学家的距离感是极其困难的,但也是最能体现其专业性的地方。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充满激情的拥护者和那些坚决的反对者所持有的论点,都置于历史的参照系中进行检验,而不是简单地站队。这种“传奇”的解读,不应是简单的褒贬,而应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史进程的细致记录与沉思。这本书若能成功,它将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式的解读,更会成为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影响世界”的经典案例研究。它应该能让我们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真正的颠覆性思想是如何孕育、传播,并最终面对其自身历史局限性的那个复杂过程。
评分老实说,选择阅读这样一部著作,本身就带有一种挑战既有认知的渴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不同于我们以往所接受的、经过意识形态过滤的视角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传奇”色彩。霍布斯鲍姆的叙事风格,即便是在谈论严肃的学术议题时,也总能保持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这种文学性的叙事技巧,对于消化复杂理论框架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平衡“人物传记”与“思想史”的比重。如果仅仅是罗列观点,那未免失色;如果只是描绘人物的生平轶事,也缺乏深度。真正的“传奇”必然是两者交织的产物——是思想家本人的经历如何塑造了理论的锋芒,又是理论如何反过来塑就了他们及其追随者的命运。我希望看到作者对那些关键的转折点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理论在实践中遭遇的挫折,以及支持者们在面对历史逆流时的挣扎与坚守。
评分初翻开这厚重的篇章,我感受到的不是历史书的陈腐,而是一种强烈的、近乎新闻报道般的现场感。我仿佛能听到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轰鸣声,闻到伦敦街头底层人民的艰辛气息,这使得理论的诞生不再是纸面上的空想,而是对现实苦难最直接的回应与呐喊。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它没有将马克思和他的追随者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哲人,而是置于他们所处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考察。我好奇作者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地方化”和“变异化”的过程。这种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与矛盾,往往是研究一个思想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不仅要理解原初的文本,更要理解它如何被世界所接纳、误读、再创造,最终形成一股股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洪流。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篇幅,描绘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持续不断的、充满张力的辩证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改变世界”这几个字,无疑是全书的核心驱动力。它指向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影响力,更是其在全球政治格局中掀起的巨大风暴。我猜想,本书必定会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从一个学术流派,演变为一种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的政治力量,并最终塑造了二十世纪的历史版图。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准确判断——从早期工人运动的萌芽,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再到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峙,乃至后来的思潮退潮。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梳理出这条清晰而又曲折的脉络。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就是对“后果”的深刻理解。即,一个思想体系,无论其初衷如何高尚,最终是如何在复杂的人性、权力运作和历史偶然性面前,展现出其多面性、甚至其“反面”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个时代精神偶像的深度体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