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对原“电路原理”“模拟电路”“通信电路”和“数字电路”等课程重构形成的新电路原理课程,体系架构为一条主干四个分支。电路抽象为主干,包括端口或支路抽象下的电路基本定律、定理,电路方程列写方法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开关抽象、数字逻辑、CMOS门电路,有源、无源等。四个分支为线性电阻电路,包括电阻分压、电桥、衰减电路,理想变压、回旋、环行器,理想受控源、负阻、负反馈放大器,噪声、阻抗、传输等;非线性电阻电路,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反相器、电流镜、差分对、乘法器,CE、CB、CC组态和cascode结构,运放电路及其正负反馈应用,ADC、DAC,非线性失真,线性化处理方法等;一阶动态电路,包括一阶RC、RL滤波器时频分析,半波整流器、张弛振荡器,开关电容,延时、带宽等;二阶动态电路,包括二阶RLC滤波器时频分析,阻抗匹配与变换电路,高频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DC-AC,DC-DC,谐振、匹配等等 李国林 编著 李国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于1993年、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入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研究所至今,主要从事电路与系统、电子医疗、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3年至今,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通信电路”主讲教师之一,该课程于2009年、2010年分获清华大学、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称号。2011年至今,教改课程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2014年获清华大学第5届“清韵烛光我很喜爱的教师”称号。我购入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想学习关于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关于功率转换和能量管理。书中对一些基本的功率器件(如MOSFET、IGBT、SCR)的导通和关断特性,以及它们在简单电路(如单相逆流、变流器)中的应用,都进行了理论上的讲解。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功率器件的基本行为。但是,当我希望了解在实际的电力电子系统中,如何进行高效的功率转换,如何实现能量的存储和管理,以及如何应对电网的波动和负载的变化时,我发现书中涉及的内容就显得相当不足。我期望的是,能有更深入的章节讲解各种先进的功率变换器拓扑(如多电平变换器、交错并联变换器)的原理和设计,以及如何利用PWM控制技术来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同样,对于能量存储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设计,以及如何将储能系统集成到智能电网中,书中也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当我尝试去理解一个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或者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我就发现书中提供的基础知识很难直接指导我进行更复杂的系统设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关于电力电子在新能源领域(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进行功率电子系统的优化和控制,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性能。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电子开关”的书,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电子开关的工作原理,但缺少一本关于“如何用开关控制能量流动”和“如何构建高效能量转换系统”的指南,让我很难将这些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能力。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深入理解集成电路(IC)的设计流程和内部构造。书中关于半导体器件(MOSFET、BJT)的工作原理以及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的实现,都有比较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图示,这对于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基础是有帮助的。然而,当我阅读到关于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和数字信号处理(DSP)的部分时,我发现内容就变得相当有限了。书中对VLSI设计流程,例如前端设计(逻辑综合、静态时序分析)和后端设计(布局布线、版图设计),都没有进行系统性的介绍。我期望的是,能有更详细的章节讲解如何使用EDA工具(如Cadence、Synopsys)进行IC设计,包括如何编写硬件描述语言(HDL),如何进行仿真和验证,以及如何进行版图的提取和设计规则检查(DRC)。同样,对于DSP部分,书中虽然提到了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等基本算法,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的DSP芯片上实现这些算法,以及如何进行DSP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却没有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DSP在通信、图像处理、音频处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及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集成DSP功能。当我尝试去理解一个现代的电子设备(如手机、计算机)内部复杂的芯片是如何工作的,或者一个高级的信号处理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我就发现书中提供的基础知识远远不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构建砖块”的书,它详细地介绍了砖块的材料和形状,但缺少一本“建筑蓝图”和“施工指南”,让我很难理解如何用这些砖块建造出宏伟的“大厦”。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目标是能够理解现代电子系统中一些核心的通信原理和协议。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从目录上看,它似乎覆盖了从基本的信号处理到更复杂的系统集成。在关于信号调制和解调的部分,书中对AM、FM、PM等基本调制方式进行了数学上的详细推导,并解释了相应的解调过程。这些理论层面的讲解是相当扎实的,对于理解信号如何被编码和解码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我试图了解实际通信系统中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特别是关于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例如OFDM(正交频分复用)或者CDMA(码分多址)等技术,书中涉及的内容就显得非常有限了。我期望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更先进的通信技术,包括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例如,书中对信道编码和解码的部分,只简单提到了纠错码的概念,但没有深入讲解Turbo码、LDPC码等现代高效编码方案的原理和性能,这让我觉得在理解现代通信的可靠性方面,缺少了关键的一环。同样,对于各种通信接口标准,例如USB、Ethernet、SPI、I2C等,书中也只是简单列举了它们的存在,而没有详细介绍它们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协议栈的实现细节,这使得我在尝试理解不同设备之间如何进行数据交换时,感到非常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实际通信系统设计的考量,例如天线设计、射频前端的匹配、噪声抑制的策略,以及如何进行链路预算分析。当我想要理解为何某个无线通信设备能够工作,或者某个有线连接为何会出现通信问题时,我发现书中提供的理论知识很难直接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上。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基础理论方面是比较完善的,但对于希望掌握现代通信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学生或工程师来说,它在实际应用和前沿技术方面的覆盖显得不足,未能充分满足我对“系统”这一概念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系统”二字,我期望它能为我揭示电子电路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有功能的系统的。书中关于模拟信号处理的部分,如滤波器(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的原理,以及放大器的频率响应特性,都讲解得比较细致。对于理解信号如何在电路中被处理和转换,确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翻阅到关于系统集成和模型化的章节时,我感到有些困惑。书中提到了一些系统框图的表示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系统性能指标,例如稳定性、瞬态响应等,但对于如何将复杂的电子系统进行有效的建模,以及如何使用仿真工具(如MATLAB/Simulink)来分析和优化系统性能,却几乎没有提及。我非常期望这本书能包含更多关于系统级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如何将不同的子系统(如电源、信号处理、控制、通信等)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书中对一些高级的系统概念,例如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也只是进行了非常表面的介绍,没有深入探讨根轨迹、Nyquist图、Bode图等分析工具的应用。当我尝试去理解一个电子产品是如何从概念走向最终实现时,我就发现书中提供的知识很难直接指导我进行系统层面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级仿真和验证的指导。这本书就像一个非常精密的零部件图册,列出了各种元器件和它们的参数,但缺少一本“组装说明书”和“测试报告”,让我很难理解最终的“机器”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确保它的性能。
评分拿到这本《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时,我怀揣着对电子技术的好奇心,希望能建立起一个对这个领域的基本认知框架。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确实很规整,章节划分也比较清晰,看得出作者是花了心思的。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比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器件的性质,以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时,书中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定义和数学推导,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非常友好,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对电路基本行为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讲解某些电路拓扑结构时,会给出详细的等效电路分析和状态分析,这对于理解电路的运行机制很有帮助。然而,在阅读到关于电源设计和电源管理这部分内容时,我感到有些失望。书中虽然提到了线性稳压器和开关稳压器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压差问题,以及降压、升压、升降压转换器的基本拓扑结构,但对于如何在实际产品中设计一个高效、稳定且低噪声的电源系统,却显得语焉不详。我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电源设计中的关键考量因素,比如纹波的控制、瞬态响应的优化、EMI(电磁干扰)的处理,以及不同电源拓扑的选择依据。例如,在讲解开关电源时,书中没有深入探讨PWM(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的原理,以及环路补偿的设计,这使得读者很难理解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稳定的开关电源。同样,对于电源保护电路的设计,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书中也只是寥寥数语,没有提供具体的电路设计思路和元器件选型建议。当我尝试去设计一个简单的电源模块时,我就发现书中提供的知识远远不足以支撑我的实际操作。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内容,例如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如输出电流、电压精度、效率要求、成本限制等)来选择合适的电源拓扑和控制方式,以及如何进行元器件的选型和布局。这本书就像一个非常详细的电路原理图集,但缺少了实际组装和调试的说明书,这让我感到有些沮丧。
评分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题目中的“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听起来非常全面,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对电子世界扎实的入门。在关于电磁场与电磁波的部分,书中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详细推导,以及一些基本电磁波传播的理论分析,这在理论层面是相当严谨的。然而,当我希望了解在实际的电子系统设计中,电磁兼容性(EMC)和电磁干扰(EMI)是如何被考虑和解决的,书中就显得非常笼统了。我期望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描述,更希望看到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如何通过布局布线、屏蔽、滤波等手段来降低EMI,以及如何进行EMC测试和认证。例如,书中对天线设计和电波传播的讨论,也更多停留在理论计算层面,而缺乏对各种实际天线类型(如偶极子天线、贴片天线)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场景的介绍。当我尝试去理解一个无线通信设备为何能稳定工作,或者一个高频电路为何会产生恼人的噪声时,我就发现书中提供的理论知识很难直接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实际电磁兼容性设计和测试的指导,例如如何识别潜在的EMI源,如何进行EMC设计仿真,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测试来验证EMC性能。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物理定律”的书,它详细地阐述了电磁学的基本原理,但缺少一本关于“工程实践”的指南,让我难以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的电子产品开发中,从而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合规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主要的目标是想理解传感器技术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书中关于各种基本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对应的电路接口,都有一定的介绍。例如,在讲解电阻式温度传感器时,给出了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公式,以及如何通过惠斯通电桥来测量其阻值变化。这些内容是比较基础的。然而,当我希望了解如何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中集成这些传感器,以及如何利用微控制器或DSP来处理传感器数据时,我发现内容就显得相当有限了。书中对传感器信号的调理电路(如放大、滤波)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传感器的数据采集(ADC转换、采样率选择)的讨论,都非常简略。我期望的是,能有更详细的章节讲解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传感器节点,包括传感器的选择、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微控制器的选型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同样,对于传感器数据的后期处理和分析,例如如何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测量精度,或者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书中几乎没有涉及。当我尝试去设计一个能够监测环境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的智能设备时,我就发现书中提供的知识远远不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传感器应用案例,例如如何设计一个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或者如何利用传感器进行工业设备的故障诊断。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传感器原理”的书,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怎么工作”,但缺少一本关于“如何使用”和“如何集成”的指南,让我很难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实际功能的电子系统。
评分说实话,翻开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质感,都传递着一种严谨和学术的气息。我本来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电子电路和系统有一个系统性的、由浅入深的认识。在初读时,确实被它庞大的知识体系和详尽的公式推导所吸引。例如,在关于数字电路的部分,书中对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设计原理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包括了卡诺图化简、Quine-McCluskey算法等,以及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等基本时序元件的特性和应用。这些内容无疑是扎实的,为理解数字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更实际的数字系统设计时,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计数器或者状态机,我就开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书中更多的是在讲解“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对于“如何做”的指导则相对较少。例如,在讲解时序逻辑时,虽然给出了各种触发器的状态转移表和时序图,但对于如何在实际FPGA或者ASIC设计流程中,将这些逻辑描述转化为硬件语言(如Verilog或VHDL),并进行仿真和综合,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侧重于纯粹的理论讲解,而对于现代电子设计中所必须掌握的工程实践技能,比如设计工具的使用、时序约束的设置、功耗分析等,都缺乏系统的介绍。我希望这本书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使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进行仿真和实现的章节,这样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能力。此外,在关于微处理器和嵌入式系统章节,内容也显得比较零散,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但没有深入讲解其内部架构、指令集、中断处理等关键技术,这让我觉得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嵌入式开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我原本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电子系统设计的一块敲门砖,但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本精密的理论参考书,而非一本能够引导实践的教学手册,这让我感到些许遗憾。
评分这本书,老实说,一开始我抱着很大期望,毕竟“基础”这两个字听起来就意味着扎实和全面,我需要一个坚实的地基来构建我对电子世界的理解。我花了些时间,一点一点地啃读,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到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有些章节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关于模拟电路部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比如,在讲解放大器的时候,虽然给出了各种典型的电路结构,比如共射、共集、共基放大电路,并且详细推导了它们的电压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但对于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放大器类型,以及影响放大器性能的关键参数(如带宽、稳定性和失真)的权衡,似乎描绘得不够深入。我期望的是,在给出了理论基础后,能有更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更深入的讨论,说明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设计,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当我尝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比如设计一个用于音频信号放大的电路,我就立刻感受到了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书中提供的公式和推导固然严谨,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具体的元器件选择和电路布局,却显得有些含糊。我希望作者能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多提供一些“如何做”的指导,比如如何根据噪声要求选择低噪声运放,如何在高频应用中考虑寄生参数的影响,或者如何利用仿真软件来验证设计。另外,对于一些更前沿的模拟技术,例如差分放大器在高共模抑制比下的设计技巧,或者跨导放大器的设计思路,书中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提供足够的深度去引导读者理解其背后的精妙之处。这让我觉得,虽然书中的内容是正确的,但对于希望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的学习者来说,它提供的“养分”还不够充分,更像是一本详细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能够激发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指南。我期待的是,在掌握了基础理论之后,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更复杂电子系统时的有力助手,而不是在我试图跨出理论藩篱时,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主要想了解的是关于嵌入式系统硬件和软件如何协同工作的原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微控制器(MCU)的介绍,这让我感到很兴奋。书中对各种常见的MCU架构,比如ARM Cortex-M系列,进行了基础的介绍,包括了它们的CPU核心、存储器结构以及常见的接口(如GPIO、UART、SPI、I2C等)的原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内容确实是理解嵌入式系统硬件的基础。但是,当我阅读到关于固件开发和操作系统(RTOS)的部分时,我发现内容的处理方式有些不尽如人意。书中对固件的编写,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寄存器操作的层面,虽然这很重要,但它缺乏一个完整的从编写、编译、下载到调试的流程指导。我期望的是,能有更具体的关于如何使用IDE(集成开发环境),如何进行交叉编译,以及如何使用调试器(如JTAG、SWD)来调试固件的章节。另外,对于RTOS的部分,书中只是简单介绍了任务、信号量、消息队列等概念,但对于如何在一个实际项目中选择合适的RTOS,如何配置RTOS,以及如何设计基于RTOS的应用程序,就没有太多深入的讲解了。这让我感觉,虽然我了解了RTOS的基本组成,但仍然不知道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嵌入式项目中。当我尝试去开发一个简单的多任务嵌入式应用时,我就发现书中的知识远远不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贴近实际的案例,例如如何使用FreeRTOS或者RT-Thread来开发一个包含传感器数据采集、网络通信和用户界面控制的嵌入式系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MCU和RTOS的“词典”,它列出了各种术语和概念,但缺少一本“操作手册”,指导我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构建出一个能够工作的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