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王苗著

正版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王苗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首饰史
  • 首饰文化
  • 王苗
  • 珠光翠影
  • 历史文化
  • 艺术史
  • 传统工艺
  • 文物
  • 中国文化
  • 首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瑞景天宏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3867
商品编码:16936932811
包装:精装
开本:16
页数:3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仅图片就有千幅,另有大量插图为作者自己工笔描画。本书从远古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史料、传说和出土实物穿插在一起,娓娓道来。内容还包括当时首饰的一些制作方法等,富有生活情趣。作者自小在博物馆长大,见识过很多精美的文物,曾随考古队一起去田野做相关方面的考古,研究参考过大量的文史资料,所以文中有关史料方面的内容真实可靠。文稿历时五年完成,有很强的史学、美学、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王苗,女,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中央工艺美院特约教师,曾供职于河南省雕塑壁画院、北京环境艺术设计公司,设计与制作许多大型壁画。现为职业画家。游历了祖国各地,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艺术门类。绘画作品发表于《大河报》《雄狮美术》《美术向导》等。文字美术作品有《中国的现在艺术》《海洋壁画》《珠光翠影(第一版)》等,发表于《大河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迷雾般先民们的饰物
第一节距今万年的首饰 / 3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能够与天地通灵的饰物 / 4
一、头饰 / 4
二、喜欢耳饰的原始人 / 20
三、鼻饰 / 26
四、脖子上的装饰品 / 26
五、代表地位与身份的胸饰 / 30
六、臂饰和手饰 / 42
七、了不起的腰饰 / 48
第二章古老神秘的夏代饰物
一、束发与插笄 / 56
二、金属耳饰 / 60
三、项链与胸前装饰 / 60
四、手上饰品 / 61
五、腰饰 / 62
第三章诡秘富丽的商代首饰
一、多变的冠饰 / 65
二、头发上的装饰 / 69
三、更加丰富的商代耳饰 / 76
四、小饰件丰富的项链 / 78
五、腰饰与腰带 / 82
六、手上饰物不可少 / 82
七、脚镯 / 84
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神玉天上来 / 84
第四章以礼当先的周代首饰
一、帝王的冕冠 / 89
二、优美的发饰 / 92
三、穿耳戴饰仍流行 / 102
四、极其华丽的项链与胸饰 / 104
五、难得一见的腰带装饰 / 110
六、不可或缺的身体佩饰 / 112
七、手上的饰物 / 122
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最早的琉璃 / 124
第五章丰富多变的春秋战国首饰
第一节标新立异 / 127
一、追求时髦新奇的男子冠饰 / 127
二、又美又实用的发笄 / 132
三、同时并存的几种耳饰 / 134
四、脖子上的饰品 / 138
五、别具特色的青铜镯 / 142
六、环佩响叮铛 / 144
第二节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 162
一、北方高原上的狄人 / 162
二、古老的东胡族 / 164
三、东北的夫余 / 166
第六章金玉交错的秦汉首饰
第一节多元化的发展 / 171
一、更加规范的冕冠 / 171
二、头饰万千 / 172
三、耳饰明月珰 / 186
四、缤纷的串珠 / 190
五、臂饰与手饰 / 196
六、腰饰 / 204
第二节少数民族的首饰风俗 / 220
一、纵横驰骋的匈奴 / 220
二、匈奴头饰 / 221
三、古朴自然的珠石项链 / 226
四、纹饰丰富的腰饰 / 228
第三节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民族 / 232
一、漂亮的额带 / 234
二、风格独特的耳坠 / 238
三、金项饰与流行的玻璃项链 / 238
四、简洁的腕饰与戒指 / 240
五、衣服和腰带的装饰 / 246
六、靴子上的饰物 / 248
第四节彩云之南的神秘古滇国 / 250
一、奇异的头饰 / 252
二、大而长的耳饰 / 252
三、项链不可少 / 254
四、衣服上的装饰 / 258
五、种类丰富的腰饰 / 258
六、沉重的臂饰与手饰 / 262
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和工艺—金银饰品 / 266
第七章繁杂善变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首饰
第一节五彩缤纷及域外风格 / 269
一、多样的头饰 / 269
二、极少数的耳饰 / 286
三、缨络与项链 / 288
四、金银环形钏与指环 / 288
五、小铃铛饰 / 290
六、蹀躞带 / 290
第二节喜爱装饰的鲜卑族 / 292
一、造型奇特的冠饰 / 294
二、美丽的头饰 / 296
三、具有动感的耳饰和美丽的耳环 / 297
四、华贵的项饰 / 302
五、金属手镯与戒指 / 304
六、金光灿烂的鲜卑腰饰 / 306
第八章自由富贵的隋唐五代首饰
一、吉祥的凤冠 / 313
二、发饰 / 315
三、量少而精美的耳饰 / 332
四、颈饰重重 / 334
五、腰间饰品 / 338
六、臂钏环环 / 346
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 / 349
金银饰品 / 349
翡翠首饰 / 349
琉璃首饰 / 350
第九章追崇时尚的宋代首饰
一 、复杂多变的女子冠饰 / 355
二、美丽的珠翠头面 / 376
三、耳饰又风行 / 392
四、念珠与项圈 / 394
五、腰间饰品 / 398
六、丰富多彩的手上饰物 / 403
第十章一代风俗始自辽金
第一节厚重华贵的辽代贵族饰物 / 409
一、喜爱戴冠的契丹贵族 / 410
二、美丽的妇女头饰 / 414
三、金光闪耀的簪钗 / 416
四、注重耳饰的民族 / 418
五、华贵的璎珞与项链 / 420
六、必不可少的腰饰 / 424
七、手上的饰物 / 428
第二节金代的首饰风俗 / 430
一、玉屏花与玉逍遥 / 432
二、具有汉族风格的头饰 / 434
三、小巧的耳饰 / 434
四、十分少见的金代颈饰 / 436
五、腰饰 / 436
第十一章神秘的西夏
一、冠 / 442
二、耳环与耳坠 / 444
三、腰饰 / 444
第十二章喜金爱玉的元朝
一、大檐帽与姑姑冠 / 450
二、插发簪钗 / 454
三、多样的耳饰 / 457
四、项饰与长命锁 / 458
五、巧夺天工的腰饰 / 458
六、镯与跳脱 / 464
第十三章珍贵典雅的明代首饰
一、集珠宝之大成的冠 / 468
二、头上的装饰 / 473
三、崇尚轻巧的耳饰 / 494
四、颈间的长命锁 / 496
五、衣服上的饰物 / 498
六、“三事儿”与“七事儿” / 500
七、手上饰物 / 504
八、华丽的腰饰 / 504
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 / 508
景泰蓝饰物 / 508
珍珠 / 510
第十四章登峰造极的清代首饰
一、头饰 / 515
二、满汉妇女的发饰 / 526
三、耳饰 / 538
四、项饰 / 541
五、丰富多彩的手上饰物 / 548
六、腰饰 / 552
七、新型的胸前饰品:领针、胸针与别针 / 554
知识链接首饰的材料与工艺 / 554
翡翠 / 554
玉饰品 / 556
珍珠饰品 / 557
第十五章紧跟时代的民国首饰
一、极为简约的头饰 / 561
二、仍旧兴盛的簪花风俗 / 564
三、典雅的耳饰 / 572
四、具有西方特色的项链与中式的长命锁 / 572
五、不可或缺的胸前别针和花朵 / 574
六、手饰 / 574
参考书目 / 579


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 珍贵典雅的明代首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国号为明,改元洪武,定都南京,成为历史上的明太祖。
明太祖在位期间,中华帝国的版图比唐朝还大。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冶矿、造船、陶瓷、纺织、金银珠宝首饰等手工业生产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对外开放的明政府,曾先后派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次到西洋各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走遍了亚洲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引进了大量的珍宝及其他各种文化知识。
明万历十年至二十八年间,朝廷购买珠宝每年平均用银120万两,而在国内的商贾以及民间也不乏珠宝首饰之精品。名师名匠的地位很高,可以与缙绅并坐,或与“士大夫抗礼”,如制玉名匠陆子刚,镶嵌名匠周柱,冶金名匠朱碧山等。这与当时十分重视手工技术是分不开的。明代著名的工艺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记叙了当时的服装、纺织、铸造、金工珠玉等各种手工业原料从加工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为人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在服饰方面,明政府按照一定的传统,设立了十分规范的命妇制度。它对各层不同地位的贵妇服饰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一簪一花都不能随便佩戴。所谓“命妇”是指受到封建王朝诰封的古代皇室及百官的贵族妇女。按《周礼·天官》中的记述:“命妇又有内外之分,内命妇即三夫人以下。古代的天子,后内六宫,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三夫人为分主六宫之事。三夫人以下就是指九嫔。而外命妇是指三公夫人,即孤、卿、大夫之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内外命妇都是依“夫”而定的,只有丈夫荣升妻子方能荣耀。
除命妇制度外,服饰在平民的各个行当中也有不同的规定。但商人却是个十分特殊的阶层,其服饰特征忽贵忽贱,时而受到朝廷禁令限制,时而又无视等级有所逾越。
而在妇女中,艺妓是城市女子服饰中最有影响者。明代时已有人指出,不遵守服饰制度的主要有三种人,勋戚、太监和教仿艺妓。艺妓们头饰珠玉金翠,身穿麒麟、飞鱼、坐蟒等贵服,与达官贵人交错于大路之上,也无人过问,这除了与她们的特殊身份有关外,还与她们那悦人耳目的技艺有关,人们称赞仰慕那些容貌美丽、技艺超群的女子,她们的服饰常成为众多妇女追随的潮流。
一、集珠宝之大成的冠
在明代的皇族中,冠是相当重要的。各种冠饰被制作得极其豪奢,可谓集珠宝之大成。1957年,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可谓空前发现,它向人们展示了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玄宫的各色珠宝饰物及履冠袍服。
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及其子孙们葬地的总称。定陵是其中的一座,埋葬着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现存唯一的金冠就是这位明代第十三个皇帝朱翊均的“翼善冠”,它是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冠上镶嵌着两条金龙戏珠图案(图13-1)。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为了维护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将它的二十多个皇子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作为藩王的皇族拥有优厚的待遇,当然各种衣饰也毫不逊色。皇族男子的冠饰如江西明益王朱厚烨墓出土的一顶累丝嵌宝石金冠,用细如发丝的金丝编成,上面镶嵌着数十颗珠翠宝石,两侧插着束发用的金簪,制作得相当精美,完全可以和北京定陵的金冠媲美(图13-2)。而冠饰上的各种冠顶,吸取了北方民族的特点,亦制作得精美华丽。湖北钟祥市的梁王墓,是一座皇家亲王级的豪华墓葬,这里发现了五件嵌宝金冠顶,其式样与华丽程度令人难忘(图13-3)。
在官吏的朝服与公服中,各种冠饰也不乏佳作。1970年在山东邹城市的朱檀墓中发现了大量的冠服与书画,使我们了解明代亲王的服饰风格。其中出土的一顶缀有珠饰的皮弁,是其在礼仪场合的冠饰。这种珠玉皮弁是中国传统的冠饰,是“会弁如星”最华丽的一种(图13-4)。
在贵族男子的冠饰中,还经常能见到一种束发冠。贵重的束发冠多为玉制,下面穿有一孔,以备穿插发簪而用(图13-5)。而所用的发簪也多为玉质,特别是那种羊脂玉蘑菇头玉簪,是当时男子最为喜爱的饰物(图13-6)。
定陵皇后的凤冠,更是金镶宝饰的完美组合。皇后戴的凤冠共出土了四顶,分属两位皇后。说起凤冠,它是在宋朝时被确定为皇族贵妇们所戴的一种礼冠,并且正式收入了冠服制度。明代时,贵族妇女祭祀朝会承袭宋制,也戴凤冠。凤冠的式样在《明史·舆服志》中有详细地记载。洪武三年规定:“凤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树如之。两博鬓,十二钿。”在南熏殿旧藏《历代帝后像》中,有许多戴凤冠的明代皇后像,各种凤冠除大体相似外,每一顶都各不相同(图13-7)。
在定陵出土的三龙二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属于明孝靖皇后,九龙九凤冠与六龙三凤冠则为孝端皇后所拥有。它们的具体制法是:以竹丝为骨,先编出圆框,在框的两面裱糊一层罗沙,然后缀上以金丝、翠羽制成的龙和凤,周围镶满各式珠花。在冠顶正中的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宝珠,左右二龙则各衔一挂珠串;凤嘴之中,也同样衔有珠宝,与传世的画像大致相同。通体镶嵌珠宝的凤冠,每顶冠上的珠宝均多达一百多块,珍珠上千颗。这些珠宝均为当时从国外进口,十分贵重(图13-8)。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皇家首饰不仅作为一种富贵来炫耀,更主要的是为了体现佩戴者的尊严。皇帝皇后至高无上,因此人们用龙凤来表示,在中国古老的传统中,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尊。珠宝镶嵌而成的吉祥如意花朵与金龙翠凤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尊长与祥和的统一。
而跟随皇帝祭祀朝会的明朝嫔妃和一些有品级的贵妇也饰凤冠,但与皇后的相比略有不同,主要是去掉了冠上的金龙,取而代之的是九只翠鸟,以示等差(图13-9)。
明朝各种不同类型的凤冠很多,在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妃孙氏墓、湖北圻春荆端王朱厚烇妃刘氏墓,以及北京西郊熏四村明熹宗妃张氏墓中都有发现,有些还保存得十分完好。如湖北圻春圻州明刘娘井墓出土的凤冠,上面装饰展翅飞翔的凤鸟,周围还有小凤鸟和宝石金花(图13-10)。凤冠都是在出席重要的场合才会戴,闲散在家时的女子会梳髻插上珠翠花钿。明代杜堇的长卷《宫中图》,描绘了后宫嫔妃日常的生活,其中梳妆的那位女子像是要去参加活动,临出门了还要再对镜整理妆容,而另一位则边走边匆匆戴上凤冠,后边女子的头上还插了硕大美丽的鲜花(图13-11)。
璀璨千年:中国古代首饰的艺术与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首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品,它们更是身份、地位、信仰、情感以及时代风尚的载体。从史前文明的朴拙,到秦汉的雄浑,唐宋的雍容,明清的精致,每一件精心打造的饰物,都诉说着一段属于中华民族的璀璨传奇。本书《璀璨千年:中国古代首饰的艺术与文化》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脉络,领略其在材质、工艺、造型、纹饰以及象征意义上的独特魅力,揭示首饰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一、源远流长的史前曙光:朴素中的智慧萌芽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已开始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来制作装饰品。骨、石、贝、牙等材质,在他们手中被巧妙地打磨、穿孔、组合,制成了项链、手镯、耳坠等简单的饰物。这些早期饰品虽然质朴,却已展现出人类对美的原始追求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例如,河姆渡文化中的骨雕坠饰,以其生动的动物纹样,折射出当时先民们对狩猎和自然的依赖;良渚文化中玉器的精美,更是中国玉器工艺的滥觞,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和神秘的力量。这些朴素的饰物,是中华首饰文明最初的萌芽,蕴含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审美意识。 二、秦汉雄风与文化融合:金石并重,华丽绽放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首饰的制作工艺和材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金、银、铜等金属开始广泛应用于首饰制作,并与玉石、琉璃等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饰品。这一时期的首饰,往往造型大气,线条刚健,体现了帝国雄浑的时代精神。 在材质上,秦汉首饰大量使用金银,尤其是汉代,金饰尤为盛行,如金缕玉衣的出现,便可见当时金属工艺的精湛。玉石依然是重要的材料,汉代的玉饰,除了传统的佩戴件,更出现了玉璧、玉环、玉带钩等,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此外,琉璃也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虽然质感与后世的琉璃有别,但其色彩的鲜艳为首饰增添了新的视觉享受。 在造型上,秦汉首饰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汉代出现了许多龙、凤、虎、熊等动物造型的饰品,寓意吉祥和力量。同时,一些几何纹样、云纹、卷草纹也广泛应用于饰品之上,显得庄重而富有装饰性。汉代的冠饰、发簪、耳珰、项链、手镯、腰带等,都展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奢华与品位。尤其是金银丝编织的工艺,以及镶嵌宝石的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融合在秦汉首饰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汉代墓葬中出土的许多饰品,都带有与西域文化相关的元素,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首饰不仅是个人美的展示,更是社会阶层、家族荣耀以及礼仪规范的重要标志。 三、唐宋雅韵与审美变迁:雍容华贵与婉约清丽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繁荣昌盛的时代,其首饰风格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华丽与大气。唐代首饰以其精美的工艺、丰富的色彩和大胆的造型而著称,充分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自信与活力。 材质方面,唐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金银的使用,并广泛运用珍珠、玛瑙、珊瑚、翡翠、宝石等贵重材料。金银器皿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被大量应用于制作头饰、项饰、耳饰、胸饰等。珍珠的流行是唐代首饰的一大特色,唐代妇女喜爱佩戴成串的珍珠项链,以及将珍珠点缀在发髻和衣饰上,显得格外光彩照人。 造型上,唐代首饰更加注重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动物、花卉、人物等题材被广泛运用,纹饰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龙、凤、麒麟等祥瑞动物纹样依然是重要的主题,但表现手法更加细腻,姿态更加灵动。同时,唐代女性的发髻样式繁多,与之搭配的各种发簪、钗、梳、步摇等头饰也变得极其华美,如“鬓插翠雀”、“花钿”等,都体现了当时女性对精致妆容的追求。胸饰,如唐代的“吐钱”式的宝花团龙纹饰,以及各种华丽的璎珞,更是将首饰的装饰功能推向极致。 唐代首饰的色彩也异常丰富,除了金属本身的色彩,各种宝石、琉璃的运用,以及珐琅工艺的兴起,都为首饰注入了斑斓的色彩。尤其是在长安的市集上,各种金银器、珠宝店琳琅满目,反映了当时首饰行业的繁荣景象。 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代首饰在继承唐代奢华的基础上,逐渐转向更加内敛、雅致的审美风格。宋代首饰更加注重精巧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材质上,宋代依然使用金银,但更倾向于制作造型秀丽、工艺精湛的饰品。玉石在宋代首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人推崇玉的温润内敛,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玉饰,如玉佩、玉簪、玉带钩等,造型典雅,纹饰简洁。此外,点翠工艺在宋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用翠鸟羽毛点缀在金银胎上,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造型上,宋代首饰更加注重写意之美,花鸟、草虫等题材受到青睐,造型趋于写实,但又带有文人的雅致情趣。发簪、钗等头饰更加轻盈灵巧,常以花卉、叶片、昆虫等形态呈现,精致而不失典雅。项链、耳坠也更加注重简洁流畅的线条,追求一种婉约清丽的美感。与唐代大气磅礴的风格不同,宋代首饰更显含蓄内敛,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四、明清臻品与宫廷贵气:繁复精巧,匠心独运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首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宫廷首饰,集当时最高工艺水平之大成,制作精美绝伦,成为中华首饰史上的璀璨明珠。 明代首饰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逐渐趋向繁复华丽。尤其是在晚明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商业经济的繁荣,首饰的款式和工艺都更加丰富多样。金银器的使用更加广泛,并大量镶嵌各种宝石,如珍珠、宝石、翡翠、珊瑚等。这一时期的首饰,往往体量较大,造型更加复杂,纹饰也更为细腻繁复,如龙凤纹、花卉纹、博古纹等,都力求尽善尽美。 明代女性的头饰尤为讲究,各种各样的发簪、点翠头面、冠等,都显示出极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明代的凤冠,更是集金、银、翠、珠、宝于一体,造型大气,工艺繁复,是皇室婚礼中的重要礼器。此外,玉器的使用在明代也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官宦阶层,玉带钩、玉佩等是重要的身份象征。 清代是中国古代首饰发展的又一高峰,尤其是在清宫造办处,集结了全国最顶尖的工匠,为皇室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首饰。清代首饰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的雕琢和色彩的搭配,追求一种雍容华贵、庄重典雅的风格。 材质上,清代首饰广泛使用金、银、珍珠、宝石、翡翠、珊瑚、珐琅等,尤其对珍珠和翡翠情有独钟。清代宫廷对珍珠的喜爱达到了极致,各种大小、形状、颜色的珍珠都被广泛应用于头饰、项饰、耳饰、服装等。翡翠在清代也大放异彩,尤其是宫廷御用翡翠,色泽鲜艳,质地温润,雕刻精美,成为皇室贵族身份的象征。 造型上,清代首饰在继承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吉祥寓意和象征符号。龙、凤、寿桃、如意、蝙蝠、梅兰竹菊等纹饰,被巧妙地运用在各种饰品上,表达了对幸福、长寿、吉祥的祈愿。清代宫廷女性的头饰尤为繁复精美,点翠发簪、钿子、朝珠、耳坠等,无不展现出皇室的尊贵与奢华。例如,清代的点翠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以其变幻莫测的色彩和生动细腻的造型,成为清代宫廷首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 清代首饰也注重色彩的搭配,珐琅工艺的大量运用,为首饰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如景泰蓝、掐丝珐琅等,使得首饰在金属的冷硬感中,增添了几分柔美与华丽。 五、首饰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首饰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身份与等级的象征: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首饰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从材质的珍贵程度,到造型的繁复程度,都体现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佩戴龙凤纹样的饰品,而普通百姓则只能使用朴素的铜、骨等材质制成的饰物。 信仰与祈愿的载体: 许多首饰的造型和纹饰都蕴含着宗教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玉器常被视为辟邪、保平安的象征;一些动物纹样,如龙、凤,则象征着祥瑞、权力;植物纹样,如牡丹、莲花,则寄托着富贵、纯洁的美好愿望。 情感与婚俗的见证: 首饰在表达情感、缔结婚姻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情侣之间互赠首饰,表达爱慕之情;婚礼上,新娘佩戴的凤冠、龙凤镯等,都是婚嫁文化的象征。 技艺与审美的传承: 中国古代首饰的制作技艺,如金银器工艺、玉石雕刻、点翠、珐琅等,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每一件精美的首饰,都凝聚了工匠的心血与汗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结语 《璀璨千年:中国古代首饰的艺术与文化》一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首饰的深入研究,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金银、玉石、珍珠、宝石编织而成的璀璨世界。本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脉络,更揭示了首饰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魅力。从史前时期的质朴,到秦汉的雄浑,唐宋的雅韵,明清的臻品,每一件首饰都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精湛的工艺水平。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中国古代首饰的兴趣,进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作者王苗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国首饰的历史娓娓道来。书中对于首饰的材质、工艺、形制以及审美风格的阐述,都极为详尽而精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玉器的章节所吸引,作者从玉的起源、玉的种类、玉的象征意义,以及玉在不同朝代首饰中的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环、玉玦,到商周时期的玉龙、玉凤,再到汉代的玉璧、玉佩,直至明清的精美玉雕,作者都细致入微地进行了描述,让我对玉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书中对金银首饰的介绍也同样精彩,作者梳理了金银在中国古代首饰制作中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此外,对于珍珠、宝石、珊瑚、琉璃等材质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了解到古代人们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精美饰品。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层面的描述,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首饰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祭祀、婚丧、朝聘等重要场合,首饰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装饰品,更是礼仪的象征,身份的标志。

评分

一本厚重的著作,初翻开时,纸张带着淡淡的墨香,触感温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尘埃,即将掀开中国首饰的千年华章。作者王苗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首饰发展图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器物罗列,更重要的是,它将每一件首饰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之下,去探寻其材质的来源、工艺的演进、审美的变迁,乃至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情感寄托。从新石器时代的贝壳、骨珠,到夏商周的青铜、玉器,再到汉唐的黄金、宝石,直至明清的翡翠、珍珠,作者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引领读者走过漫长的时光隧道,细细品味不同朝代、不同民族在首饰上的独特智慧和艺术创造。我尤其被书中对某些代表性首饰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例如对汉代龙形金饰的解读,不仅展现了其精湛的金工技艺,更揭示了龙纹在汉代象征皇权、驱邪避凶的复杂内涵。又如对唐代胡风影响下的发饰、耳饰的描述,生动地勾勒出那个开放包容、多元文化交融的盛世景象。书中关于翡翠的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梳理了翡翠在中国漫长而曲折的传播与演变过程,更深入探讨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符号,如何从异域舶来品最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珍宝,并与其哲学观念、精神追求紧密相连,这种由外向内的文化吸收与转化,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属罕见,也让我对“珠光翠影”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是一本让我倍感惊喜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首饰的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百科全书。作者王苗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首饰发展长卷。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首饰的风格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例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宋代首饰的描述所吸引,宋代以其含蓄内敛、追求雅致的审美风格,使得首饰也呈现出一种精致、细腻、不失典雅的特点,与唐代的华丽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书中对这种风格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解释了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原因。此外,书中对明清时期首饰的阐述也同样精彩,明代以其华丽繁复、注重象征意义的特点,而清代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满汉文化,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风格。作者在描述这些首饰时,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作为身份的象征、礼仪的载体、甚至是情感的寄托。书中关于头饰、耳饰、颈饰、腕饰等不同部位的首饰,都有着详尽的介绍,让我对古代人们在这些方面的精致追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读完《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我的脑海中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作者王苗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中国首饰的发展史梳理得井井有条,却又充满了故事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首饰材质的细致描写,例如对古代“五金”——金、银、铜、锡、铁——在首饰制作中的不同应用,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时期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书中对玉的阐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从史前时期的崇玉情结,到商周的礼制用玉,再到汉代的龙纹玉佩,以及宋元明清的精美玉雕,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玉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对于如珍珠、玛瑙、琥珀、琉璃等其他材质,作者也一一进行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制作精美饰品方面的智慧。书中对首饰工艺的描述也同样精彩,从原始的钻孔、抛光,到精湛的掐丝、点翠、錾刻、镂空等技法,作者都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介绍,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工匠们鬼斧神工的技艺。尤其是对点翠工艺的描写,那种以翠鸟羽毛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镶嵌和组合,呈现出流光溢彩、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简直令人惊叹,也让我对“珠光翠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我拿到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时,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王苗对中国首饰历史的宏大叙事,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却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绵延千年的首饰画卷。书中对于不同朝代首饰风格的把握极其精准,从春秋战国时期追求线条流畅、造型古朴的青铜饰品,到汉代雄浑大气、充满象征意义的龙凤纹饰,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庄重典雅的风格,直至唐代雍容华贵、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繁复造型,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在描述这些首饰时,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例如,在谈到唐代女性的环佩时,他不仅描述了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材质,更着重分析了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如何影响了当时的首饰设计,以及胡服、胡风对唐代服饰和首饰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于一些珍贵材质如翡翠、玛瑙、珊瑚等在首饰中的运用,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对这些“珠光翠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作者还探讨了首饰的象征意义,例如玉在古代被视为君子品德的象征,而龙凤纹饰则常用于皇家和贵族,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评分

当我翻开《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这本书时,就被作者王苗那深邃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首饰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审美变迁和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首饰的材质演变,我感到尤为震撼。从史前时期朴素的贝壳、兽骨,到夏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玉器,再到汉唐时期华丽的黄金、宝石,以及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翡翠、珍珠,作者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编年史家,为我们细致地梳理了这些珍贵材质在中国首饰制作中的历史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翡翠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深入探讨了翡翠在中国漫长而曲折的传播与演变过程,以及它最终如何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珍宝,并与其哲学观念、精神追求紧密相连。这种由外向内的文化吸收与转化,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属罕见,让我对“珠光翠影”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首饰背后的情感故事,例如古代女子出嫁时,父母赠予的嫁妆首饰,其中蕴含的深厚亲情和对女儿未来幸福的期盼,这些细节的描绘,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温情脉脉,极富感染力。

评分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和故事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作者王苗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首饰璀璨夺目的历史画卷。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首饰的工艺演变,我感到尤为惊叹。从新石器时代简单的穿孔、打磨,到商周时期的雕琢、镶嵌,再到汉唐时期的鎏金、掐丝,直至明清时期的点翠、錾刻,作者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点翠工艺的介绍所吸引,这种以翠鸟羽毛为材料,通过巧妙的镶嵌和组合,呈现出流光溢彩、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其精湛的技艺和绝美的效果,至今仍令人惊叹。作者在介绍这些工艺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书中对不同材质的首饰,如玉、金、银、珍珠、宝石等,都有着详尽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首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首饰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的穿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无疑是一本极具吸引力的读物。它避开了学院派的晦涩理论,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中国首饰的奇妙世界。作者王苗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流畅,对于首饰的材质、工艺、形制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审美特点,都有着清晰而生动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首饰材质的细致考究,例如对于玉的种类、质地、雕琢技法的介绍,以及不同时期对玉的价值判断和文化寓意的变迁,都让我对这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宝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书中对于金、银、珍珠、宝石等材质的运用,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首饰中的象征意义,也都有着详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层面的描述,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首饰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首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装点,更是身份的象征、权力的标志、财富的体现,甚至是情感的信物。例如,在古代的婚嫁仪式中,首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承载着家族的祝福和社会的期望。在战争年代,一些精美的首饰甚至可能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反映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作者通过对这些不同维度的解读,让我认识到,一件小小的首饰,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一个生动的故事,一种独特的文化。

评分

翻阅这本《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仿佛置身于一个璀璨夺目的古代宫廷,又或是徜徉在古老集市的琳琅满目之间。作者王苗没有拘泥于枯燥的考古报告或简单的图录式介绍,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冰冷的器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人物传说与首饰的演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朝代对某种材质的偏爱,或是某种款式的流行时,便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书中在描述明代宫廷首饰时,那种繁复华丽、精雕细琢的风格,便立刻让我联想到明代皇室的等级森严、奢华享乐的生活方式。而当读到清代宫廷后妃们头上那精美的点翠头饰时,我仿佛能看到她们在宫闱深处,如何以这些华丽的饰品来彰显身份、争夺恩宠。作者对不同民族服饰与首饰的结合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独特而富有地域特色的银饰、珠饰,它们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体现了不同族群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首饰背后的情感故事,例如古代女子出嫁时,父母赠予的嫁妆首饰,其中蕴含的深厚亲情和对女儿未来幸福的期盼,这些细节的描绘,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温情脉脉,极富感染力。

评分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首饰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精彩画卷。作者王苗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首饰发展史。书中对于不同朝代首饰的风格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唐代首饰的描述,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文化繁荣的时代,这种时代精神也体现在了当时的服饰和首饰上。书中详细介绍了唐代女性的珠翠、步摇、花钿等精美头饰,以及项链、耳坠、手镯等饰品,它们色彩斑斓、造型夸张,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时代特色。作者在分析这些首饰时,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例如胡服、胡舞对唐代服饰和首饰的影响,以及佛教文化对唐代审美观念的渗透。书中对于首饰的材质、工艺、形制以及象征意义的阐述,也都极为详尽和精彩,让我对中国古代首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