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

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质检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GB/T 2828
  • 1-2012
  • 计数抽样检验
  • AQL
  • 质量控制
  • 检验程序
  • 标准
  • 工业标准
  • 抽样
  • 检验
  • 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GBT282812012
商品编码:1694685341

具体描述




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
定价 72.00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版次 B1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本社 编
装帧 平装
页数 88
字数 160000
ISBN编码 GB/T 2828.12012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译 者:  
平装 大16开 页数:88 字数:160  
纸 质 版:72元

 

标准号: GB/T 2828.1-2012   中文标准名称: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ICS: ICS03.120.30   英文标准名称: Sampling procedures for inspection by attributes--Part 1:Sampling schemes indexed by acceptance quality limit(AQL) for lot-by-lot inspection
中标分类: A41   发布日期: 2012-11-05
采标情况: ISO2859-1:1999,IDT   实施日期: 2013-02-15
标准个数:   作废日期:
发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内容简介
本部分为GB/T2828的第1部分,规定了用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计数抽样检验系统。本部分主要适用于连续系列批。









《标准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与应用》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统计质量控制(SQC)的基本原理、核心方法以及在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统计概念到高级质量工具的广泛范畴,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运用统计学知识来理解、分析和改进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科学方法。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图表说明,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统计质量控制的精髓,并能独立运用相关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统计质量控制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石,详细介绍了统计学在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构建有效质量控制体系所需的基本概念。 绪论:质量的本质与统计学的重要性 质量的定义与发展演变:从“符合要求”到“顾客满意”及“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的不同阶段: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等。 统计学在质量管理中的角色:客观量化、数据驱动决策、识别和消除变异。 质量成本的概念: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统计基础概念回顾 数据类型: 计量值数据(连续型,如长度、重量)与计数型数据(离散型,如缺陷数、合格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数据分组、列表、图示化(如直方图)。 集中趋势的度量: 均值(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离散程度的度量: 极差、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概率论基础: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重点介绍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 抽样分布: 抽样误差的来源,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第二部分:统计质量控制工具与方法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的统计质量控制工具,并阐述了它们的使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第一章:质量管理基本图表 因果图(鱼骨图/石川图): 分析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识别潜在影响因素(人、机、料、法、环、测)。 帕累托图(80/20法则): 识别关键问题,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最重要的问题上。 检查表: 系统记录和统计数据,便于发现问题和追踪趋势。 直方图: 展示数据的分布形态,直观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对称性。 散点图: 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判断是否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控制图(管制图)——基础篇: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区分普通原因变异(可控)与特殊原因变异(不可控)。 控制图的构成:中心线(CL)、上限(UCL)、下限(LCL)。 控制图的解读: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计数型数据的控制图: np图和p图: 用于监控不合格品率。 c图和u图: 用于监控单位产品上的缺陷数。 计量值数据的控制图: X-bar图和R图: 同时监控过程均值和过程离散度。 X-bar图和σ图: 另一种监控过程均值和离散度的方法。 I-MR图(个体-移动极差图): 适用于小样本量或生产周期较长的情况。 第二章:抽样检验的基础 抽样检验的原理与目的: 在不检验全部产品的情况下,对产品质量做出判定。 抽样检验的类型: 计数抽样检验、计量抽样检验。 抽样方案的基本要素: 样本量、合格判定数(Ac)、不合格判定数(Re)。 抽样检验的特性曲线(OC曲线): OC曲线的含义:展示抽样方案在不同实际接收质量水平下,判定“接收”的概率。 OC曲线的形状与抽样方案的关系:样本量、Ac、Re对OC曲线的影响。 关键概念: 接收质量限(AQL): 潜在的、过程平均不超过该水平的质量限,生产方期望在AQL水平下,其产品被大量接收。 批平均不合格数(LTPD): 潜在的、消费者不希望其产品以该水平被接收的质量限。 生产者风险(α): 当实际接收质量水平优于AQL时,抽样方案将批判定为“不合格”的概率。 消费者风险(β): 当实际接收质量水平劣于LTPD时,抽样方案将批判定为“接收”的概率。 标准抽样检验程序简介(此处不详述具体标准内容,但会提及标准的重要性): 引入标准抽样检验程序的必要性:统一、规范、提高效率。 标准抽样检验程序在实际中的作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平、客观的质量判定依据。 (注意:此处仅为提及标准抽样检验的存在及其作用,不包含任何具体标准中的判定规则、表格或示例,例如不提及AQL的检索方式、具体的产品检查水平、批量范围等)。 第三章: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的定义: 过程实际输出变异范围与规格要求范围的比较。 过程能力分析的前提: 过程必须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过程能力指数(Cp): 衡量过程宽度与规格宽度的比值,反映过程的潜在能力。 过程能力指数(Cpk): 考虑过程中心与规格中心的位置关系,更准确地反映过程的实际能力。 过程能力评价标准: 不同Cpk值所代表的过程能力水平(如优秀、良好、一般、差)。 如何利用过程能力分析改进过程: 识别不合格品产生的根源,制定改进措施。 第三部分:统计质量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前两部分介绍的理论和工具应用于具体的质量管理场景,提供实践指导。 第一章:质量问题的诊断与改进 系统地识别质量问题: 结合检查表、帕累托图、因果图等工具。 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深入诊断: 试验设计(DOE)入门: 简述其原理和应用,用于优化工艺参数,识别关键因子。 回归分析入门: 分析变量间的定量关系,建立预测模型。 制定和实施改进方案: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 效果验证: 运用控制图等工具监测改进效果,确保成果固化。 第二章:可靠性工程基础 可靠性定义与重要性: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常见寿命分布: 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等。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失效分析、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可靠性设计与测试: 如何在产品设计和测试阶段考虑可靠性。 第三章:持续改进与质量管理体系 PDCA循环(Plan-Do-Check-Act): 持续改进的经典模型。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 强调全员参与、顾客导向、过程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以数据驱动的流程改进方法,旨在消除缺陷。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ISO 9000系列)简介: 介绍其目的和基本要求,以及统计质量控制在体系运行中的作用。 质量文化的建设: 营造重视质量、追求卓越的企业氛围。 本书特点: 内容严谨: 理论阐述清晰,逻辑性强,数学公式推导准确。 案例丰富: 结合不同行业的实际生产和管理场景,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增强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 图表生动: 大量运用直方图、控制图、散点图等统计图表,直观展示数据和分析结果。 实用性强: 旨在为质量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员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统计质量控制知识体系。 深入浅出: 避免过度使用深奥的数学术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统计概念。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1. 深刻理解质量管理与统计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2. 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质量控制工具,并能独立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实际质量问题。 3. 建立基于数据的决策思维,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掌握过程能力分析方法,为过程优化和质量提升提供量化依据。 5. 了解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和运用抽样检验来评估产品质量。 6. 为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持续改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如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企业中从事质量管理、生产制造、工艺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的专业人士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本真正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圣经”。在进入质量控制领域之前,我对抽样检验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知,总觉得是“随机抽取一部分样本来代表整体”。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所提供的“接收质量限(AQL)”的概念,以及围绕AQL所设计的整套抽样检验程序,让我看到了科学管理的强大力量。AQL不仅仅是一个数值,它代表了我们在接受一批产品时,所愿意承担的最大不合格品率,这是一种对质量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检验水平和抽样方法的详细阐述,比如单次抽样、二次抽样、多次抽样,以及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这为我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我曾经面临一个挑战,需要对一种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昂的产品进行检验。在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后,我们采用了基于AQL的二次抽样方案,并且根据产品的关键性,设定了相对较低的AQL。这样的做法,在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检验的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这本书中的表格和计算公式,对于我这样的技术人员来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它帮助我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者,转变为一个“有章可循”的决策者,能够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质量检验工作。

评分

我最近有幸研读了《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编排都堪称典范。作为一名从事产品研发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在新品开发过程中,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许多时候,我们无法对每一个出厂的产品都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既不现实,也可能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而这本书所阐述的计数抽样检验程序,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例如,书中关于“接收质量限(AQL)”的解释,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AQL并非简单意味着“允许的缺陷数量”,而是代表了一种“风险的承诺”,即在接受一批产品时,我们所愿意承担的最大不合格品率。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合理地设定抽样计划,从而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化地降低检验成本。书中列举的各种抽样方案,比如单次抽样、二次抽样、多次抽样,以及不同检验水平下的应用,都非常详尽,并且配有大量的图表和示例,使得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曾经参与过一个新材料的批量生产准备工作,当时对于如何制定有效的抽样检验计划感到头疼。是参考了这本书后,我们才能够根据新材料的特性、潜在的质量风险以及客户的要求,设计出一套既能有效控制质量,又不会过度增加检测负担的抽样方案。这种“精准打击”式的检验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新品上市的速度和质量稳定性。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套思维模式的培养皿,它教会我如何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中,利用科学的方法找到最优解,为产品的质量保驾护航。

评分

拿到这本《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我脑海里闪过无数个生产一线和实验室的场景。从最初对抽样检验概念的模糊理解,到如今能够熟练运用这套体系,这本书无疑是我的良师益友。记得刚接触抽样检验时,总觉得一堆数字和表格让人望而生畏,复杂的公式也让我无从下手。是这本书,用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步引导我理解了AQL(接收质量限)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标,更是质量控制中平衡风险与成本的关键。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那些来自实际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标准化的抽样方案得以解决,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管理的力量。我曾经负责过一个电子元件的生产线,当时产品的批次合格率波动较大,客户的退货率也居高不下。在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后,我们调整了检验方案,增加了关键参数的抽样频率,并对不合格品进行了深入的追溯分析。令人欣喜的是,不到三个月,产品的整体质量就有了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也随之提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教会我在复杂的信息中如何提取关键数据,如何做出理性决策,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方向。它帮助我建立起一种“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获取最可靠的质量信息”的理念,这对于任何从事质量管理的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即便是在今天,当我遇到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时,我仍然会翻开这本书,重新梳理其中的要点,因为它总能给我带来新的灵感和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所涵盖的技术内容,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严谨、科学、实用的质量管理精神。

评分

翻开《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对于我这种习惯于追求精确性和系统性的人来说,这种风格简直太对胃口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标准,更像是一套系统性的质量管理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我的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过去,我们往往依赖于供应商的信誉和一些笼统的检验指标。但是,自从深入研究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风险评估”在抽样检验中的重要性。AQL(接收质量限)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核心精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界限,而是代表了我们与供应商之间的一种“质量承诺”的博弈。通过合理设定AQL,我们可以有效地平衡接收合格产品和拒绝不合格产品的风险,从而最大化地降低整体的质量成本。书中关于如何根据AQL、检验水平、批量大小等因素来确定抽样方案的详细步骤,对我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指南。我曾经负责过一个大型批量采购项目,不同供应商的产品批次差异很大。当时,我们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制定了一套差异化的抽样检验计划。对于信誉良好、质量稳定的供应商,我们采用了更宽松的抽样方案,提高了检验效率;而对于质量波动较大的供应商,我们则采取了更严格的抽样计划,有效地降低了风险。这种“精细化管理”的策略,使得我们不仅成功控制了采购质量,还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检测成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抽样检验背后蕴含的深刻管理智慧,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种提升决策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强大工具。

评分

《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质量控制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其价值简直无法估量。还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对“抽样检验”这个概念仅停留在“抽几个看看”的模糊认识。后来接触到GB/T 2828标准,才知道原来抽样是有如此严谨的科学依据和操作规程的。这本书,更是将这套体系细致入微地展现在我面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例如,书中对“接收质量限(AQL)”的定义,以及如何根据AQL来选择合适的样本量和判定数,这对于我们这些基层检验人员来说,是理解整个抽样过程的基石。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项目,某批次的原材料,按照以往的经验判定,似乎波动较大,但是客户要求我们必须在保证一定合格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检验周期。当时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最终还是通过对照本书中的表格,结合AQL的设定,制定了一个更加精细化的二次抽样方案。这个方案不仅提高了检验的效率,而且准确地捕捉到了潜在的质量问题,避免了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线。书中的图表和流程图,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人来说,是非常直观的指引。它帮助我从一个“埋头干活”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理解原理”的思考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在复杂的统计学理论和实际生产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利用科学的工具来应对质量挑战。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语言,传授着多年积累的智慧。

评分

在我看来,《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质量控制领域的“葵花宝典”。它所提供的“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尤其是围绕“接收质量限(AQL)”展开的论述,是解决实际生产和检验难题的“杀手锏”。作为一名在制造业一线工作多年的人,我深知,完全的百分之百检验往往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而传统的随机抽样,又可能因为样本量不足而无法准确反映整批产品的真实质量状况。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平衡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AQL的解释,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产品质量风险的一种“承诺”。通过科学地设定AQL,我们可以根据产品的 criticality、客户的要求以及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力,来决定我们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我曾经参与过一个产品的质量改进项目,当时客户对一批次的返修率非常不满意。在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后,我们对该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将一些关键特性指标的AQL设定得更为严格,并采用了更复杂的抽样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们不仅成功降低了返修率,而且还发现了生产过程中一些被忽视的潜在问题,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进。这本书中的表格和流程图,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们清晰地指引了每一步操作,使得我们在面对大量数据和复杂场景时,能够游刃有余。它让我认识到,抽样检验并非简单的“运气游戏”,而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能够帮助我们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质量信息,从而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评分

《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把开启质量管理新视角的钥匙。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抽样检验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总觉得这是一个“碰运气”的过程。然而,这本书所阐述的“接收质量限(AQL)”概念,让我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AQL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量化了我们所能容忍的最大不合格品率,这背后蕴含着对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抽样方案设计细节的描述,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检验水平(I, II, III)来调整样本量,以及如何根据AQL和样本量来确定判定数。这些内容,为我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框架,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的产品特性和质量要求,设计出最恰当的抽样计划。我曾几何时,在一个电子产品的批量检验中,遇到过如何平衡检验成本与产品质量的难题。在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后,我们采用了二次抽样方案,并根据AQL的设定,精确地确定了两次抽样的样本量和判定数。这样的做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检验效率,缩短了检验周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出厂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客户投诉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它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用科学的统计学工具,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更优的质量决策,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评分

这本书,《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作为一名对数据驱动的决策深信不疑的管理者,我一直觉得质量控制需要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过去,我们在抽样检验方面,往往是凭经验居多,缺乏一套统一的、有理论依据的标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提供的“接收质量限(AQL)”的概念,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合格”的理解。AQL不再是简单的“不合格率低于某个值”,而是代表了一种“可被接受的风险水平”。这种风险的量化,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设计检验方案。书中对不同抽样计划(如单次、二次、多次)的详细阐述,以及如何在不同批量和质量水平下选择合适的方案,让我对如何“既要又要”有了更深的体会——既要保障产品质量,又要提高检验效率。我曾经在一个新产品上市初期,面临着大量的早期失效问题。当时,我们对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感到担忧。在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后,我们重新审视了关键零部件的抽样方案,将AQL设定得更为严格,并针对性地增加了关键性能指标的抽样频率。这使得我们在产品大规模出货前,就能够识别出大部分潜在的质量隐患,及时进行改进。这种“主动式”的质量管理,比事后补救要有效得多。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套技术标准,它更是一种思维的重塑,它教我如何运用科学的统计学工具,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如何通过抽样检验来预测和控制风险,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不得不承认,《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对于我这种习惯于追求效率和效益的管理者来说,它提供的“接收质量限(AQL)”理念,简直是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难题。过去,我们对于抽样检验,往往是“凭感觉”或者“凭经验”,缺乏一套科学的标准来指导。这本书,则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将抽样检验从一种“猜测”提升到了“科学决策”的层面。AQL的概念,让我明白,质量的控制并非一味追求零缺陷,而是要在成本和风险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通过合理设定AQL,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接收不合格产品的风险,同时避免过度检验带来的成本浪费。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需要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一批高精度产品的质量评估。在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后,我们根据产品的关键特性和客户的要求,设定了不同的AQL,并采用了高效的抽样方案。这样做,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检验,而且准确地识别出了产品中存在的关键质量问题,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这本书所提供的表格和流程图,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它帮助我摆脱了以往的“经验主义”,能够更加自信、更加科学地进行质量管理,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这本书,是一次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学习经历。作为一名从事质量管理的专业人士,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工具,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对于“接收质量限(AQL)”的深入剖析,是我认为最宝贵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指引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质量决策的核心。AQL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量化的方式,来衡量和管理我们所能接受的缺陷水平,这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精益生产的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曾经负责过一个零部件的供应商评估项目,当时我们需要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质量最可靠的一家。在参考了本书的指导后,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供应商提供的历史数据,而是根据关键质量特性,制定了一套基于AQL的抽样检验计划,并对所有候选供应商进行了严格的现场抽样检验。结果,我们不仅准确地识别出了质量最优的供应商,而且还在抽样过程中,发现了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一些质量改进点。这本书所提供的表格和流程,使得复杂的抽样计算和判定过程变得异常清晰和直观。它帮助我从一个“经验主义者”转变为一个“数据驱动者”,能够更自信、更科学地进行质量控制。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标准,更是一种赋能,它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质量难题。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习惯好评

评分

很好

评分

习惯好评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习惯好评

评分

书不错,但慢递的速度实在坑人,强烈反对全峰

评分

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