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044-2014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1044-2014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煤矿
  • 采空区
  • 岩土工程
  • 勘察
  • 规范
  • 地质勘察
  • 矿业工程
  • 安全生产
  • 技术标准
  • GB51044-2014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建联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GB510442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69843826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31
页数:16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GB 51044-2014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I S B N:  GB 51044-2014
定    价:  33
作    者: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主编
出版时间:  2015-07-31
印刷时间:  2015-07-31
页    数: 162页
开    本: 32开
出 版  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商品类型:
  内容简介 Content abstract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653号公告发布,2015,自20158月1 日起实施。其中,3.0.27.1.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适用于煤矿采空区的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及在采空区影响范围内新建改建或扩建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等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勘察
  目录Contents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基本规定

4勘察阶段工作内容

 

5煤矿采空区调查与测绘

6地球物理勘探

 

7勘探与取样

 

8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监测

 

9地下水

 

10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

 

11地表移动和变形预测

 

12采空区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13采空区治理措施

 

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附录A覆岩破坏类型

附录B压矿量估算

附录C采动边坡稳定性预测

附录D采空区地表移动盆地分区

附录E工程物探方法及适用条件

附录F钻探施工要点及技术要求

附录G采空区钻探现场描述要点及三带判定依据

附录H采空区移动变形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

附录J部分矿区地表移动实测参数表

附录K煤(岩)柱安全稳定性系数计算

附录L采空区垮落带、断裂带计算方法

附录M采空区剩余空隙体积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指南 引言 煤矿采空区,作为矿山开发过程中留下的特殊地质环境,其复杂性与潜在的工程风险一直备受关注。这些区域由于地下煤层被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空洞,导致上覆岩层发生变形、沉降,甚至诱发地表塌陷,对地下工程、地上建筑物以及生态环境都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对煤矿采空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是保障区域安全、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阐述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要点与质量控制,为从事相关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的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手册。本书内容紧密围绕采空区的地质赋存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破坏规律,深入探讨了勘察目的、勘察内容、勘察手段的选择与应用,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采空区的勘察难点与应对策略。 第一章 煤矿采空区的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特征 本章将深入剖析煤矿采空区的形成背景,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煤矿(如走向采空区、斜坡式采空区、房柱式采空区等)的赋存形态与空间展布特征。我们将重点探讨采空区对上覆及邻近地层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包括岩体的结构破坏、渗透性变化、应力状态的改变等。同时,本章还将分析采空区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如地表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涌水等,并探讨其形成的地质力学机制。理解这些基本的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特征,是进行科学有效勘察的前提。 第二章 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本章将明确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根本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评估采空区的规模、形态、充填状况及稳定性;预测采空区对拟建工程的影响程度;确定采空区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治理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以及为区域规划与环境保护提供地质信息。 同时,本章将系统阐述勘察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 勘察工作应紧密围绕工程建设或区域开发利用的具体需求展开。 系统性原则: 勘察应涵盖采空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相关地质因素,形成完整的地质模型。 适应性原则: 根据采空区的具体特征、勘察深度和精度要求,选择最适宜的勘察方法和技术。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勘察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勘察成本。 安全性原则: 勘察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特别是针对可能存在的塌陷风险。 第三章 煤矿采空区的勘察内容与技术方法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详细介绍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具体内容和各类技术方法的应用。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 地形地貌调查: 收集高精度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识别地表裂缝、沉降洼地、出露不良地段等。 工程地质调查: 收集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矿床地质资料(含煤层埋深、厚度、开采方法、采空区分布等)、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水文地质单元、水化学特征等)、地质灾害史资料。 遥感与物探资料分析: 整理和分析航摄影像、卫星遥感影像,识别可能存在的地表形变;分析已有的地球物理探测(如电法、磁法、地震、探地雷达等)成果,为钻探布孔提供初步依据。 (二)现场勘察方法: 钻探工程: 钻孔布置原则: 考虑采空区的规模、形态、埋深、充填状况以及勘察目的,科学合理地布置钻孔。重点钻孔应布置在采空区边界、中部、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可能引起关注的地表变形区域。 钻孔类型与取样: 根据勘察深度和岩土类型,选择合适的钻探方法(如回转钻、冲击钻、旋喷钻等)。强调岩土样品的连续、完整、代表性取样,包括标准贯入试验(SPT)、室内原位测试(如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等)。 钻孔成像技术: 光学成像、声波成像等技术在识别采空区空洞、裂隙、岩体破碎带等方面的应用。 孔内电视探测: 直接观察采空区内部情况、了解充填物性质、评估围岩稳定性。 地球物理探测: 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 利用采空区内部填充物(如矸石、水)与围岩的电阻率差异,探测采空区的范围和埋深。 激发极化法: 结合电阻率法,提高对填充物性质的识别能力。 地震勘探(折射/反射): 探测地下界面起伏、岩层分层情况,识别采空区引起的波速异常。 探地雷达(GPR): 适用于浅层采空区的探测,能清晰显示地层界面、空洞、填充物等。 磁法勘探: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用于识别含磁性矿物的采空区。 瞬态电磁法: 探测地下导电体,对于含水或泥浆充填的采空区有较好效果。 工程物探: 地表沉降监测: 建立沉降监测网,长期监测地表变形,为采空区稳定性评估提供数据。 地表裂缝监测: 记录裂缝的形态、宽度、长度、发展趋势,分析其与采空区的关系。 地下水位监测: 建立地下水位观测井,监测采空区对区域水文的影响。 应力监测: 在特定区域,可布设应力监测点,了解采空区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室内试验: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包括密度、含水量、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压缩性、渗透性等,为岩土工程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岩石结构分析: 针对采空区围岩,进行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详细分析。 充填物性质测试: 对采空区内的充填物(如矸石、煤渣、淤泥等)进行力学性质测试,评估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采空区稳定性评估: 定性评估: 基于勘察资料,综合判断采空区的稳定性等级(如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 定量评估: 采用岩土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对采空区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安全系数,预测变形和破坏模式。包括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 第四章 煤矿采空区的勘察报告编制与质量控制 本章将指导勘察单位如何科学、规范地编制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详细说明报告应包含的各项内容,如项目概况、勘察依据、地质概况、采空区特征、勘察工作情况、主要勘察成果(包括钻孔柱状图、地层划分、岩性描述、物探剖面图、稳定性评价等)、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建议等。 图件的绘制要求: 规范地质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物探成果图等的绘制方法和表达要求。 勘察质量控制: 全过程质量控制: 从勘察方案的制定、现场执行、室内测试到报告编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现场质量控制: 规范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物探数据采集等环节,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测试与分析质量控制: 确保室内试验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勘察成果分析的科学性。 报告审核与评审: 建立科学的报告审核和评审机制,确保报告的质量。 第五章 煤矿采空区治理与工程应用中的勘察要点 本章将结合采空区治理与工程应用,进一步强调勘察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 采空区治理方案设计中的勘察需求: 针对不同的治理措施(如充填、封堵、加固等),勘察应提供哪些关键数据和信息。 拟建工程选址与设计的勘察考虑: 在采空区上方或邻近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时,勘察工作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如何减小采空区对工程的影响。 不同类型采空区的勘察特点: 针对不同的采空区类型(如大面积采空区、充填采空区、水淹采空区等),勘察工作应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术。 勘察成果的应用与反馈: 强调勘察成果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应用,以及通过工程实践对勘察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结论 煤矿采空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性工作。本书通过对采空区地质环境、勘察目的、技术方法、报告编制及质量控制的全面阐述,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个清晰的工作框架和实用的技术指导。深入细致的勘察是理解采空区、评估风险、制定科学合理治理方案以及保障工程安全的基础。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一本重要参考,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附录 (可根据需要,附上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常用勘察图表模板、计算公式等,以增加本书的实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灯塔,给了我方向和指引。作为一名矿山地质方面的技术人员,我经常需要处理与采空区相关的问题,但由于采空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直以来都觉得在勘察和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系统和权威的指导。GB 51044-2014的出现,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把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勘察方法,还对不同勘察方法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采空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采空区的潜在风险。书中关于采空区变形破坏机理的阐述,以及如何通过勘察来揭示这些机理,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采空区,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勘察,不仅发现了隐藏的隐患,还为后续的加固处理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本书的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都非常强,对于提升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编撰,无疑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我国在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从勘察前期设计到现场实施,再到后期数据分析与成果报告,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科学的作业指南。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采空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它不仅详细阐述了各种风险因素,还提供了量化的评估方法,这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采空区的安全状况,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勘察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这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不断提升勘察技术水平。对于我这样的基层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宝典”,每次遇到疑难问题,都能从中找到解决之道。它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整体水平,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作为一名在工程勘察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切体会到一本好的技术规范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GB 51044-2014的出现,可以说是为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内容详实,涵盖了从地质背景调查、物探、钻探、室内外试验,到数据处理、变形分析、稳定性评价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它不仅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技术要求,还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质量控制要点,使得勘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采空区复杂地质条件勘察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类型采空区的勘察策略和方法,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精准地选择勘察手段,提高勘察效率,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规范行业行为,提高勘察质量,减少工程事故,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个人工作中的重要参考,更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为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一个统一、科学的指导框架。在此之前,采空区的勘察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工程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GB 51044-2014的问世,填补了这一重要空白。它系统地梳理了采空区地质特征、勘察方法、数据分析、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勘察体系。这本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基于对采空区复杂地质环境的深入研究,提出的勘察方法和技术要求都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支撑。它的规范性体现在它对各项技术指标、操作规程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助于统一行业标准,提高勘察质量。它的实用性体现在它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提供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本书的出现,将有力推动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为保障工程安全、促进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一本好的技术规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全面,二是条理清晰,三是实用性强,四是易于理解。GB 51044-2014恰恰具备了这些优点。这本书在内容上,几乎覆盖了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所有环节,从前期调查到后期报告,都给予了详尽的说明。在条理上,它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使得整个勘察过程清晰明了。在实用性上,书中给出的许多技术要求和操作指南,都紧密结合了实际工程需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易于理解上,它使用了清晰、准确的语言,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较快地掌握其核心内容。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不同类型采空区勘察方法上的差异化处理,这说明编著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现,不仅能够规范行业行为,提高勘察质量,更能够为基层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和提升的平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所提供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GB 51044-2014,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框架,它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书中关于采空区地质环境特征的分析,关于各种勘察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关于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建议,都充满了智慧和经验。我曾经在一次复杂的采空区勘察项目中,按照书中提到的方法进行多手段联合勘察,最终准确地识别出了潜在的风险区域,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认识水平,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我相信,这本书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我国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进步,为保障工程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煤矿岩土工程师们送来的一场及时雨。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技术规范,但总感觉不够系统,不够详尽,很多时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得凭借经验和摸索,这不仅效率低下,有时候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GB 51044-2014,这本书简直就是把我们脑子里那些零散的经验和理论,系统地梳理了一遍,并且用一种严谨、规范的语言呈现出来。从采空区地质条件的调查,到岩土体性质的测试,再到变形破坏的预测与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写得明明白白,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采空区这样复杂的地质环境,它给出的勘察方法和技术要求,既考虑到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又兼顾了科学的严谨性,这对于我们提高勘察质量,减少工程事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处理一个老旧采空区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当时的团队都有些束手无策,后来翻阅了这本书,里面的相关章节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根据书中提到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勘察,最终成功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制定了有效的处理方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本好的技术规范,不仅仅是一本写着规矩的书,更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水平的利器。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煤矿岩土工程领域的一大进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们。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行业内的里程碑。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岩土工程师,我经常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到困惑,尤其是在面对采空区这样特殊的工程地质环境时,更是觉得力不从心。以往的资料,要么太过理论化,要么不够深入,很难直接指导我的具体工作。GB 51044-2014,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如何一步步进行采空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它详细阐述了采空区成因、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这为我们理解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它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采空区的勘察方法,无论是地表调查、物探、钻探,还是室内试验,都给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要点。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分析和成果报告方面的内容,这对于我们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读勘察数据,并撰写高质量的勘察报告,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这本书不仅关注了技术细节,更强调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这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整体效益。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勘察思维框架,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采空区的地质状况。我已经把它作为我工作案头的必备参考书,每次遇到难题,翻开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煤矿工作的工程师,平时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采空区的问题。过去,在采空区的勘察方面,我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经验主义的色彩很浓。GB 51044-2014的出现,就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以及做得好。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合实际,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对采空区地质条件的描述,对岩土体性质的测试方法,对变形破坏的预测,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对一个老采空区进行勘察时,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翻阅了这本书,里面的指导性内容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这本书不仅规范了我们的勘察流程,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们对采空区潜在风险的认识,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向所有在煤矿一线工作的同行们强烈推荐这本书,它绝对是你们工作中的好帮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煤矿采空区的勘察是整个工程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施工乃至运营的安全。在过去,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标准,不同单位、不同项目之间的勘察质量参差不齐,给工程带来了不少隐患。GB 51044-2014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的勘察技术规范,为我们统一了标准,规范了行为。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合理,从勘察前期准备,到现场勘察实施,再到数据处理与成果提交,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它对于采空区地质环境复杂性的认识,对于各类勘察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都有深入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采空区稳定性评估的章节,里面列举了多种评估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这对于我们选择最合适的评估工具,做出最准确的判断,非常有帮助。此外,这本书还非常注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它提出的许多技术要求和方法,都是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推广和应用,必将大大提升我国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整体水平,为保障工程安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