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

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和声分析
  • 和声学
  • 音乐理论
  • 中央音乐学院
  • 教材
  • 音乐教学
  • 音乐分析
  • 乐理
  • 高等教育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38069
商品编码:1703484828
出版时间:2000-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

定价:20.00元

作者: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0-10-1

ISBN:9787506238069

字数:

页码:140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标识:54196

编辑*



内容提要


这本和声分析例题是为演奏演唱专业的和声共同课及专业课所编辑的,例题的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和声结构的典型性和与技法展示的多样性,且不少曲例在艺术的创意上也具有一定的深度。长期实践证明,本书也适用于作曲、指挥专业的和声课中。
和声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体验和通晓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
价值,由此提高学习者对和声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养。

目录


三和弦 正三和弦(例1~10)
段落与终止(例11~18)
终止四六和弦(例19~25)
六和弦(例26~34)
经过与辅助四六和弦(例35~41)
属七和弦(例42~53)
II级三和弦(例54~60)
和声大调(例61~64)
VI级三和弦(例65~72)
II级七和弦(例73~90)
导音七和弦(例91~100)
九和弦与多音和弦(例101~111)
导音三和弦(例112~116)
III级三和弦一六度属和弦(例117~127)
重属和弦(例128~139)三和弦 正三和弦(例1~10)
段落与终止(例11~18)
终止四六和弦(例19~25)
六和弦(例26~34)
经过与辅助四六和弦(例35~41)
属七和弦(例42~53)
II级三和弦(例54~60)
和声大调(例61~64)
VI级三和弦(例65~72)
II级七和弦(例73~90)
导音七和弦(例91~100)
九和弦与多音和弦(例101~111)
导音三和弦(例112~116)
III级三和弦一六度属和弦(例117~127)
重属和弦(例128~139)
重属增六和弦(例140~157)
离调(例158~183)
连锁进行(例184~189)
副属和弦意外进行(例190~192)
调内(自然音)模进与离调(中音)模进(例193~205)
换调与近关系转调(例206~226)
远关系转调(例227~233)
转调模进(例234~236)
减七和弦与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等音转调(例237~244)
和弦外音(例245~277)
持继音(例278~292)
变音和弦(例293~312)
增三和弦等音转调(例313~314)
变式交替和弦(例315~333)
采用调式交替和弦的转调(例334~340)
自然调式和声手法(例341~351)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和声分析351例》:开启音乐理解的深度之旅 《和声分析351例》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您通往理解音乐深层结构、把握作曲家创作意图的钥匙。本书精选了351个极具代表性的和声分析实例,覆盖了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的广泛音乐风格,旨在帮助您在实践中掌握和声分析的核心技能,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和演绎音乐。 为何需要和声分析? 音乐不仅仅是悦耳的声音组合,它拥有严谨的逻辑和精巧的构建。和声,作为音乐的骨骼,决定了音乐的情感色彩、走向趋势以及整体的结构感。对和声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帮助我们: 洞察作曲家的思维: 理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和声来表达情感、构建乐思、塑造音乐形象的。 提升演奏与演唱能力: 准确把握和声进行,能够指导演奏者在音准、力度、色彩等方面做出更恰当的选择,使演奏更具表现力。对于演唱者而言,理解和声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旋律的走向和情感的起伏。 深化音乐鉴赏体验: 当您能够“听懂”和声时,音乐的魅力将更加扑面而来,每一次聆听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夯实创作基础: 掌握和声分析的原理和实践,是走向独立音乐创作的必经之路。 本书的独特价值: 《和声分析351例》的价值在于其实践性、系统性与权威性的完美结合: 精选的351个实例: 每个实例都经过精心挑选,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在和声运用上的典型特征。从巴赫的精妙对位,到莫扎特的优雅旋律,再到德彪西的印象派色彩,乃至更现代的探索,本书为您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全面的和声分析样本库。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大量曲例,而是遵循教学规律,由易到难,从基础的和弦构成、功能分析,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转调、离调、非和弦音等技巧。每一个实例都清晰地展示了分析的步骤和方法,让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扎实的分析体系。 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的权威背书: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的一部分,《和声分析351例》凝聚了中国顶尖音乐学府的教学智慧和经验。其内容的严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音乐专业学生和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不仅仅是“分析”,更是“理解”: 本书强调的并非机械的符号标注,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和声背后的音乐逻辑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每个实例的深入剖析,您将学会如何“听”和声,如何感受其流动与变化,以及它如何与旋律、节奏协同作用,共同构建出完整的音乐。 强大的学习工具: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希望提升专业技能的进阶者,抑或是对音乐理论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和声分析351例》都能为您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它可以作为您课堂学习的补充,也可以是您自主学习的坚实支撑。 如何利用本书? 1. 带着问题去听: 在阅读和分析每个实例之前,尝试去聆听相关的音乐片段。在聆听过程中,留意和声的变化,并将您的感受与书中的分析进行对照。 2. 动手分析,而非被动接受: 在阅读书中的分析之前,尝试自己先进行分析。即使分析不够准确,这个过程也能极大地加深您对音乐的理解。然后,再对照书中的讲解,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书中的精彩之处。 3.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不要将书中的分析视为孤立的案例。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不同风格的和声特点,尝试将所学到的分析方法应用到您正在学习或演奏的音乐中。 4. 循序渐进,反复练习: 和声分析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按照书中的章节顺序,一步步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对于一些难点,可以反复回溯,加深理解。 5. 与他人交流,拓展思路: 如果有机会,与同学、老师或朋友一起讨论书中的案例。不同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新的启发,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和声的奥秘。 本书适合谁? 音乐专业学生: 学习和声分析是音乐专业学习的核心课程之一。《和声分析351例》将为您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助您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器乐/声乐演奏者: 深入理解和声,能够帮助您在演奏和演唱中找到更准确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处理方法,提升您的艺术表现力。 作曲与指挥专业人士: 扎实和声分析功底是创作与指挥的基础。《和声分析351例》将为您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严谨的理论支撑。 音乐爱好者: 如果您渴望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欣赏,《和声分析351例》将是您开启音乐深度之旅的绝佳伴侣。 《和声分析351例》——不仅是一本书,更是您通往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拿起它,开启您对音乐更深刻的探索与理解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音乐的“骨架”——和声——充满好奇,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学习途径。偶然间看到了《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这本厚重的书籍,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351例》这个数字,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畏惧,生怕内容过于艰深,难以消化。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我被书中清晰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和弦构成和功能开始,逐步深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例子的分析,它们都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音乐作品。这让我能够将抽象的和声理论与具体的音乐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到属功能和弦的运用时,书中列举了多个例子,详细地分析了属和弦是如何导向主和弦,从而产生稳定感和解决感。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让我对和声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直观。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和声现象,比如模糊的调性,复杂的半音化进行,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方法。这让我不再感到困惑,而是能够以更自信的态度去面对音乐中的各种和声变化。这本书让我感觉,和声分析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音乐情感表达的灵魂。

评分

从一名初涉和声学的学生角度来看,这本书《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我一直觉得和声学是一个非常枯燥且充满公式的学科,那些各种各样的和弦名称、转调规则,常常让我感到无从下手,学习效率低下。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其“351例”的巨大体量,这意味着它能够涵盖非常广泛的和声现象,从最基础的原理到最复杂的应用,几乎无所不包。每个例子都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逻辑清晰,循序渐进。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一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方式,比如如何处理模进中的不协和音,如何在复杂织体中辨析主和弦,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困惑。这本书通过具体的谱例,详细地展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不仅仅是给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对于我建立起扎实的理论根基至关重要。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某些概念,但总是模模糊糊。而通过书中的例证,我发现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在清晰的分析下变得迎刃而解。这本书让我觉得,和声学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智慧和艺术性的音乐语言。它也鼓励我更加积极地去分析我正在学习的乐曲,从中汲取养分,提升我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让我从一个刚刚接触和声分析的音乐学院学生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希望我的体会能给其他读者一些参考。 初拿到这本书,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期待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系列教材,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而且“351例”这个数字也暗示了内容的丰富性,想必能够覆盖到很多我可能遇到的和声问题。忐忑则是因为我本人对和声分析一直有些畏惧,感觉它是个非常理论化、枯燥的学科,各种调式、转调、不协和音程的处理,总让我觉得头绪万千,不知从何下手。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密密麻麻的谱例和分析符号,我当时的心情就更紧张了。然而,当我耐下心来,跟着书中的引导一步步阅读时,我开始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编排得非常有逻辑性,从最基础的和弦进行到复杂的复调织体,再到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作者在讲解时,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分析结果,还附带了详尽的文字说明,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处理,背后的和声原理是什么,以及在实际创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分析,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讲解,更将和声的运用与音乐的表情、情感表达紧密结合,让我体会到和声的魅力远不止于技术层面,而是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跨越了对和声分析的最初障碍,让我开始敢于去分析,去理解,甚至去尝试创作。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作曲的学生,我对和声分析有着非常直接的需求,它直接关系到我能否写出逻辑严谨、情感饱满的作品。这部《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本“全能秘籍”。书中庞大的案例库,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作曲家和弦处理手法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看到同一个和声功能,在不同大师的作品中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色彩和表现力的。比如,在分析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作品的和声进行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严谨、清晰的逻辑。而在分析浪漫时期作品时,我又看到了和声的极大扩展和情感的深度挖掘。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我对和声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比如如何处理大规模的转调,如何让不协和音程在音乐中发挥积极作用,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和可操作的建议。这对于我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能够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到大师们的处理方式,并将之运用到我的创作中,从而提升我作品的艺术水准。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我创作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正在为毕业作品创作而头疼的学生,我深知扎实和声分析能力的重要性。这部《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简直是我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及时地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的和声运用比较随意,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导致在创作中常常出现一些“硬伤”,比如进行不够流畅、色彩不够丰富,或者情绪表达不够到位。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大量的例证,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书中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和声剖析,让我看到了大师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和声来构建音乐的骨架,赋予音乐生命力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转调的章节,我一直对复杂的转调感到头疼,常常是“顾此失彼”。但通过书中对不同转调手法的详细解析,并结合具体的乐曲片段,我豁然开朗。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转调方式,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每种转调如何服务于音乐的情感发展和结构逻辑。读完这些例子,我仿佛醍醐灌顶,开始能够更自如地在我的作品中运用转调,让音乐的走向更加丰富和吸引人。此外,书中对于不协和音程的处理,以及如何在不协和中寻求协和的艺术,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很多时候,音乐的张力和色彩正是来自于对“边缘”的处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和声的无限可能性,也给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

评分

长期以来,我对和声分析一直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觉得这是个非常抽象、难以掌握的领域,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复调音乐,更是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和声分析的认知。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将数量庞大的分析案例,按照逻辑顺序巧妙地组织起来,从最基础的和弦概念,到复杂的复调织体,再到各种转调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每一个例子的讲解,作者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和声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还深入剖析了这些和声处理背后的音乐逻辑和艺术意图。这让我明白,和声分析并非仅仅是机械地标记和弦,而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比如,书中对巴赫的赋格作品进行的详细分析,让我看到了复调音乐的精妙之处,也让我理解了每个声部是如何独立发展又相互呼应,最终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些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所听到的音乐,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一些和声技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耐心而细致地引导我穿越和声分析的迷雾,让我看到了它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世界。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典音乐有着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理论训练,但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所喜爱的音乐作品。这本书《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可以说是我在追求音乐理解道路上遇到的一个里程碑。起初,我被书名中的“351例”吓到,以为会非常艰深晦涩,难以理解。但抱着尝试的心态翻开它,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设计非常有用户友好性。作者在引入每一个新的和声概念时,都会先从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开始,然后逐渐深入。讲解语言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我来说,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意思。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很多例子都选取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片段,比如巴赫的赋格,莫扎特的奏鸣曲,甚至一些近现代的优秀作品。这使得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立刻将理论与实际音乐体验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到某个特定的和弦进行时,我立刻就能联想到在某首熟悉的乐曲中,这个进行是如何营造出某种氛围的,这大大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书中关于配器和声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和声不仅仅是音符的叠加,更是色彩和情感的交织。这本书让我感觉,音乐分析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可以去探索和享受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掌握扎实和声分析能力对于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是多么重要。这部《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可以说是我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宝贵财富。《351例》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它涵盖了从基础的和声功能到复杂的现代和声技法,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和声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和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比如,在学习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式分析时,书中通过大量的例证,展示了主调音乐的和声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功能和声来构建清晰的乐句和乐段。而在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时,我又看到了和声色彩的极大丰富,以及如何利用半音化和弦、离调和弦来表达更深层的情感。这种“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和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非常规”的和声处理,比如非功能和声、自由转调等的分析,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了解到和声的边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这本书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激发我研究兴趣的源泉,它让我看到了和声分析的无限可能,也激励我继续深入探索音乐的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兴趣,但非专业出身的音乐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让我魂牵梦绕的音乐作品。这部《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这本书的名称可能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非常“接地气”。作者在讲解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艰深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音乐案例,将复杂的和声原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特定乐曲片段的和声分析,它们就像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放大镜”,让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审视音乐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在分析一段优美的旋律时,书中会细致地剖析它背后的和声支持,讲解为什么这个和弦会营造出这种情绪,为什么这个转调会带来这种色彩。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让我对音乐的理解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听懂”音乐,去感受和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和声的艺术性,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更是情感表达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不同作曲家、不同时期作品的和声分析,我仿佛与那些伟大的音乐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创作时的智慧和匠心。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灵魂。

评分

初次接触《和声分析351例——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厚重感”和“实操性”。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一直对音乐的构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和声无疑是音乐的血肉。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面陈列着351个精心挑选的和声分析范例。一开始,我担心如此大量的例子会让我感到枯燥和不知所措,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的编排非常巧妙,每一个例子都不仅仅是一个分析结果,更像是一个小小的音乐故事。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个和弦的构成,每一个进行的目的,以及它在音乐整体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片段的和声分析,比如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的夜曲。通过对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片段进行细致的剖析,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理解它们为何如此打动人心。书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和声是如何服务于音乐的情感表达和结构构建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和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规则性,更在于其自由度和创造力。它让我看到了音乐的更多可能性,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音乐奥秘的热情。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是真品哟。

评分

还挺好的,印刷清楚

评分

书有点损坏……

评分

物流一般,书还好吧,应该是正版吧

评分

很有用的一本书!!!!!

评分

书有点损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