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华大字典(缩印本)(精)》的字号实在是让我这个老花眼看得有点吃力,虽然说为了便携和成本考虑做了缩印,但编辑在排版上似乎可以更人性化一些。我记得我年轻时用的那种大开本字典,字迹清晰,查阅起来非常痛快,尤其是对于那些生僻字或者笔画复杂的字,缩印本带来的视觉疲劳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如果仅仅是作为偶尔查阅的工具,它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放进公文包里或者随身携带都不成问题。不过,我更倾向于那种放在书桌上,可以随时翻阅、一目了然的工具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也算精致,精装的质感摸起来不错,但比起内容本身的实用性,这些外在的考量似乎次要了些。我希望它在保证字数收录的前提下,能够在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上做一些折中处理,毕竟字典是用来“看”的工具,清晰度是第一位的。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坦白说,手感有些“面”。翻页的时候,总有一种担心不小心就会撕坏的感觉,尤其是在快速查找的时候。而且,我发现缩印本的一个通病似乎也在这本书上体现了——那就是油墨的均匀度。偶尔翻到几页,会感觉某些字的边缘有些洇开,或者墨色深浅不一,这在查阅那些笔画极其细微的字符时,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困扰。虽然这不影响整体的知识传达,但作为一本被冠以“精”字的工具书,我对它的工艺细节抱有更高的期望。我希望它在耐用性和视觉体验上能达到更高的标准,毕竟字典是需要反复使用的物件,经不起几次折腾就散架或变模糊,那真是太可惜了。
评分从编纂的体例来看,这本字典在检索系统上还是下了功夫的,部首的划分和检字表的设置,基本符合现代汉语字典的通用标准,对于熟悉检索流程的读者来说,上手难度不大。但是,我注意到在一些异形字或者简化字的处理上,似乎还保留了一些相对陈旧的观念。比如,某些繁体字对应的简化字,它给出的解释似乎不够全面,或者说,它强调的仍然是传统的写法,对于现代人日常接触到的规范用字,解释略显滞后。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在使用“老版本”字典的感觉,尽管它是一个“新”的缩印本。也许是因为修订的周期或者参考的底本问题,导致在与时俱进方面略显保守了。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中华大字典(缩印本)(精)》更像是一本“应急”或“备用”的工具书,而非我主要的、深入研究的字典。它胜在轻便和一定的普及性,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偶尔碰到的生僻字查询需求,让你在户外或者旅途中不至于完全摸瞎。但要说它能替代我书架上那套厚重的、信息量巨大的字典,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它更像是一个“微缩景观”,能让你看到整体的轮廓,但那些隐藏在细节深处的文化脉络和语言演变过程,在这小小的篇幅里,是无法得到充分展现的。对于追求详尽、权威和极致阅读体验的深度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的“缩”字,带来的限制还是太明显了些。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缩印本”的收录范围和释义深度一直持保留态度。我尝试查找了几个不同领域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古代汉语中的罕见词汇,发现有些词条的解释过于简略,甚至有种“点到为止”的感觉,远不如我过去常使用的一些权威工具书来得详尽和系统。特别是对于一些多义词,它的解释往往只侧重于最常见的用法,对于那些在特定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特定含义,几乎没有涉及,这对于一个想深入研究古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我理解缩印意味着空间有限,但字典的价值核心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为了缩小篇幅而牺牲了这些关键信息,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期待的是一种平衡,而不是这种为了“精”而牺牲“详”的做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