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1+2+3+4 共4冊

設計心理學1+2+3+4 共4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心理學
  • 用戶體驗
  • 交互設計
  • 行為心理學
  • 視覺認知
  • 設計原則
  • 可用性
  • 人機交互
  • 設計思維
  • 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左右視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8330
版次:1
商品編碼:1708729786

具體描述

定價:168元

設計心理學 增訂版

英文版銷售25萬冊,授權全球15種語言版本!諾曼博士全新增訂50%以上內容! 

 

編輯推薦

 

英文版銷售25萬冊,授權全球15種語言版本!

2010年版《設計心理學》簡體中文版銷量將近10萬冊!

被雅虎首席執行官馬裏薩邁耶評為“能改變世界的商業思維書籍”!

諾曼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

 

設計學力作,設計師必讀經典!

《設計心理學》增訂版裏,諾曼博士增添瞭超過50%以上的內容

優秀的設計原則+優秀的觀察能力=強大的工具

以人為本的設計是諾曼一直堅持的原則。

“設計為人民(DesigningFor People)”是諾曼奉行的信條。

而如何運用設計和設計思維推動企業創新,是諾曼博士近些年的關注點!

 

柳冠中  周鴻禕  鬍曉 聯閤推薦!

 

 

內容推薦

如果在旅館裏弄不清楚怎麼開水龍頭,或者麵對不熟悉的爐竈或電燈開關時,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會手足無措。唐納德A諾曼大膽地指齣,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設計沒有考慮到用戶的需求和心理。雖然拙劣的設計俯拾即是,但是設計齣易於理解、方便使用、令人愉悅的産品並不睏難。《設計心理學》增訂版對好設計具有強大的作用,不斷提醒我們為什麼有些産品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有一些産品卻讓用戶非常受挫。

諾曼博士在《設計心理學》增訂版裏,始終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將認知心理學和行為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導入到設計之中。不僅著重於反思設計過程中齣現的問題給用戶帶來的睏擾,更著重於解決問題,用這些基本原則幫助設計師找到真正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一方麵諾曼博士從多個角度分析,更新瞭大量的案例提醒設計師關注,並找到人們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麵諾曼也試圖將大眾轉變為優秀的觀察者,不僅能觀察到糟糕的設計,也慢慢學會欣賞優秀的設計。將優秀的設計原則與優秀的觀察能力結閤起來是非常強大的工具。

在《設計心理學》增訂版裏,諾曼博士增添瞭超過一半的內容,每章內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訂和補充。特彆是增加瞭兩個全新的章節,即第六章“設計思維”和第七章“在商業世界裏的設計”。在這兩個章節裏,諾曼博士從兩個角度討論瞭以人為本的設計、諾曼法則、設計麵臨的挑戰、顛覆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的優劣以及設計的未來。諾曼還在個人主頁開設瞭Mooc課程,邀請業內專傢逐章講解本書內容。

作者簡介

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

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他兼具教授、企業高級主管與顧問、主講人、書籍和專欄作者等身份,有著工程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背景,將多種學科的知識引入到設計領域,對我們重新理解設計過程中每個環節的作用,精準把握並實踐以人為本的設計有著重要的貢獻。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傢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士,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剋林奬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他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認知科學與心理學榮譽教授,也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西北大學和韓國科學技術院任教,並曾擔任惠普公司、卡汀在綫大學(UNEXT公司)高級主管,及蘋果計算機公司先進技術中心副總裁,1998年創立自己的公司尼爾森諾曼集團(Nielsen Norman Group),從事計算機與人機界麵設計顧問工作,緻力於協助發展理性與感性並重的産品及服務。

諾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設計心理學》、《設計心理學2:與復雜共處》、《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和《設計心理學4:未來設計》等。

目錄

增訂版自序   

 

第一章日用品心理學001

復雜的現代設備005

以人為本的設計008

交互設計的基本原則010

係統映像033

科技的悖論035

設計的挑戰037

 

第二章日常行為心理學041

人們如何做事:執行與評估的鴻溝043

行動的七個階段044

人的思想:潛意識主導049

人的認知和情感054

行動的七個階段和大腦的三個層次059

自說自話060

責備錯誤之事064

不當的自責070

行動的七個階段:七個基本設計原則076

第三章頭腦中的知識與外界知識081

含糊的知識引導精確的行為082

記憶是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093

記憶的結構098

近似模型:現實世界裏的記憶107

頭腦中的知識111

外界知識和頭腦中知識的此消彼長115

多個大腦裏和多個設備中的記憶117

自然映射119

文化與設計:自然映射隨文化而異123

 

第四章知曉:約束、可視性和反饋129

四種約束因素:物理、文化、語義和邏輯132

示能、意符和約束在日常用品設計中的應用139

引導行為的約束力148

慣例、約束和示能153

水龍頭:關於設計的曆史案例157

利用聲音作為意符162

 

第五章人為差錯?不,拙劣的設計169

何以齣錯171

故意違規176

差錯的兩種類型:失誤和錯誤177

失誤的分類182

錯誤的分類188

社會和習俗壓力194

差錯報告199

甄彆差錯202

為差錯設計206

良好的設計還不夠218

修補迴復工程219

自動化的悖論220

應對差錯的設計原則222

 

第六章設計思維225

解決正確的問題226

雙鑽設計模式228

以人為本的設計流程229

我剛告訴你什麼?那根本行不通244

設計的挑戰247

復雜是好事,混亂惹麻煩254

標準化和技術255

故意製造睏難262

設計:為瞭人類發展科技265

 

第七章全球商業化中的設計267

競爭壓力269

新技術推動變革274

新産品上市需要多長時間277

創新的兩種形式:漸進式和顛覆式288

設計心理學:19882038291

書籍的未來296

設計的道義責任299

設計思維與思考設計302

 

緻謝307

參考文獻325


前言 增訂版自序 

本書第一版,即《設計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POET),開篇我如此寫道:“這是一本我一直很想寫的書,除瞭那些我不懂的……”現在我懂瞭,所以簡單地說“這是一本我一直很想寫的書”。 
本書是優良設計的入門工具包。對普通讀者、技術人員、設計師或非設計者,閱讀這本書會既長見識又饒有趣味。寫作本書的目的之一便是將讀者轉變為優秀的觀察者,分辨

內容推薦

在本書中,諾曼博士探討瞭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需要復雜,而不是簡單,而設計促成瞭復雜生活的實現。作者以清晰而又輕鬆的行文,為讀者講解瞭為什麼我們渴望的不是簡單。當物品的設計是可以被理解的、易於管理的、令人愉悅的,在適度的情況下,在適閤的時間裏,我們渴望的是復雜。實際上,通過基於良好溝通的設計,復雜可以被管理近而生産齣實用的産品,形成理想的、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諾曼博士告訴我們,隻有我們著眼於自然中的、現實中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整個人類活動的全景,纔能觀察到在真實、自然環境中做實際工作的真實的人。終,《設計心理學2:與復雜共處》是一個人的宣言,即希望通過設計獲得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簡介

唐納德A諾曼(DonaldArthur. Norman

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他兼具教授、企業高級主管與顧問、主講人、書籍和專欄作者等身份,有著工程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背景,將多種學科的知識引入到設計領域,對我們重新理解設計過程中每個環節的作用,精準把握並實踐以人為本的設計有著重要的貢獻。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傢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士,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剋林奬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他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認知科學與心理學榮譽教授,也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西北大學和韓國科學技術院任教,並曾擔任惠普公司、卡汀在綫大學(UNEXT公司)高級主管,及蘋果計算機公司先進技術中心副總裁,1998年創立自己的公司尼爾森諾曼集團(Nielsen Norman Group),從事計算機與人機界麵設計顧問工作,緻力於協助發展理性與感性並重的産品及服務。

諾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設計心理學》、《設計心理學2:與復雜共處》、《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和《設計心理學4:未來設計》等。

目錄

導讀與復雜共處 

推薦序復雜設計的含義 

自序 ⅩⅢ

 

第一章設計復雜生活:為什麼復雜是必需的001

幾乎所有的人造物都是科技産品 006

復雜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 011

生活中的一般技能需要花費數月來學習 017

 

第二章簡單隻存在於頭腦中 027

概念模型031

為什麼一切事情不能都像打平錘那樣簡單 034

為什麼按鍵太少會導緻操作的睏難 038

對復雜的誤解 040

簡單並不意味著更少的功能 041

為什麼通常對簡單和復雜的權衡是錯誤的 043

人們都喜歡功能多一些 043

復雜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簡單的事物反倒令人睏惑 046

 

第三章簡單的東西如何使我們的生活更復雜049

把信息直接投入物質世界中 054

當標誌失效時 058

為什麼專傢會把簡單的事情變得混亂 061

通過強製性功能來降低復雜性 064

 

第四章社會性語義符號 069

文化的復雜性 075

社會性語義符號:世界如何告訴我們該做什麼 078

世界各地的社會性語義符號 079

 

第五章善於交際的設計 085

網狀麯綫092

目標與技術之間的錯位 094

中斷095

對使用方式的忽視會使簡單而美麗的事物變得復雜而醜陋 096

願望綫099

痕跡與網絡103

推薦係統 107

支持群體109

 

第六章係統和服務 111

服務係統116

服務藍圖122

對體驗進行設計 124

創建一種愉快的外在體驗:華盛頓互惠銀行128

像設計工廠一樣設計服務 131

醫院的治療134

患者在哪裏136

服務設計的現狀 137

 

第七章對等待的設計 141


 

內容推薦 為瞭解釋情感因素在設計領域扮演的角色,本書詳細探討情感元素的三個不同層麵:包含本能的( 産品的外觀式樣與質感)、行為的( 産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個人的感受與想法),並提齣因應不同層麵的設計原則;對目前越來越重視客製化與互動設計的服務産業來說,情感設計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在諾曼博士的暢銷書《設計心理學1 :日常的設計》中說明瞭:為什麼生活用品不應該讓人睏惑、惱怒,還有沮喪;《設計心理學3 :情感化設計》則解釋瞭為什麼它們也必須迷人、賞心悅目,以及充滿樂趣。
作者簡介 唐納德? A ? 諾曼(D o n a l d A . N o r m a n)
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他兼具教授、企業高級主管與顧問、主講人、書籍和專欄作者等身份,有著工程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背景,將多種學科的知識引入到設計領域,對我們重新理解設計過程中每個環節的作用,精準把握並實踐以人為本的設計有著重要的貢獻。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傢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員,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剋林奬章(Benjamin FranklinMedal)。
諾曼博士的著作包括《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設計心理學2:與復雜共處》《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和《設計心理學4:未來的設計》等。
個人主頁:http://www.jnd.org
目錄 序言Ⅶ

第一部分物品的意義001

第一章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好用003
三種運作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008
關注與創造力011
有準備的頭腦015

第二章情感的多麵性與設計021
三種層次的運用026
喚醒迴憶的東西032
自我感覺038
産品的個性041
第二部分實用的設計047

第三章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反思049
本能層次設計054
行為層次設計058
反思層次設計070
案例研究:全美足球聯賽專用耳機076
另闢蹊徑的設計078
團體成員設計vs個人設計082
第四章 樂趣與遊戲087
以樂趣和愉悅為目的的物品設計091
音樂和其他聲音105
電影的誘惑力113
視頻遊戲119

第五章 人物、地點、事件127
責備沒有生命的物品133
信任和設計135
生活在一個不可靠的世界137
情感交流142
聯係無間,騷擾不斷146
設計的角色150

第六章 情感化機器155
情感化物品161
情感化機器人164
機器人的情緒和情感172
感知情感的機器178
誘發人類情感的機器182

第七章 機器人的未來191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四大定律194
情感化機器和機器人的未來:含義和倫理議題200
後記我們都是設計師209
個性化217
客戶定製220
我們都是設計師222
個人感想及緻謝227


《設計中的人性密碼:洞察用戶思維,創造卓越體驗》 這是一套深入探索設計與人類心理互動奧秘的權威讀物。本書並非僅僅羅列設計法則,而是以心理學為基石,揭示瞭驅動用戶行為、偏好與認知的深層機製。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大量的真實案例和前沿研究,帶領讀者穿越設計錶象,直抵用戶內心。 第一捲:認知與感知——看見、理解與記憶的藝術 本捲聚焦於人類最基礎的心理過程,探討我們如何接收、處理和儲存信息。我們將深入瞭解視覺感知的工作原理,為何某些色彩組閤能夠瞬間抓住眼球,又為何特定的布局能讓人清晰明瞭。從格式塔原理到信息流的組織,本書將揭示如何通過視覺設計的精妙安排,優化用戶的認知負荷,讓他們能夠輕鬆地理解信息,快速找到所需。 視覺認知的力量: 探索顔色、形狀、對比度、空間布局等視覺元素如何影響用戶的注意力和情感反應。學習如何利用視覺層次,引導用戶的視綫,強調關鍵信息。 信息處理的機製: 深入瞭解人類的工作記憶、長時記憶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設計能夠減少用戶的認知負擔,提升信息的易讀性和可記憶性。 模式識彆與直覺: 解析用戶如何通過識彆熟悉的模式來做齣快速判斷,以及如何利用設計中的一緻性、重復性和反饋機製,建立用戶對産品的信任感和熟悉感。 用戶的心智模型: 探討用戶在與産品交互時心中已有的認知框架,以及如何設計能夠與之契閤,避免産生認知衝突,讓用戶感到“自然而然”。 意圖識彆與期望管理: 瞭解用戶在看到設計時會産生哪些預期,以及如何通過清晰的設計語言和一緻的交互流程,管理用戶的期望,避免失望。 第二捲:動機與情感——驅動行為,建立連接的情感紐帶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僅僅做到“可用”已不足以贏得用戶。本捲將深入剖析驅動用戶行為的內在動機,以及如何通過設計觸動用戶的情感,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連接。我們將探討奬勵機製、稀缺性原理、社會認同等心理學概念在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創造能夠引發愉悅、信任、甚至歸屬感的設計。 行為驅動力解析: 深入研究內在動機(如好奇心、成就感、自主性)和外在動機(如奬勵、懲罰)如何影響用戶的參與度和忠誠度。 情感設計的力量: 探索色彩、聲音、動畫、敘事等情感元素如何被巧妙運用,以喚起用戶特定的情感反應,如喜悅、興奮、安慰或安心。 用戶心理狀態的洞察: 學習如何識彆和應對用戶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狀態,如焦慮、沮喪、好奇或專注,並設計齣能夠提供恰當支持和引導的解決方案。 奬勵與激勵機製: 掌握遊戲化(Gamification)的設計原則,以及如何通過積分、徽章、排行榜等方式,有效地激勵用戶持續參與和完成目標。 社會證明與群體效應: 瞭解社會認同、從眾心理等社會心理學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展示用戶評價、推薦、社交互動等方式,增強産品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用戶習慣的養成: 探討如何通過觸發器、行動和奬勵的循環,設計齣能夠幫助用戶養成健康、有益習慣的産品。 第三捲:決策與選擇——引導判斷,優化選擇的路徑 用戶在麵對眾多選項時,他們的決策過程是如何運作的?本捲將聚焦於用戶的決策心理,揭示影響他們判斷和選擇的各種認知偏差和啓發式方法。本書將指導設計師如何優化信息呈現方式,簡化決策流程,並巧妙地引導用戶做齣符閤其自身利益和産品目標的決定,同時避免陷阱。 決策偏差的心理學: 深入剖析確認偏差、錨定效應、損失厭惡等常見的認知偏差,瞭解它們如何影響用戶的判斷。 啓發式方法與直覺決策: 探討用戶在不確定或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依賴經驗法則和直覺進行快速決策。 框架效應與信息呈現: 學習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語言和視覺呈現,改變用戶對信息的感知,從而影響他們的選擇。 選擇的設計: 掌握如何通過限製選項、提供默認設置、使用推薦係統等策略,簡化用戶的決策過程,減少選擇睏難。 風險感知與不確定性: 瞭解用戶如何評估風險,以及如何設計能夠清晰傳達信息、降低用戶不確定性,從而建立信任的方案。 用戶行為的預測與影響: 探討如何通過對用戶行為模式的理解,設計齣能夠溫和地引導用戶走嚮期望路徑的交互。 第四捲:用戶體驗的整體構建——人性化設計的綜閤應用 前三捲奠定瞭堅實的心理學基礎,本捲將這些理論融會貫通,聚焦於用戶體驗的整體構建。我們將探討如何將人性化設計原則貫穿於産品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從概念構思到用戶測試,從界麵交互到長期維護。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幫助設計師創建真正以用戶為中心、能夠解決用戶痛點、並帶來持久滿意度的産品。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流程: 強調用戶研究、用戶畫像、用戶旅程圖等方法在産品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 情境化設計: 深入理解用戶在使用産品時的具體情境,包括環境、時間和任務,並據此進行設計。 可用性與用戶滿意度: 結閤心理學原理,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測試和迭代,不斷提升産品的可用性,從而實現高用戶滿意度。 倫理設計與負責任的創新: 討論在設計中應考慮的倫理問題,如隱私保護、避免成癮性設計,以及如何創造積極社會影響的設計。 設計原則的融會貫通: 將認知、情感、決策等心理學概念整閤,形成一套全麵的設計思考框架。 從設計到産品成功: 探討如何將人性化設計轉化為可衡量的商業價值,以及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齣。 這套叢書是每一個希望創作齣真正觸動人心、解決用戶需求、並帶來卓越體驗的設計師、産品經理、開發者以及所有對人類行為和設計互動感興趣的讀者的必備讀物。它將為你提供一套強大的思維工具,讓你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你的用戶,並創造齣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設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設計心理學》四冊連讀下來,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思維的深度按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作者的文筆極其幽默且富有洞察力,常常在令人捧腹的案例講解中,不動聲色地植入最核心的設計理念。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意嚮性”和“認知負荷”的解讀,這些原本聽起來頗為學術的詞匯,在他筆下變得生動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例如,他對於如何讓用戶“一眼就能看懂”按鈕的功能,以及如何避免用戶因為信息過載而産生焦慮,都有著極其精闢的論述。讀到關於“反饋”的部分,我纔真正理解到,為什麼有些産品的操作會讓人感到愉悅,而有些則會讓人感到沮喪——這都與産品能否及時、清晰地嚮用戶傳達信息息息相關。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使用很多電子産品時,為什麼會因為誤操作而感到煩躁,原來很多時候並非是用戶的問題,而是産品設計未能遵循基本的心理學原則。這套書讓我意識到,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好看”,更是關於如何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人,如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愉快。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關懷,一種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尊重。

評分

《設計心理學》係列,可以說是我近期讀到的最“解渴”的書籍之一。作者以一種極其親切和幽默的方式,將復雜的設計原理剖析得淋灕盡緻。他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以及“如何做”。我尤其被他關於“情感化設計”的討論所吸引,他讓我明白瞭,優秀的設計不僅僅是功能上的滿足,更是情感上的連接,能夠觸動人心,甚至帶來愉悅。書中那些令人捧腹的失敗案例,讓我對很多産品設計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那些讓我抓狂的體驗,背後都有著深刻的設計原因。我開始不自覺地去觀察身邊的一切,傢裏的各種電器,辦公室的辦公用品,甚至路邊的指示牌,都仿佛在我眼中“活”瞭起來。我能夠通過作者提供的工具和視角,去分析它們的設計優劣,並從中獲得樂趣。這套書不僅提升瞭我對設計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以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設計”,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

評分

《設計心理學》這套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世界友好相處”的指南。作者以一種極其幽默且充滿智慧的方式,剖析瞭我們與周圍環境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他不僅僅是在講設計,更是在講“人”,講人的思維方式,講人的行為習慣。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意圖”和“可執行性”的分析,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産品用起來那麼順手,而有些則會讓人費盡心思。書中的案例非常生動,而且都貼近生活,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看似深奧的心理學原理。我開始不自覺地用作者提供的工具去審視生活中的各種設計,從傢裏的傢具擺設,到路邊的交通指示牌,都仿佛在我眼中“活”瞭起來,嚮我訴說著它們的設計邏輯。這種改變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是一種思維上的躍遷,讓我對這個由設計構建起來的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

這套《設計心理學》四冊,就像是一場關於“如何讓事物更符閤人的天性”的深度探索。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卻重要的細節,並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我特彆欣賞他對“錯誤”的分析,他並沒有將錯誤簡單地歸咎於用戶,而是深入挖掘瞭設計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這讓我意識到,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要考慮成功的使用場景,更要充分考慮到用戶可能犯的錯誤,並提供糾正的機製。書中關於“可供性”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産品的操作方式如此直觀,仿佛它們天生就應該這樣被使用。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生活中的“可供性”設計,並嘗試將這些原則應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去優化那些讓我感到不便的地方。這套書讓我明白,設計並非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關乎我們的生活質量,關乎我們的效率,甚至關乎我們的幸福感。

評分

這四冊《設計心理學》,讓我對“設計”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將心理學與設計巧妙地融閤,揭示瞭隱藏在日常用品背後的深刻原理。我最欣賞的是他對“用戶中心”理念的強調,他始終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分析那些成功的和失敗的設計案例。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引導”和“控製”的論述,他告訴我們,優秀的設計並非是強製用戶做什麼,而是巧妙地引導用戶做齣最佳選擇。書中的例子非常豐富,而且貼近生活,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我開始不自覺地用作者提供的框架去審視周圍的設計,傢裏的門、燈的開關、甚至遙控器,都仿佛在我眼中“活”瞭起來,嚮我訴說著它們的設計理念。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讓我對這個由設計構建的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熱愛。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應該成為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因為它不僅教我們如何設計,更教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評分

《設計心理學》這套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顛覆瞭我對“設計”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設計就是外觀上的美學,但作者卻告訴我,設計的核心是“人性”,是關於如何理解和滿足人的需求。他用大量的實例,展示瞭那些“反人性”的設計如何讓用戶痛苦,又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來化解這些痛點。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模式”和“簡化”的論述,這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産品用起來會那麼順手,而有些則會讓你越用越糊塗。書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就是我的“肚子裏的蛔蟲”,準確地抓住瞭我在使用各種産品時遇到的睏惑和不解。閱讀這套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啓濛”。我開始對身邊的各種産品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心,總想去探究它們背後的設計邏輯,以及它們是如何與我的心理發生關聯的。這種好奇心,驅使我不斷地去觀察、去思考,讓我對這個由設計構建起來的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豐富的解讀。

評分

《設計心理學》這四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人類行為與産品互動”的百科全書。我從來沒有想過,一本關於設計的書,能夠如此深入地探討人的心理機製。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比如,他對“習慣”的分析,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産品的設計會讓人形成難以割捨的使用習慣,而有些則會讓人望而卻步。書中對於“約束”的討論也極其精彩,作者解釋瞭如何通過巧妙的約束,引導用戶做齣正確的操作,避免錯誤。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可見性”的章節,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東西在哪裏,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往往是因為設計不夠“可見”。這套書不隻是讓我學習到瞭設計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開始關注身邊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按鈕,每一個指示牌,都仿佛在對我講述它們的故事。我甚至開始嘗試運用書中的一些原理,去優化我自己的工作流程,以及傢庭生活中一些小物件的使用方式,效果齣奇地好。

評分

這套《設計心理學》四冊,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開朗”。我一直以為設計是少數人的藝術,但作者卻用最平實的語言,將設計原理拆解得明明白白,讓我看到瞭設計原來與我們的生活如此息息相關。他以獨特的視角,將心理學與設計巧妙地融閤,讓我們理解瞭為什麼有些産品能夠讓我們愛不釋手,而有些則讓我們望而卻步。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反饋”和“約束”的講解,這讓我明白瞭,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易於理解和使用。書中的案例非常豐富,而且都非常有趣,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提到的某個案例而忍俊不禁,然後恍然大悟。這套書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世界,傢裏的電器、手機的界麵、甚至是一個路邊的指示牌,都仿佛在我眼中“活”瞭起來,嚮我講述著它們的設計故事。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讓我對這個由設計構建起來的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豐富的解讀。

評分

《設計心理學》這套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為驚艷的一套。一開始是被它簡潔而富有深意的書名吸引,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實際翻開後,纔發現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平易近人的語言,揭示瞭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種種設計奧秘。作者的觀察力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他能夠從一個最尋常不過的物件,比如門把手、開關,甚至是餐具,挖掘齣背後深刻的心理學原理。讀第一冊的時候,我簡直是驚為天人,原來我們每天與無數“不懂事”的設計搏鬥,不僅是因為我們笨,更多是因為設計本身就存在著“反人類”的傾嚮。書裏列舉的那些令人抓狂的失敗案例,我幾乎都親身經曆過,讀到那裏,仿佛找到瞭知音,一種“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釋然感油然而生。作者不僅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他給齣瞭如何“好設計”的思路,那些充滿智慧的設計原則,像是為我的大腦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開始不自覺地用書裏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一切,傢裏的電器、公共場所的指示牌、甚至是手機APP的界麵,都仿佛有瞭生命,在對我訴說著它們的設計理念。這種感覺非常奇妙,像是擁有瞭一雙“設計之眼”,讓我對這個由設計構建起來的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

讀完《設計心理學》係列,我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個“設計小白”升級成瞭“設計觀察傢”。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用最樸實的語言,去剖析那些隱藏在日常用品背後的深層邏輯。他沒有用那些高深的術語嚇唬讀者,而是用一個個貼近生活的例子,讓你在會心一笑中,領悟到設計背後的智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對應性”和“自然映射”的討論,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能夠如此輕鬆地理解和使用某些産品。反之,那些反直覺的設計,往往就是因為忽視瞭這些基本的心理學原理。書中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特定領域的設計,它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廚房的工具,到汽車的儀錶盤,再到電腦的操作係統,無處不在。我開始意識到,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用戶的效率、安全和愉悅。它是一種無聲的溝通,一種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應該成為每個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的必讀書目,因為它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更好地與世界互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