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销售25万册,授权全球15种语言版本!
2010年版《设计心理学》简体中文版销量将近10万册!
被雅虎首席执行官马里萨迈耶评为“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思维书籍”!
诺曼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设计学力作,设计师必读经典!
《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50%以上的内容
优秀的设计原则+优秀的观察能力=强大的工具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诺曼一直坚持的原则。
“设计为人民(DesigningFor People)”是诺曼奉行的信条。
而如何运用设计和设计思维推动企业创新,是诺曼博士近些年的关注点!
柳冠中 周鸿祎 胡晓 联合推荐!
内容推荐
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楚怎么开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虽然拙劣的设计俯拾即是,但是设计出易于理解、方便使用、令人愉悦的产品并不困难。《设计心理学》增订版对好设计具有强大的作用,不断提醒我们为什么有些产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有一些产品却让用户非常受挫。
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导入到设计之中。不仅着重于反思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困扰,更着重于解决问题,用这些基本原则帮助设计师找到真正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一方面诺曼博士从多个角度分析,更新了大量的案例提醒设计师关注,并找到人们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诺曼也试图将大众转变为优秀的观察者,不仅能观察到糟糕的设计,也慢慢学会欣赏优秀的设计。将优秀的设计原则与优秀的观察能力结合起来是非常强大的工具。
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一半的内容,每章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两个全新的章节,即第六章“设计思维”和第七章“在商业世界里的设计”。在这两个章节里,诺曼博士从两个角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诺曼法则、设计面临的挑战、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优劣以及设计的未来。诺曼还在个人主页开设了Mooc课程,邀请业内专家逐章讲解本书内容。
作者简介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他兼具教授、企业高级主管与顾问、主讲人、书籍和专栏作者等身份,有着工程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对我们重新理解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精准把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有着重要的贡献。
诺曼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士,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荣誉教授,也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北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任教,并曾担任惠普公司、卡汀在线大学(UNEXT公司)高级主管,及苹果计算机公司先进技术中心副总裁,1998年创立自己的公司尼尔森诺曼集团(Nielsen Norman Group),从事计算机与人机界面设计顾问工作,致力于协助发展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产品及服务。
诺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和《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等。
目录增订版自序 Ⅶ
第一章日用品心理学001
复杂的现代设备005
以人为本的设计008
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010
系统映像033
科技的悖论035
设计的挑战037
第二章日常行为心理学041
人们如何做事:执行与评估的鸿沟043
行动的七个阶段044
人的思想:潜意识主导049
人的认知和情感054
行动的七个阶段和大脑的三个层次059
自说自话060
责备错误之事064
不当的自责070
行动的七个阶段:七个基本设计原则076
第三章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081
含糊的知识引导精确的行为082
记忆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093
记忆的结构098
近似模型:现实世界里的记忆107
头脑中的知识111
外界知识和头脑中知识的此消彼长115
多个大脑里和多个设备中的记忆117
自然映射119
文化与设计:自然映射随文化而异123
第四章知晓:约束、可视性和反馈129
四种约束因素:物理、文化、语义和逻辑132
示能、意符和约束在日常用品设计中的应用139
引导行为的约束力148
惯例、约束和示能153
水龙头:关于设计的历史案例157
利用声音作为意符162
第五章人为差错?不,拙劣的设计169
何以出错171
故意违规176
差错的两种类型:失误和错误177
失误的分类182
错误的分类188
社会和习俗压力194
差错报告199
甄别差错202
为差错设计206
良好的设计还不够218
修补回复工程219
自动化的悖论220
应对差错的设计原则222
第六章设计思维225
解决正确的问题226
双钻设计模式228
以人为本的设计流程229
我刚告诉你什么?那根本行不通244
设计的挑战247
复杂是好事,混乱惹麻烦254
标准化和技术255
故意制造困难262
设计:为了人类发展科技265
第七章全球商业化中的设计267
竞争压力269
新技术推动变革274
新产品上市需要多长时间277
创新的两种形式:渐进式和颠覆式288
设计心理学:1988~2038291
书籍的未来296
设计的道义责任299
设计思维与思考设计302
致谢307
参考文献325
在本书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当物品的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易于管理的、令人愉悦的,在适度的情况下,在适合的时间里,我们渴望的是复杂。实际上,通过基于良好沟通的设计,复杂可以被管理近而生产出实用的产品,形成理想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诺曼博士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着眼于自然中的、现实中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人类活动的全景,才能观察到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做实际工作的真实的人。终,《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是一个人的宣言,即希望通过设计获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简介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 Norman)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他兼具教授、企业高级主管与顾问、主讲人、书籍和专栏作者等身份,有着工程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对我们重新理解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精准把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有着重要的贡献。
诺曼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士,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荣誉教授,也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北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任教,并曾担任惠普公司、卡汀在线大学(UNEXT公司)高级主管,及苹果计算机公司先进技术中心副总裁,1998年创立自己的公司尼尔森诺曼集团(Nielsen Norman Group),从事计算机与人机界面设计顾问工作,致力于协助发展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产品及服务。
诺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和《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等。
目录导读与复杂共处 Ⅸ
推荐序复杂设计的含义 Ⅺ
自序 ⅩⅢ
第一章设计复杂生活:为什么复杂是必需的001
几乎所有的人造物都是科技产品 006
复杂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 011
生活中的一般技能需要花费数月来学习 017
第二章简单只存在于头脑中 027
概念模型031
为什么一切事情不能都像打平锤那样简单 034
为什么按键太少会导致操作的困难 038
对复杂的误解 040
简单并不意味着更少的功能 041
为什么通常对简单和复杂的权衡是错误的 043
人们都喜欢功能多一些 043
复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倒令人困惑 046
第三章简单的东西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复杂049
把信息直接投入物质世界中 054
当标志失效时 058
为什么专家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得混乱 061
通过强制性功能来降低复杂性 064
第四章社会性语义符号 069
文化的复杂性 075
社会性语义符号:世界如何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078
世界各地的社会性语义符号 079
第五章善于交际的设计 085
网状曲线092
目标与技术之间的错位 094
中断095
对使用方式的忽视会使简单而美丽的事物变得复杂而丑陋 096
愿望线099
痕迹与网络103
推荐系统 107
支持群体109
第六章系统和服务 111
服务系统116
服务蓝图122
对体验进行设计 124
创建一种愉快的外在体验:华盛顿互惠银行128
像设计工厂一样设计服务 131
医院的治疗134
患者在哪里136
服务设计的现状 137
第七章对等待的设计 141
内容推荐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面:包含本能的( 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 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设计心理学》系列,可以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解渴”的书籍之一。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和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设计原理剖析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我尤其被他关于“情感化设计”的讨论所吸引,他让我明白了,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连接,能够触动人心,甚至带来愉悦。书中那些令人捧腹的失败案例,让我对很多产品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那些让我抓狂的体验,背后都有着深刻的设计原因。我开始不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一切,家里的各种电器,办公室的办公用品,甚至路边的指示牌,都仿佛在我眼中“活”了起来。我能够通过作者提供的工具和视角,去分析它们的设计优劣,并从中获得乐趣。这套书不仅提升了我对设计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设计”,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四册《设计心理学》,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将心理学与设计巧妙地融合,揭示了隐藏在日常用品背后的深刻原理。我最欣赏的是他对“用户中心”理念的强调,他始终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分析那些成功的和失败的设计案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引导”和“控制”的论述,他告诉我们,优秀的设计并非是强制用户做什么,而是巧妙地引导用户做出最佳选择。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而且贴近生活,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我开始不自觉地用作者提供的框架去审视周围的设计,家里的门、灯的开关、甚至遥控器,都仿佛在我眼中“活”了起来,向我诉说着它们的设计理念。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让我对这个由设计构建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因为它不仅教我们如何设计,更教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评分《设计心理学》这四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人类行为与产品互动”的百科全书。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本关于设计的书,能够如此深入地探讨人的心理机制。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比如,他对“习惯”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的设计会让人形成难以割舍的使用习惯,而有些则会让人望而却步。书中对于“约束”的讨论也极其精彩,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约束,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操作,避免错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可见性”的章节,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东西在哪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往往是因为设计不够“可见”。这套书不只是让我学习到了设计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开始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按钮,每一个指示牌,都仿佛在对我讲述它们的故事。我甚至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原理,去优化我自己的工作流程,以及家庭生活中一些小物件的使用方式,效果出奇地好。
评分《设计心理学》这套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惊艳的一套。一开始是被它简洁而富有深意的书名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实际翻开后,才发现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种种设计奥秘。作者的观察力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他能够从一个最寻常不过的物件,比如门把手、开关,甚至是餐具,挖掘出背后深刻的心理学原理。读第一册的时候,我简直是惊为天人,原来我们每天与无数“不懂事”的设计搏斗,不仅是因为我们笨,更多是因为设计本身就存在着“反人类”的倾向。书里列举的那些令人抓狂的失败案例,我几乎都亲身经历过,读到那里,仿佛找到了知音,一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释然感油然而生。作者不仅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如何“好设计”的思路,那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原则,像是为我的大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开始不自觉地用书里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家里的电器、公共场所的指示牌、甚至是手机APP的界面,都仿佛有了生命,在对我诉说着它们的设计理念。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像是拥有了一双“设计之眼”,让我对这个由设计构建起来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设计心理学》这套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友好相处”的指南。作者以一种极其幽默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剖析了我们与周围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他不仅仅是在讲设计,更是在讲“人”,讲人的思维方式,讲人的行为习惯。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意图”和“可执行性”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用起来那么顺手,而有些则会让人费尽心思。书中的案例非常生动,而且都贴近生活,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看似深奥的心理学原理。我开始不自觉地用作者提供的工具去审视生活中的各种设计,从家里的家具摆设,到路边的交通指示牌,都仿佛在我眼中“活”了起来,向我诉说着它们的设计逻辑。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一种思维上的跃迁,让我对这个由设计构建起来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套《设计心理学》四册,就像是一场关于“如何让事物更符合人的天性”的深度探索。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却重要的细节,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特别欣赏他对“错误”的分析,他并没有将错误简单地归咎于用户,而是深入挖掘了设计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成功的使用场景,更要充分考虑到用户可能犯的错误,并提供纠正的机制。书中关于“可供性”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的操作方式如此直观,仿佛它们天生就应该这样被使用。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的“可供性”设计,并尝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去优化那些让我感到不便的地方。这套书让我明白,设计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关乎我们的效率,甚至关乎我们的幸福感。
评分读完《设计心理学》系列,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设计小白”升级成了“设计观察家”。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去剖析那些隐藏在日常用品背后的深层逻辑。他没有用那些高深的术语吓唬读者,而是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例子,让你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到设计背后的智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对应性”和“自然映射”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如此轻松地理解和使用某些产品。反之,那些反直觉的设计,往往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设计,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厨房的工具,到汽车的仪表盘,再到电脑的操作系统,无处不在。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用户的效率、安全和愉悦。它是一种无声的沟通,一种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成为每个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的必读书目,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更好地与世界互动。
评分这套《设计心理学》四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设计是少数人的艺术,但作者却用最平实的语言,将设计原理拆解得明明白白,让我看到了设计原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心理学与设计巧妙地融合,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产品能够让我们爱不释手,而有些则让我们望而却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反馈”和“约束”的讲解,这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易于理解和使用。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而且都非常有趣,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到的某个案例而忍俊不禁,然后恍然大悟。这套书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家里的电器、手机的界面、甚至是一个路边的指示牌,都仿佛在我眼中“活”了起来,向我讲述着它们的设计故事。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让我对这个由设计构建起来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解读。
评分这套《设计心理学》四册连读下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深度按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的文笔极其幽默且富有洞察力,常常在令人捧腹的案例讲解中,不动声色地植入最核心的设计理念。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意向性”和“认知负荷”的解读,这些原本听起来颇为学术的词汇,在他笔下变得生动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例如,他对于如何让用户“一眼就能看懂”按钮的功能,以及如何避免用户因为信息过载而产生焦虑,都有着极其精辟的论述。读到关于“反馈”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到,为什么有些产品的操作会让人感到愉悦,而有些则会让人感到沮丧——这都与产品能否及时、清晰地向用户传达信息息息相关。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使用很多电子产品时,为什么会因为误操作而感到烦躁,原来很多时候并非是用户的问题,而是产品设计未能遵循基本的心理学原则。这套书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好看”,更是关于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如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愉快。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一种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尊重。
评分《设计心理学》这套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颠覆了我对“设计”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设计就是外观上的美学,但作者却告诉我,设计的核心是“人性”,是关于如何理解和满足人的需求。他用大量的实例,展示了那些“反人性”的设计如何让用户痛苦,又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化解这些痛点。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模式”和“简化”的论述,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产品用起来会那么顺手,而有些则会让你越用越糊涂。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我的“肚子里的蛔虫”,准确地抓住了我在使用各种产品时遇到的困惑和不解。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启蒙”。我开始对身边的各种产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总想去探究它们背后的设计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我的心理发生关联的。这种好奇心,驱使我不断地去观察、去思考,让我对这个由设计构建起来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