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张元素 医学全书 | 作者:郑洪新 主编 | 定价:28.00 |
| ISBN:9787513223041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16开 |
| 重量:399g | 字数:156000 | 平装:精装 |
内容简介
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医学启源
珍珠囊
脏腑标本药式
张元素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张元素医著研究论文题录
在线试读
《张元素医学全书》:
(五)目疾
目疾暴发赤肿,羌活、防风、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黄芩、黄连、甘草。白睛红,白豆蔻;少许,则当归为主。去翳,谷精花、蝉蜕、瞿麦、秦皮洗。养目血,菊花。明目,蕤仁、蜀椒、龙脑。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和血为佐,黄连、当归是也;兼以各经药引之。凡目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甘菊花、甘草之类为佐。
(六)泻痢水泄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分三焦热论。凡泻痢小便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也。又法日: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凡谷消化,无问他证及色变,便为热也。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泻痢,白术、甘草;水泻,米谷不化,防风;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厚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药、甘草为主;冬月,白芍药一半,白术一半,夏月,制黄芩。先见脓血,后见大便者,黄柏为君,地榆佐之;脓血相杂而下者,制大黄;先大便而后脓血者,黄芩二制,皆以当归根梢,详其上下而用之;腹不痛,白芍药半之。身体困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黄芪、人参;沉重者.制苍术。不思饮食者,木香、霍香叶。里急,大黄、芒硝、甘草下之。后重者,木香、霍香、槟榔和之。
(七)中风
手足不遂者,中腑也,病在表也,当先发汗,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甘草各二钱,作一服,取发汗,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甘草、独活各一两,行经者,随经用之。
耳聋目瞀及口偏,邪中脏也,病在里也,当先疏大便,然后行经。白芷、柴胡、防风、独活各一两,又川芎半两,薄荷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温酒下,茶清亦可。
(八)破伤风
脉浮在表,当汗之;脉沉在里,当下之。背后搐者,羌活、防风、独活、甘草。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风、独活、甘草。两傍搐者,柴胡、防风、甘草;右搐者,白芷加之。
(九)破伤中风法
经日:凡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故多发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不通泄,热甚则生风也。《治法》日: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而搐,脉浮数而弦者,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也。凡用辛热之药,或以寒凉之药佐之尤妙,免致药不中病,而风转甚。若破伤中风,表不已,而渐入于里,则病势转甚;若里未太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以微加治风辛热药,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至宝丹亦凉药也。如热甚于里,以大承气汤下之。
(十)疮疡
苦寒为君:黄芩、黄柏、黄连、知母、生地黄酒洗。甘温为佐:黄芪、人参、甘草。大辛解结为臣:连翘、当归、藁本。辛温活血去瘀:当归梢、苏木、红花、牡丹皮。脉浮者为在表,宜行经:黄连、黄芩、连翘、当归、人参、木香、槟榔、黄柏、泽泻。在腰以上至头者,枳壳仍作引药,引至疮所。出毒消肿:鼠粘子。排脓:肉桂。人心引血化经汗而不溃,伤皮:王瓜根、三棱、莪术、黄药子。痛甚:芩、连、柏、知母。脉沉者在里,当疏利脏腑,利后,用前药中加大黄,取利为度,随虚实定分两。痛者,止以当归、黄芪止之。
……
《张元素医学全书》的编排和内容,展现出一种极其严谨和系统的治学态度。我浏览了其中关于“诊法”的部分,发现其对望、闻、问、切四诊的讲解,不仅细致入微,而且条理清晰,能够帮助读者从根本上理解如何通过望诊捕捉身体细微的变化,如何通过闻诊辨别气味中的信息,如何通过问诊了解病史和生活习惯,以及如何通过切诊体察脉象和触诊的精微差异。书中对于每一种诊法,都详细列举了各种情况下的表现,并结合了大量的临床实例,使得理论的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个人认为,这种对基础诊法的深入讲解,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而且,书中对不同脉象的描述,以及脉象与病症的关联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即使我不是专业的医生,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医诊断的精妙之处,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对人体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中医文化的敬畏和对生命健康的深入思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中医领域的百科全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每一个字,但我仅仅是翻阅目录和部分章节,就对它广博的知识体系和严谨的编撰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的装帧设计大气磅礴,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尤其被它对于“治未病”理念的阐述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预防疾病,更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地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生命系统。书中对人体经络、穴位、脏腑功能的讲解,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又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于初学者来说,既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又能逐渐领略到中医的神奇之处。我个人对针灸推拿的部分特别感兴趣,书中的插图清晰精美,穴位定位的讲解也非常到位,感觉即使没有老师在旁指导,也能自行摸索学习。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堆砌,更强调了中医的实践性和临床应用,这对于想要将中医知识付诸实践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期待着能够抽出更多时间,沉浸在这部医学巨著中,慢慢品味中医的智慧。
评分我只是略微翻阅了一下《张元素医学全书》,就被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书中的一些论述,尤其是在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剖析人体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书中的文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每一个段落都饱含着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积淀。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某些药材时,不仅描述了其药性、功效,还详细阐述了其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以及配伍禁忌等,这一点对于中药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书中关于养生保健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出的许多养生理念,虽然古老,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效地提升生活质量,预防疾病。我期待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这本书中蕴含的深厚中医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虽然我目前还只是初步接触,但已经能感受到它在医学领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证”与“方”之间关系的阐述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将方剂与疾病一一对应,而是强调了辨证的重要性,指出“证”是理解疾病本质的关键,而“方”则是根据“证”来灵活运用的工具。这种循证求因的治疗思路,恰恰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书中对古典医籍的引用和解读,也十分到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而且,我注意到书中还包含了一些现代医学对中医理论的解读和研究成果,这使得整本书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兼具了时代的进步性,能够 bridging 传统与现代,是非常难得的。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中医博大精深的奥秘,并为我打开了探索中医世界的大门。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气势和厚重感,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中医书籍,但《张元素医学全书》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它不是那种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点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呈现。从基础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到复杂的辨证论治、方药配伍,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对于古代医家思想的溯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思想的演变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论。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论述,不仅仅局限于病症的描述,更深入到病因、病机、治法、方剂等多个层面,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一些我相对陌生的病症,通过阅读这本书,也能对其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而且,书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医案和实践经验,这让理论的学习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无论对于中医师、中药师,还是广大中医爱好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学习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