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从零开始学中医——中医入门十讲
作者:刘俊主编
I S B N :9787122223388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5年3月第1次
字数:495000字
页数:470页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重量:克
定价:38元
编辑推荐
1.本书立足于临床实用,共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及针灸学十讲。
2.本书文理浅易,内容丰富,为中医初学者登堂入室之阶梯,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员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于临床实用,共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及针灸学十讲。中医基础理论章节,包括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中医诊断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四诊诊法、辨证论治要点。中药、方剂篇中重点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用,以及各种治疗大法的代表方剂。在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针灸临床学科中,重点介绍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和主要辨证论治方法,且列出了具体药物组成和剂量,并介绍了针灸、外治及其他简单易行的办法,方便读者参考学习。本书文理浅易,内容丰富,为中医初学者登堂入室之阶梯,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员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刘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学研究生学历,执业中医师,就职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师从湖南省名中医柏正平教授及贵阳市名老中医冯先波先生,主攻中医内科。先后主编《冯先波精细入微辨证讲记》、《中药应用讲记》、《当代中医大家临床用药经验实录》、《痛风简便自疗与调养》;副主编《三湘医粹.医话》、《三湘医粹.医案》、《三湘医粹.医论》、《家庭安全用药提醒》、《中成药家庭使用全解》等书籍。
目录
绪论:中医是什么
*讲 中医基础理论入门——进入中医的殿堂
*节 阴阳学说不是迷信
第二节有趣的五行学说
第三节藏象——人体生理的秘密
一、五脏六腑的“大哥”——心
二、*容易受伤的脏腑——肺
三、后天之本的脾
四、刚强的肝
五、先天之本的肾
六、管理消化、排泄的六腑
七、五脏六腑之外的奇恒之腑
八、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疾病的源头——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
二、发病
第六节疾病的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四、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五、内生“五邪”
第七节疾病的预防与治则
一、预防
二、治则
第二讲中医诊断入门——认识疾病的真面目
*节 中医诊断的“四大法器”——望闻问切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二节中医诊断的“核心”——辨证论治
一、八纲辨证
二、病因辨证
三、气血津液辨证
四、脏腑辨证
五、卫气营血辨证
六、三焦辨证
七、经络辨证
八、六经辨证
第三讲中药学入门——用来攻打疾病的“兵将”
*节 中药学总论
一、中药产地与采集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配伍
五、用药禁忌
六、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二节临床常用中药简述
一、解表药
二、清热药
三、泻下药
四、祛风湿药
五、芳香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
七、温里药
八、理气药
九、消食药
十、驱虫药
十一、止血药
十二、活血祛瘀药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十四、安神药
十五、平肝息风药
十六、开窍药
十七、补虚药
十八、收涩药
第四讲方剂学入门——调兵遣将攻疾病
*节 方剂学概况
一、方剂常用治法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
三、方剂的变化形式
四、方剂的服法
第二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二、辛凉解表
三、扶正解表
第三节泻下剂
一、寒下
二、温下
三、润下
四、逐水
五、攻补兼施
第四节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二、调和肝脾
三、调和肠胃
第五节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二、清营凉血
三、清热解毒
四、清脏腑热
五、清虚热
第六节祛暑剂
第七节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二、回阳救逆
三、温经散寒
第八节补益剂
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阴
五、补阳
六、阴阳双补
第九节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
二、敛肺止咳
三、涩肠固脱
四、涩精止遗
五、固崩止带
第十节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
二、滋养安神
第十一节理气剂
一、行气
二、降气
第十二节理血剂
一、活血祛瘀
二、止血
第十三节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二、平息内风
第十四节治燥剂
一、轻宣外燥
二、滋阴润燥
第十五节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
二、清热祛湿
三、利水渗湿
四、温化寒湿
五、祛风胜湿
第十六节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
二、清热化痰
三、润燥化痰
四、温化寒痰
五、化痰息风
第十七节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
二、健脾消食
第五讲中医内科学入门——内科疾病的全攻略
*节 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病
第五节胸痹心痛
第六节胃痛
第七节腹痛
第八节泄泻
第九节便秘
第十节黄疸
第十一节胁痛
第十二节臌胀
第十三节消渴
第十四节血证
第十五节瘿病
第十六节腰痛
第十七节颤证
第十八节痹症
第十九节虚劳
第二十节阳痿
第二十一节淋证
第二十二节水肿
第二十三节眩晕
第二十四节中风病
第二十五节失眠
第二十六节头痛
第六讲中医外科学入门
*节 疖
第二节丹毒
第三节乳痈
第四节乳癖
第五节肉瘿
第六节筋瘤
第七节痔
第八节肛痈
第九节脱肛
第十节肛裂
第十一节冻疮
第十二节水火烫伤
第七讲中医皮肤病学入门
*节 蛇串疮
第二节湿疮
第三节药毒
第四节瘾疹
第五节牛皮癣
第六节风瘙痒
第七节白庀
第八节粉刺
第九节油风
第十节酒渣鼻
第八讲中医儿科学入门
*节 儿科病因特点
一、先天因素
二、外感因素
三、食伤因素
四、情志因素
五、外伤因素
六、医源因素
第二节儿科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三节胎黄
第四节水痘
第五节痄腮
第六节感冒
第七节咳嗽
第八节肺炎喘嗽
第九节哮喘
第十节口疮
第十一节泄泻
第十二节厌食
第十三节食积
第十四节疳证
第十五节夜啼
第十六节汗证
第十七节紫癜
第十八节儿童多动综合征
第十九节惊风
一、急惊风
二、慢惊风
第二十节癫痫
第二十一节小儿水肿
第二十二节遗尿
第二十三节五迟、五软
第九讲中医妇科学入门
*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月经后期
第三节月经过多
第四节月经过少
第五节崩漏
第六节闭经
第七节痛经
第八节经行发热
第九节妊娠恶阻
第十节胎动不安
第十一节产后腹痛
第十二节产后发热
第十三节恶露不绝
第十四节缺乳
第十五节不孕症
第十六节子宫脱垂
第十七节带下病
第十讲针灸学入门——神奇的经络学说
*节 经络总论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第二节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三、腧穴的作用
四、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
五、腧穴的定位
第三节经络腧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四节刺法和灸法
一、毫针刺法
二、灸法
第五节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五、呕吐(附:呃逆)
六、泄泻
七、便秘
八、癃闭
九、遗精
十、不寐
十一、眩晕
十二、头痛
十三、痹症
十四、痿证
十五、面瘫
十六、坐骨神经痛
十七、痛经
十八、胎位不正
十九、扭伤
二十、耳鸣、耳聋
二十一、牙痛
二十二、痫证
二十三、淋证
参考文献
我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下中医的皮毛,没想到这本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让我欲罢不能。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经络”部分的方式。之前总听人说“打通经络”,但具体是啥,从来没个概念。这本书里,它不是简单地列出经络的名称和走向,而是非常形象地把经络比作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连接着各个脏腑和肢体,负责传输气血和信息。它还详细介绍了每一条主要的经络,以及它们循行的主要部位,比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等。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它会结合一些日常的疼痛或者不适,来解释可能与哪条经络有关,并且还给出了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的建议。比如,我最近经常感觉肩颈不适,书中提到“肩髃穴”和“肩贞穴”可能与此有关,还配了清晰的图示,教我如何找到它们。尝试了几天,感觉确实有些缓解,这让我对中医的“触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飘渺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感受。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完全陌生的初学者,这本书无疑是我的“及时雨”。它在内容编排上,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领着我走进中医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病因”和“病机”时,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它没有简单地把病因分成外感和内伤,而是更细致地分析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如何侵袭人体,以及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极如何伤及脏腑。读到“思虑伤脾”、“恐惧伤肾”这些描述时,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情绪低落会影响消化,或者过度担忧会让人失眠。书中还非常详细地解释了“湿”、“痰”、“瘀”这些在中医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这一点对于我理解很多疑难杂症的病因病机非常有帮助,让我不再觉得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是“拍脑袋”的,而是有其深刻的逻辑和理论依据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设计确实很用心,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对中医书籍“要么太学术,要么太玄乎”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循序渐进的引导。比如,在讲到“五行”理论的时候,它没有直接讲金木水火土各自对应什么,而是先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释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映射到人体的脏腑、情感、季节等等。这一点非常关键,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医会用这样一种系统的方式来认识人体。当我看到“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时,结合前面关于“木”的解释,我立刻就明白了为什么情绪不畅会影响到肝脏的功能。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介绍完基础理论后,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中医诊断”的部分。我一直以为中医诊断就是望闻问切,但这本书记载的详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介绍了各种诊断方法,还具体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如何倾听声音的强弱、粗细,如何询问病史的重点,甚至还有一些脉象的描述,虽然初次接触脉象还觉得有些抽象,但文字描述和配图结合,已经让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正版 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入门十讲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参考书籍 中医临床用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忐忑和期待的。说实话,中医这东西,总觉得离我们很近,又很神秘,各种名词和理论听起来总是让人一头雾水,感觉遥不可及。但书名里的“从零开始”几个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想要了解中医的这片小小的迷茫。翻开第一页,并没有直接给我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古籍原文,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气”、“血”、“津液”,它们在我们身体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分别代表着什么。我尤其喜欢它对“阴阳”理论的阐述,不再是生硬的背诵,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昼夜、寒暑、男女,来形象地解释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读着读着,那些曾经觉得像天书一样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仿佛我身体里那些看不见的“气血”也在随着文字流动。而且,它还提到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比如失眠、食欲不振、疲劳等等,然后分析它们在中医看来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信心。我原本以为学习中医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大量的时间去记忆,但这本书的“十讲”设计,让我觉得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每一点都触手可及。在我看来,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融入到了每一个章节的讲解中。它不是孤立地介绍一个理论,而是告诉你这个理论是如何与人体其他部分相互联系,又是如何在临床上指导我们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比如,在讲到“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时候,它没有让我们死记硬背每个证候的表现,而是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来演示如何运用八纲去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当我看到书中针对一个感冒的例子,如何根据“表证”、“风寒”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时,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医的治疗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个体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种严谨而又灵活的辨证思路,让我对中医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对接下来的中医学习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