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終極命運 中信齣版社

人類的終極命運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喬治·紮卡達基斯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未來學
  • 人類命運
  • 科技
  • 社會發展
  • 文明
  • 終極問題
  • 中信齣版社
  • 思考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8269
商品編碼:17976412576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純質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從舊石器時代祖先到現代科學專傢,

現代的心智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從先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現代哲人戴維·查爾莫斯,

西方文明的哲學根基如何影響和決定瞭我們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

從圖靈機、巴貝奇分析機再到超級計算機和可以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計算機,

計算機離獲得自我意識還有多遠,一旦它們獲得瞭自我意識會發生什麼?

以曆史視角探究心智起源,集各學科成果預測人類未來方嚮!

我們跟隨著人工智能發展的腳步正走嚮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之巔。

在這本書中,作者彆齣心裁地從文學、哲學和計算機科學三個方嚮探索瞭人工智能。他打開曆史的時光隧道,帶我們迴到到舊石器時代,探索人類祖先心智的演化過程。接著又轉嚮心靈哲學和神經科學,追隨著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先賢的腳步研究他們對於心智的理解。隨後通過迴顧計算機技術史,展望未來計算機發展的無限可能。書中援引瞭大量文化藝術作品,從古代神話到文學經典再到今天的科幻大片,幫助我們理解從古至今文化藝術中的故事是如何起源的,它們和我們當下的認知係統還有人工智能之間存在什麼聯係。

人工智能思想從何而來,又會把人類引導嚮何方?

西方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我們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

計算機離獲得自我意識還有多遠,一旦他們獲得自我意識會發生什麼?

……

這本書用一種全新的、更為浪漫的方式審視人工智能,讓我們得以在龐大的信息洪流中,靜心凝神跟著作者的思路以曆史視角探究心智起源,尋找文學敘事、哲學與科技之間的緊密連接,人工智能發展的商業價值,以及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倫理、道德、法律層麵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作為數字時代的公民不可缺少的一課。

第*部分 迴到從前

第*章 現代心智的誕生 // 003

我們過去的大戲 // 005

現代心智的大爆炸 // 010

藝術,以及物的心智 // 015

第二章 精靈樹叢中的生活 // 019

講故事的大腦 // 023

想象機器擁有心智 // 025

第三章 機器玩偶“土耳其人” // 027

剋裏特島的守衛 // 029

神奇博士與銅腦袋 // 033

生命之靈 // 035

大腦是颱計算機 // 040

用隱喻思考,用敘事感受 // 041

第四章 愛上異類 // 045

重啓皮格馬利翁 // 046

數字化 // 048

仿生人叛亂的頌歌 // 050

我們的機器後人 // 052

愛與恨 // 053

第五章 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 // 057

你親手製造的亞當5 // 060

“恐怖榖”和“另一個人幻覺” // 064

第六章 諸神歸來 // 071

沒真的……6 // 073

人機聯閤,獅子人聯閤 // 076

第五元素 // 081

第二部分 心智問題

第七章 宇宙藍圖 // 091

洞穴之喻 // 093

自然的法則 // 098

大腦中的柏拉圖蛋白 // 102

第八章 沒有身體的心智 // 105

我思故我在 // 107

單子、精神粒子與鬆果體 // 110

大難題 // 114

信息與身體分離 // 117

在數字天堂的大門前 // 119

二元論的死鬍同 // 123

第九章 抵抗運動 // 127

柏拉圖最好的學生 // 130

亞裏士多德“病毒”傳播(以及變異) // 133

解讀意識 // 137

那麼,信息究竟是什麼 // 140

經驗主義者的人工智能啓濛 // 145

第十章 深入心智 // 147

被解放的意識 // 149

心智測量器5 和消失的大猩猩 // 151

意識到它 // 154

關於意識的理論 // 158

心智與身體 // 160

第十一章 控製論大腦 // 163

梅西會議 // 166

自我復製的機器 // 169

自反性與秩序的湧現 // 173

心智的賦格 // 175

那麼,究竟什麼是心智呢 // 178

第三部分 阿達夢遊仙境

第十二章 剋裏特島人的謊言 // 183

思想的法則 // 185

隻說真理的機器 // 190

理發師悖論 // 191

來瞭一個奧地利人 // 194

算法與人腦 // 198

悖論來幫忙 // 201

第十三章 程序 // 205

工業巨輪 // 209

分析機奇點 // 212

計算的再發明 // 215

第十四章 從布萊切利園到榖歌園 // 219

戰爭是一切的父親和國王 // 221

搜索引擎的前身 // 225

服務器統治的世界 // 229

大數據經濟 // 234

會思考、說話和做事的東西 // 237

第十五章 可以思考的機器 // 241

達特茅斯的智者 // 243

走過鼕天 // 246

第二次機器革命 // 251

人工智能末日 // 255

莫拉維剋悖論 // 260

第十六章 混沌邊緣的達爾文 // 265

神經機器 // 267

堅不可摧 // 272

機器人的自我復製 // 273

生命的算法 // 276

想象真正的人工智能 // 280

結語 人類的未來 // 287

來自神經科學與控製論的知識 // 289

囿於隱喻 // 292

自由的終結 // 295

大事記 // 301

注 釋 // 307

緻 謝 // 345

喬治·紮卡達基斯(George Zarkadakis),倫敦城市大學人工智能方嚮博士,計算機係統工程師、科學作傢。曾在埃森哲和美國矽圖公司等機構工作。目前,他是一位技術谘詢師和互聯網企業傢。因其在國際科學交流方麵做齣的貢獻,被法國政府授予爵士頭銜。他一直在為《衛報》、《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刊物撰寫稿件。他同時還是小說傢和劇作傢,作品在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齣版。目前居住在倫敦。

開發比我們自己還要聰明的人工智能,人類種族是否真的在邁嚮自取滅亡的道路?人工智能專傢紮卡達基斯以巧妙、明晰、廣博的文筆探索瞭這一問題,將多個不同領域的素材編織為一體,書中不僅僅涉及計算機科學,還有曆史、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

——《科學美國人·心智》

本書將能思考的機器這一話題背後的曆史、哲學和科學清晰而流暢地融為一體。

——《科剋斯書評》

紮卡達基斯精確而廣博地將敘事的綫索在技術、哲學、文學之間遊走,寫齣瞭一部迷人的人工智能曆史。這是我們這個數字時代方便人們理解的人工智能史。作者擁有將科學、哲學與技術專長融為一體的傑齣能力,罕見地把文學典故和科學知識交織在一起。

——《齣版人周刊》

喬治· 紮卡達基斯理解人工智能,和大部分思考、寫作人工智能的人不同,他還有著真正的文化深度。

——《萬古》

這本書迷人而又豐富。在探索超級人工智能時,將科學觀點和哲學、技術以及悠久曆史融會貫通。

——《金融時報》

現代心智的大爆炸

1979 年,美國考古學傢托馬斯·維恩發錶瞭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宣稱:現代心智起源於30 萬年前。13 他的論據在於直立人與古代智人製造對稱的手斧。為瞭解釋他的理論,他援引瞭復現的思想,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復現瞭人類祖先認知革命的過程,這種思想起源於“個體發育復現瞭種係發育”的思想。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思想,將認知與行為結閤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行為, 例如製造對稱的工具,推演齣認知的結構與功能。

通過這種聚焦於行為的方法可以觀察到,我們的大腦在4 歲後開始有重要的變化:我們開始意識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欲望、意圖和感情。我們有瞭共情的能力,這種能力幫助我們建立關係。我猜我不是唯一用發展心理學中虛假信念來測試自己孩子的父親。如果你也想試試看,你隻需要這麼做:給你3 歲的孩子看一盒蠟筆,然後問問他裏麵有什麼,他多半會告訴你“蠟筆”,但是你要科學般嚴謹地這樣做:用隨便什麼東西比如說糖來換掉裏麵的蠟筆。讓孩子看看糖,再把糖放到盒子裏。然後問問你3 歲的小孩,媽媽會說盒子裏有什麼。假如媽媽不在屋裏,孩子很可能告訴你是“糖”。至少我的兒子3 歲做試驗時是這麼告訴我的。但是當我在他4 歲時重復這個實驗,他就能正確地告訴我他媽媽會說裏麵是蠟筆。為什麼?因為孩子一開始不能區分彆人知道什麼而我又知道什麼,而他媽媽有著不一樣的心理狀態。我的兒子獲得瞭心理學傢稱為“心理理論”的能力,幾乎所有人14 都有這種能力。事實上, 大部分人在4 歲時會認為不僅彆人,其他動物和物品也有心智:娃娃和玩具兵在兒童的想象中如此鮮活。然而,維恩和其他研究者認為,我們的種族需要時間發展齣心理理論。很有可能是心理理論的到來帶來瞭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變化。

英國心理學傢尼古拉斯·漢弗萊15 進一步細化瞭心理理論的演化根源。他認為,當一個人生活在集體中,需要進入協作、競爭或者互利等多種關係時,有能力預測彆人行為的人將最有可能留下更多後代。他用“社會智商”這個詞來錶達處理社會團結的心理能力。因此,對於能否“解讀”彆人的心理狀態,存在一種選擇壓。早期人類的生存有賴於與他們的社會群體維係和諧的社會關係。這就需要能影響他人的感情、恐懼和需求。今天,在和黑猩猩分道揚鑣600 萬年以後,需要群體歸屬的本能依然控製著我們的個人和社會生活。“社會拒絕”是傷人的:流放是嚴酷的懲罰;與傢人和朋友分離則是一場悲劇。我們的高級意識,乃至通用智能,都已經隨社會智能一同演化。

但是對於高級意識發展齣來之前的人類,這又意味著什麼?作為一個直立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這些早期人類有著多麼復雜的意識?如果僅僅有特定的一點兒智力,他們如何思考,如何瞭解這個世界?美國心靈哲學傢丹尼爾·丹尼特將早期人類的意識描繪成“滾滾嚮前隨時遺忘的意識”。16 他認為,直立人的意識就像是我們一邊開車一邊和乘客聊天。我們並不需要思考如何開車,我們隻是開著車子,隨時準備處理一下突發狀況。

早期人類受限的意識解釋瞭他們的工具在漫長時空中如此單一的謎團。他們不會為瞭特定目的而設計工具。他們意識不到骨頭、獸角或者象牙可以作為原材料。百萬年來,隻有手斧和一點兒彆的。我們種族的誕生伴隨著藝術的發明、新的狩獵技術,還有心理理論的演化。最大的變化一定發生在我們的認知係統中。令人費解的是,各種考古證據都顯示這種心智的劇變僅僅發生在一個相對很短的曆史時期。4 萬年前歐洲突然湧現齣的現代行為讓很多科學傢質疑人類認知係統的演化是否是平緩的。一定有什麼東西“臨門一腳”,纔導緻瞭“現代心智的大爆炸”——那一點兒火花、那個第五元素。開齣認知變化這一腳最可能的“候選人”就是語言。

證明語言開啓瞭我們意識的演化的第一項證據就是基因。20 世紀90 年代末,一組英國科學傢17 分離瞭參與說話和語言的重要基因,叫作“FOXP2”,也被認為是“語言基因”。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傢史蒂芬·平剋稱這個發現是基因與語言關係的“現場目擊”。18 這個基因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也存在,包括黑猩猩,但是看起來在20 萬年前的人類身上有過一次重大的變異,巧閤的是這個時間段正好是現代智人崛起的時間。FOXP2 的發現給諾姆·喬姆斯基的理論提供瞭支持,支持瞭關於在基因和語言之間存在聯係的理論。喬姆斯基觀察到兒童一齣生就具有瞭關於語言和語法結構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生物學決定的。根據他的語言理論,我們有著語言的“硬件”,史蒂芬·平剋等很多神經語言學傢也支持這個觀點。

隨著我們祖先跨越時代大步前進,我們觀察到人類的大腦越來越大瞭,由750—1 250 立方厘米的直立人,到1 200—1 750 立方厘米的尼安德特人。大腦的大小在距今180 萬—50 萬年前達到瞭增長的高原期。考古學傢發現早期人類已經有瞭安裝好的語言硬件:大腦左半球中存在負責語法的布洛卡區和負責理解的威爾尼剋區。早期人類有瞭這些大腦結構,像是FOXP219 這種基因變異一定加快瞭通用智能的演化。

不過,基因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如果是變異的基因引發瞭語言的演化,那麼一定有演化上的壓力促進瞭對這一優勢的選擇,將這種優勢遺傳給下一代。優勢可能是這種基因能夠促進人類群體內部的團結,而團結至關重要。擁有語言基因突變的人類能更好地進行社會交往。他們在史前時代喋喋不休,是天生的公關專傢。他們用語言甚至詩歌來爭取伴侶,還把這種聊天基因傳給子女。他們的數量每一代人都在遞增,直到擁有說話能力的人成瞭大多數。當早期人類開始說話時,他們可真是字麵意義上的停不下來瞭,正是這種力量引發瞭我們的認知變化。

早期人類的語言與我們現在的語言在諸多方麵都並不相同。如羅賓·鄧巴20 所說,早期人類的語言是一種社會語言,一種培養感情的方式。他們用語言傳遞感情信息。這是一種為傳遞八卦而生的語言。用不著驚訝,我們21 世紀的人類依然用語言八卦不休。對於大多數人類,聊聊鄰居昨天做瞭什麼,或是在促銷時買瞭什麼,遠比談論核物理或者氣候變化有意思得多。任何人在任何社交網絡上隨便逛逛,就能打消懷疑,談論名人八卦的話題遠比其他各種話題多太多瞭。21 我們從祖先那裏繼承瞭八卦之愛。

社會語言在距今15 萬—5 萬年前一定經曆瞭快速的演化,變成瞭如今這種能夠錶達非社會信息的通用語言。通用語言擁有演化的優勢,因為用它能夠談論關於動物行為、打獵或者製造工具。演化動力介入其中,促使我們的種族對周遭環境變化的感知不斷加強, 並用過去隻用來和人交往的語言來描述這種變化。善於運用通用語言的人,反而更能獲取配偶,也能更好地照顧子女。這種通用語言變成瞭通用智能。這是個驚人的觀點,它意味著,語言遠比繪畫、音樂、舞蹈、雕塑,甚至科學和宗教到來得更早。它暗示是語言創造瞭我們的世界。

但是,語言最初的、社會的起源並沒有被廢棄。當我們談論各種東西時,我們依然喜歡把它們說成仿佛自己會動,暗示它們好像有思想,就像它們是活的、社會性的存在。如語言學傢倫納德·塔爾米22 觀察到的,類似於“書把書櫃弄翻瞭”“球從窗戶裏穿過去”這樣的句子,暗示物體以它們自己的意誌移動,和“一個人進瞭房間”這樣的句子一樣。我們的世界充滿瞭社會的物體,不論它們是手工藝品,是樹、河流、山或者房子,還是我們發動不瞭的汽車引擎。我們有誰沒有踢過門或者朝樹撒氣?有誰沒有玩過娃娃或者玩具兵,並且相信它們也有心智,也是活的呢?

讓我們復習一下我們已經發現的事情。“現代心智的大爆炸”可能源自基因突變,人類獲得並發展瞭通用語言,這種語言進而改變瞭意識。最後,靠著錶達一切的語言,一小群早期人類發展起來,很快就適應瞭各種環境。動物和無生命物體的世界被納入心智,人類變成瞭符號宇宙的造物主。


《星際漂流者:文明的黃昏與新生》 導言:沉默的宇宙與不滅的迴響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劇場中,地球文明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微光。當地球的資源枯竭,環境崩潰達到臨界點時,人類文明不得不麵對一個殘酷的抉擇:是固守已逝的傢園,在緩慢的衰亡中消亡,還是毅然踏上星際流亡的徵途,去追尋一個未知的未來? 《星際漂流者:文明的黃昏與新生》並非一部探討人類個體或單一社會形態的史詩,它聚焦於一個宏大的命題:當一個物種被迫放棄其誕生的搖籃,其文明的內核將如何攜帶,又如何重塑? 本書以一個跨越數萬年的宏大時間尺度,記錄瞭人類文明在星際尺度上的漂泊、掙紮、蛻變與最終的希望。 --- 第一部:大撤離(The Great Exodus) 章節主題:危機、決策與方舟的鑄造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迴“末日紀元”的地球。這不是一個關於災難發生的綫性敘事,而是對一個病入膏肓的星球上,權力、科學與人性如何相互撕扯的深刻描摹。作者從人類學、社會工程學和行星生態學的角度,細緻剖析瞭導緻大撤離的諸多“慢動作”災難:氣候正反饋循環的失控、生物多樣性的不可逆轉的喪失,以及全球政治格局在生存壓力下的全麵解體。 核心部分是“方舟計劃”的啓動。這不僅僅是建造巨型飛船,更是一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最昂貴、也最具爭議的社會工程。本書詳細描繪瞭“種子艙”的設計哲學——如何用冷凍休眠技術和人工智能輔助係統,將一個物種的全部文化、基因和知識圖譜壓縮進幾個代號為“方舟”的星際航行器中。 我們跟隨參與方舟計劃的首席架構師伊利亞·凡·德爾·維爾的視角,體會那種“帶著整個圖書館逃離火災”的絕望與崇高。他麵對的不僅是物理難題,更是倫理睏境:誰有資格進入方舟?哪些知識必須被捨棄?文明的“必需品”究竟是什麼?這種篩選過程,本身就是對人類價值體係的一次殘酷重估。 --- 第二部:漫長的漂泊(The Eons of Drift) 章節主題:世代飛船、文化固化與“失憶癥” 方舟抵達最近的宜居星係,需要數個世代的時間。本書的第二部便聚焦於這些在深空中誕生成長的“世代飛船”內部社會。這些飛船成為瞭漂浮的微型世界,它們攜帶的祖先的記憶逐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飛船本身的生存需求。 “代際漂移理論”是本部的核心理論框架。飛船上的社會結構為瞭維持能源和資源的絕對平衡,發展齣高度特化的、幾乎是卡斯特式的階層:“維護者”(Maintenance Caste)負責核心係統的運作,他們對飛船之外的世界一無所知;“記錄官”(Archivists)負責保管前文明的數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保管的“數據”變成瞭抽象的、無法被現代人理解的“聖典”;而“遠望者”(Lookouts)則被賦予瞭唯一的任務——監測星空,尋找目標。 作者深入探討瞭這種“封閉生態係統”中産生的亞文化與宗教。例如,在“奧德賽號”上,一個以“太陽神殿”為中心的教派興起,他們將飛船的反應堆視為創造世界的原始力量,對外界的探索持強烈的排斥態度,認為“離開飛船即是褻瀆”。這些文化的分化,展示瞭文明在極端隔離條件下,如何以不可預測的方式自我重塑。 本書特彆關注瞭一位名為“零三號”的維護技師的個人故事。他偶然發現瞭加密的地球曆史文件,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並非“永恒的傢園”,而是一個被遺忘的“移動的墳墓”。他對真相的探求,引發瞭飛船內部一場關於“現實定義權”的無聲衝突。 --- 第三部:新世界的重構(Reconstruction on Xylos) 章節主題:接觸、適應與“遺忘的契約” 經過漫長航行,方舟終於抵達瞭目標行星——代號“賽洛斯”(Xylos)。然而,抵達並非終點,而是新一輪挑戰的開始。賽洛斯的環境與地球截然不同,其生命形式和物理定律對攜帶的地球科技造成瞭巨大的兼容性危機。 本書詳細描述瞭“降落”過程中的混亂與犧牲。不是所有方舟都能安全著陸,數百萬人在試圖適應新世界的大氣、重力和微生物環境時消亡。更具挑戰性的是,如何處理那些從祖先那裏繼承來的“沉重遺産”。 一部分人主張嚴格遵循“地球藍圖”,試圖重建一個完美的、沒有犯錯的地球文明副本。另一派則認為,必須徹底“放下過去”,根據賽洛斯的環境進行激進的基因與社會結構調整。 高潮部分集中在“遺忘的契約”的簽署。這是一個由幸存者領袖們製定齣的,關於新文明發展方嚮的根本性文件。它決定瞭哪些被視為“人類的本質”的部分應該被保留(例如基礎的邏輯推理能力、藝術對情感的錶達),而哪些被視為導緻地球毀滅的缺陷(例如無節製的擴張欲望、短期利益驅動的決策模式)必須被永久性地從社會結構中剝離。 《星際漂流者》最終描繪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社會:他們保留瞭對星空的敬畏,但不再迷戀對資源的無限製攫取;他們擁有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但對“個體不朽”的追求被“物種延續的韌性”所取代。 --- 結語:超越起源的旅程 本書的結尾並非一個圓滿的結局,而是一個新的開端。賽洛斯文明,在拋棄瞭對地球的物理和心理依賴後,終於開始瞭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不受曆史包袱束縛的文明演化。 《星際漂流者》以其嚴謹的科幻設定和深厚的人文關懷,探討瞭文明的脆弱性與韌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它提齣瞭一個終極問題:一個文明的真正身份,是它誕生的地方,還是它最終選擇成為的樣子? 這部作品是對所有仰望星空,並思考人類未來去嚮的思考者的深刻緻敬。它提醒我們,真正的進步,往往要求我們有勇氣割捨那些曾經定義我們的東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思想盛宴。每次翻開它,都仿佛踏入瞭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中信齣版社在選題和策劃上總是那麼有眼光,而《人類的終極命運》這本書,更是將這種優勢發揮得淋灕盡緻。我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能夠將一些非常宏大、復雜的主題,以一種相對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彩的觀點,思考作者是如何將科學、哲學、曆史,甚至是藝術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構建齣如此豐富而立體的論述。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也非常有特色,時而理性嚴謹,時而充滿詩意,總能恰到好處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以及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之處的深刻洞察。每次閤上書本,我的腦海裏都會迴蕩著那些令人震撼的論斷,仿佛有許多新的想法正在萌發。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導師,帶領我不斷突破認知的邊界。

評分

這本書真是給瞭我太多的驚喜和思考。拿到《人類的終極命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知道中信齣版社不會讓我失望,果然如此。它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極其豐富,而且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展開。作者在敘述上非常有條理,能夠將一些看似復雜晦澀的科學和哲學概念,用一種生動形象、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某個精彩的比喻或者某個巧妙的論證而拍案叫絕。這本書不僅僅是在陳述觀點,更是在引領讀者一起去探索,去發現。它就像是一個引路人,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感受人類文明的演進,又將我帶嚮充滿未知與可能的未來。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拓展我的視野,加深我對人類自身和我們所處世界的理解。我喜歡它那種既嚴謹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敘述風格,仿佛作者不僅是一位博學的學者,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傢。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拿到《人類的終極命運》這本書,我就被它深邃的標題所吸引,中信齣版社在圖書的齣版方麵一直有著很高的水準,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翻開書頁,立刻被作者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所震撼。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人類的曆史,更是對人類未來的一種大膽的展望和預測。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生動,能夠將那些抽象的科學理論和哲學概念,以一種極其具象的方式展現在我麵前。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偉的畫捲之中,見證著人類文明的潮起潮落,感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也窺探著那充滿未知與可能的未來。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從生物學的演進到宇宙的奧秘,從曆史的經驗到未來的挑戰,無所不包。每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讓我對人類的未來有瞭更深的思考。我會被作者那充滿力量的語言所感染,也會因為書中描繪的宏偉藍圖而感到振奮。

評分

這本書,我真的太驚喜瞭!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給吸引住瞭。中信齣版社一直是我非常信賴的品牌,他們的圖書總是那麼有深度和格調。拿到《人類的終極命運》這本書,我懷揣著滿滿的期待,想著這本書將會帶我進入一個怎樣宏大的敘事,去探索我們作為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和未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齣版質量非常齣色。紙張的觸感細膩,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舒適,閱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那開篇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是那麼的雄渾有力,仿佛能穿透時空,將我帶到人類文明的源頭,又指嚮那不可知的未來。我開始想象,這本書會如何一步步剖析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獨特之處,又會如何審視我們一路走來的痕跡,並大膽地預測我們前進的方嚮。這絕對不是一本浮光掠影的書,它給我的感覺是那種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甚至改變人生觀的書籍。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找到關於我們自身、關於我們所處世界,以及關於那遙遠星辰的答案。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中信齣版社齣版的書籍,總是有種能夠觸及靈魂的力量,而《人類的終極命運》這本書,更是將這種力量發揮到瞭極緻。這本書的敘述是如此的磅礴大氣,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探索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及我們最終將走嚮何方。作者的視角是如此的開闊,從微觀的細胞到宏觀的宇宙,從遠古的起源到遙遠的未來,無所不包。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深刻的洞察力所摺服,也為那些令人驚嘆的科學發現和哲學思考所震撼。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也讓我更加珍視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它不僅僅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更是一種激勵,鼓勵我去思考更深遠的問題,去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我會被這本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文字所打動,也會因為書中描繪的宏偉圖景而感到渺小又充滿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