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文学回忆,陈丹青五年听课笔录——
1989 年至 1994 年,木心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世界文学史”,赫然五年“文学的远征”,后来他却只字不提出版。如今座谈流行录音、摄像,那时既无设备,木心也不让做。
只要木心在讲话,当年听课的陈丹青就记录,听课五年,累积笔记共五本。艺术家通过朋友的手,将礼物赠给世界。木心大量精彩的文学识见,连同率尔离题的妙语趣谈,都在笔录中悉数呈现。
读过之后,必在世界文学门内,不在门外——
木心挚爱艺术,他讲世界文学,随之带出自己的精神家谱和写作脉络。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对于世界文学别出机杼、精彩的讲述。
人说难得糊涂。我以为人类一直糊涂。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账。因为糊涂,因为发昏,才如此美丽。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鲁迅的幽默有类似倾向,但鲁迅不能称为绝望者,他有红的成分,黑多红少,鲁迅是紫色幽默。
诺贝尔奖,好像是个世界性的中状元。中状元就会有运气。
梁文道专文推荐:“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
“木心《文学回忆录》,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于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
“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文学史,木心是一位‘金句’纷披的大家。与《红楼梦》中的诗不同,木心的断语,取出水面,便即‘兀自燃烧’起来。但他的‘火焰’,清凉温润,却又凌厉峻拔,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他的一句句识见,有如冰山,阳光下的一角已经闪亮刺眼,未经道出的深意,深不可测。”
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木心说,“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课完了,我们将要分别,愿大家都有好的转变”。文学归根究底是人学,有此制高点,而能一览众山小——读木心,而后学会阅读自己,“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很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文学回忆录(1989-1994)(套装上下册)》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罗门书》、《诗经演》、《爱默生家的恶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书。
木心说:“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五十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六十年代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七十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八十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这本书,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木心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 综合上述,雷声很大,能讲吗?我有我的能讲。结结巴巴,总能讲完,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门内,不在门外。
▲ 我讲文学史,是一种压力的传授。我们讲了四年,正在承受压力,许多人受不了,回家了。他们有乡愿。
▲ 文学是脑的艺术,无声无色,和感官没有关系,却感动你,魔术性*大就是文学,你感动了——就是几个字呀!
▲ 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有所依据,知道自己的来历。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方也把《sheng经》叫做“活水”。
▲ 我们讲课长达四年。为什么要学世界文学史?就是刚才说的,文化的第1要义,是广义的整体性。加一个“广义的”。如何在这个整体性中取得一个我们自己的制高点。
▲ 《地粮》中,纪德忽然说:“担当人性中*大的可能,这是一个好公式,我来推荐给你。”五十年来,我的体会:人性中*大的可能,是艺术。
▲ “文学是可爱的”——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
▲ 世上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有所依据,知道自己的来历。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西方也把《sheng经》叫做“活水”。
▲ 我们要有耐心读古人的东西,要体谅他们的好奇心,如鬼怪之类。现代人喜欢真实——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以为已写得很真实了,到陀氏一出,啊!文学能那么真实!到普鲁斯特,更真实。
▲ 西方就有这好处:有这样健康的爱情教科书。中国要么道德教训,要么淫书;要么帝王将相画,要么春宫图。
▲ 福克纳领诺贝尔奖时说:说到底,艺术的力量是道德力量。大鼓掌。可他平时从来不说这些大道理。他书中不宣扬道德的。道德在土中,滋养花果——艺术品是土面上的花果。道德力量愈隐愈好。一点点透出来。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耐性多好!哪里宣扬什么道德。
▲ 现代文学,我以为好的作品将道德隐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评断。
▲ 中国近百年没有文学杰作。所谓继承本国传统,吸收外国经验,都是空话。什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还是不知“人性”为何物,只会向怪癖的人性角落钻,饥饿呀,性压抑呀,好像“人性”就只一只胃,一部生殖器。
▲ 自己不会写通俗小说,但我非常尊重通俗小说。这是文学上的水、空气,一定要有。*好在三十岁以前读,而且一口气读完。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翻开《文学回忆录》时的那种惊喜。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份枯燥的文学清单,但事实却是,我被卷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一场智慧的洗礼。木心先生的讲述,没有半点枯燥说教,反而是充满了个人色彩的体验和感悟。他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那种游刃有余的切换,那种精辟入里的论述,总能让我惊叹不已。他所介绍的作家和作品,即使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在他的口中也变得生动有趣,仿佛就在眼前。陈丹青先生的笔记,则完美地捕捉了木心先生演讲时的神采,那些或长或短的段落,都充满了生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博学而有趣的朋友聊天,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获得全新的视角。它让我觉得,阅读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探索。
评分初读《文学回忆录》,我曾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西方文学的普及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意识到它远不止于此。木心先生的讲述,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史的宏大回溯。他将文学视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他并不局限于某个时代或某个流派,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思想火花串联起来。他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精神”的体认,对于“人性”的洞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他提及的作家,在木心先生的解读下,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挣扎有光芒的灵魂。陈丹青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将木心先生那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谈吐,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更加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文学批评那样,枯燥乏味地分析理论,也不同于简单的文学史梳理。木心先生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诗意化的方式,重新解读了西方文学的脉络。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将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作家作品,一层层剥开,露出其最核心的肌理。他的语言,时而辛辣,时而温情,时而充满哲学思辨,时而又带着孩童般的天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卑微”或“边缘”的作家的关注,他从不回避人性的弱点,反而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普遍性。陈丹青先生的记录,恰到好处地保留了木心先生谈话时的神韵,那种不拘泥于形式,随性而至的魅力。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文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塔,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是人性中最本质的表达。它拓宽了我对文学的认知边界,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文学的关系。
评分读完《文学回忆录》,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近乎神谕般的教诲,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殿堂,聆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他那独一无二的腔调,讲述着那些早已被时光打磨得熠熠生辉的文学经典。木心先生并非简单地复述故事,他是在解剖那些伟大的灵魂,揭示他们作品中深藏的幽暗与光明。每一段话语都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串联起人类文明的瑰丽长卷。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品味他那些精妙的比喻,去揣摩他那些意味深长的洞见。陈丹青先生的笔录,则像一扇窗,让我们窥探到这场思想盛宴的真实场景,那些师生间的火花,那些不经意的语录,都让这本“听课笔录”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可以沉淀心灵的净土。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体悟,新的启发,仿佛与木心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木心先生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底蕴,他似乎总能一语道破那些我们从未察觉的真相。他对于文学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字,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类文明、对生命本质的探讨。他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他的讲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庸俗”的警惕,以及他对“真诚”的推崇。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的声音显得尤为珍贵。陈丹青先生的记录,更是为这场思想的碰撞增添了色彩,那些看似随意的对话,实则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快餐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精神食粮”。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学,能够触及灵魂,能够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现在买各种图书都是在京东,送货快,品质有保证,屯着慢慢看。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相信京东的品质
评分知道评论有京豆以后,我就复制了这段文字,评哪儿贴哪儿,很方便!一直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感觉京东还是挺好的,信任京东,希望越做越好!
评分喜欢的书。
评分心心念已久,终于拔草
评分心心念已久,终于拔草
评分非常好。一本两本看不过来啊?。木心全集齐了
评分一直都想买,等到活动买的,挺合适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相信京东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