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情感分析:挖掘观点、情感和情绪|6646796 |
| 图书定价: | 99元 |
| 图书作者: | (美)刘兵(Bing Liu)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8/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7498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主要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全面地介绍情感分析的先进研究技术和实用算法,以帮助读者了解通常用于表达观点和情感问题的基本语言结构。它涵盖了情感分析的所有核心领域,包括许多新兴的主题,如辩论分析、意图挖掘、假民意检测,并提出了可用来分析和总结观点的计算方法。 |
| 目录 |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引言1 1.1 情感分析应用3 1.2 情感分析研究6 1.2.1 针对不同文本颗粒度的情感分析研究7 1.2.2 情感词典及其问题8 1.2.3 辩论与评论分析9 1.2.4 意图挖掘9 1.2.5 垃圾观点检测与评论质量10 1.3 情感分析是个迷你自然语言处理任务11 1.4 本书撰写方式11 第2章 什么是情感分析13 2.1 观点定义14 2.1.1 观点的定义14 2.1.2 情感对象15 2.1.3 观点中的情感16 2.1.4 简化的观点定义17 2.1.5 观点的理由和限定条件19 2.1.6 情感分析的目标和任务20 2.2 观点摘要定义23 2.3 感情、情绪与心情24 2.3.1 心理学中的感情、情绪与心情25 2.3.2 情感分析中的感情、情绪与心情28 2.4 观点的不同类型30 2.4.1 常规型观点和比较型观点31 2.4.2 主观的和隐含在事实中的观点31 2.4.3 第一人称和非第一人称观点34 2.4.4 元观点35 2.5 作者和读者视角35 2.6 小结36 第3章 文档级情感分类37 3.1 基于监督的情感分类38 3.1.1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情感分类38 3.1.2 使用自定义打分函数的情感分类44 3.2 基于无监督的情感分类45 3.2.1 使用句法模板和网页检索的情感分类45 3.2.2 使用情感词典的情感分类46 3.3 情感评分预测48 3.4 跨领域情感分类49 3.5 跨语言情感分类51 3.6 文档的情绪分类52 3.7 小结53 第4章 句子级主客观和情感分类54 4.1 主观性55 4.2 句子级主客观分类56 4.3 句子级情感分类59 4.3.1 句子级情感分类的前提假设59 4.3.2 分类方法60 4.4 处理条件句61 4.5 处理讽刺句62 4.6 跨语言主客观分类和情感分类64 4.7 在情感分类中使用语篇信息65 4.8 句子级情绪分类66 4.9 讨论67 第5章 属性级情感分类68 5.1 属性级情感分类方法69 5.1.1 基于监督学习的方法69 5.1.2 基于词典的方法70 5.1.3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72 5.2 情感组合规则73 5.2.1 情感组合规则概述74 5.2.2 情感减弱和情感增强表达81 5.2.3 SMALL_OR_LESS和LARGE_OR_MORE表达83 5.2.4 情绪和情感强度86 5.2.5 情感词的含义86 5.2.6 其他方法概述88 5.3 否定和情感89 5.3.1 否定词89 5.3.2 never92 5.3.3 其他常用的情感转换词94 5.3.4 否定词移动现象94 5.3.5 否定范围95 5.4 情态和情感96 5.5 并列连词but100 5.6 非观点内容的情感词102 5.7 规则表示103 5.8 词义消歧和指代消解105 5.9 小结106 第6章 属性和实体抽取108 6.1 基于频率的属性抽取109 6.2 利用句法关系110 6.2.1 利用观点和观点评价对象间的评价关系111 6.2.2 利用部分整体和属性关系116 6.3 基于监督学习的属性抽取118 6.3.1 隐马尔可夫模型118 6.3.2 条件随机场119 6.4 隐含属性的映射121 6.4.1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121 6.4.2 基于词典的方法122 6.5 属性聚类124 6.6 基于主题模型的属性抽取126 6.6.1 隐狄利克雷分配127 6.6.2 基于无监督主题模型进行观点属性抽取129 6.6.3 在主题模型中加入领域先验知识133 6.6.4 基于终身学习的主题模型:像人类一样学习135 6.6.5 使用短语作为主题词138 6.7 实体抽取与消解141 6.7.1 实体抽取与消解的问题定义142 6.7.2 实体抽取144 6.7.3 实体链接145 6.7.4 实体搜索和链接147 6.8 观点持有者和观点时间抽取147 6.9 小结148 第7章 情感词典构建149 7.1 基于词典的方法149 7.2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152 7.2.1 从语料库中识别情感词152 7.2.2 处理上下文相关的情感词153 7.2.3 词典自适应155 7.2.4 其他相关工作156 7.3 隐含了情感信息(期望或者不期望)的事实型描述156 7.4 小结158 第8章 比较型观点分析159 8.1 问题定义159 8.2 比较句识别162 8.3 比较句中的优选实体集识别163 8.4 特殊类型的比较句164 8.4.1 非标准型比较164 8.4.2 交叉类型的比较166 8.4.3 单实体比较167 8.4.4 带有compare和comparison的句子168 8.5 实体与属性抽取169 8.6 小结170 第9章 观点摘要和检索172 9.1 基于属性的观点摘要172 9.2 基于属性的观点摘要进阶175 9.3 可对照的观点摘要176 9.4 传统摘要177 9.5 比较型观点摘要177 9.6 观点检索177 9.7 现有观点检索技术178 9.8 小结180 第10章 辩论与评论分析181 10.1 辩论中的立场识别181 10.2 对辩论、讨论进行建模184 10.2.1 JTE模型185 10.2.2 JTE-R模型:对回复关系进行建模188 10.2.3 JTE-P模型:考虑作者之间的交互关系189 10.2.4 在线讨论的容忍力分析191 10.3 评论建模192 10.4 小结193 第11章 意图挖掘195 11.1 意图挖掘定义195 11.2 意图分类198 11.3 细粒度意图挖掘200 11.4 小结201 第12章 虚假观点检测202 12.1 垃圾观点的不同类型204 12.1.1 有害虚假评论204 12.1.2 垃圾评论者以及垃圾评论行为的类型205 12.1.3 数据类型、特征和检测207 12.1.4 虚假评论和传统谎言的比较208 12.2 基于监督学习的虚假评论检测209 12.3 Yelp数据集上基于监督学习的虚假评论识别实验212 12.3.1 基于语言学特征的监督学习虚假评论识别212 12.3.2 基于行为特征的监督学习虚假评论识别213 12.4 异常行为模式的自动发现214 12.4.1 类关联规则214 12.4.2 单条件规则例外度215 12.4.3 双条件规则例外度217 12.5 基于模型的行为分析220 12.5.1 基于非典型行为的虚假评论检测220 12.5.2 基于评论图的虚假评论检测221 12.5.3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虚假评论检测221 12.6 群体虚假评论检测222 12.6.1 群体行为特征224 12.6.2 群体内的个体行为特征226 12.7 多ID评论用户识别227 12.7.1 基于相似度学习的多ID评论用户识别228 12.7.2 训练数据准备228 12.7.3 d-特征和s-特征229 12.7.4 识别同一用户的多个ID230 12.8 基于评论爆发检测的虚假评论识别232 12.9 未来研究方向234 12.10 小结235 第13章 评论的质量236 13.1 把评论质量预测看作一个回归问题236 13.2 其他方法237 13.3 一些前沿问题238 13.4 小结239 第14章 总结240 附录244 参考文献254 索引289 |
说实话,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入门级的情感分析教程,它们大多聚焦于正面/负面二分类,显得过于简化。我这次购买,是希望能看到更细致、更具挑战性的议题。例如,如何进行方面级情感分析(Aspect-Based Sentiment Analysis, ABSA),准确地分辨出用户对一个产品中“电池续航”是满意的,而对“屏幕亮度”是不满意的。这种粒度的细分,对于产品迭代至关重要。另外,我非常关注如何处理带有时间序列特征的情感变化,比如用户在产品发布初期和使用半年后的情绪倾向是否会发生漂移。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如何构建和评估这些复杂模型(如多任务学习、迁移学习)的深度解析,并提供一些前沿研究的综述,帮助读者跟上领域的发展步伐,那它就成功了。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从“能做”跨越到“做得好”的阶段。
评分这本关于“情感分析:挖掘观点、情感和情绪”的书籍,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数字世界深层理解的大门。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介绍,而是能深入剖析如何在海量文本数据中,精准地捕捉到人类微妙的情感波动。想象一下,当我们浏览社交媒体、阅读海量评论时,那些字里行间隐藏的喜悦、愤怒、失望或支持,究竟是如何被算法识别并量化的。我尤其关注那些先进的NLP模型,比如BERT、GPT系列,它们是如何通过上下文理解来区分“我爱这个产品”和“我讨厌这个产品”中“爱”与“恨”的细微差异的。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市场营销、舆情监控乃至客户服务中的应用实例,那就太棒了。我渴望看到,那些看似冰冷的代码和数学公式,是如何转化为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洞察,真正实现“让机器读懂人心”的宏伟目标。如果书中能涵盖跨语言、跨文化的情感差异处理,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专业价值。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计算机与互联网”这个分类吸引了。我更倾向于从工程实现的视角来审视情感分析。我更想知道的是,背后的数据预处理流程到底有多复杂?如何构建一个高效、鲁棒的标注数据集?尤其是在处理带有讽刺、反问或复合情感的句子时,传统的基于词典的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现代的深度学习框架是如何解决这些“灰色地带”问题的?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架构图和伪代码,展示如何将一个文本输入流转化为一个可量化的情感分数。对于模型的优化、超参数的选择以及在资源受限情况下如何部署这些模型,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如果能涉及到模型的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解释为什么模型会给出某个情感判断,那就更具实践指导意义了,毕竟在许多关键决策中,“为什么”和“是什么”同等重要。这本书如果能像一本高级工程师的实践手册,而非理论综述,我会非常满意。
评分对于一个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着迷的人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偏向于对“情绪”本身的哲学和认知学探讨。情感分析的终极目标难道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集体心理状态吗?我希望作者能超越单纯的技术实现,去探讨数据标签的有效性和伦理边界。例如,我们是否有权仅仅依据几个词语的组合,就对一个人的真实情绪下定论?在隐私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利用情感分析进行用户画像是否触及了某种道德红线?我期待书中能有一章专门讨论这些前沿的伦理困境和未来趋势,比如情感计算如何与脑科学、行为经济学相结合。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技术背后的“人”的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训练一个准确率更高的模型上,那么它将超越一本技术书籍的范畴,成为一本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读物。
评分我更像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和传播者,我对情感分析在内容优化中的应用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情感数据指导文案的创作、视频剪辑的节奏把控,甚至是在用户体验(UX)设计中的情感映射,那就太符合我的需求了。比如,当用户在某个界面上停留时间过长时,系统应该捕捉到的是“困惑”还是“深度思考”?这种细微的情绪差异如何通过界面设计来优化?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套实用的“情感驱动设计”方法论,阐述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的结果无缝集成到产品设计流程中。我希望它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让数字交互不仅仅是高效的,更是“有温度”的。如果内容能够兼顾理论的严谨性与实操的可行性,为非纯算法背景的从业者提供清晰的桥梁,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