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文学场域”论及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论,运用源流、本末、体用及“作家、作品、文体三位一体”等原则,对东晋至唐五代的佛教诗歌、佛教散文、佛教小说及净土、禅宗文学的生成场所与创作表现作了较全面的剖析,大致厘清了晋唐佛教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可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有益参考。 李小荣 著 李小荣,1969年生,籍贯江西宁都。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点负责人。系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福建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主要学术领域为宗教文学、佛教文献与敦煌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敦煌变文》《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弘明集校笺》等专著13部。沦著曾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福建省第八、第十一届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几个关键的“议题”作为章节核心,比如“净土信仰与民间文学的结合”、“律宗对文学形式的约束与解放”等等。这种议题式的推进,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佛教派系是如何在文学领域留下各自的印记的。我特别喜欢它对“变文”的研究部分,那种对民间俗讲文学的关注,展现了作者广博的视野和扎实的研究功底。这部分内容常常被主流的文学史所忽略,但它恰恰是佛教思想深入民间、实现“中国化”的关键载体。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口语化的叙事如何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脉络,这种对“底层”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尊重,让我对作者的学术良知肃然起敬。它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佛教文化景观,而不是局限于宫廷和上层文人圈子。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让这种深度成为阅读的障碍。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学术的精确性。对于那些涉及复杂教义的论述,他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争议时的审慎态度——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展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和证据链,让读者自己去思辨。这本著作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会了我如何以更宏大的历史观去看待文化现象,如何理解一种强大的外来思潮是如何被本土文化所消化、改造,并最终内化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古文学与思想交融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替代的宝典,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文学史”的范畴。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文人墨客的饕餮盛宴!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考证,没想到作者以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笔触,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娓娓道来。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仿佛置身于长安的闹市,亲耳聆听玄奘法师的译经声,或是感受慧能大师顿悟的瞬间。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把握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它不仅仅罗列了某位高僧大德的著作,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是如何与佛教义理交织、碰撞,最终催生出那些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学瑰宝。特别是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唐代士大夫阶层中的流传和阐释,分析得入木三分,那种对文化渗透力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低谷处又引人深思,绝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我甚至愿意把它当作一本历史小说来推荐给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文学”边界的认知。我们习惯于将唐诗宋词视为独立于宗教之外的纯粹文学成就,但这本书却有力地证明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宗教的精神滋养是不可或缺的。作者对一些著名诗篇的“禅宗式解读”,虽然大胆,但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他分析某些边塞诗中的“空寂”意象,不再仅仅归因于环境的萧瑟,而是深入到对生命无常的佛家体悟。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解读,使得原本平面的文本立刻立体了起来,充满了多重维度和张力。书中对当时僧侣身份的多元化描述也非常精彩,他们既是思想家、翻译家,也是诗人、书法家,是当时文化精英阶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读者“看见”了那段时期文化生命力的勃发,那是思想与艺术深度融合的黄金时代。
评分说实话,我初次翻开这本书时,心里是抱着极大的怀疑态度的。这类题材的书籍往往陷于对教义的过度阐释,让人如坠云里雾里,最终收获的只是几句似懂非懂的佛学术语。然而,这部作品的作者显然对“文学”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恪守。他没有将佛教教义视为高悬于空的理论,而是将其视为文学创作的活水源头和情感的依托。书中对那些早期译著的语言风格分析,尤其独到。他清晰地梳理了从印度语境向汉语语境转化的过程中,语言美学是如何被重塑的,那些拗口的梵文音译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佛乐”感。对于那些描写山水田园、寄托隐逸情怀的诗篇,作者能精准地指出其中“禅意”的痕迹,将禅宗的空灵与魏晋以来的山水文学完美对接。这种跨越领域的整合能力,让原本觉得佛学深奥的读者,也能通过文学的桥梁,轻松地走进那个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