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说明
热门新书抢先购,到货后即为您发货。请们耐心等待,着急的慎拍,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退款须知
预售期间退款请联系客服, 退款原因请选择为: 不想要了。
预售须知
预售商品请单独下单,若您将预售商品与其他商品一并购买,则该订单默认在预售商品到货后发出,且可能会被拆单发出,拍下即视为认可,谢谢您的支持,祝您购物愉快!
预计发货时间:2017年12月下旬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作 者:[美]史蒂文·斯洛曼[美]菲利普·费恩巴赫 著作 著 定 价:4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页 数:306 装 帧:简装 ISBN:9787508682501《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撰文推荐!
一本简明扼要的人类智能使用手册!
从集体狩猎到民主制度,从抽水马桶到智能技术,
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
认知科学家告诉你关于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真相,
让你了解个体的无知与错觉,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你认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你可能并不知道:
我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
斯洛曼和费恩巴赫极好地展现了我们是多么愚昧无知而又自命不凡.……这本书趣味盎然,用认知困境而非简单粗暴的孰优孰劣解释我们的弱点。两位作者致力于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知识的错觉》充满活力与期望,洋溢着人文关怀。
——《金融时报》
《知识的错觉》深入浅出地阐明:心智自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问题在于鲜有人考虑过这一点……两位作者为当今这个党派互相抨击、叫嚣,虚假新闻满天飞的时代注入了一股可贵的清流:放低姿态,博采众人之长。
——《经济学人》
一本简明......
●推荐序 无知怎么破解?没人知道 V●前 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IX●XX章 我们知道什么 001●我们究竟有多无知 008●错觉的诱惑 018●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思考 021●一个好大脑 026●明察秋毫的大脑 029●富内斯的诅咒 033●第三章 我们如何思考 037●因果推理大师 041●推理的正向和逆向 048●讲故事的能力 052●第四章 我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 059●我们所知甚少,但够用 065●两种思维 067●直觉、慎思与解释性深度错觉 072●第五章 身体记忆卡和世界存储器 077●具身智能 084●认知革命 087●......内容简介
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不错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
[美]史蒂文·斯洛曼[美]·费恩巴赫
[美]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
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学教授,《认知》杂志主编。史蒂文长期致力于研究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他对因果推理、判断和决策等认知相关问题有独到见解,在主流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多部作品。
[美]·费恩巴赫(Philip Fernbach)
认知科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揭示认知科学如何影响社会问题,如政治、基因科学及消费者如何决策等,曾受邀作为TEDx演讲嘉宾就此类话题发表演说。他有多篇文章发表......
核武器战争本身就导向一种错觉。阿尔文 ·格雷夫斯( Alvin Graves)曾于 20世纪 50年代初任美国军方核武器试验计划的研发负责人。我们在前言中讨论过的那场堪称灾难性的“喝彩堡垒”爆炸正是由此人极力推动的。世界上怕是再没有人比格雷夫斯更了解核辐射的危险性了。“喝彩堡垒”事件发生的 8年前,即 1946年,格雷夫斯曾是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的 8名成员之一,当时的另一位研究员路易斯 ·斯洛廷( Louis Slotin)正执行一项被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Richard Feynman)戏称为“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棘手实验,测试钚这种放射性......
前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三名士兵坐在一个三英尺 a厚的混凝土掩体中,聊着各自的家乡。突然,谈话随着水泥墙体的剧烈摇动而中断,接着停止,地面晃得简直像抖动的杰乐果冻( Jell-O,美国果冻食品品牌)一般。此刻,在他们头顶上方三万英尺处的一架 B-36轰炸机上,机组成员因机舱中充斥的热流与浓烟而咳嗽不停,并因为几十个闪光灯和警报器同时启动而争吵不休。与此同时,在向东 80英里 b的海面上,不幸的“幸运龙五号”渔船(第五福龙丸)全体船员站在甲板上,惶恐而惊愕地盯着海天之际。
这是 1954年的 3月 1日,身处太平洋远洋海域的他们都见证了这一人类历xx规模X大的爆炸事件:绰号为“虾”,代号为“喝彩堡垒”1的氢弹爆炸。不过,好像哪里不对劲儿,而且错得很离谱。
那些置身......
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如同顶级的交响乐,高潮迭起,低谷深沉。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集体心智”的剖析,他用非常清晰的笔墨描绘了群体思维是如何潜移默化地侵蚀个体的判断力,而我们对此却常常浑然不觉,甚至引以为傲,认为自己是在“从众”中保持了清醒。那种对“清醒的盲从”的揭露,是极具穿透力的。与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更具文学性,它没有使用过多生硬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哲学和心理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但又不失其严肃性。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先从一个看似完全无关的日常情境切入,比如他从我们排队买咖啡的习惯谈起,然后引申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一个博学而又洞察人心的智者进行对话,他从不给你标准答案,只是不断地为你清除眼前的迷雾,让你自己去寻找光亮。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审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不是孤立地看待“思考”这个行为,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结构、历史演进乃至生物本能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的思维一下子拓宽了许多。他巧妙地将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与现代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联系起来,指出人类追求确定性的倾向从未改变,只是工具和载体进化了。这种对比的张力,使得论点更加有力。文字风格上,它有别于那些鼓吹“独立思考”却流于口号的书籍,它更多的是一种“解构”的过程,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先拆掉你以为坚固的墙,然后才邀请你一起重建更具韧性的思维框架。书中有些段落的论述极其缜密,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句子里的每一个逻辑连接词,才能确保自己完全跟上了作者的思路。读完一个段落,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盯着天花板想上好几分钟,梳理刚才接收到的信息冲击。这本不适合快速浏览,它要求你投入心力,但回报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伴随着阵痛的,因为它迫使你直面自己认知上的惰性和舒适区。作者在探讨“知识的边界”时,那段关于“知道”与“理解”之间鸿沟的论述,对我触动极大。他指出,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积累了海量的“知道”,却极大地削弱了我们真正“理解”复杂事物的耐心和能力。这种对当代信息消费模式的精准批判,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反高潮”:它从不承诺让你瞬间成为天才,而是缓慢而坚定地卸下你肩上那些不属于你的思维包袱。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精准,用词考究,很少有情绪化的宣泄,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逻辑和案例之上,这使得全书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来整理思绪,因为作者提供的“视角转换器”太强大了,它重塑了我看待世界的基本滤镜。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而愈发显现。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套路”。它没有那种一上来就给你灌输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的倾向,反而更像是一部思想侦探小说。作者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不断地抛出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可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侧写,也可能是某个实验的细节数据——然后通过精密的推理,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我们自以为的“独立”,可能只是一种精心维护的幻觉。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书中寻找可以反驳的论点,但每一次的质疑,很快就被作者用更强大的证据链条给消解了。这种阅读的挑战性,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此外,书中对语言本身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我们用来描述“思考”的词汇本身就可能带有误导性,它塑造了我们对“思考”的期待。这种对元层面的反思,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深度。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时,总会下意识地去分析信息的来源、传播路径以及潜在的利益相关方,这种后遗症,我非常喜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魔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微微模糊的字体,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对既有认知的挑战。我刚翻开第一章,就被作者那毫不留情的笔触给“刺”了一下。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思考定势,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出“啊,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更妙的是,他并非空泛地批判,而是大量引用了心理学、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比如他解析了“确认偏误”时,举了我们如何对待网络新闻的例子,简直是把我自己的上网习惯都照了个底朝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每一章似乎都在为下一章的“颠覆性结论”铺垫基石,读起来节奏感十足,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冷静又略带戏谑的叙事口吻,他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更像一个陪你一起探索迷宫的朋友,引导你走出思维的死胡同,这使得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认知机制,我也能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读完上半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格式化了一遍,对许多“常识”都产生了必要的怀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