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设计史
:45.00元
作者:高丰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108368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打破了“古代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那道人为设置的鸿沟。我过去总觉得,工业革命之后,一切都变了,但《中国设计史》清晰地展示了,即便是面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挑战,那些植根于本土的审美原则依然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不断适应。特别是书中对清末民初,西方设计思潮涌入时,本土设计师如何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造”的过程,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没有简单地将那个时期定性为“学习期”,而是展现了一场充满张力的文化对话。作者对“尺度感”和“空间哲学”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古代建筑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远比我们今天许多强调效率和功能的现代设计要来得温暖和有深度。我发现,很多困扰当代设计师的平衡性、和谐性问题,古人早已通过朴素而高明的经验法则解决了。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亲眼看看那些书中所提及的古建筑和老物件,去感受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设计力量。
评分我是一个从业多年的平面设计师,过去总觉得“中国设计”这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下有些模糊,要么过于符号化,要么就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简单模仿。《中国设计史》的出现,就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们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巨大盲区。书中对于“符号系统”的演变分析尤其具有启发性。例如,对“龙凤”纹样在不同朝代功能和寓意上的微妙转移,以及“祥云”、“回纹”等母题如何被抽象化、功能化,最终融入到更复杂的视觉结构中,这为我们当代设计中的图形语言重构提供了无穷的借鉴。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文脉”的延续性,即古代设计中的空间组织逻辑、韵律感和留白哲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版式设计、界面设计乃至城市规划的底层逻辑。它不是在“复古”,而是在挖掘一种深层的“设计基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面对任何一个设计难题,我都会下意识地去追溯其历史渊源,这种“回望过去以求创新”的方法论,对我个人职业发展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但阅读过程中的沉浸感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具有画面感,与其说是在写历史,不如说是在“重现”一个又一个设计场景。作者对宫廷生活和民间风俗的描摹栩栩如生,让你仿佛能闻到宋代点茶的香气,看到明代服饰在阳光下的光泽。它没有将历史分割成僵硬的模块,而是用一种流畅的、近乎文学的方式,将建筑、陶瓷、纺织、家具等设计门类编织成一张巨大的文化网。比如,书中描述的匠人如何根据一年四季的光照变化来调整窗棂的设计,那种对环境的精微感知和顺应,让人感到震撼。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友好度极高,它避开了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讲述“设计背后的故事”来传递知识,比如某个帝王对某种颜色的偏爱如何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色彩风潮。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设计力”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如何制作”,更是“如何生活”。
评分这本《中国设计史》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美学和现代设计交织的脉络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很多设计,从瓷器的纹理到园林的布局,背后都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梳理。《中国设计史》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将设计仅仅视为某种技术或商业活动,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下去考察。书中对古代的“匠人精神”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融入了哲学思辨和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动,巧妙地映射到当时的器物造型、色彩偏好乃至空间规划上。比如,汉代的厚重浑朴与唐代的雍容华贵在设计语言上的显著差异,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直观投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时代概览,又不乏对具体案例的微观剖析,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引人入胜的故事性,让我对“中国设计”有了更立体、更具纵深感的认识。它真的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一切“设计品”,不再走马观花,而是试图去挖掘其背后那条绵延千年的文化长河。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厚重的“史”类书籍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会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人名,但《中国设计史》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视觉文化编年史。它的切入点非常新颖,没有一上来就谈什么设计理论,而是从“材料的革命”谈起——比如玉石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如何变化,丝绸的织造工艺如何影响了服饰的形态美学,乃至竹木在建筑中的结构智慧。这种由物及人的考察方式,非常接地气。我特别喜欢它对“工匠”与“文人”关系的处理,很多时候,设计成果是这两种身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结果。书里对宋代文人审美如何渗透到家具和案头清玩的细节中,描述得极其精妙,那种内敛、洗练、追求“不着痕迹”的境界,仅仅通过文字和图片就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那种高级感。这本书的插图和图例选择也极其考究,不是那种常见的教科书式翻拍,而是精选了一些罕见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细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极简、自然,其实古人早已在实践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