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懂电影,更懂历史。
无需电影史、理论和美学等专业知识,不必像看传统电影史一样拼命硬记影人、片名,这本通识经典会用你熟悉的视角——文化,把脑海中一部部零碎的类型片黏合成一片完整清晰的影史地图,帮你轻松建立美国电影史的知识框架!
▲打破线性叙述传统,多主题、多角度审视好莱坞制作模式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定位具体时期,回顾类型片如何呈现美国大众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矛盾
▲紧贴历史语境,剖析社会转型、技术革新、政治文化问题对电影题材、风格的重塑
▲百余幅剧照及历史照片,全方位展示美国电影与美国大众文化百年变迁
▲第4版新增《社交网络》《大地惊雷》《阿凡达》等奥斯卡获奖影片片例分析
◎独特学术视角 定位类型片的政治文化价值充满现代感的“新历史主义”写作视角,紧扣电影本体论和文化研究,展现美国电影如何编织美国梦、帮大众渡过艰难时期!
◎列举450部电影 各种类型影片一网打尽 情节剧、歌舞片、喜剧片、战争片、西部片、科幻片、黑色电影……每种类型片有自己的专属章节。每章结尾附有丰厚片单!
◎古根海姆奖学者二十多年来修订、校正的心血 罗格斯大学电影课程教授约翰?贝尔顿自1994年来持续关注新影片、新文化现象,一手把握美国大众文化脉搏。
◎百余幅剧照和历史照片不仅重温经典影片场面,还能一窥冷战时期、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时期的真实社会画面!
◎第4版新增“恐怖电影与科幻电影”一章 类型片部分增加全新的章节,更全面折射美国大众不同时期的心理症结。
◎好莱坞与电视:先交战,再言和!20世纪50年代,观影人数变少的根本原因竟是“民众有钱了”?!电影用巨幕和3D技术宣战,电视产业则用DVD和宽银幕降服好莱坞!
◎信息时代的电影大盘点为了抓住新一代影迷的幻想,好莱坞大拍游戏逻辑、布尔逻辑电影和奇幻电影,数字3D技术成为东风。
◎重要词汇表解决术语难题简洁易懂的中英对照词汇,让介绍性电影史也有扎实的学术基础。
约翰·贝尔顿(John Belton),在罗格斯大学教授电影和英文课程,并担任学术期刊《电影史》(Film History)副主编,主攻美国电影史、文化与电影研究、经典电影理论研究。曾获2005—2006 年度古根海姆学者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学术电影学者”称号,曾任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的档案文献和历史委员会主席。著有《宽银幕电影》《电影风格家》等书,其中《宽银幕电影》获1993 年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编有《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 后窗>》《电影与大众文化》等书。
自 序
导 论
第一部分 制作模式
第1章 电影作为一种机制的出现
第2章 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
第3章 经典好莱坞电影:风格
第4章 制片厂体制
第5章 明星制度
第二部分 类型和类型体系
第6章 默片情节剧
第7章 歌舞片
第8章 美国喜剧
第9章 战争和电影
第10章 黑色电影:黑夜下的某个地方
第11章 制造西部片
第12章 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
第三部分 战后历史
第13章 好莱坞与冷战
第14章 电视时代的好莱坞
第15章 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的回击
第16章 电影学院派一代
第17章 进入21世纪
重要词汇
译 后 记
出版后记
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光是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目录和大量的插图,就让人对美国文化有了初步的敬畏感。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想了解一些好莱坞的幕后花絮,没想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肤浅的“爆米花”读物,而是真正致力于剖析美国电影背后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基因。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年代电影流派的梳理,从早期的默片时代到新好莱坞的叛逆,再到后来的商业大片时代,作者似乎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把那些光影魔术背后的意识形态、种族议题、性别观念都给扒拉得清清楚楚。读完关于西部片那一部分,我差点就想立刻重温一遍《搜寻者》,但这次我会带着一种全新的、审视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所谓的“美国英雄”。书中那些对经典台词的解析和对导演风格的对比,简直就像是为我私人定制的电影赏析课,让我原本模糊的观影体验变得清晰而有层次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插图第4版”这个宣传语有点不以为然,觉得无非是加了几张模糊的剧照凑数。结果,我大错特错。这里的插图绝非点缀,它们是理解文本的钥匙。每一张剧照、每一份海报、甚至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电影宣传材料的截取,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和审美指向。比如,书中有一处对比了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家庭场景布置,光是家具和色彩的差异,就能立刻勾勒出美国社会心理的巨大变迁。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单纯对着那些黑白剧照发呆,想象着当时观众看到这些画面时的反应。作者在配图上的考究程度,体现了一种对“视觉文化”的尊重。这不像某些为了充实篇幅而堆砌的图册,这里的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物证,有力地支撑着作者关于文化演变的论点。阅读体验因此变得非常立体,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灌输,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考古。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史有强烈兴趣,但又常常被学院派术语吓退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的文字流畅自然,即使在讨论一些复杂的文化理论,比如身份政治或者媒介批判时,也能用非常直白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来阐述,绝不故作高深。我记得有一章在分析纪录片如何构建“真实”的叙事时,作者举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让我瞬间领悟了那种理论上的微妙之处。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和一位博学的、风趣的朋友进行深入的对谈。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单一的观点,而是抛出各种视角,鼓励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思考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
评分我通常不喜欢在阅读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时做笔记,因为那样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但对于这本书,我忍不住频繁地在空白处做下批注,甚至多次停下来,去查阅作者提到的那些背景资料,比如某个法案的通过时间,或者某个社会运动的具体细节。这种“求知欲的连锁反应”正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就像是撒下了一串诱人的面包屑,引导着读者沿着知识的链条不断向前探索。特别是书中对少数族裔电影人以及独立电影运动的详尽介绍,拓宽了我对“美国电影”边界的认知。我原以为美国电影就是主流大片,但这本书展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具张力、充满内部矛盾的电影世界。它不只是介绍“看什么”,更教会了我“怎么看”,这种思维方式的提升,是我收获的最大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美国文化”视角,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为它绝非只谈艺术成就。它大胆地将电影工业与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讨论。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审查制度”和“全球化扩张”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再把好莱坞描绘成一个纯粹的造梦工厂,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它如何作为一种软实力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推销特定的美国价值观和消费模式。这种批判性的审视,让我对许多从小看到大的经典影片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权力运作和文化输出策略。这种穿透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般的电影评论集,它俨然成了一本解读当代美国社会脉络的侧写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