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1488 9787121325267 9787121326820 9787121298837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OPM和SysML+系统工程:21世纪的系统方法论+装备需求论证理论与方法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OPM和SysML
本书内容分三大部分共24章:部分"事故自动响应”,通过逐步建立"汽车碰撞响应系统”模型,引出建模原则和建模方法,进而对对象过程方法论(以下简称OPM)和系统建模语言(以下简称SysML)做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OPM与SysML基础”,对OPM和SysML从本体、概念建模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分析。第三部分"结构和行为”,对系统模型的结构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是概念建模的核心。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提供大量的案例和免费的软件工具,可以让读者亲自动手进行实战练习。同时,每章后的习题也为读者动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题材。
部分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入门
第1章 开始建模1
1.1 事故自动响应系统2
1.2 OPM功能作为种子原理2
1.3 识别系统功能3
1.4 识别系统受益者3
1.5 过程变换对象4
小结4
习题5
第2章 文本描述和仿真推演6
2.1 OPL——英语的一个子集6
2.2 状态和推演7
2.2.1 过程对对象的影响7
2.2.2 从隐式影响到显式状态变化8
2.2.3 状态命名8
2.3 OPM模型的仿真推演9
小结9
习题10
第3章 用链接联系事物11
3.1 过程链接与结构链接11
3.2 添加支持对象11
3.2.1 添加主体和主体链接12
3.2.2 添加手段和手段链接12
3.3 添加结构链接13
3.4 物理事物与信息事物14
3.5 模型的事实和OPL段落14
3.6 环境事物与系统事物15
3.7 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16
3.8 触发状态和事件链接17
小结17
习题18
第4章 SysML——用例图、模块图、状态机图19
4.1 SysML用例图19
4.2 SysML模块和模块图21
4.3 SysML状态机图22
小结23
习题24
第5章 通过放大进行细化25
5.1 测量事故严重程度25
5.2 放大:在一个新OPD图中细化一个过程25
5.3 OPD对象过程图树26
5.4 OPM模型事实表示原理27
5.5 事故严重程度属性及其测量27
5.6 系统模拟:推演测试28
小结29
习题29
第6章 系统的动态行为30
6.1 在轻度毁伤时退出30
6.2 消息创建和发送31
6.3 过程执行顺序:OPM时间轴原理31
6.4 救援来了32
6.5 当前设计的执行线程33
小结33
习题34
第7章 控制系统的行为35
7.1 布尔对象作为分支条件35
7.2 条件链接与手段链接36
7.3 继承关系37
7.4 放大到事故严重程度测量38
7.5 参与约束39
7.6 逻辑运算符:OR与XOR39
7.7 事故严重程度测量过程的细化39
7.8 事物的范围:信号作为临时对象39
7.9 诊断如何完成40
小结41
习题41
第8章 抽象和细化43
8.1 放大——在新图中细化过程43
8.2 放大后的消息处理过程45
8.3 ACR系统结构视图46
小结47
10.7.3 过程命名77..........
系统工程:21世纪的系统方法论
本书译自英国著名系统工程专家戴瑞克? 希金斯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一种新的综合系统方法论,期望这个方法论能够在原则上处理所有的系统问题和难题,并得到能解决问题的解。本书从对系统的复杂性认识出发,针对从很小的尺度直到非常大的尺度和范围,研究处理和解决系统问题的理论方法。同时给出大量的案例研究,涉及作战指挥、装备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管理、治安维和、气候能源等涉及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问题,既描述相关系统难题在过去是如何产生的,又描述在未来如何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书可作为系统工程专业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航天、航空、船舶、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复杂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相应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综合分析求解 系统问题的参考书。
篇 系统:系统科学与系统思维的前沿
章 系统哲学理念1
1.1 涌现的系统运动1
1.2 系统的本质2
1.3 因果关系和目的论3
1.4 涌现4
1.5 生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5
1.6 人类组织中的熵与功5
1.7 熵循环6
1.8 一般系统论和开放系统6
1.9 博尔丁的系统分类7
1.10 并行和同态7
1.11 开放系统的概念8
1.12 了解开放系统的行为9
1.13 格式塔(完形)和整体论10
1.13.1 不可分割性11
1.13.2 交互动力学11
1.14 稳定性和稳定状态12
1.15 系统论方法13
1.16 系统思维14
1.17 功能主义和有机体类比15
1.17.1 有机体类比15
1.17.2 机器的隐喻15
1.18 机械系统控制概念16
1.19 有机体控制概念16
1.20 基本感知、概念和知觉17
1.20.1 涌现和层次结构17
1.20.2 由自身是系统且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系统18
1.20.3 整体系统的多样性18
1.20.4 具有所需涌现特性的开放系统的潜在综合方法:系统工程19
1.20.5 问题空间与解决方案空间20
1.20.6 演化的自适应系统21
1.20.7 自组织的临界性22
1.20.8 弱混沌22
1.20.9 系统特征23
本章练习24
第二章 系统科学前沿25
2.1 系统论与系统科学25
2.2 守恒定律与传输现象26
2.3 排队现象27
2.4 混沌现象28
2.4.1 鳞翅目形的洛伦兹图28
2.4.2 混沌的生成29
2.4.3 自相似性31
2.4.4 分形32
2.4.5 倍周期34
2.5 信息:守恒还是非守恒34
2.6 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科学35
6.7 能否构建智能、自适应、演化的解决方案系统145
本章总结146
本章练习148............
装备需求论证理论与方法
本书是作者团队装备需求论证部分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共11章,分为理论、方法和应用3篇。其中理论篇包括装备需求论证基础理论和装备需求论证工程化理论;方法篇由装备需求论证方法体系、业务流程环节共用的装备需求映射方法,以及面向业务流程的任务需求分析、能力需求分析、体系和型号需求分析与评估、技术需求分析与优化等方法构成;应用篇介绍装备需求论证工具与配套资源,以及装备体系和型号需求论证示例。本书可用作军事装备学学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装备论证有关人员参考。
第1章 装备需求论证基础理论1
1.1 装备需求论证的概念2
1.1.1 装备2
1.1.2 装备需求2
1.1.3 装备需求论证2
1.2 装备需求论证的分类3
1.2.1 宏观综合需求论证3
1.2.2 型号需求论证3
1.2.3 专题需求论证4
1.2.4 不同需求论证间的关系4
1.3 装备需求论证的特点4
1.3.1 前瞻性4
1.3.2 层次性5
1.3.3 递进性5
1.3.4 互动性5
1.3.5 系统性5
1.3.6 协调性5
1.3.7 复杂性5
1.4 装备需求论证的作用6
1.4.1 从无到有的孕育作用6
1.4.2 从虚到实的谋划作用7
1.4.3 由散到聚的集成作用7
1.4.4 由粗到精的催化作用7
1.4.5 从后向前的导向作用8
1.5 装备需求论证的原则8
1.5.1 科学性原则8
1.5.2 多方联合原则9
1.5.3 反复迭代原则9
1.5.4 全系统全寿命原则9
1.5.5 整体效能原则10
1.5.6 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10
1.6 装备需求论证的依据10
1.6.1 军事战略方针11
1.6.2 军队建设理论和作战理论11
1.6.3 部队建设要求12
1.6.4 科学技术的发展12
1.6.5 经济基础13
1.7 装备需求论证的内容13
1.7.1 任务需求分析14
1.7.2 能力需求分析14
1.7.3 装备体系需求分析与评估14
1.7.4 装备型号需求分析与评估15
1.7.5 装备技术需求分析与优化15
1.8 装备需求论证的发展15
1.8.1 宏观发展情况15
1.8.2 论证思想的发展21
1.8.3 论证方法的发展27
1.8.4 论证的发展趋势32
参考文献33
第2章 装备需求论证工程化理论35
2.1 装备需求论证工程化的提出36
2.1.1 我国装备需求论证的需求与现状36
2.1.2 装备需求论证工程化的基本设想37
2.2 装备需求论证工程化的基本概念37
2.2.1 基本内涵38
2.2.2 主要特征39
2.2.3 与装备需求工程的异同点39
2.3 装备需求论证工程化的主要内容40
2.3.1 规范化40
..........
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在装备开发领域摸索多年的福音!我之前一直被各种零散的理论和不成熟的实践方法所困扰,总觉得在需求论证这个环节做得不够扎实。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装备需求论证的理论框架,还提供了丰富实用的方法和工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需求论证的生命周期管理”的讲解,这让我明白需求论证并非一次性工作,而是一个贯穿项目始终的动态过程。书中提供的各种论证方法,无论是定性的分析还是定量的评估,都给出了清晰的操作步骤和预期效果,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且,书中还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是一本理论指导书,更是一本实践操作指南,对于任何从事装备研发、需求分析,或者对复杂系统论证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将是宝贵的财富。它帮助我理清了思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让我对未来在装备需求论证方面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坦白讲,我一直认为“系统工程”这个概念有些抽象,虽然知道它很重要,但总觉得离我的日常工作有些距离。直到我读了这套书,才真正领略到系统工程的魅力和实用性。特别是关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部分,它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通过模型这种直观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系统的结构、行为和交互。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学习体验,让我能够更快地理解复杂的系统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使用模型来定义需求、设计架构、分析性能,以及进行验证和确认。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型验证”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们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真实世界的系统。这对于提高项目成功率、降低开发风险非常有帮助。而“21世纪的系统方法论”则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系统工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书中提到的敏捷性、适应性等概念,让我对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和灵活性的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身在复杂系统开发领域竞争力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提升专业素养的绝佳选择。
评分装备需求论证,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而且通常觉得是军工领域才会深入探讨的专业课题。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对于复杂装备的论证需求,都有其共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之前对装备需求论证的理解非常模糊,只知道是“提出需求、论证需求”这么个大概流程。但这本书则从理论基础、论证过程、方法工具,到案例分析,全方位地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它清晰地阐述了需求论证的必要性、关键要素,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决策。书中提供的各种论证方法,比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专家评估、仿真模拟等,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论证对象和阶段,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而且,书中还特别强调了需求论证的动态性和迭代性,提醒我们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都需要持续关注和更新需求,这对于避免项目后期出现重大偏差非常有价值。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大型项目论证、产品开发决策,或者对装备研发流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坚实而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我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偶然听说了“21世纪的系统方法论”这个提法,当时就觉得这个主题非常具有前瞻性。收到这套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果然没让我失望!它不仅仅是对传统系统工程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刻地探讨了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和商业环境下,系统工程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书中强调了适应性、韧性、敏捷性和可持续性等核心理念,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框架和实践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涌现性”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讨论,这让我对如何理解和管理高度互联、动态变化的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传统的线性思维和静态分析方法,在面对现代复杂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本书提供的这些新方法论,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它引导我们从整体、动态、交互的视角去审视系统,关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体行为。对于那些希望提升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读者,或者正在研究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未来系统的学者,这套书无疑是打开新思路的金钥匙,它教会我们如何拥抱不确定性,并在变化中找到创新的方向。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系统工程领域的一座宝藏!我一直对“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帮我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和利用模型来进行系统设计、分析和验证,还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模型在整个工程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最后的集成和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通过模型得到了更直观、更精确的展现。尤其是关于模型验证和确认的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之前总是对模型是否真实反映系统行为感到困惑,这本书提供的系统性方法论,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和条理地进行模型验证,确保最终的系统能够满足预期需求。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模型,比如功能模型、行为模型、结构模型等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给出了选择和使用的指导。这让我不再是盲目地套用模型,而是能够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模型来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正在从事复杂系统开发,或者对系统工程有深入追求的工程师和学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带来的启发和指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让我对系统工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