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易經:中國古代的大數據 | 作者 | 王建 |
| 定價 | 35.0元 | 齣版社 | 作傢齣版社 |
| ISBN | 9787506380515 | 齣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數 | 260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易經:中國古代的大數據》是一本由象含數導引齣理,即通過象、數展現自然規律,從而指導人類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之理的經書,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整個宇宙的“大數據”。 《易經:中國古代的大數據》分為三部分,一是從數的角度去分析《易經》與河圖、洛書以及風水的相通之處,尤其是邵康節的“元會運世”係統,充分展示瞭《易經》作為宇宙大數據的美妙、深邃以及科學性;二是從理的角度去論述《易經》與佛傢、儒傢、道傢的淵源和內在聯係,提齣瞭一係列的新見解,如對佛教的“六道”與易經的“六爻”、易經的“八卦”與佛傢的“八識”,對《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與《易經》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觀點的解說和分析,都是具有開創性的;三是從卦象的角度去探究其中蘊含的聖人之道,如《易經》之“德”“位”。 《易經:中國古代的大數據》的作者係統地做瞭《易經》的現象還原,不僅古今通適,還將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行文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巧妙地幫助讀者完成瞭一次人生命運的探索之旅。 《易經:中國古代的大數據》的大特色,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從佛傢、儒傢和道傢“三教閤一”的角度,去研談《易經》的理、象、數以及所代錶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係。三教之間,相互徵引,用數據與易理去闡述道傢思想,或用佛傢去發揮易經內義,或用易理去比照佛傢精神,尤其筆者研習、修學佛法數十年,用大數據的概念與佛傢義理來詮釋易理,以及倡導以因果律來統領占蔔諸術,古人不多,今人也少。
|
| 作者簡介 | |
| 王建,筆名月光童子,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係,幼時即思考人生死亡及歸宿事。1990年研習佛教、《易經》及風水、命理諸術至今。認為萬法不離心法行,心法還須善法養。因果重於術數,善德能返大還;故術數屬於世間方便法門,無法導人至究竟解脫處,不可執著;若要安身立命,非儒佛道三教之善之德而不能,唯即心即佛而得就。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首部用《易經》的智慧解讀互聯網“大數據”的經典之作
|
| 文摘 | |
| 講:《易經》是一本說什麼的書 關於“《易經》是一本說什麼的書”這個話題,說法很多,相信大傢也會有自己的判斷。你如果去新華書店,去哲學書籍專櫃,就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研究《易經》的書。有的人認為《易經》是一本教授給人們智慧的書,有的人認為是一本反映古老的“係統論”的書,有的人認為說的是情報學,有的人認為是講企業管理的,有的人認為講的是古代曆法,有的人認為是說的古代哲學,有的人認為是告訴人們如何修道的,有的人認為是說男女兩性的,有的人認為是算卦占蔔的,有的人認為是錶現西周曆史的,有的人認為是治理國傢的……真是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每一個人說的都有道理,為什麼?因為這些內容你都可以在《易經》裏麵體會到。就像《孫子兵法》明明是兵書,可後來的美國、日本一些企業傢,用它來管理企業,不也非常成功嗎?所以,爭論這些,沒有什麼必要,因為這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先說個大概 就我個人而言,我的看法是:《易經》是一本由象含數從而導引齣理,即通過象、數而展現齣自然規律從而指導人類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之理的經書,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整個宇宙的“大數據”。初,它無任何門派之分,隻是在流傳過程中逐步打上時代的烙印,譬如夏、商時期的《連山易》《歸藏易》等。而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是經過周文王、周公、孔子等聖賢整理過的《易經》,所以明顯地體現齣儒傢的理念與思想。《易經》所體現的內容結構如下: 當然,若以理為高處的話,其結構也可變換如下: 這個構圖中,象在先,由象引申齣數,由象可見其理;而迴過頭來又發現象與數之間也存在一種自然而行之有效的關係,這個關係也就是“理”。又可以發現理與象之間還有個數存在其間。所以,這三者是一體的,不可分的。這個象,就是卦;這個數,就是萬物各有其定數,也就是佛所說的因果或者定業。這個“理”,就是天地運行之理,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理,是天地人三纔之理,是日月運行之理,當然也包含曆法、蔔筮、修道、行醫、風水、治理國傢之理。當然,也有人譬如宋代的邵康節先生,他認為天地萬物是先有數,後有象,再有理。他創立瞭“皇極經世”體係,非常瞭不起。 之後,儒傢研究它有瞭自己的體會,可稱之為“儒傢易”。周文王創設瞭後天八卦,對其中的爻辭也補充瞭一些當時的曆史內容。孔子的《十翼》,也叫《易傳》,堪稱“儒傢易”的經典,也是後人研究《易經》的必讀。道傢研究它來修道,可稱之為“道傢易”,主要以東漢魏伯陽的《參同契》為代錶。方術傢研究它,可稱之為“方術易”,主要以管輅、京房、邵康節等祖師為代錶;所謂的方術,主要指他們對於易經的具體應用上而言,譬如占蔔等。這一派通常不被視為嫡齣或者正統,而實際上京房明顯就是孔子這一派的傳人。孔子也會算卦,他一個學生叫商瞿,祖籍山東,齣生在四川。明朝又有個來知德,是四川人,一個瞭不起的易學大傢。所以四川人很驕傲,認為“易學在蜀”。商瞿的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年齡很大瞭,40歲瞭,也沒有後代,很著急,就去問孔子。孔子告訴她,彆著急,你兒子到50歲的時候就會有5個兒子。後來,果然如此。所以,懂瞭《易經》的人,自然而然就會算卦。 我在新西蘭,曾經遇見一個在新西蘭獲得理學博士的華人,他送給我一本他研究《易經》的著作。結果,交談間,發現他不會算卦。真的有趣,那他怎麼去研究呢?我還在新西蘭碰見一個據說是中國百大名醫其中的一位,也研究《易經》,研究《內經》,還帶研究生。聊天間說到刺血療法,他說那是亂搞。我說,有依據啊,齣自《內經》。他卻說:“那不可能,因為內經裏麵體現的是儒傢思想。儒傢認為,皮膚毛發均受之於父母,不能損傷,何況刺血呢!”這一番義正詞嚴啊,說的我愣住瞭。我統計過瞭,《內經》裏麵提到刺血、放血至少7次啊。那他又是怎麼帶的研究生呢!醫傢研究《易經》,有瞭自己的成果,可稱之為“醫傢易”。譬如《內經》裏麵也有五行、陰陽、五行六氣等說法,還有後來的研究者把五行六氣與八卦和人體髒腑結閤起來的“四象八卦六體圖”、“四象八卦六脈圖”等。佛傢用它來闡述佛傢思想,可稱之為“佛傢易”。如唐朝的棗柏大師李通玄長者,他是唐皇室宗室,華嚴宗的祖師。他寫的《新華嚴經論》,其中數次用《易經》、陰陽五行的思想來解釋佛經。他因為居住方山,所以傳下來的易經稱之為“方山易”。當代方山易的傳人是四川的本光老法師,前幾年圓寂。還有以後禪宗曹洞宗的“五位君臣”,都是與《易經》有關。藕益大師還專門從佛法角度對“易”進行瞭注釋。軍事傢研究它而獨樹一幟,可稱之為“兵傢易”,乃至於個人研究有成者可以稱之為“XX易”,如古代的京房易、邵氏易,近代的杭氏易、尚氏易等等。 關於《易經》的傳承,現在能夠考證的大緻如下:孔子一傳商瞿,商瞿二傳楚國人臂子弘,子弘三傳給江東人矯子庸疵,庸疵四傳給燕國人周子傢竪,周竪五傳給淳於人光子乘羽,光羽六傳給齊國人田子莊何,田何七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4人。丁寬一係,八傳田王孫,田九傳孟喜,孟十傳焦贛,焦十一傳京房。中間不詳。一直到北宋,道者傳陳摶,陳摶傳仲放,仲傳穆修,穆傳李之纔、周敦頤;周傳二程兄弟,李傳邵雍。邵雍傳子伯溫。其後不詳(見古今易學傳授圖)。 說到程氏兄弟,就多說兩句。程頤、程顥兄弟也是大儒,易學大傢,與老師周敦頤以及邵雍、張載閤稱“北宋五子”。北宋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輝煌時期,其成就遠超唐代。當時的張載,還被皇帝請到朝廷坐虎皮大椅講《易經》。邵雍總想提示程氏二兄弟跟自己學習學習易中的數術,可他們兩兄弟的理念是明白瞭聖人之道重要,術數乃小術,何足掛齒,搞得康節先生很無奈。而且他們也明白康節先生數的來由,但就是不去研究。這一點比後來的硃熹堅定而純粹,不像硃熹見白玉蟾在雨中行走竟然衣服不濕,心裏羨慕,想學卻又不好意思開口。但硃熹也瞭不起,奠定瞭理學的基礎,所點校的“四書五經”成為後代八股的必讀書。他的祖墳據說是吳景鸞祖師給定的。據記載,吳景鸞祖師和他的學生在尋龍期間,路過一條小溪。學生取溪水喝,喝完瞭對師父說:這溪水非常甘甜,溪水之上應該有齣大賢的好地。吳祖師聞瞭聞,說:水有墨香,將齣有大名聲的大儒,就留給硃氏吧,“以報硃氏之德”。大傢注意啊,彆光聽故事。硃氏是先有德,而後纔能得風水寶地的。這就是因果。 …… |
| 序言 | |
| 序一 近一兩年,身邊好多人都談論“大數據時代”,我找到《大數據時代》這本書讀,想到瞭《易經》。 在《易經》早的蓍草占卦法中,有大衍之數,也有天地之數。天地之數就是1、2、3、4、5、6、7、8、9、10的相閤之數,天數等於1、3、5、7、9的相加數,地數等於2、4、6、8、10的相加數,所以,天數是25,地數是30,捨去尾數不用,而用整數50,則為大衍之數。大衍意思是太極衍生齣萬事萬物,大衍之數就是太極衍生齣萬事萬物所需要的數。 《易經》用大衍之數分析預測未來事物的發展,維剋托·邁爾·捨恩伯格所說的“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與之不謀而閤。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根,中華文化的符號,毋庸置疑。其中的理,貫穿通行於宇宙和人類文明的進演;其中的象,取自日月星辰、萬物生命而踐行其理;其中的數,內於象而行於理,揭示齣萬物命運的秘密,構成一部宇宙的大數據。 看到現在的年輕人每天拿著手機玩,又想到瞭《易經》。《詩經》上記載,一個姑娘,想知道自己的男人啥時來娶自己,便順手從田野裏捋來一把蓍草,當場演算瞭一卦,開始期待著計算齣的這個日子。 《易經》就是古代人民的手機! 近二三十年以來,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熱潮正在傳續。許多私立學校乃至公立學校都開始為孩子們開設“國學班”,讀誦《三字經》,乃至《大學》、《中庸》等等。近迴鄉,又見朋友的孩子在背誦《易經》,著實吃瞭一驚。因為像我們這樣研究《易經》多年的人,時常對此生恐懼之心,更何況小學生們。看著他們搖頭晃腦的滑稽可愛的樣子,覺得也好,至少先種下個種子,日後總有發芽、開花、結果的因緣。 提到“國學”二字,近來有人說其實並沒有什麼國學,我覺得怎麼個提法倒也無所謂,首先關鍵在於確定它包含哪些東西。是純粹儒傢的四書五經,還是包含道傢、佛傢,乃至於已經漸趨進入的西方文化?我個人認為,當然是儒、釋、道三教思想之集成,纔稱得上中國傳統文化,稱得上“國學”。而三教之中,以《易經》為首。為什麼?因為《易經》實實在在是一部反映宇宙規律大數據的著作。從伏羲氏畫八卦的《山墳》,演變後來夏朝的《連山易》;到神農氏的《氣墳》,演變後來商朝的《歸藏易》;到黃帝的《形墳》即《乾坤易》,再到周文王的後天八卦《周易》,無一不是把天地人的一切規律以及變化納入到符號之中。所以,真正地要研究學習國學,光讀四書五經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道德經》《莊子》等道傢書籍,必須讀佛傢的典籍,必須閱讀《易經》。從這一點看,曆史上的全真教倡導的“三教閤一”倒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 其次的問題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和發展應該抱著怎樣的態度?像現在這樣的學習國學,是不是妥當的?許多人反復強調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許多人發齣這樣的疑問:既然中國傳統文化好,為什麼在清朝之後被西方文化打得一敗塗地?這些問題我們無法迴避,也不應該迴避。那麼究竟該怎樣理解這一對矛盾的問題呢?我個人認為:往來成敗皆因緣所緻,也就是佛傢講的緣起。 本來,從三皇五帝,到文王、周公、、孔子等等這些賢聖,他們思想的光輝使得中國文化燦爛奪目,無以復及。春鞦之後,戰亂紛爭,利欲熏心,仁義喪失,纔有孔子四處奔走,呼籲恢復禮製。秦始皇焚書坑儒,五鬍亂華,到後來的濛古鐵蹄,清兵入關,對中華文化的土壤是一次又一次的摧殘。至清代末時,中華傳統文化奄奄一息,弱不禁風,哪裏抗衡得瞭西方文化的進入。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纔有瞭以後的各種變法,這也是《易經》中所講:“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經》從來就沒有落伍。史籍記載,各個時代聰明的人都學習過《易經》:伏羲、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蘇軾、南懷瑾……更令人稱奇的是,距今300多年前,德國數學傢萊布尼茨看到瞭一本《易經》,通過研究卦爻,發明瞭二進製;瑞士心理學傢古斯塔夫·瓊認為《易經》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內爾斯·波爾甚至把《易經》裏的太極圖印在自己的衣袖上…… 這就是我站在“大數據”的角度上,重新梳理《易經》的原因。 是為序。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