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内容上,本书结合使用情景,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Android系统的源代码,涉及到Linux内核层、硬件抽象层(HAL)、运行时库层(Runtime)、应用程序框架层(Application Framework)以及应用程序层(Application)。在组织上,本书将上述内容划分为初识Android系统、Android专用驱动系统和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三大篇章。初识Android系统篇介绍了参考书籍、基础知识以及实验环境搭建;Android专用驱动系统篇介绍了Logger日志驱动程序、Binder进程间通信驱动程序以及Ashmem匿名共享内存驱动程序;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篇从组件、进程、消息以及安装四个维度来对Android应用程序的框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上述内容及其组织,本书能使读者既能从整体上把握Android系统的层次结构,又能从细节上去掌握每一个层次的等 罗升阳 著 罗升阳,1984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取得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于互联网软件开发,并且致力于移动平台的研究,特别是对Android平台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在靠前知名IT技术社区CSDN上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的Android系统原创性文章,并且开设博客专栏——《老罗的Android之旅》,积极与网友互动,深受大家喜爱,访问量一直居于前茅。这本书简直就是 Android 开发者的“圣经”!我是一名有几年 Android 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很多底层原理上理解得不够透彻。市面上也有不少讲解 Android 框架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 API 层面,或者只是浅尝辄止。然而,这本书完全不同!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将 Android 系统的各个组件和子系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 Binder 机制的讲解,作者用了大量篇幅,结合实际的代码流程,一步步揭示了跨进程通信的奥秘,让我茅塞顿开。之前只知道 Service 是跨进程的,但具体是怎么实现的,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看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 Android 的架构有了质的飞跃。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堆砌,它还穿插了大量实际的源码分析,让你能够跟着作者的思路,在源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打开 Android Studio,一边看书一边跟着代码调试,那种“亲身经历”的感觉,远比单纯地阅读要来得深刻。总而言之,如果你想深入理解 Android 系统,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会让你从“使用 Android”进化到“理解 Android”,甚至“驾驭 Android”。
评分我是一名对 Android 系统架构非常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在学习 Android 开发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框架和机制的背后原理感到好奇,但是网上的资料往往东拼西凑,而且很多都只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探索 Android 世界的旅途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揭示了 Android 系统的“心脏”是如何跳动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他善于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单元,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事件分发机制”的讲解,这是 Android UI 开发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容易出错的部分。作者通过对 View、ViewGroup 和 Activity 之间交互流程的细致剖析,让我彻底明白了触摸事件是如何从屏幕传递到最终的 View,以及我们如何通过重写相关方法来控制事件的传递。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和“分析”一个 Android 问题,如何从源码层面去找到解决方案。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职不久的 Android 新人,之前看了一些入门级的教程,对 Android 的基本概念有一些了解,但总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栋大楼的外面,看到了它的轮廓,却不知道里面是怎么构造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栋大楼的门。虽然有些章节对于新人来说可能稍显晦涩,需要反复琢磨,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代码,而是循序渐进,从大家最熟悉的 App 启动流程开始,逐步深入到 Activity 的生命周期、Fragment 的管理,再到更底层的 Context 和 Service 的实现。特别是对于 Activity 启动过程的分析,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伪代码,清晰地展示了 AMS、ActivityThread 等核心组件如何协作,最终完成一个 App 的创建和显示。我以前觉得 Activity 启动是个黑盒子,现在感觉像是亲眼看着它一步步“活”起来的。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给了我一个完整的“骨架”,让我能够把之前零散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而且,它还能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 Android 会设计成这样,而不是那样。这种“追根溯源”的学习方式,让我对 Android 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牢固,不再是死记硬背的 API。
评分作为一名在 Android 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认为,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深入理解 Android 的底层原理。市面上关于 Android 系统源码分析的书籍不在少数,但很多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要么过于陈旧,内容已经跟不上最新的 Android 版本;要么讲解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还有些则是过于学术化,让实际开发中的工程师难以消化。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解决了这些痛点。它对 Android 系统的分析非常透彻,而且更新及时,涵盖了许多 Android 10、11 甚至更高版本的特性。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和晦涩的源码细节,而是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图示,将它们化繁为简,让读者能够抓住核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内存管理和性能优化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提升 App 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而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宝贵的启发。它不仅讲解了 Android 的内存分配机制,还深入分析了 GC 的原理,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优化建议。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在 App 的性能调优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强大的工具。
评分作为一名Android UI/UX设计师,我一直认为了解底层技术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我的设计理念。虽然我不需要深入到JNI层面去编写代码,但我希望能够知道我所设计的功能在系统中是如何被实现的,这样我才能提出更合理、更具可行性的设计方案。这本书,意外地成为了我的“宝藏”。它并没有专注于代码的细节,而是更多地从“系统”和“流程”的角度来分析 Android 的各个方面。例如,书中关于“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的章节,详细解释了 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 和 ContentProvider 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某些操作需要在特定的生命周期回调中执行,以及如何设计出更符合 Android 设计规范的应用。另外,关于“后台任务调度”和“进程管理”的讲解,也让我对 App 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对于优化用户体验,避免因后台耗电或资源占用过高而导致的不良评价至关重要。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系统化”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 Android 系统的全貌,这对我设计更优秀的用户体验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