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人工智能简史

包邮 人工智能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克 著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AI
  • 历史
  • 科普
  • 技术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图灵奖
  • 未来科技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1604
商品编码:2059099725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工智能简史

:49.00元

作者:尼克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547160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几乎覆盖人工智能学科的所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的起源、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遗传算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级智能、哲学问题和未来趋势等,以宏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语言,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度点评。

本书作者和书中诸多人物或为师友或相熟相知,除了详实的考证还有有趣的轶事。本书既适合**人士了解人工智能鲜为人知的历史,也适合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大众读者作为入门的向导。


目录

第1章 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的缘起  1
1. 背景  1
2. 达特茅斯会议  6
3. AI历史的方法论  9
4. 会议之后  14
5. 预测未来:会有奇点吗?  19
第2章 自动定理证明兴衰纪  24
1. 自动定理证明的起源  24
2. 罗宾逊和归结原理  32
3. 项重写  34
4. 阿贡小组和马库恩  35
5. 符号派的内部矛盾:问答系统和归结原理的失落  37
6. 几何定理证明与计算机代数  39
7. 定理证明系统和竞赛  44
8. 哲学问题  46
9. 现状  49
10. 结语  51
第3章 从专家系统到知识图谱  60
1. 费根鲍姆和DENDRAL  60
2. MYCIN  64
3. 专家系统的成熟  65
4. 知识表示  66
5. 雷纳特和大知识系统  70
6. 语义网  73
7. 谷歌和知识图谱  75
第4章 第五代计算机的教训  79
1. 背景  79
2. 理论基础:逻辑程序和Prolog  82
3. 五代机计划和五代机研究所  85
4. 并发Prolog  88
5. 美国和欧洲对日本五代机计划的反应  90
6. 结局和教训  94
7. 日本还有机会吗:日本下一代人工智能促进战略  95
第5章 神经网络简史  97
1. 神经网络的初创文章  97
2. 罗森布拉特和感知机  103
3. 神经网络的复兴  107
4. 深度学习  111
第6章 计算机下棋简史:机定胜人,人定胜天  116
1. 机器下棋史前史  116
2. 跳棋插曲  118
3. 计算机下棋之初  119
4.“深蓝”  124
5. 围棋和AlphaGo  125
第7章 自然语言处理  128
1. 乔治敦实验  128
2. 乔姆斯基和句法分析  129
3. ELIZA和PARRY  136
4. 维诺格拉德和积木世界  143
5. 统计派又来了  149
6. 神经翻译是手段吗?  151
7. 问答系统和IBM 沃森  152
8. 回顾和展望  154
第8章 向自然学习:从遗传算法到强化学习  159
1. 霍兰德和遗传算法  159
2. 遗传编程  164
3. 强化学习  166
4. 计算向自然学习还是自然向计算学习  172
5. 计算理论与生物学  173
第9章 哲学家和人工智能  177
1. 德雷弗斯和《计算机不能干什么》  177
2. 塞尔和中文屋  184
3. 普特南和缸中脑  187
4. 给哲学家一点忠告  190
第10章 人是机器吗?——人工智能的计算理论基础  195
1. 丘奇-图灵论题:为什么图灵机是重要的发明?  197
2. 相似性原则:另一个重要但不太被提及的计算理论思想  201
3. **计算  205
4. BSS实数模型  206
5. 量子计算  208
6. 计算理论的哲学寓意  211
7. 丘奇-图灵论题、**计算和人工智能  212
第11章 智能的进化  216
1. 大脑的进化  216
2. 能源的摄取和消耗  218
3. 全社会的算力作为文明的测度  220
4. 人工智能从哪里来?  222
5. 人工智能向哪里去:会有**级智能吗?  223
第12章 当我们谈论生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30
附录1 图灵小传  237
附录2 人工智能前史:图灵与人工智能 249
附录3 冯诺伊曼与人工智能  255
附录4 计算机与智能  261
参考文献  293
人名对照  308


《无尽之思:人类对智能的漫长追寻》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智能”二字充满了好奇与探索。那是一种超越纯粹机械运作、拥有自我意识、能够理解、学习、创造并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份对智能的渴望,驱使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也编织了这部波澜壮阔的《无尽之思:人类对智能的漫长追寻》。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个单一学科的梳理,而是从哲学、数学、逻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等多个维度,深刻剖析人类如何一步步走向对自身智能的理解,并试图复刻这份复杂而精妙的智慧。 第一篇:哲思的种子——智能的早期萌芽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人类便已在神话、哲学与艺术中描绘着超越凡人的智慧形象。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逻辑推理的系统化,到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构想,都在潜意识里触及了智能的本质:理性、逻辑与抽象思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意识与思考置于存在的核心,为后来智能的定义提供了哲学基石。莱布尼茨的“通用语言”设想,以及他对机械计算的初步探索,更是将抽象的哲学思考拉向了具象化的实践。 我们探讨了这些早期思想家如何试图理解思维的运作机制,他们对“灵魂”、“心智”的讨论,虽然笼罩在形而上的光环下,却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初的思考方向。这些零散的智慧火花,如同孕育在肥沃土壤中的种子,等待着时机的成熟,便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篇:逻辑的基石——形式化与计算的黎明 十八世纪以来,数学的蓬勃发展为智能的研究奠定了严谨的逻辑基础。布尔代数将逻辑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为机器处理信息提供了理论可能。图灵的“图灵机”概念,更是划时代的创举。他用一个简单的抽象模型,定义了“可计算性”的边界,并大胆设想,一台机器是否也能进行思考?图灵测试的提出,更是为衡量机器智能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标准,至今仍是智能领域的重要讨论议题。 本篇深入解析了逻辑学、集合论、可计算性理论等如何在数学上构建起“信息处理”的可能性。我们审视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形式系统局限性的揭示,以及它如何引发了关于机器能否真正实现“理解”的深层思考。同时,我们也回顾了早期电子计算机的诞生,那些庞大、笨拙但却承载着人类对计算无限憧憬的机器,它们是逻辑在现实世界中的第一次具象化尝试。 第三篇:心智的迷宫——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探索 智能不仅仅是逻辑运算,更包含了学习、记忆、感知、推理、决策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开始将人类自身的心智作为研究对象。行为主义的兴起,虽然一度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但其局限性也促使研究者们重新审视“内部心理过程”。 我们将深入探讨认知心理学如何通过实验研究,试图理解信息如何在人脑中被加工、存储和提取。记忆的类型与模型,注意力的机制,问题解决的策略,语言的习得与理解,这些都是人类智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会审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性质,它融合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共同描绘出人类心智的复杂图景。 第四篇:脑海的奥秘——神经科学与连接主义的曙光 大脑,这个被誉为“宇宙中最复杂结构”的器官,无疑是智能的物质载体。神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对神经元、突触、神经网络的深入理解,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智能的全新视角。赫布定律的“联结主义”思想,即“一起激活的神经元会相互连接”,为构建模仿大脑工作方式的计算模型奠定了基础。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神经科学的殿堂,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将重点探讨连接主义的兴起,以及它如何启发了早期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尽管这些模型在初期显得稚嫩,但它们所蕴含的“学习”和“泛化”的思想,预示着未来智能研究的方向。我们也将讨论生物学的启发如何催生出更强大的计算模型,以及我们如何尝试理解大脑的分布式信息处理机制。 第五篇:代码的舞蹈——早期人工智能的尝试与挑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抽象的理论付诸实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20世纪中期,一批先驱者们开始正式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进行探索。他们对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信念,催生了一系列充满雄心的项目。 我们会回顾“达特茅斯会议”的历史意义,那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正式诞生。我们将详细介绍早期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包括专家系统、逻辑推理程序的设计思路。这些系统试图通过逻辑规则和知识库来模拟人类的专家决策能力。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遇到的瓶颈,例如“常识性知识”的获取难题、计算能力的限制以及“主义”的论战,这些挑战促使研究者们不断调整方向。 第六篇:数据的力量——机器学习的复兴与爆发 经历了初期的起伏,人工智能的研究一度进入了“寒冬”。然而,随着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数据的海量积累,以及算法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复兴,其中机器学习扮演了核心驱动力。 本篇将详细阐述机器学习的各种范式,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经典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聚类算法等,以及它们在不同任务中的应用。重点则会放在神经网络的复苏,特别是深度学习的出现。我们将揭示深度神经网络如何通过多层抽象来学习复杂的特征表示,以及它们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第七篇:智能的边界——挑战、伦理与未来展望 尽管人工智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发展并非坦途。当前的人工智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对数据的依赖性、泛化能力的局限性、可解释性的不足、以及潜在的偏见问题。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能力的不断提升,相关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人工智能的边界与未来。我们将讨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可能性,以及实现AGI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我们会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例如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隐私保护的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的决策偏见如何影响社会公平。最后,我们将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人机协作、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以及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无尽之思:人类对智能的漫长追寻》是一次跨越时空、融汇多学科的智慧之旅。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科学技术成就的回顾,更是对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对历史的回溯,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的探索指明方向。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本身,以及我们如何试图理解和复制这份智慧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那个“包邮”的字眼,似乎在不断地回响,但其含义,却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超载”。我最初以为,“包邮”可能意味着一种轻松的阅读体验,一种无障碍的知识获取,仿佛人工智能的整个发展历程,都会像一件快递包裹一样,被妥妥地送到我手中,让我无需费心去研究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我甚至幻想着,书中会用大量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来串联起人工智能从古至今的点点滴滴,让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如数家珍般熟悉。我希望它能涵盖从早期的逻辑推理,到后来的符号主义,再到现在的连接主义,每一个阶段的重要人物、关键理论,都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被呈现。我期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一个“人工智能知识库”,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并且能快速找到我需要的答案,就像在网上购物一样,只需要点击几下,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而且还免费送货上门。

评分

“包邮人工智能简史”,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一种“即拿即用”的知识获取方式。我以为,这本书会像很多网络平台推出的“懒人包”一样,将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浓缩成最精华的部分,就像快递员直接把商品送到你家门口,让你省去了自己挑选、打包、运输的麻烦。我设想,这本书会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每一个重要的概念进行解释,比如,当提到“深度学习”时,它会用一个简单的类比,就像小孩子学习认字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复杂的网络结构。我期待书中会有一些图表,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人工智能流派的演变,或者某个算法的优化过程,让我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迭代的。甚至,我还会期待书中会提供一些“使用说明”,告诉你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区分真正的AI和那些被夸大的宣传。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高效的“知识搬运工”,将复杂的人工智能历史,以最便捷、最容易吸收的方式,直接“包邮”到我的大脑里。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书名里有“包邮”二字,这让我一开始联想到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仿佛可以像逛超市一样,轻松地将人工智能的来龙去脉一网打尽。我设想这本书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就像说明书一样,把每一个功能、每一个参数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还期待书中会有很多插图,比如不同时代人工智能硬件的演变图,或者某个著名算法的流程图,这样可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甚至,我还会幻想书中会有一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分析,比如,介绍AI如何改变我们的购物方式,或者AI如何优化我们的出行路线,让我觉得人工智能离我并不遥远,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但当我翻开书页,我发现我的想象与现实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普及”人工智能,反而更加侧重于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那些哲学思辨、伦理困境以及技术瓶颈的深入探讨。它所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包邮”式的信息灌输,而是一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确实有些让人费解。“包邮”这两个字,通常与便捷、实惠、快速的购物体验联系在一起,而“人工智能简史”则给人一种关于技术发展、科学探索的联想。我最初的期待,是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份精美的礼物盒,打开就能看到人工智能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完整脉络,而且是以一种毫无门槛、唾手可得的方式呈现。我憧憬着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早期科学家们探索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或者一些里程碑式突破的背后故事,让冰冷的科学史变得有血有肉。我甚至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画面:这本书的排版会十分精致,可能还会配上一些复古的照片,或者概念性的插画,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我希望能在这个“包邮”的包裹里,找到关于人工智能那些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而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一站式”的服务,让我快速地对人工智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满足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

评分

最近翻开了一本名为《包邮人工智能简史》的书,虽然我买的那个版本好像确实是包邮送到的,但这“包邮”二字,我猜想更多的是一种促销噱头,而非内容本身的特色。我以为这本书会像某个互联网平台的购物指南一样,用一种轻松、快捷的方式,把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那些关键的节点、重要的事件,甚至是那些有趣的小故事,都像商品一样打包好,明码标价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甚至脑补了一下,会不会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有一个“猜你喜欢”的推荐,比如介绍完图灵测试,就推荐相关的科幻电影,或是另一本关于计算理论的书籍。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朴实”得多。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理论的深入剖析和对技术细节的详尽阐述,那种“包邮”式的便捷感,在我这里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反复推敲的阅读体验。这种反差,让我既有些许的意外,也带着一份发现新大陆的好奇。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本书,试图理解它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人工智能简史”,它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是否真的隐藏在那些略显晦涩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理之中。

评分

书特别好,相信我

评分

还OK 就是来的略微有点慢

评分

书特别好,相信我

评分

评分

评分

还OK 就是来的略微有点慢

评分

还OK 就是来的略微有点慢

评分

还OK 就是来的略微有点慢

评分

书特别好,相信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