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套装上下册)
定价:88.00元
作者: 沈佺期, 宋之问;陶敏,易淑琼 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1127614
字数:
页码:81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沈佺期(约六五六——约七二八),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出生在一个下级官吏的家庭。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与宋之问同登进士第。约武后垂拱元年(六八五),在朝中任协律郎等职,开始与达官贵人、文学之士往还唱和,显露出诗歌创作的才华。圣历二年(九),武则天命张昌宗领衔修撰包罗儒、释、道三教的大型类书全一教珠英》,网罗了许多文人,宋之间与时任通事舍人的沈佺期均在其中。长安元年(七〇一),《三教珠英》修成,佺期迁为考功员外郎,知长安二年贡举,旋擢焉考功郎中。三年,再迁给事中。四年春,坐考功任上事被弹劾,入狱。中宗神龙元年(七〇五),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被杀,武后逊位,时佺期考功事尚未结案,加上交通二张的新罪名,于是被流放到骥州(今越南荣市)。景龙元年(七〇七),遇赦北归,授台州录事参军,迁起居郎。次年,中宗改弘文馆焉修文馆,以文词之士充学士,沈佺期、宋之问皆预其选。每游幸饮宴,唯宰相及学士陪侍,中宗自作诗,令学士属和,当时荣耀无比。后迁中书舍人,历太府少卿、太子少詹事,封昊兴县开国男。约玄宗开元四年(七二八)卒,享年约六十一岁。有《沈佺期集》十卷。
宋之间(约六五六——七二一),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出身于一个既富文学修养又充浦宗教气氛的官僚家庭。父亲宋令文有勇力,工诗文,擅书法,官至右骁卫郎将;晚年好道,师事名医孙思邈,隐居嵩山、陆浑等地,有集十卷。之间弱冠以诗知名,其弟之悉工书法,之悌有勇力,人谓各得其父之一绝。之问青年时代居嵩山,师事道士潘师正,与其弟子司马承祯、韩法昭及隐士田游岩等交游。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登进士第,曾任县尉等职。武后天授元年(〇),舆杨炯同焉官中习艺馆学士,后卧病归陆浑。万岁登封元年(六),焉洛州参军,陪官中游宴应制。圣历中,转官司礼主簿,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中,迁尚方监丞。中宗神龙元年(七〇五),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贬焉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次年,遇赦北归,授鸿胪主簿。复依附武三思、太平公主,迁卢部员外郎。景龙二年(七〇八),充修文馆直学士。迁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三年贡举。其年秋,因附安乐公主,焉太平公主所疾,发其知贡举期间赃事,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景云元年(七一〇)六月,睿宗立,流放钦州(今属广西)。先天元年(七二一)八月,玄宗立,赐死桂州(今广西桂林),享年约五十七岁。有《宋之间集》十卷,焉其友人武平一所编。
目录
上册
前言
沈佺期集校注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附录
下册
宋之问集校注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附录
沈佺期宋之问筒谱
沈宋诗集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上册
前言
沈佺期集校注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附录
下册
宋之问集校注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附录
沈佺期宋之问筒谱
沈宋诗集评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永恒的生命力,而沈、宋二人的诗歌,恰恰是唐诗高峰中不可或缺的两座山峰。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友谊、仕途、边塞与闺情的无声对话。他们的诗中对友人的真挚情感,那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豪迈,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描绘的离别场景,又是那般缠绵悱恻,令人肝肠寸断。这种在宏大与微观之间的自如切换,体现了盛唐文人的胸襟和气度。相较于一些只重形式或只重意境的选集,这套书的选篇兼顾了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让人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评分初读那些诗句,最大的感受便是扑面而来的盛唐气象,那种磅礴大气与细腻婉约的完美融合,让人不禁感叹文字的无穷魅力。宋之问的诗篇,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能听到当年长安街头的风声和酒肆里的吟唱。而沈佺期的作品,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摹,那种意境的营造,深远悠长,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大唐山河的壮丽与秀美。这次的汇集与校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体味这两位重要诗人的创作脉络和艺术成就。他们的作品既有宫廷的华贵气象,又不乏对民间生活细微的体察,这种多层次的展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与发现,每一次重温都能带来新的领悟,这是老套的选本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在细读那些注释部分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校注工作是一项何其浩大的工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字词背后,往往隐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献的争论。这份校注本的价值,便在于它为我们搭建了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清晰地梳理了历代学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存疑的版本差异,校注者并未简单地做取舍,而是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唐诗源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更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以及其他可能的解释是什么”。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平易近见,极大地降低了古典文学研究的门槛,让普通爱好者也能窥见其精妙之处。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校注”两个字抱有一丝敬畏,担心内容过于枯燥或学术化。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推翻了我的顾虑。校注者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克制的,他们用最精炼的文字阐释了复杂的文化现象,使得阅读节奏保持得非常好。当我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诗句中时,偶尔抬眼看看旁边的注释,总能及时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支撑,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和时代背景。这种将学术深度与阅读流畅度完美平衡的处理方式,实在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将一套严肃的学术整理,转化成了一套适合严肃阅读爱好者细品的典藏佳作,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古典文学的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梳理,收获颇丰。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典雅的书名字体,一看便知是下了功夫的精品。拿到手里,仿佛握住了一段流淌的时光,忍不住就要翻开去探寻。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墨色印制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从排版布局来看,校注者的用心昭然若揭,注释详尽却又不失条理,在保持原文美感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对特定字词的考证和引文的出处标注,都体现了传统学术的扎实功底。这种用心做出来的书,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加心生敬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即便是随意摆放在书架上,也自成一道古朴的风景线,无声地诉说着对古典文学的尊重与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