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他是军装界的教父,一件普通的军装穿在英气逼人的他的身上,就成了个性、时尚和格调的象征。松垮的军帽、长长的围巾、夹紧的马鞭、飞行员墨镜和造型各异的玉米烟斗都是他的时尚利器,成就了“二战”一代型男。
他是爱做秀的能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光芒四射。从被迫撤离菲律宾时放的那句狠话“我会回来的”,到涉水登陆莱特岛、“密苏里”号日本投降仪式上用五支钢笔签下自己的大名,再到战后据日时期习惯性的叉腰动作,他永远都是镜头追逐的焦点。
20世纪初,刚刚晋升为中尉的他便奔赴菲律宾,而后又作为上尉征战于墨西哥,*终以将军的身份参加了三次大型战争。
他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而他之所以被人们铭记,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士兵。他又不仅仅是一个士兵。因为他为美国人展示了一个佼佼者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为荣誉、无畏和理想主义等概念灌注了新的意义。他肩上的五星勋章所见证的伟绩足以让他那些卑劣自私的缺点都变得无关紧要。
内容简介
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贵又龌龊卑贱,既令人振奋又使人震惊,既狂傲自大又腼腆羞怯。他堪称人中豪杰,同时又是一个卑鄙小人。他两面三刀、荒唐至极,却又卓尔不群。他超凡的个人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无疑成就了美国天赋异禀的军人。万夫莫敌的他拥有22枚奖章(其中有13枚都是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大概足以*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
在他英勇无畏、坚定刚毅的硬汉外表之下,其实还隐藏着桀骜不驯、急躁敏感、常常泣下沾襟的一面。他渴望公众的赞誉,却因得罪新闻界而不得人心。“二战”结束之后,他对于战败的日本表现得十分宽容,却因两位日本将军与他作对而处决了他们。20 世纪40 年代,他凭借在堪培拉、马尼拉和东京的战役东山再起,成为民族英雄,但从未在华盛顿政坛中出人头地。
在丘吉尔眼中,他是一名“战果辉煌的指挥官”;在蒙哥马利看来,他是“二战”时期美国“无畏的战士”;对于阿兰·布鲁克子爵来说,他可谓是“战争催生出来的伟大的将军和军事家”。在美好的年华里,他为我们描述了一段跨越了整个世纪的传奇,而那才是他应该被我们铭记的模样。这段传奇开篇于血雨腥风的1863 年,萌芽在田纳西州一座战火纷飞的山坡上。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肯尼迪总统密友,多次为其撰写讲稿。他的经典著作《光荣与梦想》浓缩了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引进中国后,影响深远,成为无数人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曼彻斯特的主要著作还有《克虏伯的军火》《总统之死》《*后的雄狮》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1种文字和盲文。
目录
开场白 起床号
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贵又龌龊卑贱,既令人振奋又使人震惊,既狂傲自大又腼腆羞怯。他堪称人中豪杰,同时又是一个卑鄙小人。他两面三刀、荒唐至极,却又卓越超群。没有哪个军人能比他更令人捉摸不透、让人生气。他浮夸、专横、决绝,如同羽翼鲜亮的火烈鸟一般顽固不化,还试图用诡谲而幼稚的把戏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然而,他超凡的个人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无疑成就了这个国家*具天赋的军人。万夫莫敌的他拥有22枚奖章(其中有13枚都是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大概足以超*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
序幕 集合预备号
一种说法认为,作为不列颠人,麦克阿瑟家族是阿瑟王传奇中的一部分,起源自公元6世纪。他们虽然没有称王也没有出任过圆桌骑士,但曾率领基督教战士抵挡过撒克逊人的入侵。另一则民间故事将他们的家族历史追溯到了另一位阿瑟的身上,也就是阿盖尔的埃丹·麦克格拉布汉国王和他的王后(中世纪凯尔特斯特拉斯克莱德王国的公主)之子身上。这就将麦克阿瑟家族的起源归结为公元8~9世纪之间。与之相反,第三种*不可信的传言则将查理曼大帝视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祖先。
第*章 崭露头角、享誉盛名 1880~1917
“我的第*段记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喜欢这样说,“是一阵冲锋号的声音。”多么令人感到好奇啊。这段*初的记忆竟会如此的恰如其分、毫厘不爽。不过,这与他在回忆录中提到的却截然相反。他在书中写道,自己的“第*段记忆”是在赛尔登堡到温格特堡之间长达300 英里的行军路上与“老兵彼得·里普利”一起“带领纵队跋涉”——尽管这不太可能,因为他那时候只有4 岁。然而,他对于自己童年的那段不太可靠的记忆并不是没有价值的。恰恰相反,这些记忆完美地阐释了他对于军队——特别是对于19 世纪80 年代的边防军——充满乐观色彩的记忆。
第二章 冲锋陷阵 1917~1918
这就是他的第*场大战。无论用何种标准来检验,他的表现都令人钦佩。他本可以和其他高官一起留在瓦德奈农场上——肖蒙那些恼怒的参谋都说那里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他的师长却不那么认为。在熟练地事先准备好文书、分配好职权之后,新准将选择给白垩土战壕里的步兵们树立一个领导的典范。梅诺尔说道:“麦克阿瑟是这支军队里*嗜血的战士。我有时候也会害怕我们会失去他,因为在麦克阿瑟指挥的每一场战斗中, 士兵们都能在身边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力荐之下,准将又获得了一枚银星奖章。
第三章 重返校园 1919~1935
坐镇华盛顿的陆军总参谋佩顿·C. 马奇是一个说话尖酸刻薄、长着一对薄嘴唇的知识分子。他在菲律宾时曾在阿瑟·麦克阿瑟手下服役,后来赴法国参战期间又长期与潘兴不和。1919 年春天,马奇将军决心一定要让西点军校“恢复生机”,压制校园霸凌,改革课程大纲,为军事教育注入现代化的活力。他表示自己需要寻找一位新校长,一位聪慧过人、魅力四射的军官,“可以深入理解自己的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大事的脉搏,拥有自由的观念,及有能力改变指挥的心理。”出于对潘兴的反感,他想要找一个和肖蒙总部的作风不一样的人选。想起自己的老指挥官,他找来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第四章 肩扛旗帜 1935~1941
1935 年之后,一个更具有诱惑力的可能性从天而降。目前,在菲律宾职务*高的美国人依旧是总督。塔夫脱是第*个担任此职的人,而现任的菲律宾总督名叫弗兰克·墨菲。不过,一旦菲律宾采用联邦共和国体制, 担任这一*高职务的美国人就会成为高级专员。美国政府的一些官员希望墨菲能够留任,无非就是给他换个称谓而已。而麦克阿瑟则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担此重任,恰巧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正在认真地考虑指派他来接任。
第五章 撤退 1941~1942
军队术语称撤退为“机动防御”。即便是在*好的条件下,这也不是一件易事。深入俄国的拿破仑军团、葛底斯堡战役后的李将军北弗吉尼亚军队以及1940 年被希特勒纵队击溃的甘末林法军——都是被敌人乘胜追击时士气低落的例子。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麦克阿瑟撤退巴丹半岛的行动都可谓是独树一帜。潘兴称它是“一项杰作,是整个军事史中*伟大的行动之一”。*近,D·克莱顿·詹姆斯还在书中称这一次的撤退行动“比计划中的更加困难,或者应该说途中经历了更多罕见的、不可预见的灾难性意外”。
第六章 雨林战争 1942~1944
当耀眼的旭日光芒穿透大洋洲的雨林、朝着澳大利亚步步逼近时,麦克阿瑟对自己狠下了心。时间是他的敌人。在和时间对抗的过程中,他在墨尔本独*无二的地位给他带来的无尽指责已然成为他的累赘。理查德·H. 罗维尔和小阿瑟·M. 施莱辛格写道:“如今的将军必须身兼外交官、政府官员、勤勉的政客、运输系统独裁者和公关专家数职——此外还要具备战略家和谋士的能力。”麦克阿瑟不得不与美国驻堪培拉的租借法案专员商讨,征用英国的弹药以供澳大利亚的武器使用,批准建造强大的新型澳大利亚军舰的计划,并为科廷的飞机生产部门提供建议,告知当地军备实业家该生产哪一种飞机。
第七章 身居高位 1944~1945
在理论上,麦克阿瑟是高尚的,甚至是慈悲的。作为一个仁慈的独裁者,他同情农民,痛斥外居的地主,认可社会立法—当然是在这些法规不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前提之下。然而,若是那些压迫者是他的朋友,他的立场就不太一样了。如今,他正面对着通敌卖国者的问题。他与奥斯梅尼亚之间的疏远以及他无法“与其合作”的自我感觉进一步加深了局势的复杂化。毕竟奥斯梅尼亚是共和国的总统。
第八章 *后一岗 1945~1950
杜鲁门总统未与身旁参谋商榷,就任命了麦克阿瑟为盟军驻日*高统帅。事后他也会后悔这一决定,但在太平洋战区的美国老兵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看来,将军无疑是个热门人选。如果民意调查可信的话,这位新的盟军驻日*高统帅已经成为1945年盛夏美国人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之一,仅次于艾森豪威尔。他本人显然也很享受自己作为日本总督的角色,称其为“战神赋予老战士的*后一份礼物”。
第九章 日落的枪声 1950~1951
在新的战争刚刚打响的那几个小时里,他的心绪总是奇怪地起伏不定。面对新的挑战,他变得兴高采烈。*近才在东京停留过的乔治·马歇尔认为*高统帅比上一次相见时“苍老了许多”,可如今拉里·邦克却发现他“精神焕发……就像一匹重新披上马具、拉动救火车的马”。另外一位副官认为将军“年轻了10 岁”,而西博尔德则评论道:“尽管将军年事已高,但看上去还是那么的急不可耐。”
第十章 召回 1951
在总统与将军的论战中,*常被提起的就是“军事思想”。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在麦克阿瑟的身上遍寻不着。拥有军事思想的人往往都是直率迟钝之辈,相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不喜欢空想。将军认为战争可以并且应该被废除。然而,只要战争持续存在,他就会从浪漫、神秘和宗教的角度去看待它—如同一个摩尼教教徒在基督教和伪基督之间挣扎。塞缪尔·P. 亨廷顿写道:“职业军人存在于一个灰色的世界中。麦克阿瑟的宇宙非黑即白,充满了喧嚣和碰撞的色彩……相比尚武精神,麦克阿瑟更喜欢好战精神。”
第十一章 葬礼的安息号 1951~1964
麦克阿瑟过分美化了自己的葬礼。他当然要为这场仪式悉心筹划(凡事都要经过细致的策划),但他的指令,从美军的棺材到没有任何勋章的衬衫,都低调得不像他的风格。故意为之的朴素风格让人不禁心生怀疑。先他4 个月去世的肯尼迪总统曾经劝他,他需要“一场与他相配的国葬”, 由西点军校的学员们来担任显著角色。听了这一席话,将军笑着答道: “的确,我也想要看到那样的场面。”
致 谢
精彩书摘
纪念堂被人们奉为了圣祠。门外立着一座活灵活现的麦克阿瑟雕塑;室内则摆放着大量值得纪念的收藏品:奖章、烟斗、手杖、旗帜、宝剑、帽子、墨镜,甚至连他5 年间往返第*大楼乘坐的黑色豪华轿车也被收入其中。他的共济会会员徽章也在里面,还有他第*大楼办公室书架上立着的缟玛瑙钟表、描绘他生平的漫画、彩虹师臂章、他于1914 年前往韦拉科鲁斯执行任务时携带的手枪、麦克阿瑟家族遗留下来的盾形纹章和格子呢。类似的展品还有很多。如果这些墙壁能够说话,身处其中的人一定会感觉它们会说出什么令人惊讶的话来。
然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这些遗物似乎全都不太重要,缺失了这个男人的精神。他不仅仅是一个自吹自擂、矫揉造作的人。他无疑喜欢装腔作势,但他的手法掩盖的却不是他的弱点,而是强大的力量。和同样喜欢高视阔步的林登·约翰逊一样,他永远也不会说服自己去相信别人能够毫不畏惧地注视他赤裸裸的权力。于是,这两位君主都穿上了不得体的衣服,直到全国上下的旁观者得出结论, 他们的身上除了华而不实的演出服之外什么也没有。麦克阿瑟之所以能在亚洲广受好评,是因为东方人知道该如何私下窥视复杂的外表,找出一个人隐藏的本质。他们重视诡计,意识到它既能掩盖荣誉也能掩盖耻辱;他们尊重一个看上去不如自己的人,一个想要把*好的自我保留给自己的人。对此深有体会的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麦克阿瑟的命运是超凡脱俗的,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超凡脱俗的。困难在于为他的本质下定义。他总是令人难以捉摸,而此时就更是令人倍感困惑了。
也许这个男人人生的精华存在于那些无法被诺福克博物馆这样的地方保存和展示的画面中。如果有可能回顾他的一生,那些光芒可能会闪烁不定,每一道都散发着短暂却又赤裸的光芒,通过窥见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来展示他即将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尤其是就他的事例而言,每个人都是过去的自己的集合。如果一个人以沃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为起点回顾麦克阿瑟的一生,像倒转的电影胶卷般层层剥开昔日的时光,让胶卷转回从前,将军会经历不平静的退休,然后深陷公然反抗杜鲁门和被困朝鲜半岛无望的僵局,*后治理战后的日本。这样一来,胜利就会被认为是他在赴日担任接任统治职责的那些年间(也就是他与裕仁的军队展开无畏奋战的日日夜夜),进化而来的。反过来,播撒在他曾奋力抵抗的巴丹半岛上的勇气之种则来源于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份期待、阿戈讷的污泥和恐惧,还有在此之前长时间身陷险境的磨炼。
但*为宝贵的一瞬间是几束过于私密而无法在历史的宽屏上公开的光芒—尽管那些怀疑已经成为过去,就像是等待被军旗召唤的退伍军人。在这里,倒退的影响会唤起太平洋上那些已然被液化的回忆:一组由许多声响组成的声音—遥远的波浪分分合合,锚链猛地坠入水中的声音,希金斯登陆艇上吊柱转换的吱嘎声。被弹壳撕碎的棕榈树叶锯齿状叶片映衬着黎明时分荒凉的热带地平线的画面,士兵们笨拙地沿着货船的网兜下坠的画面,美军士兵的军靴在敌方的海岸上匆忙跑过的画面,还有战场上古怪的灰白,仿佛薄雾已经褪尽了所有的颜色;他一次又一次公然蔑视狙击手时内心回想起的令人作呕的恐惧感;刚刚熨烫过的卡其装散发出来的糨糊味道;他在科雷希多岛遭到轰炸时怀抱住被吓坏了的儿子时的那份温柔;他躺在琼的怀抱中时心中激起的挚爱;还有,在他那令人眼花缭乱、洒满阳光的吉卜林格调的青春顶*,他穿上第*上尉的军装时如痴如醉地臣服于19 世纪军国主义充满吸引力的诱惑之中,快乐地迈着满满30 英寸长的大步、伴着苏泽军队乐曲的旋律,带领西点军校的学子们跨过“平原”。
奇妙的静态画面反反复复地旋转着,跳过了他作为新生时惨遭戏弄的时光;他在西点军校自我发现的时光;德高望重的麦克阿瑟法官留着满嘴的胡子、叼着雪茄,在华盛顿N 街1201 号宅邸中主持王朝般盛宴的时光。每一刻钟报时一次的画室钟表;莱文沃思的交班仪式;父亲给他讲述的谢尔曼麾下无畏的联邦军(蓝衣男孩)的故事;母亲飞扬跋扈地指挥他奋斗、奋斗,叮嘱他永远也不能在获胜之前放下刀剑;克拉格步枪干脆利落的声响,还有他和哥哥在堡垒栅栏外的沙漠里玩耍时温暖的沙子给裸露的双脚带来的刺痛感; 日落时隆隆的枪声,以及平克妮向下歪着头时映照在怀中那个抓着她层叠的衣裙、仰起头来的孩子脸上柔和而又光亮的微笑;他在摇篮里醒来时耳边响起的金色军号的声音,军士们在门外的阅兵场上高唱的歌曲旋律;还有,在他头顶广袤的天空里骄傲地鼓动飘扬的军旗,军旗,军旗。
前言/序言
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贵又龌龊卑贱,既令人振奋又使人震惊,既狂傲自大又腼腆羞怯。他堪称人中豪杰,同时又是一个卑鄙小人。他两面三刀、荒唐至极,却又卓越超群。没有哪个军人能比他更令人捉摸不透、让人生气。他浮夸、专横、决绝,如同羽翼鲜亮的火烈鸟一般顽固不化,还试图用诡谲而幼稚的把戏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然而,他超凡的个人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无疑成就了这个国家*具天赋的军人。万夫莫敌的他拥有22枚奖章(其中有13枚都是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大概足以超*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在战场上,他是视死如归的铁血男儿,屡次将自己故意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20世纪初,刚刚晋升为中尉的他便奔赴菲律宾,而后又作为上尉征战于墨西哥,*终以将军的身份参加了三次大型战争。尽管如此,他的部下依旧轻蔑地称他为“防空洞里的道格”。
虽然他笃信仁慈的上帝,却似乎只崇拜自己。他从未去过教堂,不过每天都会研读《圣经》,并将自己视为基督教世界中*伟大的两大捍卫者之一(另一位是教皇)。然而,每一个写着“麦克阿瑟”名字的闪光点背后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弱点。在他英勇无畏、坚定刚毅的硬汉外表之下,其实还隐藏着桀骜不驯、急躁敏感、常常泣下沾襟的一面。他渴望公众的赞誉,却因得罪新闻界而不得人心。“二战”结束之后,他对于战败的日本表
包邮 美国的恺撒大帝:麦克阿瑟(套装上下册)(套装共2册) 中信出版社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