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译注(简体本套装共10册)》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
《群书治要译注(简体本套装共10册)》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ming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唐太宗读《群书治要》感言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魏徵《群书治要序》
★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则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书治要校正序》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治国的宝典。唐朝为什么兴盛?就这部书!上从他自己,下面文武百官统统要学,依照这个方法治国。这个方法是集中国唐太宗之前两千年五百年,从三黄五帝一直到晋朝,这两千五百年古圣先贤的教诲,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文字统统抄下来给他看,抄成这部书。所以唐朝在历史上极盛一时,靠这个。
——位当代大德对《群书治要》的评价
第yi册
前言
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
群书治要译注序
译注説明
群书治要序
校正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考例
卷一 周易治要
卷二 尚书治要
卷三 毛诗治要
第二册
卷四 春秋左氏传治要(上)
卷五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
卷六 春秋左氏传治要(下)
卷七 礼记治要
卷八 周礼治要
周书治要
国语治要
韩诗外传治要
第三册
卷九 孝经治要
论语治要
卷十 孔子家语治要
卷十一 史记治要(上)
卷十二 史记治要(下)
卷十二 吴越春秋治要
卷十三 汉书治要(一)
第四册
卷十四 汉书治要(二)
卷十五 汉书治要(三)
卷十六 汉书治要(四)
卷十七 汉书治要(五)
卷十八 汉书治要(六)
第五册
卷十九 汉书治要(七)
卷二十 汉书治要(八)(缺)
卷二十一 后汉书治要(一)
卷二十二 后汉书治要(二)
卷二十三 后汉书治要(三)
第六册
卷二十四 后汉书治要(四)
卷二十五 魏志治要(上)
卷二十六 魏志治要(下)
卷二十七 蜀志治要
卷二十七 吴志治要(上)
卷二十八 吴志治要(下)
第七册
卷二十九 晋书治要(上)
卷三 十 晋书治要(下)
卷三十一 六韬治要
阴谋治要
鬻子治要
卷三十二 管子治要
卷三十三 晏子治要
司马法治要
孙子兵法治要
卷三十四 老子治要
鹖冠子治要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第八册
卷三十五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卷三十六 吴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卷三十七 孟子治要
慎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庄子治要
尉缭子治要
卷三十八 孙卿子治要
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治要
第九册
卷四 十 韩子治要
三略治要
新语治要
贾子治要
卷四十一 淮南子治要
卷四十二 盐铁论治要
新序治要
卷四十三 说苑治要
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治要
潜夫论治要
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治要
昌言治要
第十册
卷四十六 申鉴治要
中论治要
典论治要
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治要
蒋子万机论治要
政要论治要
卷四十八 体论治要
典语治要
卷四十九 傅子治要
卷五十 袁子正书治要
抱朴子治要
中华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后出现过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数量举世罕见。这些经典,让中国古圣先贤的圣贤教育代代都能培养出圣贤君子,使得中华民族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后继有人,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始终不灭。这些经典,不仅让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蒙受福荫,也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给世界人民带来和谐安定。
在我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这样一部书,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ming的“贞观盛世”,而且还远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爲圭臬,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的两朝盛世。然而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却在我国历史上因爲失传了一千多年,一直鲜爲人知。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馀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二十万卷,设立“弘文馆”,即爲国家藏书之所,亦爲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每当朝廷议事之后,唐太宗便延请衆人同入弘文馆,向衆贤士请教治国良策,以爲日后施政良方。
儘管诸贤士日夜在弘文馆轮值,但是也并非时时随侍在太宗之侧,而且古代经典卷帙浩繁,很难遍览,即使是遍览群书,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遗憾。太宗有感于此,故而産生编撰《群书治要》的想法。对此,《新唐书?萧德言传》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彙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馀万言。书成,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説,实爲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唐太宗在读《治要》后,在《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爲劳也,不亦大哉!(见《全唐文》)”唐太宗特令缮写《治要》十馀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
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閲读《治要》的感受説:“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见《贞观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将《治要》作爲创建贞观”盛世”依据的道理了。
此外,按照宋代王应麟编撰的《玉海》引用《集贤注记》一书上记载:天宝十三载十月,敕院内别写群书政要刊出。另外,在李蘩《和邺侯家传》里面也提到:“‘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广博,卒难寻究,读何而可。’对曰:‘“昔魏徵爲太子略群书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卷,谓之群书理要。’”可见,唐朝的人对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所幸者,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爲圭臬,成爲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根据日本岛田翰著的《古文旧书考》称:“《续日本后记》载:‘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天皇御清凉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日本《三代实録》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贞观”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号,相当唐乾符二年,即公元八七五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在唐文宗时已传入日本。至唐僖宗时,日本清和天皇仍然“与大臣共研读之”。据考,日本嘉元(日本九十四代天皇年号)四年(相当元大徳九年,即公元一三零五年)二月十八日,《群书治要》“以右大办(日本官名)三位经雄卿本书写点校毕”。可见此书流传到日本后,一直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因此,日本人林信敬在《群书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里就説道:“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指出日本承和、贞观年间(约公元八三四-八七六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力量所成就的。
据日本尾张国校督臣细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公元一七八五年)刊印《群书治要》时写的考例中记叙,早在公元十三世纪日本镰仓幕府第五代武将军北条实时(亦称金泽实时),因其“好居书籍”,故在发现《群书治要》后,请中秘书写“以藏其金泽文库”,《群书治要》因此得以传世。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一六一六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的不多。一七八一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一七八六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宽政八年(公元一七九六年)尾张藩主家以五部移送长崎海关掌管近藤重藏,托其转达中华。近藤氏以一部存长崎圣堂,一部赠诹访社,三部赠唐商馆,由中国商人携回,《群书治要》重回中土。嘉庆七年,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序中已言及天明本《群书治要》。其后,《群书治要》入阮元辑《宛委别藏》。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曾将《群书治要》重新排校出版。《群书治要》得以传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天明版《群书治要》,后带回国交由吕效祖先生点校,先后出版了《群书治要》点校本和《群书治要考译》。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勳曾爲该书题词:“古镜今鉴”。
爲了让这一罕见的治世宝典利益当今世人,这次我们将此书进行了注释和白话翻译,并补録了亡佚的三卷,以便于当前人们学习。
《群书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邦的经验彙编,是中华先哲留给我们zui宝贵的财富,相信一定能够爲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以铜爲镜,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镜,可以知兴替;以人爲镜,可以明得失。”研读《群书治要》,可以达致“君”学可以治国、“臣”学可以辅政、“民”学可以齐家的效果。愿我辈同仁,共学此书;愿古圣先贤之教诲,利益世人,和谐世界。
拿到这套《群书治要》的“全注全译简体版无删减”,我真的感觉像是挖到宝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都非常好奇,但很多原著都晦涩难懂,阅读起来门槛很高。这套书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用最通俗易懂的简体中文进行翻译,并且附有详细的注释,让我这个古文功底不深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无删减”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能够让我全面地接触到《群书治要》的核心思想。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套书的翻译风格。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努力去还原原文的精髓和语气,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讲解一般。注释也很到位,对于一些我不太理解的典故、人名,都能得到详细的解释,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语境。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看得出编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让我对这套书的质量有了十足的信心。 这套书在内容组织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群书治要》的内容罗列出来,而是进行了有条理的分类和梳理,从君主之道到臣子之道,再到治国之策,层层递进,脉络清晰。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书中引用的大量历史事例,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分析,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规律。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学术研究意义。它更像是一本“实用手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和人生智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然后对比古人的解决之道,常常会产生深刻的共鸣。那些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穿越了时空,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这套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历史,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古代先贤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套《群书治要》的精装典藏版,简直是视觉和阅读的双重享受。收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精美的外包装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带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无论是摆放在书架上还是拿在手里,都显得非常有品位。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厚实且有弹性,印刷清晰,字号大小也恰到好处,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
评分这套《群书治要》的译注版本,简直是我近几年读到最舒心的国学著作了。我平时工作很忙,想要静下心来啃古代经典,时间成本太高,而且往往因为古文功底不够,读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总是觉得力不从心。这套书完全解决了我的痛点。它采用简体中文直译,而且注释非常详尽,几乎把每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典故都解释清楚了,读起来就像在读一本现代文的书籍一样流畅。有时候,一个原本看起来很复杂的句子,在译文的帮助下,立刻就变得豁然开朗,这种阅读的顺畅感,真的太棒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它并不是按照朝代来划分,而是按照治国的不同侧重点来分类,比如“建国之道”、“明君之道”、“励士之道”等等。这种编排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脉络和核心要义,也方便我们针对性地去学习和理解。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例,这些史实就像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活。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廷之中,亲身感受着那些君臣的智慧与权谋,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兴衰更迭是如何发生的。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实用性”。《群书治要》这本书本身就以“治要”为核心,强调的是能够实际应用的政治经验和智慧。这套书的译注,更是把这种实用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不像一些纯粹的学术研究那样,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古人的经验教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直接借鉴和学习。我常常在遇到工作中的难题时,翻翻书中的相关章节,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和思路。这些“治要”之法,穿越千年,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现代管理和决策,其价值不可估量。 这套书的“全注全译”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便捷,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对古代政治学说的整体认知。通过译文和注释,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原著的语境和作者的意图,避免了由于自身理解偏差而造成的误读。而且,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比如“仁政”、“法治”、“德治”等,都提供了多角度的论述。这对于我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知识体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非常看重书籍的收藏价值,而这套《群书治要》的精装典藏版,绝对满足了我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它的装帧工艺堪称一流,每一册都采用了高档的硬壳精装,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充满古典韵味,拿在手里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内页的纸张选用也相当考究,厚实而有韧性,并且是护眼的不反光材质,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印刷更是清晰锐利,文字饱满有力,没有任何模糊或重影的情况。
评分这套《群书治要》,真是解了我一大难题。之前对古代政治思想一直很感兴趣,但总是苦于找不到一本适合初学者的权威读物。很多版本要么太过艰深,要么就是删减过多,无法窥得全貌。当我看到这套“全注全译简体版无删减”,简直眼前一亮。拿到书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纸质很好,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感觉很扎实。每一册都附有详细的目录和索引,方便查找。 我最喜欢的是它的译注部分。译文非常贴合原文意思,而且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完全没有生涩感。对于一些古代的专业术语和历史典故,注释也解释得非常详细,能够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快速理解。而且,“无删减”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最完整的思想,而不是被过滤后的二手信息。这套书让我能够毫无障碍地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之中,感受那些治国理政的精髓。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也很科学。它将《群书治要》中关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经典论述,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梳理和归类。阅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史实作为例证,这些生动的案例,让那些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更加具体,也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我常常在阅读中,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说,他们的思考逻辑是怎样的,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也让我收获良多。 我一直认为,学习古代智慧,最终是为了指导现实生活。这套《群书治要》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所讲的许多治国之道、用人之道,即使在今天也同样适用。比如关于如何保持清廉,如何选拔贤才,如何处理社会矛盾等等,都充满了启示。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时,翻翻书中的相关章节,总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灵感。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这套《群书治要》的精装典藏版,真的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的外观设计,封面素雅大气,采用了传统的工艺,有一种沉静的美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触感温润,而且印刷的字迹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设计也让我印象深刻,厚实而有韧性,整套书摆放在书架上,非常有气势,也彰显了它作为一本经典著作的地位。
评分这套《群书治要》着实让我惊艳。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颇感兴趣,但总是苦于史料晦涩,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偶然间看到这套译注全本,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其精美的装帧吸引,厚重而不失雅致的封面,内页纸质温润,印刷清晰,一看就是用心之作。翻开卷首,扉页上“群书治要”四个字仿佛穿越千年,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我最看重的是这套书的“全注全译简体版无删减”的特点。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阅读古籍,最怕的就是字词不通,文意不明,常常需要对照工具书,费时费力,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误解原意。而这套书的译注,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更是将文言文的意思流畅地翻译出来,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毫无障碍。每页都有标注,方便随时查阅。而且“无删减”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让我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最全面的思想精华。 这部书的体例编排也非常值得称道。它并非简单的史书堆砌,而是有条理地将历代君臣的治国经验、政治得失、兴衰教训汇集一处。从“建国之道”到“明君之道”,再到“治官之道”、“励士之道”等等,层层递进,逻辑清晰。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许多论述,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比如关于如何选贤任能,如何警惕奸佞小人,如何做到与民休息,等等,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学著作,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库。它不仅仅是讲述如何“治国”,更是教导我们如何“治心”、“治人”。通过阅读书中详实的案例和精辟的论述,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工作学习中的一些不足。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如同一面明镜,照见了自己内心的盲点。尤其是在“励士之道”和“崇德之道”的部分,让我深感触动,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学术价值,更在于它对个人品格和心智的塑造作用。 收到这套精装典藏版《群书治要》,简直像获得了一件珍宝。书的整体设计都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厚厚的十册,每一册都有独立的腰封,上面印着书名和简介,设计得非常用心,完全不同于现在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图书。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色泽都恰到好处,文字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精装版的封面设计,无论是图案还是色彩搭配,都显得非常有品位,放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彰显了阅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国方略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许多古籍原文阅读难度较大,难以深入理解。当偶然看到这套《群书治要》的“全注全译简体版无删减”,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到货后,就被其厚重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一看就是用心之作。 这套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全注全译简体版”。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这简直是福音。晦涩的文言文被流畅的白话文所取代,每一个生僻字词、每一个历史典故都配有详尽的注释,让我阅读起来毫无障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含义。而且,“无删减”更是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让我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最全面的思想精华,避免了断章取义的风险。 《群书治要》本身的内容就极具价值,而这套书的编排方式更是锦上添花。它并非简单地将原文堆砌,而是将历代君臣的治国经验、政治得失、兴衰教训,按照逻辑线索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从“建国之道”到“明君之道”,再到“治官之道”、“励士之道”,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古代政治思想的脉络。书中引用的丰富史实,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库。它所阐述的治国之道,很多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例如,关于如何选贤任能,如何警惕奸佞,如何做到与民休息,这些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反思自身,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世、工作决策的灵感。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学术价值,更在于它对个人品格和心智的塑造作用。 收到这套精装典藏版的《群书治要》,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书的整体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高档的材质,触感温润,图案设计古朴典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一流,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整套书摆放在书架上,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彰显了阅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评分还行。。。。。。。。。。。。。
评分感谢卖家
评分不错。
评分这玩楞……评价的有点逗……
评分没有损坏,还可以
评分没买过这个,不知道为什么要评价!
评分不错不错啊
评分??可以可以
评分都没看见这个是什么就让我请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