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譯注(簡體本套裝共10冊)》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譯注(簡體本套裝共10冊)》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ming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世南一人,有齣世之纔,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手不釋捲,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唐太宗讀《群書治要》感言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魏徵《群書治要序》
★我朝承和、貞觀之間,緻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則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書治要校正序》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治國的寶典。唐朝為什麼興盛?就這部書!上從他自己,下麵文武百官統統要學,依照這個方法治國。這個方法是集中國唐太宗之前兩韆年五百年,從三黃五帝一直到晉朝,這兩韆五百年古聖先賢的教誨,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些文字統統抄下來給他看,抄成這部書。所以唐朝在曆史上極盛一時,靠這個。
——位當代大德對《群書治要》的評價
第yi冊
前言
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
群書治要譯注序
譯注説明
群書治要序
校正群書治要序
群書治要考例
捲一 周易治要
捲二 尚書治要
捲三 毛詩治要
第二冊
捲四 春鞦左氏傳治要(上)
捲五 春鞦左氏傳治要(中)
捲六 春鞦左氏傳治要(下)
捲七 禮記治要
捲八 周禮治要
周書治要
國語治要
韓詩外傳治要
第三冊
捲九 孝經治要
論語治要
捲十 孔子傢語治要
捲十一 史記治要(上)
捲十二 史記治要(下)
捲十二 吳越春鞦治要
捲十三 漢書治要(一)
第四冊
捲十四 漢書治要(二)
捲十五 漢書治要(三)
捲十六 漢書治要(四)
捲十七 漢書治要(五)
捲十八 漢書治要(六)
第五冊
捲十九 漢書治要(七)
捲二十 漢書治要(八)(缺)
捲二十一 後漢書治要(一)
捲二十二 後漢書治要(二)
捲二十三 後漢書治要(三)
第六冊
捲二十四 後漢書治要(四)
捲二十五 魏誌治要(上)
捲二十六 魏誌治要(下)
捲二十七 蜀誌治要
捲二十七 吳誌治要(上)
捲二十八 吳誌治要(下)
第七冊
捲二十九 晉書治要(上)
捲三 十 晉書治要(下)
捲三十一 六韜治要
陰謀治要
鬻子治要
捲三十二 管子治要
捲三十三 晏子治要
司馬法治要
孫子兵法治要
捲三十四 老子治要
鶡冠子治要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第八冊
捲三十五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捲三十六 吳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屍子治要
申子治要
捲三十七 孟子治要
慎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莊子治要
尉繚子治要
捲三十八 孫卿子治要
捲三十九 呂氏春鞦治要
第九冊
捲四 十 韓子治要
三略治要
新語治要
賈子治要
捲四十一 淮南子治要
捲四十二 鹽鐵論治要
新序治要
捲四十三 說苑治要
捲四十四 桓子新論治要
潛夫論治要
捲四十五 崔寔政論治要
昌言治要
第十冊
捲四十六 申鑒治要
中論治要
典論治要
捲四十七 劉廙政論治要
蔣子萬機論治要
政要論治要
捲四十八 體論治要
典語治要
捲四十九 傅子治要
捲五十 袁子正書治要
抱樸子治要
中華民族有著五韆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五韆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瑰寶。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後齣現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等,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瞭,有的消亡瞭,有的融入瞭其他文明。而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曆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瞭下來。
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韆古傳承、不斷豐富發展而沒有中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瞭大量的典籍,其數量舉世罕見。這些經典,讓中國古聖先賢的聖賢教育代代都能培養齣聖賢君子,使得中華民族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後繼有人,讓傳統文化的薪火始終不滅。這些經典,不僅讓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濛受福蔭,也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給世界人民帶來和諧安定。
在我國曆史上,就曾經有這樣一部書,不僅開創瞭中國曆史上著ming的“貞觀盛世”,而且還遠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爲圭臬,創造瞭日本曆史上的兩朝盛世。然而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卻在我國曆史上因爲失傳瞭一韆多年,一直鮮爲人知。這部書就是——《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馀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個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書二十萬捲,設立“弘文館”,即爲國傢藏書之所,亦爲皇帝招納文學之士之地,集聚瞭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英纔,“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每當朝廷議事之後,唐太宗便延請衆人同入弘文館,嚮衆賢士請教治國良策,以爲日後施政良方。
儘管諸賢士日夜在弘文館輪值,但是也並非時時隨侍在太宗之側,而且古代經典捲帙浩繁,很難遍覽,即使是遍覽群書,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遺憾。太宗有感於此,故而産生編撰《群書治要》的想法。對此,《新唐書?蕭德言傳》記載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彙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馀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説,實爲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唐太宗在讀《治要》後,在《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緻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爲勞也,不亦大哉!(見《全唐文》)”唐太宗特令繕寫《治要》十馀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
貞觀九年,唐太宗再次總結閲讀《治要》的感受説:“手不釋捲,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見《貞觀政要》)。由此,可知唐太宗及其群臣之所以將《治要》作爲創建貞觀”盛世”依據的道理瞭。
此外,按照宋代王應麟編撰的《玉海》引用《集賢注記》一書上記載:天寶十三載十月,敕院內彆寫群書政要刊齣。另外,在李蘩《和鄴侯傢傳》裏麵也提到:“‘朕欲知有古政理之要,而史籍廣博,卒難尋究,讀何而可。’對曰:‘“昔魏徵爲太子略群書之言理道者,撰成五十捲,謂之群書理要。’”可見,唐朝的人對這本書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視的。
如此珍貴的一部典籍,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達,此書至宋初已失傳。所幸者,此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從此被日本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爲圭臬,成爲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典。根據日本島田翰著的《古文舊書考》稱:“《續日本後記》載:‘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開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天皇禦清涼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稱廣公讀《群書治要》。’”日本《三代實録》雲:“清和天皇貞觀十七年(“貞觀”是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年號,相當唐乾符二年,即公元八七五年)四月,天皇讀《群書治要》。”由此可知,《群書治要》在唐文宗時已傳入日本。至唐僖宗時,日本清和天皇仍然“與大臣共研讀之”。據考,日本嘉元(日本九十四代天皇年號)四年(相當元大徳九年,即公元一三零五年)二月十八日,《群書治要》“以右大辦(日本官名)三位經雄卿本書寫點校畢”。可見此書流傳到日本後,一直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視。因此,日本人林信敬在《群書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裏就説道:“我朝承和、貞觀之間,緻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指齣日本承和、貞觀年間(約公元八三四-八七六年),社會呈現齣安定繁榮的盛世局麵,未必不是藉助這本書的力量所成就的。
據日本尾張國校督臣細井德民在天明五年(公元一七八五年)刊印《群書治要》時寫的考例中記敘,早在公元十三世紀日本鐮倉幕府第五代武將軍北條實時(亦稱金澤實時),因其“好居書籍”,故在發現《群書治要》後,請中秘書寫“以藏其金澤文庫”,《群書治要》因此得以傳世。後來,此書歸德川傢康,他在得到這個本子後,曾於一六一六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時的《群書治要》已經缺失捲第四、捲第十三和捲第二十,殘存四十七捲瞭。半年後,《群書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冊。不幸的是,此時德川傢康突然去世,印本隻是分贈給瞭德川傢康的後裔尾張、紀伊兩傢藩主。事實上等於沒有公開發行,所以流傳在外的不多。一七八一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張藩主傢的大納言宗睦,有感於《群書治要》未能流布,便從楓山官庫中藉得原“金澤文庫”藏僧人抄本《群書治要》,重新校刊。一七八六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贈諸藩主和各位親臣。這就是今天流傳於世的天明本《群書治要》。寬政八年(公元一七九六年)尾張藩主傢以五部移送長崎海關掌管近藤重藏,托其轉達中華。近藤氏以一部存長崎聖堂,一部贈諏訪社,三部贈唐商館,由中國商人攜迴,《群書治要》重迴中土。嘉慶七年,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序中已言及天明本《群書治要》。其後,《群書治要》入阮元輯《宛委彆藏》。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曾將《群書治要》重新排校齣版。《群書治要》得以傳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原駐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過日本皇室成員獲得一套天明版《群書治要》,後帶迴國交由呂效祖先生點校,先後齣版瞭《群書治要》點校本和《群書治要考譯》。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曾爲該書題詞:“古鏡今鑒”。
爲瞭讓這一罕見的治世寶典利益當今世人,這次我們將此書進行瞭注釋和白話翻譯,並補録瞭亡佚的三捲,以便於當前人們學習。
《群書治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國安邦的經驗彙編,是中華先哲留給我們zui寶貴的財富,相信一定能夠爲當代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提供寶貴的經驗藉鑒。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研讀《群書治要》,可以達緻“君”學可以治國、“臣”學可以輔政、“民”學可以齊傢的效果。願我輩同仁,共學此書;願古聖先賢之教誨,利益世人,和諧世界。
這套《群書治要》,真是解瞭我一大難題。之前對古代政治思想一直很感興趣,但總是苦於找不到一本適閤初學者的權威讀物。很多版本要麼太過艱深,要麼就是刪減過多,無法窺得全貌。當我看到這套“全注全譯簡體版無刪減”,簡直眼前一亮。拿到書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紙質很好,書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裏感覺很紮實。每一冊都附有詳細的目錄和索引,方便查找。 我最喜歡的是它的譯注部分。譯文非常貼閤原文意思,而且語言流暢,通俗易懂,完全沒有生澀感。對於一些古代的專業術語和曆史典故,注釋也解釋得非常詳細,能夠幫助我這個非專業人士快速理解。而且,“無刪減”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夠接觸到最原始、最完整的思想,而不是被過濾後的二手信息。這套書讓我能夠毫無障礙地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之中,感受那些治國理政的精髓。 這本書的內容編排也很科學。它將《群書治要》中關於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方麵的經典論述,按照邏輯順序進行梳理和歸類。閱讀起來,能夠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仿佛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史實作為例證,這些生動的案例,讓那些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更加具體,也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我常常在閱讀中,會不由自主地去思考,為什麼古人會這樣說,他們的思考邏輯是怎樣的,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也讓我收獲良多。 我一直認為,學習古代智慧,最終是為瞭指導現實生活。這套《群書治要》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書中所講的許多治國之道、用人之道,即使在今天也同樣適用。比如關於如何保持清廉,如何選拔賢纔,如何處理社會矛盾等等,都充滿瞭啓示。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些睏惑時,翻翻書中的相關章節,總能從中獲得一些新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靈感。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 這套《群書治要》的精裝典藏版,真的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它的外觀設計,封麵素雅大氣,采用瞭傳統的工藝,有一種沉靜的美感。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非常棒,觸感溫潤,而且印刷的字跡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書脊的設計也讓我印象深刻,厚實而有韌性,整套書擺放在書架上,非常有氣勢,也彰顯瞭它作為一本經典著作的地位。
評分拿到這套《群書治要》的“全注全譯簡體版無刪減”,我真的感覺像是挖到寶瞭。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都非常好奇,但很多原著都晦澀難懂,閱讀起來門檻很高。這套書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它用最通俗易懂的簡體中文進行翻譯,並且附有詳細的注釋,讓我這個古文功底不深的人也能輕鬆理解。更重要的是,“無刪減”保證瞭內容的完整性,能夠讓我全麵地接觸到《群書治要》的核心思想。 我特彆欣賞的是這套書的翻譯風格。它不是那種生硬的直譯,而是努力去還原原文的精髓和語氣,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仿佛作者就在我耳邊講解一般。注釋也很到位,對於一些我不太理解的典故、人名,都能得到詳細的解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語境。這種細緻入微的工作,看得齣編者付齣瞭巨大的心血,也讓我對這套書的質量有瞭十足的信心。 這套書在內容組織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簡單地將《群書治要》的內容羅列齣來,而是進行瞭有條理的分類和梳理,從君主之道到臣子之道,再到治國之策,層層遞進,脈絡清晰。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變和發展。書中引用的大量曆史事例,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和分析,這些生動的案例,讓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更加具體和易於理解,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規律。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學術研究意義。它更像是一本“實用手冊”,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治國經驗和人生智慧。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然後對比古人的解決之道,常常會産生深刻的共鳴。那些曆久彌新的政治智慧,穿越瞭時空,依然能夠給予我們深刻的啓示。這套書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曆史,也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那些古代先賢的智慧,對於我們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這套《群書治要》的精裝典藏版,簡直是視覺和閱讀的雙重享受。收到書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精美的外包裝所吸引。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帶有濃鬱的中國古典韻味,無論是擺放在書架上還是拿在手裏,都顯得非常有品位。內頁紙張的質感非常棒,厚實且有彈性,印刷清晰,字號大小也恰到好處,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
評分這套《群書治要》著實讓我驚艷。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理念頗感興趣,但總是苦於史料晦澀,理解起來頗有難度。偶然間看到這套譯注全本,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收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其精美的裝幀吸引,厚重而不失雅緻的封麵,內頁紙質溫潤,印刷清晰,一看就是用心之作。翻開捲首,扉頁上“群書治要”四個字仿佛穿越韆年,帶著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 我最看重的是這套書的“全注全譯簡體版無刪減”的特點。這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以往閱讀古籍,最怕的就是字詞不通,文意不明,常常需要對照工具書,費時費力,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誤解原意。而這套書的譯注,可以說是細緻入微,不僅解釋瞭生僻字詞,更是將文言文的意思流暢地翻譯齣來,語言通俗易懂,讀起來毫無障礙。每頁都有標注,方便隨時查閱。而且“無刪減”保證瞭內容的完整性,讓我能夠接觸到最原始、最全麵的思想精華。 這部書的體例編排也非常值得稱道。它並非簡單的史書堆砌,而是有條理地將曆代君臣的治國經驗、政治得失、興衰教訓匯集一處。從“建國之道”到“明君之道”,再到“治官之道”、“勵士之道”等等,層層遞進,邏輯清晰。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仿佛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許多論述,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發人深省。比如關於如何選賢任能,如何警惕奸佞小人,如何做到與民休息,等等,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學著作,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寶庫。它不僅僅是講述如何“治國”,更是教導我們如何“治心”、“治人”。通過閱讀書中詳實的案例和精闢的論述,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工作學習中的一些不足。古人總結的經驗教訓,如同一麵明鏡,照見瞭自己內心的盲點。尤其是在“勵士之道”和“崇德之道”的部分,讓我深感觸動,明白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內在聯係。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學術價值,更在於它對個人品格和心智的塑造作用。 收到這套精裝典藏版《群書治要》,簡直像獲得瞭一件珍寶。書的整體設計都透著一股“古樸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非常有質感。厚厚的十冊,每一冊都有獨立的腰封,上麵印著書名和簡介,設計得非常用心,完全不同於現在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圖書。翻開內頁,紙張的厚度、色澤都恰到好處,文字印刷清晰,字號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精裝版的封麵設計,無論是圖案還是色彩搭配,都顯得非常有品位,放在書架上,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也彰顯瞭閱讀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國方略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許多古籍原文閱讀難度較大,難以深入理解。當偶然看到這套《群書治要》的“全注全譯簡體版無刪減”,我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到貨後,就被其厚重的體量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一看就是用心之作。 這套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全注全譯簡體版”。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這簡直是福音。晦澀的文言文被流暢的白話文所取代,每一個生僻字詞、每一個曆史典故都配有詳盡的注釋,讓我閱讀起來毫無障礙,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含義。而且,“無刪減”更是保證瞭內容的完整性,讓我能夠接觸到最原始、最全麵的思想精華,避免瞭斷章取義的風險。 《群書治要》本身的內容就極具價值,而這套書的編排方式更是錦上添花。它並非簡單地將原文堆砌,而是將曆代君臣的治國經驗、政治得失、興衰教訓,按照邏輯綫索進行係統梳理和分類。從“建國之道”到“明君之道”,再到“治官之道”、“勵士之道”,層層遞進,條理清晰,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把握古代政治思想的脈絡。書中引用的豐富史實,更是將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生動,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寶庫。它所闡述的治國之道,很多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藉鑒意義。例如,關於如何選賢任能,如何警惕奸佞,如何做到與民休息,這些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反思自身,也從中汲取瞭很多關於為人處世、工作決策的靈感。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學術價值,更在於它對個人品格和心智的塑造作用。 收到這套精裝典藏版的《群書治要》,感覺就像是獲得瞭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書的整體設計非常考究,封麵采用高檔的材質,觸感溫潤,圖案設計古樸典雅,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一流,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整套書擺放在書架上,不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更彰顯瞭閱讀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評分這套《群書治要》的譯注版本,簡直是我近幾年讀到最舒心的國學著作瞭。我平時工作很忙,想要靜下心來啃古代經典,時間成本太高,而且往往因為古文功底不夠,讀瞭半天也抓不住重點,總是覺得力不從心。這套書完全解決瞭我的痛點。它采用簡體中文直譯,而且注釋非常詳盡,幾乎把每一個容易産生歧義的詞語、典故都解釋清楚瞭,讀起來就像在讀一本現代文的書籍一樣流暢。有時候,一個原本看起來很復雜的句子,在譯文的幫助下,立刻就變得豁然開朗,這種閱讀的順暢感,真的太棒瞭。 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它並不是按照朝代來劃分,而是按照治國的不同側重點來分類,比如“建國之道”、“明君之道”、“勵士之道”等等。這種編排方式,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脈絡和核心要義,也方便我們針對性地去學習和理解。而且,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事例,這些史實就像生動的案例分析,讓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更加具體和鮮活。讀著這些故事,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宮廷之中,親身感受著那些君臣的智慧與權謀,也深刻體會到曆史的興衰更迭是如何發生的。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實用性”。《群書治要》這本書本身就以“治要”為核心,強調的是能夠實際應用的政治經驗和智慧。這套書的譯注,更是把這種實用性發揮到瞭極緻。它不像一些純粹的學術研究那樣,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古人的經驗教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我們能夠直接藉鑒和學習。我常常在遇到工作中的難題時,翻翻書中的相關章節,總能從中找到一些啓發和思路。這些“治要”之法,穿越韆年,依然能夠指導我們的現代管理和決策,其價值不可估量。 這套書的“全注全譯”不僅僅是文字上的便捷,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瞭對古代政治學說的整體認知。通過譯文和注釋,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原著的語境和作者的意圖,避免瞭由於自身理解偏差而造成的誤讀。而且,書中對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釋,都非常到位,比如“仁政”、“法治”、“德治”等,都提供瞭多角度的論述。這對於我構建一個更加係統和完整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知識體係,起到瞭非常關鍵的作用。 我非常看重書籍的收藏價值,而這套《群書治要》的精裝典藏版,絕對滿足瞭我對品質的極緻追求。它的裝幀工藝堪稱一流,每一冊都采用瞭高檔的硬殼精裝,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充滿古典韻味,拿在手裏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內頁的紙張選用也相當考究,厚實而有韌性,並且是護眼的不反光材質,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印刷更是清晰銳利,文字飽滿有力,沒有任何模糊或重影的情況。
評分到貨速度快 貨品質量好
評分整整一大箱子,感覺很不錯,給傢裏孩子買的。
評分還沒打開看,不知道紙質如何
評分很好。
評分非常很好,京東商城值得信賴,快遞哥也很給力。
評分收到
評分配送快,味道可以,日期新鮮
評分很喜歡,買感謝京東,下次有機會。
評分還沒看,包裝不錯,補充書房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