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隱喻:透視疾病背後的情緒、壓力與痛苦》
作者:米歇爾·歐杜爾 原文作者: Michel Odoul
譯者: 劉允華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木馬 出版日期:2017/10/25
ISBN:9789863594550
叢書系列:ADVICE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心理諮商/治療
本書分類:醫療保健> 疾病百科> 常見疾病
內容簡介
「引導內在、探討自我之作!」
你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經驗:突如其來的頭痛讓你沒辦法專心做事,你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拿出隨身攜帶的頭痛藥一口吞進肚裡,將疼痛強壓下來?每次在會議前的胃食道逆流,你已經習慣用胃藥強迫停止胃部的反動。或是你可能沒有任何不適,但卻遇上一些小事故讓你扭傷了腳踝手腕,甚至是走路腳趾踢到鐵板而疼痛不已!
究竟這些發生在身上的種種不適,從何而來?若是疼痛會說話,它會給我們什麼樣的答案?
近一個世紀,西方醫學將人類的身體和精神區分開來,把身體當作機器一樣解析研究,「醫生」成為熟練的技師,我們因此習慣在身體這具機械故障時,喚來技師關掉系統,更嚴重時甚至是切斷線路,好維持表面的平靜。但是你聽,故障的嗶嗶聲是向我們警告機體上有裂縫,這是身心失衡的警告,但我們卻聽不見!而疼痛,就是生命與身體向我們送出的絕望吶喊,卻沒有任何人教導我們如何解釋痛苦,更別說去了解它們。
本書作者以東方道家哲學為根基,從人體經絡能量、長年對能量治療的豐富經驗案例著手,闡述每個生存個體在意識與無意識、精神與身體之間的連動機制。當個體遭遇各層面的困擾、壓力、障礙時,內在會透過心理緊張,生理疼痛、創傷、「口誤」等牽動機制,甚至是輕微到嚴重的疾病,反應於外在。當我們能理解身體各器官或部位的不適,並非全然為單純的生理機能故障,而是由於內在經歷到不當程序使能量濃縮壓抑,不得其門釋放所產生的結果時,我們就能明白疾病不是純屬偶然,更不是宿命輪迴亦或是懲罰,而是內在希望發送給我們的善意提醒,以及成就自我成長的力量,而這一切都將從我們意識且理解內在的訊息而開始啟動。
本書提供尋求解讀身體語言的人們,一本實務手冊!
★ 透過一種人類存在的普遍哲學,連結說話的身體,以及心靈、靈魂、意識與無意識的心理學,我們將發現在身體與精神之間的連結。
★ 借助中國傳統哲學的能量體系,陰、陽、針灸的能量經脈等,看到人體內的能量如何運行,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人體運作。
★ 本書將解釋身體每個部分與器官所扮演的角色,指出哪種影響源於什麼「因素」,也就是身體訊息所代表的意義。
本書特色
1.融合東方道家哲學、西方心理學、經絡能量的豐富知識與經驗,生動闡釋人生而存在的基本哲學,脈絡清晰。
2.從頭到腳,由上到下,由裡到外,逐一透視人體各系統器官及部位的不適症狀背後所隱藏的真實訊息。
3.配合案例分享,讓我們發現身體和精神、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緊密關聯,開啟我們對身體的深層瞭解。對於東西方醫學有興趣、希望更深入融合東西方醫學,以及為病痛所困的你我提供完整解析。
名人推薦
凡閱讀過本書的讀者,首句話都是: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這是一本值得醫者跟病家(一般人稱為病患)看的好書。也許您對一開始的道家名詞不是很熟悉,也許書中的邏輯推理,對於不曾接觸過相關理論的朋友有點吃力。但是鼓勵您花點時間理解看看,也許會為您的健康帶來新的契機!
── 光流聯合診所院長 楊紹民
我總是遇到理智的人,告訴我他們已經放下了,但我卻看到他們神情裡的複雜與糾結。非語言訊息的焦慮,或者情感性疾患與身體上的病症,在在都顯示他們正承受巨大且難以釋放的悲傷,正渴望被當事人體認到。本書值得忙碌生活的現代人細細省思,去看見身體呈現的疼痛,即使是肩膀痠痛或是發燒的症狀,都是在提醒我們該傾聽自己,唯有我們清楚地把自己愛回來,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感受自由與安在。
──諮商心理師/作家 吳姵瑩
我喜歡這本書帶領我們看見簡單的答案,並且瞭解日常不同的病痛為何意。用一種開放的態度觀看我們的身體。
──法國讀者
作者給了我們相當多的案例讓我們去想像、看見、感覺反應在身體上不同的疼痛。
──法國讀者
作者簡介
米歇爾·歐杜爾 Michel Odoul
企業顧問、治療師與法國指壓研究中心創辦人,並出版許多著作如:《道出不適:語彙集》和《自我髮則》等。作為個人發展培訓與能量技巧課程的創始人與講師,米歇爾·歐杜爾向我們傳授他一切關於心理學與能量世界的經驗,以及他對生命的信心。
譯者簡介
劉允華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畢業,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博士班肄業。長期從事學術分析、評論與翻譯,與國際時事觀察。研究主題:光與社會學、夜間生活、論述與文化。曾參與台灣與法國民間組織工作,評論作品散見網路與實體媒介。
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其巧妙,它不是一气呵成的说教,而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引导。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开放且批判性的态度去接纳书中的观点,而不是盲目地服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创伤与恢复”之间的微妙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他没有把所有情绪问题都归咎于童年或过去的经历,而是着重强调了当下个体选择和应对模式的重要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模式化反应”——为什么在面对A情境时,我总会下意识地进入B状态?这本书用非常细腻的心理学观察,揭示了这些潜意识的剧本是如何写成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身边那些表现出明显压力迹象的朋友也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不再轻易地下判断。这不仅仅是自我疗愈,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共情能力的提升,让我明白了许多“看不见的挣扎”。
评分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景剧”。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你会感觉书中的案例、分析,仿佛就是发生在隔壁邻居、同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它成功地打破了“心理咨询”这个主题高高在上的神秘感,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情绪流动的复杂机制。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那些看似简单的争吵或误解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和未被处理的旧伤口。阅读过程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密集的心灵训练,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这种开朗不是轻飘飘的,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更清晰认知之上的。它真正做到了让读者从被动承受痛苦,转变为主动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能量。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剂猛药,直击心灵深处那种难以言喻的痛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情绪黑洞。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面对压力时的反应,那种习惯性的“硬撑”背后,其实藏着更深层的恐惧和无助。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身体化症状”的探讨,以前总觉得胃痛、头痛只是单纯的生理问题,现在才明白,它们可能是内心世界在无声地尖叫。这本书没有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快速修复”方案,反而让人沉下心来,去接受并理解痛苦本身,这才是真正的疗愈之道。它教会我,疼痛不是敌人,而是信使,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压抑的真实自我。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有人愿意蹲下来,陪你一起面对黑暗,而不是急着催促你“振作起来”。对于那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感觉自己快要被生活吞噬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转换。
评分我得说,初次翻开这本册子的时候,我差点被那种直白的叙事给“劝退”。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心灵鸡汤那样,总是用阳光和希望来粉饰太平。相反,米歇尔·欧杜尔的笔触是冷峻而深刻的,充满了洞察力。他没有美化“痛苦”这个主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命哲学框架下去考察。我特别喜欢他对“意义追寻”的阐述,即便是最剧烈的痛苦,也蕴含着转化的潜能。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语言”。当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词汇来描述内心的煎熬时,这本书里的概念和理论,就像是为那些模糊的情绪搭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人感觉“啊,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种复杂的感觉”。它迫使我正视自己那些不愿承认的脆弱,那些被社会规范压抑的“不合时宜”的情绪。与其说是阅读一本书,不如说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心结,在读完之后,似乎找到了一把可以慢慢解开的钥匙,过程缓慢但坚定。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密度相当高,初读时我需要反复回味好几遍才能真正消化其中的深意。它更像是需要被“啃食”和“消化”的厚重文本,而不是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然而,正是这种深度,让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欧杜尔大师的洞察力令人敬畏,他似乎能穿透表象,直达情绪的核心引擎。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无意义感”的探讨,在现代社会,当传统意义(如宗教、大家庭)逐渐淡化后,个体如何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以抵御虚无的侵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哲学基础。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变得“快乐”,而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即便这个完整性包含了裂痕和痛楚。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接纳,反而带来了最强大的内在力量。它让我的阅读体验从“获取知识”转变为“生命体验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