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绛谈往事

听杨绛谈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学昭 著
图书标签:
  • 杨绛
  • 回忆录
  • 文学
  • 名人
  • 文化
  • 历史
  • 散文
  • 旧时光
  • 人生感悟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常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396
商品编码:2176519614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先生百年人生玉成的善良、智慧和正气将永远开悟与润泽后人,先生的生命将在她的著作中延续。

  《听杨绛谈往事》讲述我乐于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的传读来淡而无味,只怪我这人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任何奇伟大的事迹可记。我感激她愿为一个平常人写一篇平常的传。

内容简介

  全书30万言,兼以图片若干,记叙了杨绛从幼年到98岁的生活,其中的主线是她与钱锺书相识、相知、相爱和互相扶持的故事、是女儿钱瑗成长的故事;不仅再现了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很多作品诞生时的历史场景与深层契机,更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正直清朗的操守以及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具体描述。作者认为:对待历史,不回避,不粉饰,因为杨绛的“往事”并不只是个人的生命,而是历史的环节。杨绛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并题写了书名。

  《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相当于一本杨绛先生的自述。书中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经历,在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史料翔实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叙述清晰生动,与杨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近似。书稿完成后,杨先生题签并作序。“序”中明确说明:经传主本人认定的传记只此一本。书中并插有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从未发表过的钱、杨一家不同时期的图片。《听杨绛谈往事》不是对一个家庭私生活的津津乐道,而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关注。

作者简介

  吴学昭,1929年生于*,长于上海,*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学者、教育家吴宓的女儿。

精彩书评

  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杨绛

目录

序(杨绛)
1*女孩
2阿季回南
3启明小鬼
4振华女生
5东吴高材生
6清华借读生到研究生
7留学牛津
8在巴黎
9振华分校校长
10酷哉此别离
11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12妻子·情人·朋友
13重返母校清华
14我是一个零
15体味人性
16我仍是一个零
17*贤的妻,*才的女
18剩了我一个
19“逃——逃——逃——”
后记

精彩书摘

  儿子和儿媳即将远行,钱基博老夫子在两人出发前夕,将一份锺书的“命书”郑重其事地交给阿季。命书称:父猪母鼠,妻小一岁,命中注定。又说命里没有儿子。末尾说:“六旬又八载,一去料不返,夕阳西下数已终。”根据这个说法,锺书寿命的*高限度是六十八岁。

  杨先生心想,可能老夫子实诚,被算命的三言两语把自己和老伴的生肖属相等等全给套了去。至于钱先生,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向来不记自己的出生年月日。1979年春,在美国为《围城》英文版译者审阅其所作《后记》,说钱先生生于1911年,他就没看出错来。关于那份“命书”,锺书只模糊记得算命的说他*多活六十八岁。1978那年钱先生刚巧六十八岁,他问杨先生:“我哪年死?”杨先生哄他:“还有几年。”他也不深究,就过去了。待过几年,钱先生已忘记这事。

  阿季和锺书拜别钱老夫子夫妇,就由无锡乘火车至上海,在上海逗留几天。阿季住在三姐家,锺书住别处,各有应酬饯别活动,十分忙碌。阿季回启明女校参加校友会,校长礼姆姆要为她介绍同船赴欧的意大利公使,托他照顾,但后来知道不是同船。阿季带了三姐的女儿肇瑜同去,叶崇范小姐看见“瑜头”,便过来跟阿季招呼:“闰康的女儿吗?”阿季笑笑点头。叶小姐穿的旗袍衬裙,开叉处不露腿,有细褶子的半透明白绸,和阿季好友燕华所穿一个式样,所以阿季也一眼认出了叶小姐,觉得她是个大家风度的女人。

  阿季和锺书是1935年8月13日乘P&O;公司的邮轮离开上海远航的,那天阿季的三姐闰康送行,只送到岸边。锺书的师友温源

前言/序言

  我不值得传记作者为我立传,但我也不能阻止别人写我的传记。不相识、不相知的人如有意写我的传,尽管对我的生平一无所知,只要凑足资料,能找到出版社,就能出书。不过,并没有几个人为我写传。这本用“听杨绛谈往事”命题的传记,是征得我同意而写的。

  作者吴学昭是我的好友。她笃实忠厚,聪明正直,又待人真挚,常为了过于老实而吃亏。她富有阅历,干练有才,但她不自私,满肚子合己为人的侠义精神,颇有堂吉诃德的傻气。不过她究竟不是疯子,非但不荒谬,还富有理智,凡事务求踏实而且确凿有据,所以她只是傻得可敬可爱而已。

  她要求为我写传,我觉得十分荣幸。有她为我写传,胡说乱道之辈就有所避忌了,所以我一口答应。她因此要知道我的往事。我乐于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的传读来淡而无味,只怪我这人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任何奇异伟大的事迹可记。我感激她愿为一个平常人写一篇平常的传。

  不过我还活着呢。我身后的事,她没法儿问我了,怎么办?我想不要紧,写到九十八岁还忠实,以后的事也不会走样。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我去世后也许会增加几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是为序。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像的史诗 《尘封的翰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作者:陈之远 出版社: 远山文化 字数: 约1500字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函套 --- 导言:时代的缩影,个人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合集,它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以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动荡与变革的百年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活跃于各个历史节点上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思想嬗变及其在社会洪流中的艰难抉择。 作者陈之远,一位深耕文化史数十载的学者,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据,摒弃了对宏大叙事的简单堆砌,转而聚焦于那些被历史光影略微遮蔽的个体命运与内心挣扎。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主题切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分子精神景观,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家国兴亡、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坚守、彷徨、抗争与传承。 第一编:旧梦的黄昏——民国初年的理想主义与困境(约1910-1930) 本篇追溯了从清末科举废除后涌现出的第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怀揣着“救亡图存”的雄心壮志,投身于思想启蒙的浪潮。 1. 留洋群像与“学成归国”的幻灭: 重点描绘了几位早期留学归来的学者,他们试图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思想移植到古老的土壤中。陈之远细致地还原了他们在北大、清华等学府的课堂盛况,以及面对社会保守势力时的无力感。 2. “文学革命”的先锋与边缘: 探讨了白话文运动中,那些不甘于只做文字匠人,而渴望以笔为枪改造国民性的文人。书中通过档案和私人信札,揭示了他们在个人生活与公众责任之间的矛盾。例如,对一位坚持在乡间办学、拒绝进入大都市“文人圈”的教育家的深入挖掘,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入世”与“出世”的两难选择。 3. 经济基础与学术独立: 详细分析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获取研究经费和保障学术自由的困境。通过对几所私立大学的财务记录考察,说明了经济来源的依附性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与言论尺度。 第二编:烽火中的坚守——抗战时期的学术流亡与文化抗争(约1930-1945) 战争的铁蹄将知识分子推向了新的考验。本篇着重刻画了在民族存亡之际,知识界如何应对流亡、贫困与政治化的挑战。 1. 西南联大的“象牙塔”奇迹: 虽非独家视角,但本书以独特的笔触,关注了联大时期普通教员的日常生活细节——如何用微薄的薪水维持一个家庭的体面,如何在简陋的教室里,面对日军空袭的警报,依然坚持将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重点呈现了数位文史哲领域大师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足以影响后世的学术巨著的创作过程,凸显了“教授的尊严”在困境中的顽强。 2. 沦陷区的“沉默的抵抗”: 这一部分考察了留在沦陷区,无法南迁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心态。他们或以翻译古典名著、编撰地方志等“无害”的形式进行文化抢救,或是在暗中进行精神上的不合作。作者通过对当时日伪占领区教育机构内部人事调动的侧写,还原了他们面临的政治高压与道德拷问。 3. 政治光谱的初次拉锯: 探讨了抗战后期,随着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知识分子开始在“民主”与“革命”之间进行初步的政治倾向性选择。书中对比了两位持不同政见但都坚信民族复兴的学者,他们最终的殊途同归,及其在理念冲突中展现的人格魅力。 第三编:重塑与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与学术重建(约1949-1965) 新政权的建立带来了空前的社会重组,知识分子迎来了信仰的“移植”与学术路径的“大转向”。 1. “学习”与“交心”: 极其细致地描绘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参与的历次政治学习运动的现场氛围。这不是简单的控诉,而是对个体心理历程的剖析——从最初的激动、热泪盈眶,到后来的自我反思与主动“靠拢”,再到对个人学术体系的审视与解构。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会议记录和学习心得,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波动。 2. “红”与“专”的永恒辩证: 重点分析了在“向苏联学习”的号召下,人文学科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化”的改造。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学科(如历史学、哲学、文学理论)在改造过程中的速度与阻力,揭示了思想禁锢对纯粹学术研究的侵蚀。例如,对一位坚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史学家的记述,他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到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既保全了学脉,又避免了直接的冲突。 3. 知识分子的“新身份”: 考察了知识分子融入工农兵群众的实践活动,如“下厂”、“下乡”。书中并未将这些活动浪漫化,而是冷静地记录了这些活动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习惯产生的真实冲击,以及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创作动力或精神疲惫。 第四编:时代的洪流——“文革”中的破碎与记忆的重建(约1966-1976及之后) 本篇聚焦于最为严峻的时期,探讨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以及在随后的“拨乱反正”中,如何努力重拾尊严与学术遗产。 1. 浩劫中的守护: 详细记录了数位学者在“文革”期间,冒着巨大风险保护重要文献、古籍或学术手稿的故事。这些行为往往发生在极其隐秘的角落,是对文化传承的本能反应。其中包含对几位遭受迫害的顶尖学者的详细侧写,展现了他们超越肉体痛苦的精神韧性。 2. 停滞与唤醒: 描绘了“停课闹革命”期间,学术研究的全面停滞。随后,重点笔墨放在了“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群体中爆发出的知识饥渴感,以及他们如何以超乎常人的热情投入到学术恢复工作中,试图弥补失去的十年。 3. 记忆的负重与和解: 最后的章节探讨了幸存者如何处理那段沉重的历史记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沉默,将其深埋心底;而另一部分人则以回忆录、口述史的方式,试图构建一个更完整、更具人性的历史叙事。作者强调,这种对记忆的处理,构成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地图上不可磨灭的底色。 结语:在坚硬与柔软之间 《尘封的翰墨》的魅力在于其拒绝单一的价值判断。它呈现的不是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迫或主动做出选择的、有血有肉的灵魂。他们或刚烈如铁,或柔软如水,但无一例外地,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记。这本书是献给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无声赞歌,也是留给后人的一面镜子,用以反思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学术的独立性,以及在变局中,人如何保持其内在的完整性。 --- 装帧设计理念: 采用深沉的藏青色硬壳,封面仅以烫金小字印制书名,模仿旧时手抄本的质感。内文采用仿古纸张,字体古朴,力求在视觉上营造一种穿越历史、探寻旧闻的厚重感。函套内附赠一本作者的手写札记摹本,内含对书中几位人物的精炼批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听杨绛谈往事》以一种极其平静而深沉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敏感的神经。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品格,往往体现在他如何对待那些“小事”上,那些日常的、琐碎的、不为人注意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杨绛先生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的智慧和情操,比如她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我尤其对她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讨论感到兴趣,毕竟,在那个年代,女性承担的压力更是多重。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一种洗尽铅华后的真实与美好。

评分

刚拿到《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就被封面那张温婉而坚毅的杨绛先生的照片深深吸引。她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从容与淡泊。翻开书页,仿佛就能感受到她那平和而充满智慧的声音,娓娓道来那些或平淡、或波折、或令人唏嘘的人生片段。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她与钱锺书先生之间深厚的爱情,那种在艰难岁月中相濡以沫、在学术道路上比翼齐飞的情感,总是让人心生向往。还有她对子女的教育,对社会的观察,对文学创作的感悟,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和渴望了解的。我总觉得,杨绛先生的人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通过这本书,希望能窥见那份令人敬佩的从容与豁达,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期待书中能有她对人生意义的独到见解,以及她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评分

我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听杨绛谈往事》。杨绛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时代的厚重感和精神的脊梁。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真诚”的解读,在虚伪与浮躁充斥的当下,真诚显得尤为珍贵。我期待她能够分享如何保持内心的坦荡与纯粹,如何在名利场中不失自我,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追溯,更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我好奇她如何看待“自由”,这种自由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她对人生的理解,对爱的定义,对死亡的看法,都将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评分

《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渴望和困惑。我期待在书中找到关于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答案,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在众说纷纭中辨别真伪,坚守自己的判断。杨绛先生的学识和阅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我非常好奇她如何看待人生的苦难,以及她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她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力量,但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宣泄,而是来自于一种深邃的洞察和坚定的信念。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她对“匠人精神”的理解,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文学创作上,她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注和敬业,这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尤为可贵。

评分

翻阅《听杨绛谈往事》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书房,与杨绛先生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那些对时代变迁的细腻描绘,对个人命运起伏的坦诚记录,都让我深受触动。我特别关注她如何看待文学的价值,以及在那个特殊年代,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她笔下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激昂,不煽情,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杨绛,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但同时,她又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坚韧,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灵魂。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她对生活琐事的看法,比如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深刻的感悟,一次微小的坚持,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片段,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