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SOA架构:服务和微服务分析及设计(原书第2版)|6998724 | 
| 图书定价: | 79元 | 
| 图书作者: | (加)托马斯·埃尔(Thomas Erl)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1/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8261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目录 | 
| 译者序 致谢 第1章 概述 1 1.1 本书中如何使用模式 2 1.2 涵盖第1版主题的系列书籍 2 1.3 本书的组织形式 3 1.4 原则、约束条件和设计模式 4 1.5 附加信息 5 第2章 案例研究背景知识 7 2.1 如何应用案例研究 7 2.2 案例研究背景1:Transit Line Systems, Inc. 7 2.3 案例研究背景2:Midwest University Association 7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第3章 理解面向服务 10 3.1 面向服务简介 10 3.1.1 业务自动化中的服务 11 3.1.2 服务是能力的集合 12 3.1.3 面向服务是一种设计范式 13 3.1.4 面向服务的设计原则 15 3.2 面向服务所解决的问题 16 3.2.1 竖井式应用架构 16 3.2.2 大量的浪费 18 3.2.3 缺乏效率 18 3.2.4 企业膨胀 19 3.2.5 产生复杂的基础设施和错综复杂的企业架构 19 3.2.6 系统间集成成为永恒的挑战 20 3.2.7 面向服务的需求 20 3.2.8 增加大量可复用解决方案逻辑 21 3.2.9 削减应用个性化业务逻辑 21 3.2.10 削减业务逻辑的总量 22 3.2.11 本征互操作性 22 3.3 面向服务对企业的影响 23 3.3.1 面向服务和“应用”的概念 23 3.3.2 面向服务和“集成”的概念 24 3.3.3 服务组合 25 3.4 面向服务计算的目的和优势 26 3.4.1 增强本征互操作性 27 3.4.2 增强联合 28 3.4.3 增加供应商多元化选择 29 3.4.4 同步提升业务与技术领域 30 3.4.5 提高投资回报率 31 3.4.6 提高组织的业务敏捷性 32 3.4.7 减少IT成本 34 3.5 面向服务的4个支撑点 34 3.5.1 团队合作 36 3.5.2 教育 36 3.5.3 纪律 36 3.5.4 平衡范围 37 第4章 理解面向服务架构 39 4.1 SOA的4个特性 40 4.1.1 业务驱动 40 4.1.2 供应商中立 41 4.1.3 企业中心化 42 4.1.4 组合中心化 44 4.1.5 设计优先级 45 4.2 SOA的4种常见类型 46 4.2.1 服务架构 47 4.2.2 服务组合架构 50 4.2.3 服务目录架构 55 4.2.4 面向服务的企业架构 58 4.3 面向服务和SOA的最终结果 58 4.4 SOA项目和生命周期 60 4.4.1 方法论和项目交付的策略 62 4.4.2 SOA项目阶段 62 4.4.3 SOA项目采用的计划 65 4.4.4 服务目录分析 65 4.4.5 面向服务分析 (服务建模) 66 4.4.6 面向服务设计(服务契约) 68 4.4.7 服务逻辑设计 69 4.4.8 服务开发 69 4.4.9 服务测试 69 4.4.10 服务部署和维护 71 4.4.11 服务使用和监控 71 4.4.12 服务发现 72 4.4.13 服务版本控制和退役 72 4.4.14 项目阶段和组织角色 72 第5章 理解服务与微服务的层次 74 5.1 服务层次简介 74 5.1.1 服务模型和服务层次 74 5.1.2 服务和候选服务能力 76 5.2 分解业务问题 76 5.2.1 功能分解 76 5.2.2 服务封装 76 5.2.3 不可知上下文 76 5.2.4 不可知能力 79 5.2.5 功能抽象 79 5.2.6 实体抽象 80 5.2.7 非不可知上下文 80 5.2.8 微任务抽象和微服务 81 5.2.9 流程抽象和任务服务 81 5.3 构建面向服务的解决方案 84 5.3.1 面向服务和服务组合 84 5.3.2 能力组合和能力再组合 84 5.3.3 逻辑集中与服务规范化 90 第二部分 面向服务的分析与设计 第6章 Web服务及微服务的分析与建模 94 6.1 Web服务建模过程 94 6.1.1 步骤1:分解业务流程(使之成为细粒度操作) 95 6.1.2 步骤2:过滤不适操作 98 6.1.3 步骤3:定义候选实体服务 99 6.1.4 步骤4:识别特定流程逻辑 101 6.1.5 步骤5:应用面向服务 102 6.1.6 步骤6:识别候选服务组合 102 6.1.7 步骤7:分析处理需求 103 6.1.8 步骤8:定义候选公共服务 104 6.1.9 步骤9:定义候选微服务 105 6.1.10 步骤10:应用面向服务 106 6.1.11 步骤11:修订候选服务组合 106 6.1.12 步骤12:修订候选能力分组 106 第7章 REST服务及微服务的分析与建模 107 7.1 REST服务建模过程 107 7.1.1 步骤1:分解业务流程(使之成为细粒度操作) 109 7.1.2 步骤2:滤掉不适操作 109 7.1.3 步骤3:定义候选实体服务 110 7.1.4 步骤4:识别特定流程逻辑 112 7.1.5 步骤5:识别资源 113 7.1.6 步骤6:将服务能力与资源和方法相关联 114 7.1.7 步骤7:应用面向服务 116 7.1.8 步骤8:识别候选服务组合 117 7.1.9 步骤9:分析处理需求 118 7.1.10 步骤10:定义候选公共服务(并且关联资源和方法) 119 7.1.11 步骤11:定义候选微服务(并且关联资源和方法) 121 7.1.12 步骤12:应用面向服务 121 7.1.13 步骤13:修订候选服务组合 121 7.1.14 步骤14:修改资源定义和候选能力分组 122 7.2 附加因素 123 7.2.1 统一契约建模和REST服务目录建模 123 7.2.2 REST约束条件和统一契约建模 125 7.2.3 REST服务能力粒度 125 7.2.4 资源与实体 126 第8章 Web服务的服务API与契约设计 128 8.1 服务模型设计关注点 129 8.1.1 实体服务设计 129 8.1.2 公共服务设计 130 8.1.3 微服务设计 131 8.1.4 任务服务设计 131 8.2 Web服务设计指南 140 8.2.1 应用命名标准 140 8.2.2 应用合适的服务契约API粒度 141 8.2.3 将Web服务的操作设计成原生可扩展的 143 8.2.4 考虑采用模块化WSDL文档 143 8.2.5 慎用命名空间 144 8.2.6 使用SOAP文档和Literal属性值 145 第9章 REST服务及微服务的服务API与契约设计 147 9.1 服务模型设计关注点 147 9.1.1 实体服务设计 148 9.1.2 公共服务设计 148 9.1.3 微服务设计 149 9.1.4 任务服务设计 150 9.2 REST服务设计指南 155 9.2.1 统一服务契约设计关注点 155 9.2.2 设计和标准化方法 155 9.2.3 设计和标准化HTTP报头 157 9.2.4 设计和标准化HTTP响应码 158 9.2.5 自定义响应码 160 9.2.6 设计媒介类型 162 9.2.7 设计媒介类型模式 163 9.2.8 复杂方法设计 164 9.2.9 无状态复杂方法 166 9.2.10 状态复杂方法 171 第10章 Web服务及REST服务的服务API与契约版本控制 176 10.1 版本控制的基本要素 176 10.1.1 Web服务版本控制 176 10.1.2 REST服务版本控制 177 10.1.3 粒度的精细与粗糙限制 177 10.2 版本控制和兼容性 178 10.2.1 后向兼容 178 10.2.2 前向兼容 180 10.2.3 兼容性变更 182 10.2.4 非兼容性变更 183 10.3 REST 服务兼容性关注点 184 10.4 版本标识符 186 10.5 版本控制策略 188 10.5.1 严格策略(新变更,新契约) 188 10.5.2 弹性策略(后向兼容) 189 10.5.3 松散策略(反向和前向兼容) 189 10.5.4 策略总结 190 10.6 REST服务版本控制关注点 190 第三部分 附录 附录A 面向服务原则参考 194 附录B REST约束条件参考 199 附录C SOA设计模式参考 203 附录D 注释版SOA声明 220 |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作者对 SOA 和微服务概念的理解相当透彻。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关于微服务的书籍,往往侧重于某个框架或者某个具体的实现方式,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架构思想和设计原则。这本书则不同,它从更宏观的层面,深入分析了 SOA 和微服务的设计思路、演进历程以及它们在不同企业应用场景中的落地实践。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服务拆分策略”和“服务契约设计”的部分,作者结合了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业务领域、数据边界等因素来合理地划分服务,以及如何设计清晰、稳定、可演进的服务接口。这对于我们团队在进行系统设计和接口规范制定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分布式系统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架构本质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微服务技术一直有些畏难情绪,总觉得它过于复杂,实现起来门槛很高。但自从我读了这本《SOA架构:服务和微服务分析及设计》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信心大增。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友好,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微服务,以及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而不是上来就抛出一堆技术术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迁移”的章节,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路线图,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逐步地将一个庞大的单体应用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微服务,并且在迁移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数据一致性、接口兼容性等问题。此外,书中关于“服务间的通信机制”的讲解也十分细致,RESTful API、消息队列、gRPC等等,作者都给出了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和优缺点对比,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通信方式。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微服务技术的大门,让我觉得这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怕,而且充满了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深蓝色背景配上银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又沉稳的感觉。我之前对SOA和微服务都有所耳闻,但总觉得概念有些模糊,而且网上零散的信息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书名直接点明了“分析及设计”,这正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拿到手后,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一看就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书籍。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开篇就用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概念具象化,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代码示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尤其是在讲到服务拆分和接口设计的时候,作者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步骤和考量因素,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服务设计需要考虑哪些方面,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陷阱。整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具体的分析方法,再到设计模式的应用,层层递进,让我能够一步步构建起对SOA和微服务体系的认知。即使是一些我之前接触过的概念,通过这本书的阐述,我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技术架构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经历了从单体应用到 SOA,再到如今的微服务架构的演进过程。市面上关于微服务的书籍层出不穷,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层面,或者只关注某些单一的技术点。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对 SOA 和微服务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与设计。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 SOA 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原则,更重要的是,他对微服务架构的优势、挑战以及落地策略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服务自治”和“领域驱动设计”的论述,这两种思想对于构建高内聚、低耦合的微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书中还提到了如何进行服务治理、监控、熔断、降级等一系列运维方面的内容,这对于保证微服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非常关键。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更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架构设计的底层逻辑和权衡取舍,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更科学、更健壮的系统设计思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技术书籍了。我之前在工作中也接触过一些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但总感觉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拿到这本《SOA架构:服务和微服务分析及设计》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醍醐灌顶”。作者在梳理SOA和微服务的概念时,非常注重其演进的脉络和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定义。他通过对企业实际业务场景的深入剖析,阐述了为什么SOA会应运而生,以及微服务作为SOA的下一代,又解决了哪些SOA早期阶段存在的问题。这种从“为什么”到“是什么”再到“怎么做”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整个技术体系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服务边界划分的那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划分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这种正在思考如何进行系统重构的开发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此外,书中关于API网关、服务注册与发现、分布式事务等关键技术点的讲解也十分到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项目中落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