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6998724 |
| 圖書定價: | 79元 |
| 圖書作者: | (加)托馬斯·埃爾(Thomas Erl)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1/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1582618 |
| 開本: | 16開 |
| 頁數: | 0 |
| 版次: | 1-1 |
| 目錄 |
譯者序 緻謝 第1章 概述 1 1.1 本書中如何使用模式 2 1.2 涵蓋第1版主題的係列書籍 2 1.3 本書的組織形式 3 1.4 原則、約束條件和設計模式 4 1.5 附加信息 5 第2章 案例研究背景知識 7 2.1 如何應用案例研究 7 2.2 案例研究背景1:Transit Line Systems, Inc. 7 2.3 案例研究背景2:Midwest University Association 7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第3章 理解麵嚮服務 10 3.1 麵嚮服務簡介 10 3.1.1 業務自動化中的服務 11 3.1.2 服務是能力的集閤 12 3.1.3 麵嚮服務是一種設計範式 13 3.1.4 麵嚮服務的設計原則 15 3.2 麵嚮服務所解決的問題 16 3.2.1 竪井式應用架構 16 3.2.2 大量的浪費 18 3.2.3 缺乏效率 18 3.2.4 企業膨脹 19 3.2.5 産生復雜的基礎設施和錯綜復雜的企業架構 19 3.2.6 係統間集成成為永恒的挑戰 20 3.2.7 麵嚮服務的需求 20 3.2.8 增加大量可復用解決方案邏輯 21 3.2.9 削減應用個性化業務邏輯 21 3.2.10 削減業務邏輯的總量 22 3.2.11 本徵互操作性 22 3.3 麵嚮服務對企業的影響 23 3.3.1 麵嚮服務和“應用”的概念 23 3.3.2 麵嚮服務和“集成”的概念 24 3.3.3 服務組閤 25 3.4 麵嚮服務計算的目的和優勢 26 3.4.1 增強本徵互操作性 27 3.4.2 增強聯閤 28 3.4.3 增加供應商多元化選擇 29 3.4.4 同步提升業務與技術領域 30 3.4.5 提高投資迴報率 31 3.4.6 提高組織的業務敏捷性 32 3.4.7 減少IT成本 34 3.5 麵嚮服務的4個支撐點 34 3.5.1 團隊閤作 36 3.5.2 教育 36 3.5.3 紀律 36 3.5.4 平衡範圍 37 第4章 理解麵嚮服務架構 39 4.1 SOA的4個特性 40 4.1.1 業務驅動 40 4.1.2 供應商中立 41 4.1.3 企業中心化 42 4.1.4 組閤中心化 44 4.1.5 設計優先級 45 4.2 SOA的4種常見類型 46 4.2.1 服務架構 47 4.2.2 服務組閤架構 50 4.2.3 服務目錄架構 55 4.2.4 麵嚮服務的企業架構 58 4.3 麵嚮服務和SOA的最終結果 58 4.4 SOA項目和生命周期 60 4.4.1 方法論和項目交付的策略 62 4.4.2 SOA項目階段 62 4.4.3 SOA項目采用的計劃 65 4.4.4 服務目錄分析 65 4.4.5 麵嚮服務分析 (服務建模) 66 4.4.6 麵嚮服務設計(服務契約) 68 4.4.7 服務邏輯設計 69 4.4.8 服務開發 69 4.4.9 服務測試 69 4.4.10 服務部署和維護 71 4.4.11 服務使用和監控 71 4.4.12 服務發現 72 4.4.13 服務版本控製和退役 72 4.4.14 項目階段和組織角色 72 第5章 理解服務與微服務的層次 74 5.1 服務層次簡介 74 5.1.1 服務模型和服務層次 74 5.1.2 服務和候選服務能力 76 5.2 分解業務問題 76 5.2.1 功能分解 76 5.2.2 服務封裝 76 5.2.3 不可知上下文 76 5.2.4 不可知能力 79 5.2.5 功能抽象 79 5.2.6 實體抽象 80 5.2.7 非不可知上下文 80 5.2.8 微任務抽象和微服務 81 5.2.9 流程抽象和任務服務 81 5.3 構建麵嚮服務的解決方案 84 5.3.1 麵嚮服務和服務組閤 84 5.3.2 能力組閤和能力再組閤 84 5.3.3 邏輯集中與服務規範化 90 第二部分 麵嚮服務的分析與設計 第6章 Web服務及微服務的分析與建模 94 6.1 Web服務建模過程 94 6.1.1 步驟1:分解業務流程(使之成為細粒度操作) 95 6.1.2 步驟2:過濾不適操作 98 6.1.3 步驟3:定義候選實體服務 99 6.1.4 步驟4:識彆特定流程邏輯 101 6.1.5 步驟5:應用麵嚮服務 102 6.1.6 步驟6:識彆候選服務組閤 102 6.1.7 步驟7:分析處理需求 103 6.1.8 步驟8:定義候選公共服務 104 6.1.9 步驟9:定義候選微服務 105 6.1.10 步驟10:應用麵嚮服務 106 6.1.11 步驟11:修訂候選服務組閤 106 6.1.12 步驟12:修訂候選能力分組 106 第7章 REST服務及微服務的分析與建模 107 7.1 REST服務建模過程 107 7.1.1 步驟1:分解業務流程(使之成為細粒度操作) 109 7.1.2 步驟2:濾掉不適操作 109 7.1.3 步驟3:定義候選實體服務 110 7.1.4 步驟4:識彆特定流程邏輯 112 7.1.5 步驟5:識彆資源 113 7.1.6 步驟6:將服務能力與資源和方法相關聯 114 7.1.7 步驟7:應用麵嚮服務 116 7.1.8 步驟8:識彆候選服務組閤 117 7.1.9 步驟9:分析處理需求 118 7.1.10 步驟10:定義候選公共服務(並且關聯資源和方法) 119 7.1.11 步驟11:定義候選微服務(並且關聯資源和方法) 121 7.1.12 步驟12:應用麵嚮服務 121 7.1.13 步驟13:修訂候選服務組閤 121 7.1.14 步驟14:修改資源定義和候選能力分組 122 7.2 附加因素 123 7.2.1 統一契約建模和REST服務目錄建模 123 7.2.2 REST約束條件和統一契約建模 125 7.2.3 REST服務能力粒度 125 7.2.4 資源與實體 126 第8章 Web服務的服務API與契約設計 128 8.1 服務模型設計關注點 129 8.1.1 實體服務設計 129 8.1.2 公共服務設計 130 8.1.3 微服務設計 131 8.1.4 任務服務設計 131 8.2 Web服務設計指南 140 8.2.1 應用命名標準 140 8.2.2 應用閤適的服務契約API粒度 141 8.2.3 將Web服務的操作設計成原生可擴展的 143 8.2.4 考慮采用模塊化WSDL文檔 143 8.2.5 慎用命名空間 144 8.2.6 使用SOAP文檔和Literal屬性值 145 第9章 REST服務及微服務的服務API與契約設計 147 9.1 服務模型設計關注點 147 9.1.1 實體服務設計 148 9.1.2 公共服務設計 148 9.1.3 微服務設計 149 9.1.4 任務服務設計 150 9.2 REST服務設計指南 155 9.2.1 統一服務契約設計關注點 155 9.2.2 設計和標準化方法 155 9.2.3 設計和標準化HTTP報頭 157 9.2.4 設計和標準化HTTP響應碼 158 9.2.5 自定義響應碼 160 9.2.6 設計媒介類型 162 9.2.7 設計媒介類型模式 163 9.2.8 復雜方法設計 164 9.2.9 無狀態復雜方法 166 9.2.10 狀態復雜方法 171 第10章 Web服務及REST服務的服務API與契約版本控製 176 10.1 版本控製的基本要素 176 10.1.1 Web服務版本控製 176 10.1.2 REST服務版本控製 177 10.1.3 粒度的精細與粗糙限製 177 10.2 版本控製和兼容性 178 10.2.1 後嚮兼容 178 10.2.2 前嚮兼容 180 10.2.3 兼容性變更 182 10.2.4 非兼容性變更 183 10.3 REST 服務兼容性關注點 184 10.4 版本標識符 186 10.5 版本控製策略 188 10.5.1 嚴格策略(新變更,新契約) 188 10.5.2 彈性策略(後嚮兼容) 189 10.5.3 鬆散策略(反嚮和前嚮兼容) 189 10.5.4 策略總結 190 10.6 REST服務版本控製關注點 190 第三部分 附錄 附錄A 麵嚮服務原則參考 194 附錄B REST約束條件參考 199 附錄C SOA設計模式參考 203 附錄D 注釋版SOA聲明 220 |
說實話,我之前對微服務技術一直有些畏難情緒,總覺得它過於復雜,實現起來門檻很高。但自從我讀瞭這本《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這個領域有瞭全新的認識,而且信心大增。這本書的講解方式非常友好,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來解釋“為什麼”需要微服務,以及它能夠解決哪些實際問題,而不是上來就拋齣一堆技術術語。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單體應用到微服務遷移”的章節,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路綫圖,幫助我們理解如何逐步地將一個龐大的單體應用拆分成一個個獨立的微服務,並且在遷移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數據一緻性、接口兼容性等問題。此外,書中關於“服務間的通信機製”的講解也十分細緻,RESTful API、消息隊列、gRPC等等,作者都給齣瞭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分析和優缺點對比,這讓我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最閤適的通信方式。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微服務技術的大門,讓我覺得這一切並沒有那麼可怕,而且充滿瞭可能性。
評分我是一名資深的技術架構師,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我經曆瞭從單體應用到 SOA,再到如今的微服務架構的演進過程。市麵上關於微服務的書籍層齣不窮,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層麵,或者隻關注某些單一的技術點。而這本書,則以一種更加宏觀和深入的視角,對 SOA 和微服務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分析與設計。作者不僅詳細闡述瞭 SOA 的核心理念和設計原則,更重要的是,他對微服務架構的優勢、挑戰以及落地策略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服務自治”和“領域驅動設計”的論述,這兩種思想對於構建高內聚、低耦閤的微服務體係至關重要。書中還提到瞭如何進行服務治理、監控、熔斷、降級等一係列運維方麵的內容,這對於保證微服務係統的穩定性和可用性非常關鍵。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傳授技術知識,更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架構設計的底層邏輯和權衡取捨,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套更科學、更健壯的係統設計思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深藍色背景配上銀色字體,給人一種專業又沉穩的感覺。我之前對SOA和微服務都有所耳聞,但總覺得概念有些模糊,而且網上零散的信息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次偶然看到瞭這本書,書名直接點明瞭“分析及設計”,這正是我想要深入瞭解的。拿到手後,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裏很有分量,一看就是一本經過精心打磨的書籍。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開篇就用瞭一個生動的案例,將復雜的概念具象化,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特彆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循序漸進,通過大量的圖示和代碼示例,將抽象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尤其是在講到服務拆分和接口設計的時候,作者給齣瞭非常詳細的步驟和考量因素,讓我明白瞭一個好的服務設計需要考慮哪些方麵,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陷阱。整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從基礎概念的引入,到具體的分析方法,再到設計模式的應用,層層遞進,讓我能夠一步步構建起對SOA和微服務體係的認知。即使是一些我之前接觸過的概念,通過這本書的闡述,我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像是打通瞭任督二脈一樣。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作者對 SOA 和微服務概念的理解相當透徹。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發現市麵上很多關於微服務的書籍,往往側重於某個框架或者某個具體的實現方式,而忽略瞭其背後的架構思想和設計原則。這本書則不同,它從更宏觀的層麵,深入分析瞭 SOA 和微服務的設計思路、演進曆程以及它們在不同企業應用場景中的落地實踐。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服務拆分策略”和“服務契約設計”的部分,作者結閤瞭大量的圖示和案例,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業務領域、數據邊界等因素來閤理地劃分服務,以及如何設計清晰、穩定、可演進的服務接口。這對於我們團隊在進行係統設計和接口規範製定時,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此外,書中關於“分布式係統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架構本質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最好的一本技術書籍瞭。我之前在工作中也接觸過一些分布式係統的設計,但總感覺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缺乏係統的理論指導。拿到這本《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醍醐灌頂”。作者在梳理SOA和微服務的概念時,非常注重其演進的脈絡和根本原因,而不是簡單地羅列定義。他通過對企業實際業務場景的深入剖析,闡述瞭為什麼SOA會應運而生,以及微服務作為SOA的下一代,又解決瞭哪些SOA早期階段存在的問題。這種從“為什麼”到“是什麼”再到“怎麼做”的講解方式,讓我對整個技術體係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服務邊界劃分的那一部分,作者提齣瞭幾種不同的劃分原則,並結閤實際案例進行瞭詳細的對比分析,這對於我這種正在思考如何進行係統重構的開發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此外,書中關於API網關、服務注冊與發現、分布式事務等關鍵技術點的講解也十分到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讓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項目中落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