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品人录》,项羽刘邦、曹操刘备诸葛亮、武则天长孙无忌、海瑞、康熙雍正年羹尧……以五个历史人物为切入点,有据有料地告诉你,关于他们的英雄故事、政治角力、宫斗大戏。 作者对史实与考据信手拈来,用宏观的眼光看待个人与历史环境的相互作用。写作笔调轻松有趣,文本充满故事性。 编辑推荐 ☆项羽zui终还是打败了,他败在刘邦手里。但此前项羽战无不胜,而刘邦一直不顺。 ☆曹操爱开玩笑,至少,是个英雄。文学成就无可争议。然而曹操何以成为曹操? ☆武则天,让人痴迷又让人敬畏。一生就是一出曲折偾张的大戏。不知道当她看到自己亲手提拔的文官和将领,带着自己的儿子,砍下她那两个男宠美如莲花的脑袋时,会想到什么? ☆康熙传位雍正,是正统还是政治手段?父子兄弟之间,要用多少心思力气才能各自保全? 《品人录》充满英雄故事、政治角力,甚至宫斗大戏。精彩好读,但写作态度是严肃的。人物的个人品质,并不能单纯以“好坏”进行区分;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也并不能归结为个人原因。 |
| ||||
|
| ||||
|
| ||||
暂无
|
| ||||
项羽 贵族与流氓/001 项羽的毛病/016 韩信的错误/029 刘邦的长处/041 项羽之死/052
曹操 做能臣,还是做奸雄/057 天才与蠢才/069 宽容与报复/078 几桩谋杀案/087 无情未必真豪杰/100 可爱的奸雄/106
武则天 这个女人不寻常/117 大尾巴羊/129 血染的皇冠/141 左右开弓/153 进退两难/162
海瑞 屡被罢官的官/176 不合时宜的人/188 无法医治之国/200 难以成功的事/217
雍正 如此父子/228 如此兄弟/244 如此君臣/256 如此朋友/268 如此皇帝/283 如此帝国/296 谁是赢家/309
文化与人/320 关于“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的正解/335 |
| ||||
雍正确实有心病。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帝位多少有些来历不明。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雄主康熙大帝病逝于畅春园。他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也留下一个严峻的问题:谁来继承?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生前没有明说,只是对大臣们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对此,朝臣们多有猜测,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这个“坚固可托”的人,竟会是四阿哥雍亲王胤禛。 可以继承皇位的人原本很多。 按照多子多福的观念,康熙福气不小。他前前后后一共生了三十五个儿子。除掉早夭不叙齿(排行)的十一个,中途夭折的四个,也还有二十个。其中,zui年长的允禔(音“支”,意思是安、福、喜),康熙十一年生,五十一岁;zui小的允祕(即秘,意思是神秘、深奥),康熙五十五年生,七岁。到康熙晚年,除二阿哥允礽(音“仍”,意思是福)是太子外,还有亲王三人:诚亲王三阿哥允祉(音“止”,意思是福、喜、赐福)、雍亲王四阿哥胤禛(音“真”,意思是以至真至诚感神而获福佑)、恒亲王五阿哥允祺(音“其”,意思是吉祥、安详)。郡王三人:直郡王大阿哥允禔、淳郡王七阿哥允祐(音“佑”,意思是神灵保佑)、敦郡王十阿哥允?(音“俄”,意思是祭祀)。另外,八阿哥允禩(同“祀”)虽然是贝勒,但能力强,威望高,朝廷中拥护他的人多;十四阿哥允(音“题”,意思是福)虽然是贝子,但在外带兵打仗,有“大将军王”的头衔,威风也不小。这些人,都有资格承继大统,胤禛并不当然地就是下任皇帝。 当然的下任皇帝原本是允礽。允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也是康熙皇帝唯d一的嫡子。皇后生下允礽就命丧黄泉,允礽则在出生的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就按照汉族王朝的传统礼法被立为太子,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第d一次被废,整整当了三十三年太子。时间这么长,当然要出问题。一是他的性格变得乖张、残忍、贪婪、刚愎、骄奢淫逸,暴戾不仁;二是他对没完没了地当太子,已明显地表现出不耐烦,而且对康熙形成了威胁。康熙说:“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四十七年[1](公元1708年)夏,康熙出巡塞外,发现允礽竟每晚都在自己的帐篷外转悠,窥视父皇的动静。康熙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其锁拿,并宣布废掉了这个太子。 太子被废,储位空缺,多少有点资格的皇子都红了眼睛。其中,zui迫不及待也跳得zuid高的是大阿哥允禔。他认为,既然嫡子被废,当然该立长子。所以,他恨不能置废太子于死地。允礽被废,康熙派他看守,他便把允礽看得死死的。允礽说:“父皇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须代我奏明。”允禔却断然拒绝,说:父皇有旨,你的话都不必上奏啦!这样完全不顾兄弟情分,就连一贯反对太子的九阿哥允禟(音“唐”,意思是福佑)都看不下去,胤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你不奏,我奏!事关重大,不能见死不救!允禔这才只好代奏。但他在弟兄们的眼里,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小人。 小人总是弄不清自己的斤两。康熙根本看不上他,[2]他却误以为康熙不杀允礽是下不了手,竟然跑到康熙那里去请命,说:父皇如果有所不便,儿臣愿意代劳。这样露骨的表演,让康熙既愤怒又鄙夷。既恨他骨肉相残,全无仁爱之心;又笑他自作聪明,居然以小人之心度君王之腹。正好,这时又一件阴谋被揭发:允禔为了搞垮太子,竟然买通一个名叫巴汉格隆的蒙古喇嘛施行巫术,妄图咒死太子,难怪太子行为乖张了。于是,康熙下令将允禔革爵,严行圈禁,并称他为“乱臣贼子”,说他为“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因为诅咒兄弟,是不悌;妄图让父皇背上杀子罪名,是不孝;祸乱国法,是不忠;残及骨肉,是不仁。允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子没当上,反倒成了囚徒。 康熙迫不及待地废黜太子,除势在必行外,多少也有杀一儆百的意思在内。没想到鸡杀了,猴子却跳得更高。允礽自己固然贼心不死,其他皇子的野心更是大大地膨胀。这就让康熙大伤脑筋。康熙原本是很为自己的儿子们骄傲的。他看不起明朝的皇子,认为他们只会养尊处优,什么本事也没有,简直蠢得像猪,难怪明朝覆灭。因此,他一反明朝不准皇子预政的规定,放手让成年皇子参预朝政,处理政务,甚至带兵打仗。结果康熙的儿子,一个个都出落得精明能干,一表人才,即便不能统率全局,至少也能独当一面。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康熙只想到皇子们有才干有历练,可保大清王朝江山永固,却没想到,有能力的人也多半有野心,大家都有能力也就都不相让。看来,儿子太少、太蠢固然不行,如果又多又能干也是麻烦。真如先贤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于是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的断然措施。先是发出警告:“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而且,很可能还短期囚禁了几个有谋储嫌疑或有继统资格的年长皇子: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则早被圈禁。后来,又将废太子复立,以为平息诸子争位的手段。然而这些全都不管用。废太子一点也没接受教训,不但毫无悔改之心,反倒变本加厉,更加暴戾无道,穷奢极欲,终于在复立三年后再次被废。诸皇子也毫无收敛,反倒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来,如允禟、允?、允等人,都一个个浮出水面。他们或单枪匹马,或结为团伙,或制造舆论,或刺探机密,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总之都在窥测方向,以求一逞。其中,zui为众所瞩目的,便是八阿哥允禩。 允禩的斗争策略是收买人心。
|
雍正皇帝在《品人录》中的形象,颠覆了我对这位“勤政”皇帝的刻板印象。易中天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雍正勤政”这个标签上,而是深入剖析了雍正皇帝严酷统治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动机和深刻的时代背景。他对于改革的决心,对于吏治的整顿,以及他处理各种政治斗争时的果断和冷酷,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对“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政策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雍正皇帝为了巩固清朝统治,为了国家长远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也看到了这些改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阵痛。易中天老师并没有回避雍正皇帝的争议性,比如他对皇权的极致追求,以及一些严厉的手段,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视野下进行审视。读到他描写雍正皇帝夜晚批阅奏折的场景,那种孤寂和责任感扑面而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完美,但绝对勤勉、有为的君王。
评分海瑞这个名字,在《品人录》中被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易中天先生并没有把海瑞简单地描绘成一个“清官”,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官员,如何在那个腐败不堪的时代,依然坚持自己的良知和原则。书中的细节,比如海瑞不畏权贵,敢于上疏直谏,以及他简朴的生活作风,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士”的精神。易中天先生并没有夸大海瑞的作用,而是客观地展现了他的局限性,他一个人的力量,在强大的官僚体系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然而,正是这种渺小,才更显他的可贵。他就像一盏微弱的灯火,在黑暗中点亮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读到他关于海瑞的叙述,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敬佩,更是一种对理想主义的思考,以及对当下社会的一些启示。易中天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将海瑞这个人物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来,让他的精神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
评分《品人录》里关于武则天的部分,让我领略到了女性力量的极致。易中天先生笔下的武则天,不再是后宫争斗的工具,而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她如何从一个才人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过程中所经历的智慧、隐忍、果断,以及她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非议,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她处理朝政的细节印象深刻,她对人才的重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以及她晚年面临的权力交接问题,都展现了她超凡的政治手腕。书中对她与历代帝王的不同之处的比较,更是让我看到了她突破时代局限的勇气和决心。读完这部分,我不仅对武则天肃然起敬,也对女性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她不是简单的“妖后”,而是一位真正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伟大女性。易中天先生的文字,将她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睥睨天下的气度和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读完《品人录》中关于项羽的部分,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易中天先生笔下的项羽,不再是那个刻板的“霸王”,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复杂情感的悲剧英雄。开篇就描绘了项羽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的卑微姿态,内心是怎样的波澜壮阔。他不是不懂得权谋,而是骨子里带着一种无法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骄傲和耿直。那种“四面楚歌”的绝望,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在易中天老师的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乌江边,项羽看着滚滚江水,心中回荡着战友的呼喊,回忆着曾经的辉煌,最终选择以死明志的场景。他的失败,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失利,不如说是他性格中注定的悲剧。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超越了简单的叙述,触及了人性的深度,让我对这位西楚霸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易中天先生的学识和文笔赞叹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无数的细节和人性的挣扎,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和思考。
评分对《品人录》中曹操的解读,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一直觉得曹操是奸雄,是乱世枭雄,是那个阴险狡诈的代表。然而,易中天老师通过对曹操生平事迹的细致梳理,尤其是对他政治手腕、军事谋略以及文学才华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曹操。他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智慧,又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忧患意识;他既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万丈,又能“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决绝。易中天老师并没有回避曹操的争议之处,反而将其放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读到他描写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失意,以及晚年对儿子们的担忧,我看到了一个并非无坚不摧的灵魂。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过于简单化和标签化了?曹操,这位被无数人诟病的人物,身上依然闪耀着那个时代的光芒,也承载着那个时代无法言说的痛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