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 ||
| 定价 | 160.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1月 | |
| 开本 | B5 | |
| 作者 |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 | |
| 装帧 | 圆脊精装 | |
| 页数 | 492 | |
| 字数 | 622 | |
| ISBN编码 | 9787030552952 | |
本书是1983年出版的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年)的增补修订本。书中主要参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历年来推荐的命名原则文件,并结合中文构词的习惯,修订了有机化合物中文系统命名的原则,增补了多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命名的内容,尤其对主要天然产物命名一章作了较多的扩展。全书突出用例解说明命名规则,并采用中英文对照命名,以利于理解和国际交流。
前言  
第1章 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概要 1  
1.1 构词基本形式 1  
1.2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连缀字和前、后缀字 1  
1.2.1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连缀字 1  
1.2.1.1 化 1  
1.2.1.2 代(替) 2  
1.2.1.3 杂 3  
1.2.1.4 合 4  
1.2.1.5 并 4  
1.2.1.6 缩 4  
1.2.2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前缀字 4  
1.2.2.1 联 5  
1.2.2.2 聚 5  
1.2.2.3 脱(去、失、降) 6  
1.2.2.4 增(高、加、扩、升) 7  
1.2.2.5 环 7  
1.2.2.6 断(开) 7  
1.2.2.7 迁(移)、逆 8  
1.2.2.8 正、异、新、仲、叔 9  
1.2.2.9 顺、反、(对)映 9  
1.2.2.10 邻、间、对、迫 9  
1.2.3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词根中的后缀字 9  
1.2.3.1 基 10  
1.2.3.2 叉基和亚基 10  
1.2.3.3 爪基、基亚基和次基 11  
1.2.3.4 自由基 12  
1.2.3.5 根 13  
1.3 化合物命名用数字和符号 13  
1.3.1 阿拉伯数字 13  
1.3.2 中文数字、天干和其他量词、顺序字 14  
1.3.2.1 中文数字 14  
1.3.2.2 单、双和大写中文数字 14  
1.3.2.3 天干 14  
1.3.2.4 伯、仲、叔、季 15  
1.3.3 斜体拉丁字母和字节 15  
1.3.3.1 小写斜体拉丁字母 15  
1.3.3.2 大写斜体元素符号 15  
1.3.3.3 其他斜体字母和字节 16  
1.3.4 希腊字母 16  
1.3.5 标点符号 17  
1.3.5.1 逗号 17  
1.3.5.2 句号(小圆点) 17  
1.3.5.3 冒号与分号 18  
1.3.5.4 连接号 18  
1.3.5.5 括号 18  
1.3.6 撇号 21  
1.4 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中的基本术语 21  
1.4.1 母体结构 21  
1.4.1.1 母体氢化物 21  
1.4.1.2 官能性母体 21  
1.4.2 基团 22  
1.4.2.1 取代原子或取代基团 22  
1.4.2.2 特性基团 22  
1.4.2.3 主体基团 22  
1.4.3 有机化合物名称类术语 22  
1.4.3.1 俗名 22  
1.4.3.2 半系统命名名或半俗名 23  
1.4.3.3 IUPAC系统命名名 23  
1.4.3.4 其他系统命名名 26  
1.4.4 本建议中使用的一些其他术语 26  
1.4.4.1 高位 26  
1.4.4.2 *低(小)位次组 27  
1.4.4.3 成键数 27  
第2章 有机化合物命名通则 28  
2.1 成键数 28  
2.2 命名操作方法 29  
2.2.1 取代操作法 29  
2.2.2 置换操作法 30  
2.2.2.1 使用连缀字“杂” 30  
2.2.2.2 使用连缀字“代”(“替”) 31  
2.2.3 加合操作法 31  
2.2.3.1 使用连缀字或连字符 31  
2.2.3.2 使用前缀字 32  
2.2.3.3 使用后缀字 33  
2.2.3.4 不用连缀字直接加合 33  
2.2.4 缀合操作法 34  
2.2.4.1 不用连缀字直接缀合 34  
2.2.4.2 使用前缀字“联” 35  
2.2.5 减脱操作法 35  
2.2.5.1 使用前缀字“脱(去,失,降)” 35  
2.2.5.2 改变后缀 37  
2.2.6 环开闭操作法 39  
2.2.6.1 使用前缀字“环” 39  
2.2.6.2 使用前缀字“断(开)” 39  
2.2.7 重排操作法 39  
2.2.7.1 使用前缀字“迁” 39  
2.2.7.2 使用前缀字“逆” 40  
2.2.8 复合操作法 40  
2.2.8.1 涉及二或多价取代基组合体的命名 40  
2.2.8.2 具对称二或多价取代基时的命名 41  
2.2.8.3 同一结构单元组合体衍生物的命名 41  
2.2.9 并合操作法 42  
2.3 额外氢(指示氢)的标明 42  
第3章 母体氢化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取代基 44  
3.1 有机化合物中的基元氢化物 44  
3.2 无环多核氢化物 45  
3.2.1 无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无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无取代的含*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2.1 无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无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无取代的含*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2.1 无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无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无取代的含*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5.3.4 拼合体进一步并合时的位次标识 76  
3.5.3.5 并合位置标识的省略 77  
3.5.3.6 并环组分中杂原子位次的标识 77  
3.5.3.7 并环命名中相同拼合体的处理 78  
3.5.4 编号 78  
3.5.4.1 并环系的画法 78  
3.5.4.2 并环系图形的排列取向 79  
3.5.4.3 并环周边原子编号 81  
3.5.4.4 并环内部原子编号 82  
3.5.5 带桥的并环体系 83  
3.5.5.1 带桥的并环体系中基本并环和桥的选择 83  
3.5.5.2 带桥并环体系中桥的命名 85  
3.5.5.3 带桥并环体系的命名 88  
3.5.5.4 带桥并环体系中桥原子的编号 89  
3.6 桥环母体氢化物 90  
3.6.1 定义和术语 90  
3.6.2 双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 91  
3.6.2.1 命名 91  
3.6.2.2 位次编号 92  
3.6.3 多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 92  
3.6.3.1 多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命名的进一步规则 93  
3.6.3.2 多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命名中二级桥的编号 95  
3.6.4 被修饰桥环环系(杂环、不饱和环、有立体构型的环等)的命名 96  
3.6.4.1 杂原子置换后的编号 96  
3.6.4.2 带主体官能团后的编号 97  
3.6.4.3 带重键时的编号 97  
3.6.4.4 带取代基时的编号 98  
3.7 螺环母体氢化物 98  
3.7.1 单环组成的螺环母体氢化物 99  
3.7.1.1 两个单环组成的单螺母体氢化物 99  
3.7.1.2 单环组成的未分叉多螺母体氢化物 99  
3.7.1.3 单环组成的分叉多螺母体氢化物 101  
3.7.1.4 三个单环和一个螺原子所组成的环系(如六价螺原子) 102  
3.7.1.5 单环组成螺环体系中存在杂原子、特性基团(官能团)、取代基时的编号规则 103  
3.7.2 含多环体系螺环母体氢化物 105  
3.7.2.1 含有两个相同多环组分的单螺化合物 105  
3.7.2.2 含有不同组分环且至少一个多环的单螺化合物 108  
3.7.2.3 含有至少两个不同组分且至少一个为多环的不分叉多螺化合物 109  
3.7.2.4 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多环组分环螺联至同一组分上的分叉多螺化合物 110  
3.7.2.5 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多环组分环螺联至非同一组分上的分叉多螺化合物 112  
3.8 联环母体氢化物 112  
3.8.1 相同环系的联环母体氢化物 112  
3.8.1.1 两个相同环系的联环母体氢化物 112  
3.8.1.2 三或三个以上相同环系不分叉的联环母体氢化物 113  
3.8.2 不同环系的联环母体氢化物 114  
3.9 蕃母体氢化物 115  
3.9.1 定义和术语 115  
3.9.2 蕃母体命名的组成 117  
3.9.2.1 蕃的简化骨架名 117  
3.9.2.2 蕃的扩展前缀 118  
3.9.2.3 超原子位次和扩展体接合位置位次 119  
3.9.2.4 蕃母体氢化物的编号 121  
3.9.3 蕃命名中杂原子置换,额外氢,氢化程度和官能性母体的命名法 121  
3.9.3.1 含杂原子的蕃母体氢化物置换命名法 121  
3.9.3.2 蕃母体氢化物中额外氢,氢化程度以及词尾烯炔的命名方法 123  
3.9.3.3 蕃官能性母体的命名法 124  
3.10 天然产物母体氢化物 125  
3.11 由母体氢化物衍生的取代基命名 126  
附表3-1 并环法命名用基本碳环 129  
附表3-2 并环法命名用基本杂环 134  
第4 章 特性基团[官能(基)团] 141  
4.1 不饱和基团 141  
4.1.1 命名含重键结构的后缀 141  
4.1.2 命名中加氢的前缀 142  
4.1.3 命名中脱氢的前缀 143  
4.1.4 饱和/去饱和后母体氢化物衍生的取代基命名 144  
4.2 特性基团的命名 144  
4.2.1 命名时的前缀和后缀 144  
4.2.1.1 特性基团 144  
4.2.1.2 离子和自由基中心 146  
4.2.2 官能团的修饰基团 146  
4.3 官能性母体化合物和衍生的取代基 147  
4.4 官能团置换 148  
第5章 命名实施导引 151  
5.1 命名实施基本规程 151  
5.2 命名时用作后缀的特性基团(主体基团)的确定 153  
5.3 命名时用作词根的母体氢化物的确定 154  
5.3.1 无环化合物中母体氢化物(主链)的确定 154  
5.3.2 环系化合物中命名时用作词根母体氢化物(主环系)的确定 158  
5.3.3 环-链化合物中命名时用作词根母体氢化物的确定 159  
5.4 命名化合物中原子和基团位次的编号 160  
5.4.1 化合物命名中位次编号插入的位置 160  
5.4.2 化合物母体结构的编号 160  
5.4.3 化合物母体结构上取代基的编号 164  
5.5 命名化合物中前缀排列顺序 165  
5.5.1 不可分开前缀的排列顺序 165  
5.5.2 可分开前缀的排列顺序 166  
5.5.3 立体词头的排列顺序 169  
第6章 各类化合物的命名 170  
6.1 卤素、硝基、亚硝基、偶氮、重氮、叠氮化合物 170  
6.1.1 卤素化合物 170  
6.1.2 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 172  
6.1.3 偶氮、偶氮氧、重氮以及有关化合物 173  
6.1.3.1 偶氮化合物 173  
6.1.3.2 偶氮氧化合物 175  
6.1.3.3 重氮正离子化合物 176  
6.1.3.4 通用结构为R—N=N—X 的偶氮化合物 177  
6.1.3.5 重氮化合物 177  
6.1.4 叠氮化合物 177  
6.1.5 异乙氮烯 177  
6.2 胺和亚胺 178  
6.2.1 伯胺 178  
6.2.2 仲胺和叔胺 179  
6.2.3 亚胺 183  
6.2.4 羟胺 183  
6.2.5 胺氧化物 184  
6.2.6 胺盐和亚胺盐 184  
6.3 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 185  
6.3.1 羟基化合物和类似物 185  
6.3.1.1 醇和酚 185  
6.3.1.2 醇和酚的硫、硒、碲类似物 189  
6.3.2 由醇、酚及其类似物衍生而来的取代基前缀 189  
6.3.3 由醇、酚及其类似物衍生而来的盐 191  
6.3.4 醚和硫属类似物 191  
6.3.4.1 取代法 191  
6.3.4.2 官能团类别法 192  
6.3.4.3 置换命名法 192  
6.3.4.4 环醚 193  
6.3.5 氢过氧化物和过氧化物 194  
6.3.6 氢多硫化物和多硫化物 194  
6.3.7 亚砜、砜和它们的类似物 196  
6.4 醛、酮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 197  
6.4.1 醛,硫醛及其类似物 197  
6.4.2 酮,硫酮及其类似物 199  
6.4.2.1 酮 199  
6.4.2.2 酮类硫属类似物 201  
6.4.3 烯酮 202  
6.4.4 缩醛、半缩醛、酰基缩醛及其类似物 202  
6.4.4.1 缩醛 202  
6.4.4.2 半缩醛 204  
6.4.4.3 酰基缩醛 205  
6.4.5 偶姻 205  
6.4.6 羰基化合物的氮衍生物 205  
6.4.6.1 肟 205  
6.4.6.2 腙 206  
6.4.6.3 双腙 207  
6.4.6.4 羰基化合物的其他氮衍生物 208  
6.5 酸和相关的特性基团 211  
6.5.1 羧酸 212  
6.5.1.1 简单(未取代)的链状一元酸、二元酸 212  
6.5.1.2 取代羧酸 217  
6.5.1.3 羧酸基团的修改 219  
6.5.2 含有硫属原子直接与有机基团相连的硫属酸 224  
6.5.2.1 含有硫属原子直接与有机基团相连的硫属酸的命名 224  
6.5.2.2 含有硒原子直接与有机基团相连的硒酸 226  
6.5.3 含有磷原子或砷原子直接与有机基团相连的磷氧酸或砷氧酸 227  
6.5.3.1 含有五价磷原子直接与某个有机基团相连的磷氧酸(膦酸,次膦酸)及其置换物 227  
6.5.3.2 含有五价砷原子直接与某个有机基团相连的砷氧酸(胂酸,次胂酸)及其置换衍生物 228  
6.5.4 盐和酯 228  
6.5.4.1 盐 228  
6.5.4.2 酯 229  
6.5.5 内酯、内酰胺、内亚氨酸及其类似物 232  
6.5.5.1 内酯 232  
6.5.5.2 磺内酯 233  
6.5.5.3 内酰胺和内亚氨酸 234  
6.5.5.4 磺内酰胺 234  
6.5.6 酰卤化合物 234  
6.5.7 酸酐及其类似物 237  
6.5.7.1 对称的酸酐 237  
6.5.7.2 不对称(混合)酸酐 238  
6.5.7.3 酸酐的硫属类似物 238  
6.5.8 酰胺、酰亚胺及酰肼 240  
6.5.8.1 氨的单酰基衍生物 240  
6.5.8.2 氨的对称的二酰基或三酰基衍生物 242  
6.5.8.3 二酰亚胺 243  
6.5.8.4 酰肼 244  
6.5.9 腈、异腈及其相关化合物 245  
6.5.9.1 腈 245  
6.5.9.2 与氰化物相关的化合物 247  
6.5.9.3 腈氧化物 248  
6.6 14~16 族元素有机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 248  
6.6.1 14 族元素母体氢化物 248  
6.6.1.1 14 族元素的烃类似物 248  
6.6.1.2 杂混硅母体氢化物:硅氧烷和其类似物 249  
6.6.2 15 族元素的氢化物 251  
6.6.2.1 氮氢化物的衍生物 251  
6.6.2.2 三价磷、砷、锑、铋的有机衍生物 252  
6.6.2.3 五价磷、砷、锑、铋的母体氢化物 252  
6.6.3 16 族元素的氢化物 253  
6.6.3.1 单一16 族元素的母体氢化物及其衍生的取代基 253  
6.6.3.2 混合16 族元素的母体氢化物及其衍生的取代基 253  
6.6.4 金属有机化合物 254  
6.6.4.1 锑、铋、锗、锡和铅金属有机化合物 254  
6.6.4.2 金属仅与氢和有机基团的碳相连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255  
6.6.4.3 带负离子配体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255  
6.6.4.4 与碳原子以多中心键连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256  
6.7 自由基和离子 258  
6.7.1 自由基 258  
6.7.1.1 一价自由基 258  
6.7.1.2 二价和三价自由基 259  
6.7.1.3 特性基团上的自由基中心 261  
6.7.2 正离子 263  
6.7.3 负离子 267  
6.7.4 同一个结构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中心 270  
6.7.5 自由基离子 270  
第7章 立体化学 271  
7.1 导言 271  
7.1.1 分子“手性” 271  
7.1.2 关于“旋光性” 272  
7.1.3 关于前手性和前立体异构现象 273  
7.1.4 立体异构源元素 273  
7.2 立体化学中三维结构的构型图像表达方式 276  
7.2.1 立体化学构型的结构图表达 276  
7.2.2 立体化学构型的透视图和投影图表达 277  
7.2.2.1 Fischer投影法 277  
7.2.2.2 Haworth式 277  
7.2.2.3 Newman投影法 278  
7.2.2.4 锯木架式(sawhorse formula) 278  
7.2.2.5 锯齿式 279  
7.3 手性化合物的构型表示法 279  
7.3.1 用D,L或其他俗名表示 279  
7.3.2 按CIP优先系统的构型表示法 280  
7.3.2.1 顺序规则 280  
7.3.2.2 手性中心构型的标识 284  
7.3.2.3 手性轴构型的标识 287  
7.3.2.4 手性面构型的标识 288  
7.3.2.5 相对构型的标识方法 291  
7.3.3 CIP优先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弱点 292  
7.3.4 综合应用各种系统描述化合物构型 293  
7.4 双键类异构体标识 294  
7.4.1 双取代双键构型标识 294  
7.4.2 三或四取代双键构型标识 295  
7.5 环状化合物异构体标识 296  
7.5.1 环状化合物的顺、反异构体标识 296  
7.5.2 饱和并环化合物异构体标识 298  
7.5.2.1 饱和并环化合物的cis、trans 异构体 298  
7.5.2.2 饱和多环并环化合物 298  
7.5.3 桥环化合物表达相对构型方式 299  
第8章 天然产物 301  
8.1 生物碱 303  
8.1.1 吡咯烷类 303  
8.1.2 托品烷类(莨菪碱类) 303  
8.1.3 吡咯里西啶类 304  
8.1.3.1 简单吡咯里西啶类(simple pyrrolizidines) 304  
8.1.3.2 千里光碱类(senecionins) 304  
8.1.4 吲哚里西啶类 305  
8.1.5 喹诺里西啶类 305  
8.1.5.1 简单喹诺里西啶类(simple quinolizidines) 305  
8.1.5.2 金雀花碱类(cytisines) 305  
8.1.5.3 鹰爪豆碱类(sparteines) 306  
8.1.5.4 苦豆碱类(aloperines) 306  
8.1.5.5 苦参碱类(matrines) 306  
8.1.5.6 石松碱类(lycopodines) 307  
8.1.6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307  
8.1.6.1 单苄基四氢异喹啉类(mono-benzyltetrahydroisoquinolines) 307  
8.1.6.2 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类(bisbenzyltetrahydrosisoquinolines) 308  
8.1.6.3 吗啡碱类(morphines) 310  
8.1.6.4 莲花碱类(hasubanonines) 310  
8.1.6.5 阿朴菲碱类(aporphines) 311  
8.1.6.6 原小檗碱类(protoberberines) 311  
8.1.6.7 普罗托品类(protopines) 312  
8.1.6.8 苯并菲啶类(benzophenanthridines) 312  
8.1.6.9 丽春花碱类(rhoeadines) 313  
8.1.7 苯乙基四氢异喹啉类 314  
8.1.7.1 粗榧碱类(cephalotaxines) 314  
8.1.7.2 刺桐碱类(erythrines) 315  
8.1.7.3 高刺桐碱类(homoerythratines) 315  
8.1.8 苄基苯乙胺类 316  
8.1.8.1 石蒜碱类(lycorines) 316  
8.1.8.2 石蒜伦碱类(lycorenines) 316  
8.1.8.3 文殊兰碱类(crinines) 317  
8.1.8.4 加兰他敏类(galanthamines) 317  
8.1.9 吐根碱类 317  
8.1.10 麦角生物碱 318  
8.1.11 单萜吲哚生物碱 319  
8.1.11.1 柯南因碱类(corynantheines) 319  
8.1.11.2 奥巴生碱类(vobasines) 319  
8.1.11.3 1, 16-环柯南烷类(1, 16-cyclocorynans) 320  
8.1.11.4 氧杂育亨宾碱类(oxayohimbines) 320  
8.1.11.5 育亨宾碱类(yohimbines) 321  
8.1.11.6 沙巴精碱类(sarpagines) 321  
8.1.11.7 阿枯米林碱类(akuammilines) 322  
8.1.11.8 阿马林碱类(ajmalines) 322  
8.1.11.9 阿枯米辛碱类(akuammicines) 323  
8.1.11.10 钩藤碱类(rhynchophyllines) 323  
8.1.11.11 台湾钩藤碱类(formosanines) 324  
8.1.11.12 士的宁碱类(strychnines) 324  
8.1.11.13 白坚木碱类(aspidospermines) 325  
8.1.11.14 白坚木替宁碱类(aspidofractinines) 325  
8.1.11.15 伊波南宁碱类(eburnamenines) 325  
8.1.11.16 长春胺类(vincamines) 326  
8.1.11.17 白雀胺类(quebrachamines) 326  
8.1.11.18 伊波加明碱类(ibogamines) 327  
8.1.11.19 塔卡明碱类(tacamines) 327  
8.1.11.20 土布洛生碱类(tubulosines) 328  
8.1.11.21 喜树碱类(camptothecines) 328  
8.1.11.22 奎宁碱类(cinchonines) 329  
8.1.12 倍半萜生物碱 329  
8.1.13 二萜生物碱 330  
8.1.13.1 高乌宁碱类(lappaconines) 330  
8.1.13.2 乌头碱类(aconitines) 330  
8.1.13.3 阿替生碱类(atisines) 331  
8.1.13.4 光翠雀碱类(denudatines) 332  
8.1.13.5 海替定碱类(hetidines) 332  
8.1.13.6 海替生碱类(hetisines) 333  
8.1.14 虎皮楠生物碱或三萜/降三萜生物碱 333  
8.1.15 甾体生物碱 334  
8.1.15.1 孕甾烷-胺类(pregnan-amines) 334  
8.1.15.2 锥丝胺类(conamines) 334  
8.1.15.3 藜芦碱类(veratramines) 335  
8.1.15.4 茄定碱类(solanidines) 335  
8.1.15.5 螺茄碱类(spirosolanidines) 335  
8.1.15.6 西藜芦碱类(cevanines) 336  
8.2 萜类 337  
8.2.1 单萜 337  
8.2.1.1 无环单萜 337  
8.2.1.2 单环单萜 338  
8.2.1.3 二环单萜 338  
8.2.2 倍半萜 340  
8.2.2.1 无环倍半萜 340  
8.2.2.2 单环倍半萜 341  
8.2.2.3 二环倍半萜 343  
8.2.2.4 三环倍半萜 351  
8.2.3 二萜 358  
8.2.3.1 无环和单环二萜 358  
8.2.3.2 双环二萜 359  
8.2.3.3 三环二萜 361  
8.2.3.4 四环二萜 365  
8.2.3.5 银杏内酯类(ginkgolide) 370  
8.2.4 二倍半萜 370  
8.2.5 三萜 371  
8.2.5.1 无环三萜 371  
8.2.5.2 单环、二环和三环三萜 371  
8.2.5.3 甾烷类(gonanes)四环三萜(tetracyclic triterpenes) 372  
8.2.5.4 五环三萜 376  
8.2.6 四萜(胡萝卜素类) 380  
8.3 甾体 381  
8.3.1 雌甾烷类 381  
8.3.2 雄甾烷类 382  
8.3.3 孕甾烷类 382  
8.3.4 胆酸烷类 383  
8.3.5 其他C-17位不同碳链甾体类型 383  
8.3.5.1 胆甾烷类和粪甾烷类 383  
8.3.5.2 麦角甾烷类 384  
8.3.5.3 豆甾烷类 386  
8.3.5.4 珊瑚甾烷类 386  
8.3.6 C-17位连杂环边链的甾体类型 387  
8.3.6.1 螺甾烷类 387  
8.3.6.2 呋甾烷类 387  
8.3.6.3 心甾内酯类 388  
8.3.6.4 蟾甾内酯类 388  
8.4 糖 389  
8.4.1 糖命名的基本规则 389  
8.4.2 链状单糖的命名 390  
8.4.2.1 单糖的命名 390  
8.4.2.2 高碳糖的命名 393  
8.4.3 环状单糖的命名 395  
8.4.3.1 环状结构的Fischer 投影式表示法 395  
8.4.3.2 环状结构的Haworth 表示法 396  
8.4.3.3 环状结构的Mills 表示法 396  
8.4.4 单糖衍生物的命名 397  
8.4.4.1 脱氧糖的命名 397  
8.4.4.2 氨基糖的命名 397  
8.4.4.3 硫代糖的命名 398  
8.4.4.4 其他取代单糖的命名 398  
8.4.4.5 不饱和糖的命名 399  
8.4.4.6 糖醇命名 400  
8.4.4.7 糖酸或糖醛酸命名 400  
8.4.4.8 O-取代衍生物的命名 401  
8.4.4.9 糖苷的命名 404  
8.4.4.10 卤代糖 405  
8.4.5 寡糖及多糖 406  
8.4.5.1 寡糖及多糖书写方式 406  
8.4.5.2 寡糖的命名 407  
8.4.5.3 多糖的命名 410  
8.5 氨基酸和肽 411  
8.5.1 基于俗名的命名法 412  
8.5.1.1 α-氨基羧酸的构型 413  
8.5.1.2 α-氨基酸的官能团修饰衍生物的命名 413  
8.5.1.3 其他保留使用的氨基酸俗名 414  
8.5.2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取代操作法命名 416  
8.5.2.1 碳原子上取代衍生物的命名 416  
8.5.2.2 氨基酸作为取代基时的命名 417  
8.5.2.3 氨基酸的酰胺、酰苯胺、酰肼以及类似衍生物的命名 419  
8.5.2.4 氨基酸的醇、醛、酮衍生物命名 420  
8.5.3 肽的命名 420  
8.5.3.1 肽的名称 420  
8.5.3.2 肽的符号表示 421  
8.5.3.3 肽链中构型的表示 421  
8.5.3.4 环肽 421  
8.5.3.5 前缀“endo”和“des” 422  
8.6 核苷和核苷酸 422  
8.6.1 核苷 422  
8.6.1.1 保留使用的核苷俗名 423  
8.6.1.2 核苷上的取代 424  
8.6.2 核苷酸 427  
8.6.2.1 保留使用的核苷磷酸酯的俗名 427  
8.6.2.2 核苷二磷酸酯与三磷酸酯 428  
8.6.2.3 核苷酸的衍生物 429  
8.7 类脂 431  
8.7.1 定义 431  
8.7.2 甘油酯 432  
8.7.3 磷脂 432  
8.7.3.1 磷脂酸 433  
8.7.3.2 甘油磷脂 434  
8.7.4 糖脂 436  
8.7.4.1 定义 436  
8.7.4.2 甘油糖脂 436  
8.7.4.3 鞘糖脂 437  
第9章 同位素丰度改变化合物 440  
9.1 符号和定义 440  
9.1.1 核素符号 440  
9.1.2 原子符号 440  
9.1.3 天然同位素丰度化合物 441  
9.1.4 同位素丰度改变化合物 441  
9.2 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 441  
9.2.1 分子式 441  
9.2.2 命名 441  
9.3 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 442  
9.3.1 特定标记化合物 442  
9.3.2 选择性标记化合物 443  
9.3.3 非选择性标记化合物 444  
9.3.4 贫同位素化合物 445  
参考文献 447  
附录 并环法命名用基本碳环和杂环 450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化合物的名字,而在于它如何定义“命名”这件事本身。它将化学命名从一种随意的标注行为,提升为一门严谨的符号学实践。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对于新型官能团和复杂聚合体命名的前瞻性指导。化学研究日新月异,总有新的分子骨架被发现,这本2017年的版本显然吸纳了过去几年中出现的许多挑战性案例,并给出了明确的解决路径,而不是留下模糊地带让后来者去猜测。这体现了IUPAC组织持续跟进和维护科学标准的决心。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我做笔记的习惯。我不再只是画出结构,而是强迫自己必须根据书中的规则,亲手写出其全称和缩写,并标注出命名中关键的判断依据。这种主动的、规范化的练习,极大地加深了我对有机化学结构的理解深度。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命名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化学结构逻辑思维的训练指南。
评分这是一本极其“硬核”的工具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极其精确的编程语言。我并不是说它枯燥,而是说它对逻辑性的要求达到了极致。如果你试图跳过任何一个章节,或者对某个定义含糊其辞,那么你在应用到更复杂结构时,一定会遭遇“编译错误”——也就是命名冲突或错误。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同分异构体命名的处理,立体化学的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从$R/S$构型到$E/Z$构型,再到反式/顺式,每一个符号的增减都意味着分子空间排布的根本改变,而命名法精确地捕捉了这一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变性”和“普适性”。无论你在哪个国家的实验室,只要遵循这套2017年的标准,你命出的名字就是全球通用的,这对于国际合作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是化学界的《国际单位制》,是确保我们交流无碍的隐形契约。虽然阅读过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去比对结构图和文字描述,但最终带来的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掌控感,是无与伦比的成就。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我原本以为这只是本供考试用的教条式参考书,谁知它竟然蕴含着一种近乎哲学的严谨性。初翻几页,我差点就被那些冗长的专业术语和层层嵌套的命名规则给劝退了。这玩意儿,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享受情节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时常停下来对照实例的工具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习惯用名”和“IUPAC系统命名”之间平衡的探讨,体现了实际应用与理论规范之间的张力。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教学或交流的便利,仍然会沿用一些老旧的名字,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一刀切,而是给出了清晰的指导方针,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网开一面”,什么时候必须坚守原则。这种“人情味”的设置,让这本原本冰冷的规范手册,增添了一丝理解和包容。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应付期末考试,可能只需要掌握最核心的几章,但如果你真的想领略有机化学的命名艺术,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你的想象。
评分这本《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在于它为这个庞杂的化学世界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近乎完美的秩序。想当初我刚接触有机化学时,面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分子,光是记住它们的名字就让人头疼欲裂,简直像在迷宫里绕圈子。每一个取代基的位置、官能团的优先级,都像一个个难以捉摸的符号。然而,自从翻开这本手册,那种混乱感奇迹般地消退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耐心地指引你如何从纷繁的结构中提炼出那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环系和手性中心命名时的细致入微,每一个细小的规则变动背后,似乎都能看到化学家们为避免歧义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对于任何想要在有机化学领域深耕下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是无可替代的基石,尽管初读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这些规则,但一旦掌握,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变了——每一个分子在你眼中都变得有迹可循,不再是随机的原子组合。它让化学交流变得高效且精确,这才是科学共同体的语言应有的样子。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略显老派,配色朴素到极致,这或许也反映了它内容的严肃性——不玩花哨,只讲干货。我第一次尝试用它来命名一个我刚合成出来、结构非常奇特的天然产物类似物时,走了不少弯路。这个分子同时具有螺环结构、多重杂原子取代以及好几个手性中心。按照书中的步骤,我需要先确定主链,再处理环系,然后插入取代基,最后解决立体化学的优先级排序。每一步都像是一个精密的算法。我发现,这本书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的层级结构设计得极为清晰,让你能一步步剥茧抽丝。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这个名字是X”,而是教会你“你必须按照A、B、C的顺序检查,得出X”。这种方法论的灌输,远比单纯的知识记忆要宝贵得多。对于像我这样偏爱理论推导胜过死记硬背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逻辑框架,让我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一个分子要被命名成那个样子,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