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本书围绕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展开论述,系统阐述了一战爆发后中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历史过程,并首次详细论证了中国走向一战的一些关键节点。一战爆发后,北京政府虽抱定了中立的态度,但在何时宣布中立问题上,有其自身的考虑。在未能达到佳外交局势的情况下,北京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中立主要是为了防日。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日本放弃在后通牒中写入第五号,固然存在英国方面的原因,但与北京政府所透露出来的不惜一战的决策存在莫大关系。北京政府为以中立国身份出席和会做了大量外交调研,并同时派遣华工出国,出兵西伯利亚。出兵西伯利亚是中国政府被动局势下的主动作为,其目的是争取战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在战后和会中获得较有利的席位。本书还从理论上探讨了“国民外交”的概念,认为围绕“国民外交”的活动并不一定是国民外交运动,只能说是与国民外交有关的运动。
作者: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导言
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中,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节点,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后两次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战似乎黯淡了许多,或许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关注较少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将一战的研究置于北洋军阀史研究的框架内,未能客观阐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中国在一战中的外交,也很容易被简单视为北洋卖国外交。一战外交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相对较少的领域,虽然主要的线索和节点都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成果,如对中国参战的研究,对巴黎和会的研究,对“二十一条”的研究等,但与一战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相比,其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学界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中国不应该在美国特别是日本的威胁利诱下参加这场战争。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成了帝国主义分赃政策的牺牲品。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观,开始肯定中国的参战,认为中国的参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也是有失有得。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可以认为,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可以说由此发端。在参战问题上,改变了以往从府院之争等国内政争的角度对中国参战问题的考察,开始从中国参战的外交决策本身去思考这一问题。这种跳出国内政治史研究框架而重新思考一战外交的思路,正逐步为学界所关注,并开始吸引更多学者反思北洋外交。有的研究已经跨出了区域史的视角,提出了国际史研究的口号,以中国参战华工为主体,探讨一战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本研究以中国在一战时期的外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考虑国内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下,主要关注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及执行者对一战中国外交方针的设想及运用。在全面爬梳外交档案的基础上,弥补以往研究的缺失,整体考察中国的一战外交。具体而言,在充分吸收借鉴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从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到中国内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本研究重点在于系统梳理中国一战外交的脉络,在国内政局急剧动荡的情形下,面对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阵营时,中国外交如何取舍,多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尽可能将对美、俄、英、法、日、德等国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综合起来进行论述。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内政与外交的互动关系。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内政与外交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也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
作为内政与外交互动的案例之一,列出专门章节探讨国民外交运动。国民外交运动在此时期蓬勃发展,普通民众是如何参与国民外交运动的,其对中国的一战外交发挥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这将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难点。
在具体论述中国与不同国别的外交时,特别关注对日外交。中国的一战外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日。一战时期是日本侵华政策形成的重要节点之一,考察一战时期日本侵华方针的渊源与变化,有助于从长时段认识日本的侵华政策,剖析其本质。
本研究依照一战发展的历史脉络展开,以中立、宣战、参会为三个关键节点,构成研究的基础框架。在上述三个节点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具体外交方针的出台,考察其背后内政与外交之互动关系。在研究中注意不同的外交方针因国别不同、实施人不同而出现的变化。外交史研究首先要注重一手外交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中国的一战外交涉及美、英、法、德、日等国,尽可能收集这些国家事涉中国的外交档案属于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中国自身的外交档案虽然便于利用,但由于数量浩繁,前期的阅读和筛选亦属基础性工作之一。
目录
绪论
一章 一战爆发前的中国外交
一 争取列强承认
二 与俄、英两国围绕西藏、外蒙古的交涉
三 国际银行团与民国初年的财政借款
第二章 一战爆发与中国的初因应
一 北京政府宣布中立
二 寻求中立保证的尝试
三 日本对德后通牒前后中国的外交努力
第三章 日本对德宣战与侵占山东
一 中国划定交战区
二 日本侵占胶济铁路及山东
三 取消战区之交涉
第四章 “二十一条”交涉
一 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二 英国等列强得悉“十一条要求”后的外交应对
三 二十五次谈判及交涉
四 日方修正案的提出及后通牒
五 袁世凯称帝及外交交涉
第五章 中立国身份下的预筹与会
一 参会问题的初构想
二 选派人员赴欧调研
三 一次外交调研:刘式训欧洲之行
四 教皇调停之传闻及夏诒霆欧洲之行
五 保和会准备会的参会讨论
六 华工赴欧
第六章 对德绝交与宣战
一 初的试探:1915年协约国促使北京政府对德绝交的努力
二 “抗议预言绝交”:对德绝交问题的提出
三 抗议之后北京政府内部围绕绝交的争论
四 对德宣战
五 出兵西伯利亚
六 出兵外蒙古及外蒙古撤销自治
第七章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一 中国筹备出席巴黎和会
二 山东问题的交涉及失败
三 拒签和约
四 和会善后问题
第八章 一战外交的落幕:北京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
一 华盛顿会议之拟议及中国的筹备
二 中国提出十项原则及会外交涉山东问题之确定
三 各项原则之讨论
四 鲁案之解决及大会之闭幕
第九章 一战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
一 国民外交的起源及其在清末的发展
二 五四运动后国民外交的对内转向
三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与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这部《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穿透力。侯中军先生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战史叙述,而是将中国的外交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视角之下进行考察。书中对中国在华洋行、外国租界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审视,以及对中国在海外劳工输出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与政治考量,都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读到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联盟的筹备,以及为在新的国际秩序中赢得一席之地所付出的努力时,我深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命运的殷切期盼。本书对于一战后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以及五四运动的发生与中国外交的关联的分析,更是点睛之笔,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梳理得清晰明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外交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崛起的史诗,激励着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及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艰难崛起之路。
评分这部《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专著,其价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梳理。作者侯中军先生通过深入细致的文献爬梳与严谨的学术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宏大的中国近代外交图景,尤其是在一战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国家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所做出的战略抉择。从读者角度来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本书并非停留在宏观叙事,而是极其注重细节的考证,对当时中国政府内部的讨论、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外交官们的日常工作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能真切感受到决策者的压力与权衡。本书在梳理中国参与一战的起因、过程与影响时,充分考虑了国内国际双重因素的交织,打破了以往一些研究的局限性,将中国在一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置于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背景下进行审视。其对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战后国际格局重塑中的努力与困境的刻画,更是发人深省,为理解近代中国外交的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近代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清晰描绘出中国在一战时期如何搅动国际风云的著作,而侯中军的《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本书在材料的发掘与运用上,可谓是精益求精。作者不仅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的档案文献、官方报告,还细致梳理了当时报刊杂志、个人回忆录等多种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在分析上,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中国外交决策过程的细致还原,它揭示了当时国内政治派别的复杂斗争如何影响外交走向,以及如何在外交实践中寻求平衡与突破。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中国利用一战机会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的分析所吸引,这部分内容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外交官们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眼光和谈判技巧,也预示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初步提升。本书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其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外交战略以及国家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评分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读者来说,《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侯中军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这段复杂的历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本书在材料的选择上,既有官方文件,也有民间视角,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图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中国在一战期间所面临的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困境以及国际列强的压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使得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中国外交官们在国际会议上据理力争、争取国家权益的描述,那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外交的艰辛与不易。本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在一战中的外交活动,更深刻探讨了这些活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转型时期外交战略演变的重要窗口,为我们理解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
评分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侯中军先生在解读中国在一战中的外交政策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被动卷入,而是着力展现了中国在有限条件下,为维护国家利益、争取国际地位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书中对中国派遣劳工团、参与国际调停、以及在巴黎和会上争取权益等具体事例的深入剖析,都极具说服力。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中国外交官的智慧与勇气,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读到关于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的波折时,那种深深的无奈与愤慨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那个积贫积弱却又渴望民族复兴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同情与敬意。本书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严谨,又兼具人文关怀的温度,使得冰冷的史料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引导读者去反思历史,理解中国近代外交的曲折发展和艰难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