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十年前那种稀薄到出现高原反应的生活状态不同,这十年来,刘瑜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婚、生子、育儿、装修、工作、指标、职称……读者或可从新增的篇目里窥知一二。她在新版后记里这样谈到:如果不以“历史意义”、而只是以对待生活的热忱程度来审视这本小书,或许它也并不完全只是不堪。现在回望当年的自己,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虫努力破解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观察得足够认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这企图愚蠢,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在这本书新修订的书里,除了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同时增加多篇新的内容和篇章,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刘瑜,2000~2007年曾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2007~2010年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2010年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民主的细节 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刘瑜,网名drunkpiano,生于1975年12月。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曾经在剑桥大学政治系担任讲师,之后回国,目前任教于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学系。
在2000年左右开始在网上写政论但是影响力很小。2003年,她在网上连载的《孤独得像一颗星球》,让她扬名北美论坛。2004年开始,刘瑜开始给国内媒体提供政论方面的文章,先后在《南方周末》、《新周刊》等媒体上写过专栏。
在中文互联网上,刘瑜用醉钢琴的笔名发表的一篇叫做《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文章,被广泛转载。她的书《民主的细节》(通过介绍西方民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民主理论不再停留在大理论上,有了更详细的注释。)、《送你一颗子弹》、《余欢》(包含两篇:《孤独像一颗星球》《那么,爱呢?》)受到广泛的好评。
★我一直喜欢读刘瑜的文字,她的生动是智慧的生动。在洞察力和解析能力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悟性的独立恩想者。我总是读完一篇就在等着她的下一篇文章出来。
——林达
★南方周末·自由谈》上的刘瑜专栏,我常常先睹为快。刘瑜擅长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诚然,今天的时评界不能没有“辣笔”,而多几支像刘瑜那样的“妙笔”,不亦相得益彰?她写的这本《民主的细节》,就颇具妙笔之妙——既让你阅读轻松,又令你获益匪浅。
——江艺平
★今日中国的公共讨沦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需要的营养剂。
——梁文道
★我喜欢刘瑜的评论,她讲求事实与论据,不轻易选择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场,对群众和权力,少数与多数都保持警惕和观察,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振臂一呼的冲动,避免智力上的懒惰。有这样的理性,才有负责任的时评。
——柴静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
——闾丘露薇
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
权力制衡篇
选谁都差不多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税
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
所谓秘诀
动什么,不能动宪法
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
耳朵上的记号
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
金融危机里的左中右
公民社会篇
至少还有记忆
就这样被你笑话
怎样保护弱势群体
对你骂骂骂不完
从问题到议题
他人瓦上霜
哗众取宠主义
大学向左,草根向右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美国要建柏林墙
控制石油的什么
敌人的权利
民主现实主义
美国大选贵不贵
福利—平等篇
他人眼中的刺
美国的“社会主义”
民主请客谁买单?
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
怎样悼念死者
有病的政治与治病的政治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越民主,越低效?
病了你得管
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
谁有特权上大学
法治-自由篇
不告白不告
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你管得着吗
先天下之急而急
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
人物篇
人民公敌在裸奔
你好死,我赖活
“愤青”的下场
敢飞
新保守主义的“哲学王”
“美奸”克拉克
为什么是他
奥巴马的言与麦凯恩的行
奥巴马会成为罗斯福第二吗?
告别布什:新保守主义的兴衰
后记
这套书让我对“观察”这个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刘瑜老师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她笔下的美国当代政治,被剥去了华丽的外衣,展现出其最真实的肌理。她不回避矛盾,不掩饰复杂,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政治图景。从民主的运作机制,到社会思潮的涌动,再到个体在政治洪流中的选择,她都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层层深入。她让我看到了,政治并非只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充满人性和利益博弈的现实。她对不同政治派别的分析,对权力运作的解读,都显得鞭辟入里,引人深思。读她的书,就像与一位睿智的朋友对坐,听她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你就会被她的思考所吸引,被她的逻辑所折服。她不仅让你了解“是什么”,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
评分《观念的水位》让我对“认知”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刘瑜老师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不同观念在我们思想海洋中的起伏和变化。她将复杂的思想史和现实社会现象巧妙地结合,展现了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又如何被新的观念所取代或融合。我尤其欣赏她对“水位”这个比喻的运用,它生动地描绘了观念的变迁,有时平静无波,有时汹涌澎湃,有时又潜流暗涌。她分析的各种观念,从自由主义到保守主义,从左翼到右翼,都显得十分清晰,而且她并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不同观念产生的背景和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持有的许多观念,可能并非亘古不变,而是受到时代、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她鼓励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思想,去审视自己固有的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念水位”。这种自我认知和反思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多元观点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第一本《民主的细节》让我深思,刘瑜老师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民主议题剖析得丝丝入扣。她笔下的美国政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活生生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读她的文字,仿佛置身于美国街头,亲眼见证着各种思潮的碰撞,体会着不同群体的诉求。她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展现了民主制度运行中的张力、矛盾与韧性。我尤其喜欢她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小之处,恰恰是理解一个国家政治生态最真实的切入口。她对美国政治体制的梳理,从总统选举到国会运作,从两党博弈到媒体监督,都显得条理清晰,又不失深刻的洞察。读完之后,我对民主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或“坏”,而是看到了它背后复杂的运作机制和人性考量。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政治,去思考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去理解多元与共识的必要性。刘瑜老师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叙事流畅,比喻生动,常常能在不经意间击中我内心的思考,引人反复品味。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几本书之前,我对一些政治和社会议题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或者单一的层面。然而,刘瑜老师的文字,以一种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深化了我的认知。她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答案。她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对人性弱点的揭示,都显得极其深刻而精准。我尤其喜欢她那种不带情绪的叙事方式,这使得她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她对“民主”这个概念的探讨,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落地到具体的制度设计、社会实践和公民参与中,让我看到了民主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她谈论“子弹”和“水位”,更是将哲学思考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套书,对于任何渴望理解当下世界,并寻求自我认知提升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送你一颗子弹》带给我的冲击感是如此强烈,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灵魂拷问。刘瑜老师的文字,如同她书名一样,带着一种精准而又尖锐的力量,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她谈论的并非遥远的政治事件,而是关于生命、死亡、爱、自由,以及我们在不确定世界中的生存之道。那种坦诚,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让我一次次地停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她对人生困境的描绘,对个体挣扎的理解,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书中的那些思考,关于痛苦如何塑造一个人,关于理想如何支撑我们前行,关于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寻找光明。这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但又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触及了最深刻的真理。她笔下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样。这本书不仅仅是观察,更是一种体验,一次与作者共同经历的、关于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求意义的旅程。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思考生命的本质,以及如何才能活得更有尊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