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

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論頌
  • 佛教哲學
  • 印度哲學
  • 藏傳佛教
  • 般若學
  • 空性
  • 龍樹
  • 閤校本
  • 導讀
  • 譯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天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02396
商品編碼:23723516967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
作者:葉少勇
定價:68.0
齣版社:中西書局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47502396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中論頌》是公元二三世紀時印度論師龍樹的代錶作,是大乘佛教的義理基石。該論上承般若經,下啓中觀派,闡述“一切皆空”的思想體係,主張一切存在唯是名言而無對應自體。這一思想不僅影響瞭後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類思想也獨樹一幟。
    5世紀初鳩摩羅什將青目釋《中論》譯漢,對中國佛教的義理研習和宗派沿革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龍樹由此被譽為“八宗共祖”。
    本書輯《中論頌》梵藏本以及什譯於一處,力求匯校善本並吸取學界研究成果。書中附上筆者直接譯自梵文的現代漢語譯注,並在每一品的開頭添設“導讀”以疏通文義,希望能為有誌研習《中論》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目錄

總序
縮略語
前言
導論
校勘說明
第1品 緣之考察
第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第3品 處之考察
第4品 蘊之考察
第5品 元素之考察
第6品 貪著與貪著者之考察
第7品 生、住、滅之考察
第8品 業與作者之考察
第9品 取者與取之考察
第10品 火與燃料之考察
第11品 輪迴之考察
第12品 苦之考察
第13品 真實性之考察
第14品 和閤之考察
第15品 有與無之考察
第16品 纏縛與解脫之考察
第17品 業與果之考察
第l8品 我與法之考察
第19品 時間之考察
第20品 因與果之考察
第21品 生成與壞滅之考察
第22品 如來之考察
第23品 顛倒之考察
第24品 四聖諦之考察
第25品 涅槃之考察
第26品 十二支之考察
第27品 見之考察
引用文獻
術語索引




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中論頌》梵藏漢閤校本導讀與譯注 在浩瀚的佛學經典寶庫中,《中論頌》以其深邃的思想、嚴謹的論證和簡潔的頌體,成為大乘佛教中觀思想的奠基之作,更是印度佛教哲學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龍樹菩薩(Nāgārjuna)所著的《中論頌》,如同穿越時空的光芒,至今仍照亮著無數尋求真理的智者。而一本嚴謹校勘、細緻導讀、深入譯注的《中論頌》梵藏漢閤校本,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這部偉大經典的寶貴窗口,讓我們能夠以更清晰、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去領略其中蘊含的無盡智慧。 一、 撥開迷霧,直抵《中論頌》的核心:空性的哲學意蘊 《中論頌》的核心思想,在於對“空性”(śūnyatā)的精妙闡釋。龍樹菩薩以無與倫比的邏輯力量,層層剝離我們對事物固有實體的執著,揭示齣一切現象的“無自性”(niḥsvabhāva)。這並非是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指齣其存在的“依他起性”(pratītyasamutpāda),即一切萬物都是由種種因緣和閤而成,沒有獨立、永恒、不變的實體。 這部經典通過對“生”、“滅”、“常”、“斷”、“一”、“異”、“來”、“去”、“垢”、“淨”等二十七品(或不同版本略有增減)的細緻辨析,係統地破除瞭我們對“有”與“無”、“常”與“斷”等二元對立的常見謬見。例如,在“觀因緣品”中,龍樹菩薩指齣,若有自性,則因緣便不必要;若無自性,則因緣亦無從生起。這種辯證的推理,將我們帶入一個超越簡單肯定與否定的思維境界。 “空性”並非虛無,而是事物真實存在的相狀。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事物錶麵的、可感知的“實有”,轉而體悟空性時,便能擺脫煩惱的束縛,證悟到無我、無生的智慧,最終趨嚮解脫。這種哲學上的深刻洞見,對後世印度佛教乃至整個亞洲佛教産生瞭劃時代的影響,成為一切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石。 二、 穿越文字的鴻溝:梵藏漢閤校本的價值所在 《中論頌》的傳播曆程漫長而復雜,其原始文本以梵文寫成,後被翻譯成藏文,並在早期佛教傳播過程中,有多個漢譯本問世。然而,曆經歲月變遷,文本的準確性、完整性以及不同翻譯之間的細微差異,都給後世研究者帶來瞭不小的挑戰。 一本高質量的梵藏漢閤校本,其價值便體現在“閤校”二字之上。它不僅僅是將不同語言的版本並列,而是通過嚴謹的學術方法,對梵文原典、權威藏譯以及重要漢譯本進行細緻的比對、考證和校勘。 梵文原典的迴歸: 梵文是《中論頌》的母語,校勘梵文原文本,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龍樹菩薩的原始思想和遣詞造句。這對於理解文本的細微之處、追溯其思想源流至關重要。 藏文譯本的參照: 藏文譯本是流傳最廣、最完整的梵文《中論頌》譯本之一,其翻譯質量曆來受到高度評價。通過藏譯本,可以為梵文的校勘提供重要的旁證,並幫助理解一些梵文詞義的特定用法。 漢譯本的對照與融閤: 曆史上,漢譯《中論頌》有多個版本,如鳩摩羅什的《中論》、真諦的《中論》等。這些漢譯本各有其特色,也存在一些差異。將它們與梵藏文本進行對照,可以幫助我們辨析不同譯本的優劣,理解翻譯過程中齣現的可能偏差,並從中汲取不同的理解角度,最終構建齣一個更接近原意的中文理解。 因此,一本成功的梵藏漢閤校本,是通過跨語言、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力求最為精確地呈現《中論頌》的文本麵貌。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是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論頌》的讀者,能夠跨越語言障礙,直接感受原典智慧的有力工具。 三、 細緻入微的引領:導讀與譯注的必要性 即使擁有瞭精良的閤校本,對於非專業研究者而言,直接閱讀《中論頌》的原文,依然可能感到晦澀難懂。這正是“導讀”和“譯注”發揮其關鍵作用的地方。 導讀部分,如同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我們走進《中論頌》的宏大世界。它會: 介紹背景: 闡述龍樹菩薩的生平、時代背景,以及《中論頌》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梳理思想脈絡: 概述《中論頌》的核心思想,如空性、緣起、無我等,並簡要介紹每一品所論述的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 解讀重要概念: 解釋書中齣現的關鍵佛教術語和哲學概念,幫助讀者建立起基本的理解框架。 指明閱讀方法: 提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應注意的方麵,如何理解龍樹菩薩的辯證推理,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誤讀。 導讀部分能夠有效地降低閱讀門檻,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中論頌》的整體認知,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去深入研讀。 譯注部分,則是對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的深度解析,是實現精準理解的保障。高質量的譯注應當: 精準的譯文: 在忠實於梵藏原文的基礎上,提供流暢、準確、易懂的中文譯文。譯文的選擇本身就包含著對原文含義的判斷,因此譯文的質量至關重要。 詳盡的解釋: 對原文中生僻的詞匯、復雜的句式、深奧的哲學概念進行解釋。這可能包括: 詞義考釋: 追溯詞匯的梵文原意、藏文用法,以及不同漢譯本的翻譯差異。 邏輯梳理: 詳細拆解龍樹菩薩的論證過程,分析其推理的每一步,指齣其針對的駁論對象。 思想辨析: 深入闡釋每一個論點背後的哲學含義,將其與更廣泛的佛教思想體係相聯係。 引證考據: 引用相關的佛經、論典,以及後世大德的注解,為理解提供更多參考。 消除誤解: 針對《中論頌》容易被誤解的方麵,如“空性”是否等同於“虛無”,進行澄清和辨正。 通過導讀的宏觀指引和譯注的微觀剖析,讀者便能如同擁有瞭地圖和放大鏡,既能把握全局,又能洞察細節。一本優秀的《中論頌》梵藏漢閤校本導讀與譯注,正是憑藉其嚴謹的學術精神、深厚的佛學功底以及精湛的文字駕馭能力,為我們提供瞭通往這部偉大經典的最佳路徑。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連接古老智慧與當下心靈的橋梁,引領我們踏上探索真理、認識自我的深刻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內容結構上看,此書的編排邏輯性極強,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它似乎並非簡單地堆砌資料,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知識組織結構。導讀部分想必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宏觀的哲學框架,讓人們在深入細節之前,首先對所學內容的地位和意義有所定位。這種自上而下的學習路徑,極大地提高瞭知識吸收的效率。特彆是對於需要進行係統性研究的人士來說,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無疑是構建自己研究體係的絕佳藍圖。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關聯和啓示,證明瞭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絕非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可比擬。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僅僅是將晦澀的古代典籍呈現在現代讀者麵前,更像是搭建瞭一座溝通古今智慧的橋梁。我特彆欣賞它在文本處理上的嚴謹態度,無論是對每一個詞語的考量,還是對不同語種間細微差彆的捕捉,都展現齣瞭紮實的學術功底。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使得原本難以觸及的深層概念變得相對清晰可辨,極大地降低瞭普通學習者進入這一領域門檻。每每在感到睏惑之處,總能從附帶的導讀和譯注中找到及時的指引,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在身旁耐心解惑,這種學習體驗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既能滿足頂尖學者的校勘需求,通過精細的梵藏漢對照展現瞭無懈可擊的文本基礎,又能夠引導有誌於深入瞭解中觀思想的初學者披荊斬棘,步入殿堂。這體現瞭一種極高的編輯和翻譯的責任感,即對經典抱持敬畏,同時又緻力於讓這份智慧能夠跨越時間與語言的障礙,惠及更廣大的群體。能夠擁有一本如此全麵、細緻且富有洞察力的參考書,對於任何緻力於研究東方智慧的人來說,都是一件幸事,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考邊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帶著古樸的氣息,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底蘊。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觸感細膩,墨色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繁復的梵文和藏文校勘對照,也能保持極高的可讀性。封麵設計上,或許采用瞭某種象徵性的圖案或者書法元素,暗示瞭其中蘊含的深邃哲理,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進入瞭一種肅穆的沉思狀態。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文本的尊重與匠心。從第一印象來看,它就成功地為接下來的深度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相信裏麵收錄的資料一定是經過嚴謹細緻的整理和校對。這種對外在形式的極緻追求,往往也預示著內容上的精益求精,讓人對其內在價值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譯注部分,簡直是功德無量。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直接麵對梵藏文本的對照無疑是天書,但高質量的譯注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為迷航的讀者指明方嚮。我注意到,譯者在處理那些極具印度哲學特色的概念時,並沒有采取一味直譯或簡單套用現代詞匯的做法,而是結閤瞭大量的背景知識和曆史語境進行闡釋,力求貼閤原意,同時又不失其思想的穿透力。這種平衡的藝術處理,使得文本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同時,又能有效地與當代讀者的思維模式進行有效銜接,真正做到瞭“信、達、雅”的統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