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中蜂的概述
第一节 我国中蜂地方品种/ 1
一、北方中蜂/ 1
二、华南中蜂/ 3
三、华中中蜂/ 4
四、云贵高原中蜂/ 6
五、长白山中蜂/ 8
六、海南中蜂/ 10
七、阿坝中蜂/ 11
八、滇南中蜂/ 13
九、西藏中蜂/ 15
第二节 中蜂的发展优势/ 17
一、养蜂条件优越. 蜜粉源
植物丰富/ 17
二、养蜂历史悠久. 饲养技
术成熟/ 17
三、人们的保健需求不断
增加/ 18
四、蜜蜂授粉逐渐受到
重视/ 19
五、蜂农老龄化严重. 更适
合从事中蜂饲养/ 19
20 第二章 中蜂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蜂群的群体/ 20
一、蜂王/ 20
二、工蜂/ 23
三、雄蜂/ 24
四、蜂巢/ 25
第二节 中蜂的习性/ 27
一、善于利用零星蜜源/ 27
二、飞行迅速. 善于躲避
胡蜂/ 28
三、对白垩病和螨害的抗
性强/ 28
四、抗美洲幼虫腐臭病/ 29
五、不采胶/ 29
六、造巢脾迅速/ 29
Ⅵ
七、抗寒/ 30
八、分蜂性强/ 30
九、扇风头朝外/ 31
十、护巢脾的能力差/ 31
十一、易逃群/ 32
十二、盗性强/ 32
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
工蜂产卵现象/ 33
十四、中蜂好咬旧巢脾. 喜
新巢脾/ 33
十五、认巢能力差. 易
错投/ 34
十六、清巢力弱. 抗巢虫能
力差/ 34
十七、抗囊状幼虫病能
力差/ 35
36 第三章 饲养中蜂的设备和工具
第一节 蜂箱/ 36
一、各种活框蜂箱的技术
参数/ 36
二、蜂箱的基本要求/ 37
三、蜂箱的基本结构/ 37
第二节 养蜂管理用具/ 41
一、埋线器/ 41
二、起刮刀/ 41
三、面网/ 42
四、割蜜刀/ 42
五、蜂刷/ 42
六、摇蜜机/ 43
七、巢础/ 43
44 第四章 中蜂的传统饲养方法
第一节 不同传统蜂箱饲养
方法/ 44
一、卧式蜂桶饲养方法/ 44
二、竖立式蜂桶饲养
方法/ 48
三、方格式蜂桶饲养
方法/ 50
第二节 野生中蜂的诱捕和分蜂
团的收捕/ 51
一、野生中蜂的诱捕/ 51
二、分蜂团的收捕/ 54
56 第五章 中蜂的过箱技术
第一节 中蜂过箱的最适时期及
过箱前的准备工作/ 56
一、中蜂过箱的最适
时期/ 56
Ⅶ
二、过箱前的准备工作/ 57
第二节 过箱的方法/ 58
一、驱蜂离脾/ 58
二、割脾、绑脾/ 59
三、还脾/ 61
四、抖蜂入箱/ 61
五、催蜂上脾/ 62
第三节 中蜂过箱后的管理/ 62
一、防盗蜂/ 62
二、补饲/ 63
三、及时检查. 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 63
四、拆绑脾线/ 64
65 第六章 中蜂活框饲养的基本操作技术
第一节 中蜂饲养场地的选择与
蜂箱的排列/ 65
一、较好的蜜粉源/ 65
二、场地条件/ 66
三、蜂箱的排列/ 66
第二节 蜂群的检查/ 68
一、箱外观察/ 68
二、开箱检查/ 72
第三节 蜂群的饲喂/ 78
一、饲喂糖水/ 78
二、饲喂花粉/ 80
三、喂水和喂盐/ 80
第四节 巢脾的修造与保存/ 81
一、造脾的最适时期/ 81
二、造脾前的准备/ 82
三、造脾的方式和方法/ 83
四、巢础框的放入位置/ 85
五、加础造脾的注意
事项/ 86
六、巢脾的保存方法/ 88
第五节 盗蜂的预防与处理/ 89
一、如何预防盗蜂的
发生/ 89
二、盗蜂的识别/ 91
三、发生盗蜂时的处理/ 92
第六节 飞逃的预防与处理/ 93
一、引起中蜂飞逃的
原因/ 93
二、蜂群飞逃时的处理/ 95
三、蜂群飞逃的预防/ 97
第七节 维持适当的蜂脾
关系/ 100
一、繁殖期的蜂脾关系/ 100
二、流蜜期的蜂脾关系/ 101
第八节 蜂群的合并/ 102
一、蜂群合并的障碍/ 102
二、蜂群合并的方法/ 102
三、蜂群合并的原则/ 103
第九节 工蜂产卵的处理/ 103
第十节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
技术/ 104
一、育王的时间/ 105
二、育王的条件/ 105
三、育王前的准备工作/ 105
四、人工育王的具体操作
方法/ 107
Ⅷ
第十一节 蜂群的人工分蜂/ 109
一、均等分群法/ 109
二、非均等分群法/ 110
三、一群分出多群法/ 111
第十二节 蜂王或王台的
诱入/ 111
一、蜂王的诱入/ 111
二、王台的诱入/ 112
三、注意事项/ 112
四、被围蜂王的解救
技术/ 113
第十三节 转地放蜂的管理/ 113
一、转地前的准备/ 113
二、转地途中的管理/ 114
三、转入新场地后蜂群的
管理/ 114
115 第七章 中蜂不同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一节 春季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15
一、早春繁殖的时间/ 115
二、春季繁殖的条件/ 115
三、春季繁殖蜂群的管理
要点/ 116
第二节 流蜜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1
一、流蜜期前的管理/ 121
二、流蜜期的管理/ 123
三、流蜜后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4
第三节 越夏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5
一、越夏前的准备工作/ 125
二、越夏期的管理要点/ 125
第四节 秋季的饲养管理
技术/ 127
一、抓生产/ 128
二、育王、换王/ 128
三、培育好适龄越冬蜂/ 128
四、调整蜂巢/ 129
五、冻蜂停产/ 129
六、喂足越冬饲料/ 129
第五节 越冬期的饲养管理
技术/ 130
一、越冬前的准备/ 130
二、越冬保温工作/ 131
三、越冬管理/ 132
133 第八章 中蜂主要病敌害的防治
第一节 中蜂囊状幼虫病/ 133
一、病原及症状/ 133
二、预防/ 135
三、治疗/ 136
第二节 欧洲幼虫腐臭病/ 137
一、病原及症状/ 137
Ⅸ
二、预防/ 138
三、治疗/ 138
第三节 巢虫/ 138
一、症状/ 139
二、防治/ 139
第四节 胡蜂/ 141
一、危害/ 141
二、防除方法/ 141
第五节 农药中毒/ 143
一、症状/ 143
二、预防措施/ 144
三、中毒解救措施/ 144
第六节 植物中毒/ 145
一、症状/ 145
二、防止有毒蜜粉源对人和
蜂的危害/ 145
147 附录 常见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对照表
148 参考文献
| 猜你喜欢 | ||||||||||||||||||||||||||||||||||||||||||
| ||||||||||||||||||||||||||||||||||||||||||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如何养蜂”的技术指导,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理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蜂群的周期性管理”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地阐述了中华蜜蜂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其生命活动、生理状态以及管理重点的变化。例如,在春季,如何抓住蜂群快速发展的时机,促进蜂王产卵,增加蜂群数量;在夏季,如何应对高温天气,防止分蜂热的发生,并做好蜂蜜的采集;在秋季,如何为蜂群准备充足的越冬食物,并加强蜂群的保健;在冬季,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温,并减少对蜂群的干扰。这种周期性的管理方法,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养蜂并非一成不变的机械操作,而是需要根据自然规律,灵活应变,顺势而为。书中还提到了“利用自然界周期性规律”来优化养蜂决策,比如根据当地的蜜源植物开花期来调整蜂群的繁殖和分蜂计划,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养蜂人,不仅要懂蜜蜂,更要懂自然。此外,书中关于“蜂产品质量的保证与提升”的部分,也让我看到了养蜂产业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讲解了蜂蜜的酿造过程,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提升蜂蜜的风味、色泽和营养价值,甚至还提及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来确保蜂蜜的纯度和安全性。这让我意识到,真正优质的蜂蜜,是科学管理和自然馈赠的完美结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养蜂事业的光明前景,也激励我朝着更高水平的养蜂目标迈进。
评分收到!我将为您创作10段风格各异、内容充实的读者评价,每段不少于300字,并使用“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抱持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是一个对养蜂完全陌生的新手,之前只听过一些关于养蜂的零散故事,总觉得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耐心而慈祥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走进蜜蜂的世界。书中关于“蜂箱的选型与建造”的章节,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蜂箱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它还提供了详细的图纸和材料清单,让我这个动手能力不强的人,也能轻松学会如何自己制作蜂箱,这不仅节省了成本,更让我对自己的蜂箱有了更深的感情。接着,书中对“蜂群的引入与管理”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从如何购买健康的蜂群,到如何将其顺利地安顿在新家,再到日常的观察、喂食、检查,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非常清晰,并且配有大量的插图,让我一目了然。我最害怕的就是处理那些复杂的技术性问题,但这本书将这些问题都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小步骤,例如“如何判断蜂群是否需要喂食”,以及“如何观察蜂群是否有盗蜂的迹象”,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正是保证蜂群健康的关键。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安全养蜂”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正确地使用防护装备,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如何避免被蜜蜂蜇伤。这一点对于新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养蜂技能,并且充满了信心去迎接我人生中的第一群蜜蜂。
评分我是一名有着数年养蜂经验的从业者,一直致力于探索更高效、更环保的养殖模式。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书中关于“蜂群微气候调控”的章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详细地阐述了蜂箱内部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对蜂群生理活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并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调控方法。例如,如何通过调整巢门大小、增加或减少巢脾数量、以及利用蜂箱的透气性来维持适宜的蜂群微气候。这一点在应对极端天气,如酷暑和严寒时尤为重要。此外,书中关于“蜂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与品质提升”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它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蜂蜜加工,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工艺,来保留蜂蜜的天然营养成分和独特风味,甚至是如何开发出具有特定功效的蜂产品。例如,关于蜂王浆的采集、储存和应用,以及蜂胶的提取和净化,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术指导。书中还提及了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来对蜂产品的品质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这对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当前的技术和方法,更对未来养蜂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本书的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参考文献也比较详实,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它不仅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更能为我的养蜂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思路。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中华蜜蜂的养殖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智慧的百科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蜂群行为学”的章节,它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解释了蜜蜂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它们复杂的社会结构。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蜜蜂的“舞蹈语言”,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指示蜜源的位置和距离,这让我惊叹于蜜蜂惊人的智慧和组织能力。理解这些行为模式,对于我们进行蜂群管理至关重要。当了解了蜂王在蜂群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工蜂们如何通过分泌的激素来维持蜂群的稳定,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蜂群会出现分蜂热,或者为什么蜂群会发生“王台”的建造。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蜜蜂的“环境适应性”,包括它们如何应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蜜源条件下的生存策略。这一点对于我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养蜂方式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与养蜂”的关联也让我深思。它强调了保护蜜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引入和栽培多种蜜源植物对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的作用。这让我明白,养好蜜蜂,不仅要关注蜂箱本身,更要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蜜蜂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技艺充满了敬意。
评分”作为段落分隔符。这些评价将力求自然、真实,避免AI痕迹,并且不会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信息。 翻阅这本书,如同进入了一个由辛勤的小蜜蜂编织而成的奇妙世界,每一个章节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辛劳的智慧。我一直对养殖中华蜜蜂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门槛很高,很多网上的零散信息也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从最基础的蜂箱选择、巢础制作讲起,一步步深入到蜂群的日常管理,包括如何观察蜂群的健康状况、识别病虫害的早期迹象,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分蜂和合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饲料配方的讲解,书中给出了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的详细建议,不仅仅是简单的喂糖水,还包含了蛋白质补充的妙招,这对于提升蜂群的繁殖力和产量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中华蜜蜂的习性分析也相当到位,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它们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蜂群的动态,从而做出更精准的管理决策。读到关于蜜源植物的选择和栽培时,我更是豁然开朗,原来养好蜜蜂,不仅仅是管理蜂箱,更要关注它们赖以生存的“大后方”。书中列举了许多适宜中华蜜蜂采集的常见植物,并提供了栽培技巧,这让我对未来规划自家的蜜源地有了清晰的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即便是像我这样初次尝试养蜂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养蜂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蜂箱里也能涌动起一股股甜蜜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养蜂生涯中的一座宝藏,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这一点对于保障蜂群的健康和蜂蜜的质量至关重要。过去,我常常因为无法准确判断蜂群是否得了病,或者用了错误的防治方法而损失惨重。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华蜜蜂常见的几种病害,如白垩病、小蜂螨等,并提供了多种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在必要时如何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书中强调了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加强蜂群管理、保持蜂箱清洁、提供充足的营养等手段,来提高蜂群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此外,关于蜂蜜采集和加工的部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书中不仅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如何正确地摇蜜,还对蜂蜜的纯度、水分含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让我意识到,生产出优质蜂蜜,不仅仅是蜂群能酿蜜,还需要我们在后期加工中精益求精。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鉴别蜂蜜的真伪,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信息。整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蜂群的引入和建立,到日常的管理,再到最后的蜂蜜产出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十分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养蜂闭环。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东拼西凑,而是真正地从一个养蜂人的视角出发,考虑到了生产经营中的方方面面。读完这本书,我对养殖中华蜜蜂的信心大大增强,也对未来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蜂蜜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一个对自然充满好奇的城市居民,一直梦想着能在家乡的小院里养几箱蜜蜂,体验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本书就像是我的“养蜂启蒙老师”,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揭开了中华蜜蜂养殖的神秘面纱。书中关于“如何选购健康的蜂群”的章节,简直是新手入门的“避坑指南”。它详细地列举了需要注意的细节,从观察蜂王的状态,到检查蜂群的活力,再到评估巢脾上的子脾和蜜脾的分布,每一个小小的建议都充满了实践的智慧。我原来以为只要买来蜂箱和蜜蜂就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选择一个好的起点,是成功的一半。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蜂王培育”的讲解。我一直觉得这是养蜂中最核心、也最难的技术,没想到这本书用清晰的图示和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蜂王培育过程分解成了几个关键步骤,并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培育方法,让我觉得并非遥不可及。另外,关于“越冬管理”的内容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从未考虑过蜜蜂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这本书不仅讲了如何为蜂群提供保温措施,还强调了保持蜂群的健康和充足的食物储备的重要性,这让我对蜜蜂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意。整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在传递一种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的养蜂理念。它让我明白,养蜂不仅仅是获取蜂蜜,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体验生命轮回的美好过程。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让我的小院里也充满了蜜蜂的嗡嗡声和自然的芬芳。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养殖中华蜜蜂的印象还停留在“辛勤的蜜蜂,甜蜜的蜂蜜”这样一个非常表面的层面。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养蜂背后蕴含的丰富科学知识和精妙管理艺术。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关于“蜂群健康评估”的详细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观察蜂群的活力,而是深入分析了蜂群健康状况的各种指标,例如蜂王卵的产下率、幼虫的健康程度、成熟子脾的比例、蜜脾和粉脾的分布情况等等。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蜂群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书中还介绍了多种“简易的疾病诊断方法”,以及一些“非药物的治疗手段”,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剂的养蜂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关于“蜂群的调控与强化”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讲解了如何通过合理的饲喂、适时的分蜂、以及蜂王的选择和更换,来达到优化蜂群结构、提升采集效率的目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激发蜂群的采集积极性”的建议印象深刻,这些建议很多都来自于对蜜蜂习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真诚和力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养蜂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它不是那种“速成”的教材,而是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评分作为一名在蜂场工作多年的老蜂农,我一直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不断寻求更高效、更科学的养殖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在“蜂群的繁殖与改良”方面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如何分蜂,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选育和杂交,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采集力更优良的中华蜜蜂品系。书中提出的“利用雄蜂巢房培育优良蜂王”的思路,以及“人工授精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都代表了目前行业内的先进水平。虽然我个人可能暂时用不上如此高精尖的技术,但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华蜜蜂品种改良的潜力和发展方向。此外,书中关于“蜂产品深加工与增值”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除了传统的蜂蜜,书中还介绍了蜂蜡、蜂胶、蜂王浆等多种蜂产品的采集、提纯和应用。特别是蜂胶的提取和保健品开发,以及蜂蜡在化妆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都为蜂农提供了多元化的盈利途径,让养蜂不仅仅局限于蜂蜜的生产,而是能够充分挖掘蜜蜂产业的巨大潜力。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这对于我们这些传统养殖户来说,是急需了解的新知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养蜂人来说,是极佳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