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服装设计简史 | ||
| 定价 | 88.00 | |
| 出版社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128开 | |
| 作者 | [英]N.J.史蒂文森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625000 | |
| ISBN编码 | 9787566913241 | |
| 重量 | 814 | |
1800-1837 摄政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
1837-1858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
1858-1870 高ji时装定制
1870-1914 美好年代
1914-1930 装饰艺术风格与咆哮的20年代
1930-1939 时髦的30年代
1939-1947 战争的影响
1960-1969 新风貌
1969-1985 摇摆的60年代
1969-1985 华丽摇滚到新浪漫主义的过渡
1985-2020 复古与变革
关于“各时期流行的时装元素”,这本书的图例选择倒是挺中规中矩的,基本都是教科书里最常出现的经典造型。从维多利亚时期的紧身胸衣轮廓,到二十年代的低腰直筒,再到八十年代的权力套装,元素提炼得很清晰。但是,这种清晰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安全感”和“预设性”。我总觉得,真正的时装元素流行,往往伴随着地下文化的反作用力或者对主流审美的颠覆。比如,朋克文化对破洞、别针的运用,或者街头滑板文化对宽松廓形的影响,这些自下而上的元素是如何被主流时装界吸收和“驯化”的,书中着墨不多。它更多地展示了“什么流行了”,但很少探究“为什么会流行”以及“流行结束后这些元素如何退场或演变”。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边缘、更具争议性的元素是如何一步步被时尚圈接纳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已定型风格的描绘上。这让我在阅读时,总觉得少了点“野性”和“先锋性”的冲撞感。
评分我对服装面料的介绍部分其实抱有更高的期待,毕竟面料是构成服装灵魂的关键。这本书在这块的篇幅还算可观,从天然纤维如丝绸、羊毛的特性、纺织工艺讲起,到合成纤维如尼龙、聚酯纤维的兴起及其对现代时装的影响,都有所覆盖。然而,这种覆盖更偏向于“罗列事实”而非“体验感受”。比如,谈到真丝的垂坠感,并没有太多笔墨去描绘它在不同光线下如何变化,或者它在历史上如何与特定阶层挂钩。当我看到关于功能性面料的介绍时,感觉信息量有点泛泛而谈,比如提到防水透气面料,但没有详细说明不同科技面料之间关键性能指标的差异化,比如Gore-Tex与其他品牌的微孔技术的本质区别。说实话,对于一个有点动手能力的设计师来说,我更希望看到面料的触感、悬垂性、染色性这些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参数,而不是停留在化学成分的介绍上。它提供了基础知识,但缺乏那种能让人“闻到”面料味道的生动描写,导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略显枯燥,更像是教科书的附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加上一抹低调的金色点缀,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对“历史”的敬意。我原本是冲着“西方服装设计简史”这个标题来的,期待能系统地梳理一下从古希腊束腰到香奈儿小黑裙的演变脉络。翻开后,发现它在对重要历史节点的梳理上确实下了功夫,比如对洛可可时期繁复装饰的解析,以及对新古典主义如何回归简洁线条的论述,都比较到位。不过,我个人感觉,对于一些关键设计师的“设计哲学”挖掘得还不够深入。比如,达利对超现实主义在时装中的运用,或者迪奥“新风貌”对战后女性形体解放的复杂意义,如果能再多一些图例的细节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交叉解读,这本书的学术厚度会更上一层楼。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时间线”,而非一本深入“思想史”的著作,适合作为入门资料快速建立框架,但对于想深入探究设计背后的文化驱动力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更侧重理论分析的专著来补充。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合格的、条理清晰的概述性读物,但在“简史”的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是令人愉悦的,纸张的质感也对得起它的价格,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本备查的工具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让你能够快速区分出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差异,或者掌握香奈儿的几个核心设计哲学。然而,作为一本深入研究的读物,它在“深度”和“批判性”上有所欠缺。我阅读时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考证,或者某个设计决策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但这些洞见似乎总在最后一层窗户纸前被轻轻带过。它像是一张高清的地图,把所有主要的城市和道路都标记出来了,但你真正想知道的那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小巷故事”和“历史典故”,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它是一份优秀的“参考手册”,但远未达到“思想启迪”的层面,看完之后,我更急切地想去找一些更具个性和深度的设计师传记或论文来填补空白。
评分阅读这本书时,我对“时装简史”这个宏大叙事下的叙事视角产生了疑问。它似乎是以一种非常“巴黎中心论”的视角来讲述历史的,重点自然落在了法国高级定制的辉煌上。当然,法国在时装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时尚的版图早已不是一家独大。例如,日本解构主义设计师在八九十年代对传统时装语言的彻底颠覆,或者意大利以剪裁和面料工艺为核心的强势崛起,在本书中的篇幅显得相对单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全球视野,能够平等地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和风格。这种略显单一的视角,可能会让初学者误以为时装史就是一部法国时装的兴衰史。如果能在论述中增加对地域特色、非西方美学如何间接或直接影响西方设计的话题探讨,这本书的格局会打开很多,读起来也会更有时代感和国际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