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乾麟、孙春霞、韩天雄、陈丽娟编写的《中医气血证治学(精)》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内容丰富翔实,系统反映了中医气血研究的沿革与进展,从气血角度拓宽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领域,体现了气血证治方法的优势与独到之处,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有志于研究中医的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颜乾麟、孙春霞、韩天雄、陈丽娟编写的《中医 气血证治学(精)》是一部研究中医气血理论和系统总 结颜氏内科学术流派应用与发展气血学说的学术经验 专著。以中医气血基础理论研究为着力点,一方面溯 本澄源,源流并举,挖掘梳理历代中医文献对气血的 认识,尽可能反映气血学说发展的概貌;另一方面在 总结颜氏内科及颜德馨教授的相关学术思想基础上, 充分展示气血辨证诊治疑难病的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 用药经验,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中医气血证治学 (精)》分为三篇,上篇为基础理论篇,中篇为临床应 用篇,下篇为古今研究篇。适合临床医生使用。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章 气血概述
**节 气的概述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第二节 血的概述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中有气
第二章 气血学说的嬗变与创新
**节 气血学说的起源
一、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
二、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论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气血学说的嬗变
第三节 气血学说的创新
第三章 民族医学对气血的认识
**节 壮医对气血的认识
一、壮医气血的内涵
二、壮医气血理论的内容
三、壮医气血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彝医对气血的认识
一、彝医的清浊二气论
二、彝医的天地人同气论
三、彝医的气血论
四、彝医的气路论
第三节 藏医、蒙医、苗医对气血的认识
一、藏医的三因学说
二、蒙医的三根学说
三、苗医的气血水理论
第四章 气血生理功能
**节 气的生理功能
一、气的分类
二、气本一元论
三、气的运行形式
四、气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血的生理功能
一、血的循行形式
二、血的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三、血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气血与津液、精、神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血与津液的关系
三、气血与精的关系
四、气血与神的关系
第五章 气血病证的病因学特点
**节 六淫
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火(热)
第二节 七情
一、怒
二、喜
三、思
四、悲(忧)
五、恐
六、惊
第三节 饮食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偏嗜
第四节 劳逸
一、过度安逸
……
中篇 临床应用篇
下篇 古今研究篇
我必须承认,我拿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医的“大部头”太多,真正能称得上“精”的凤毛麟角。《中医气血证治学(精)》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辨证个体化”的强调。书中花了不少篇幅阐述,同样的“气虚”证,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的人身上,其表现和治疗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加减法”思路,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病一方”的固定模式。例如,在治疗脾气虚引起的血证时,书中详细对比了夹湿、夹热、夹瘀的不同处理方略,并配以详尽的鉴别要点。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和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这本书无疑为提升临床诊疗的精准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非常值得资深同道们珍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我是一个临床工作者,对教材的要求自然是实用性和前沿性并重。《中医气血证治学(精)》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气血失衡”这一核心概念的现代解读和深入挖掘。它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气虚、血瘀”的简单划分上,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近些年一些现代医学检查指标的佐证思路,虽然没有完全西化中医,但却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这对于我们跨学科交流和向青年一代普及中医理念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疑难杂症中气血证候的辨识部分,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曾遇到过一个患者,症状复杂,各种西医检查都查不出明确病灶,但通过运用书中介绍的几种特殊气血证候模型进行排查,最终锁定了病机,治疗效果立竿见影。这种详尽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导,远胜过市面上很多只讲理论不谈实战的“大部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已经成了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可以翻阅并对照实践。
评分作为一名浸淫中医多年的老前辈,我更看重的是经典的传承和学术体系的完整性。《中医气血证治学(精)》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梳理了历代名家对气血理论的论述,如《内经》的宏观论述到张仲景的临证发挥,还对明清医家如傅青主、叶天士等人的精辟见解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和辨析。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并没有固步自封。书中对于当代学者在气血证治领域的新探索、新发现,也给予了相当篇幅的介绍,例如关于亚健康状态下气血微循环障碍的认识等。这种“承古而不泥古,开新而不离宗”的态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历代名医在气血理论的殿堂中并肩探讨,收获颇丰,对于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摸起来挺有质感的,即使是精装本,拿在手里也分量十足,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过功夫的。我对那种内容丰富但排版混乱的书籍总是敬而远之,但《中医气血证治学(精)》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复杂的中医理论通过清晰的图表和结构化的文字呈现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找到重点。尤其是那些关于气血运行路径的插图,绘制得非常精妙,色彩搭配得当,既专业又不失美观,让我这个平时对传统中医理论有点畏惧的人,也能抱着愉悦的心情去深入研读。我特别喜欢它在理论阐述后紧接着的临床案例分析部分,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不仅详细记录了病人的具体症状、舌脉象,还清晰地展示了辨证思路和用方逻辑,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的信心。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稳、严谨的学术氛围,让人感到踏实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专业著作,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老师傅,一步步走进中医气血证治的奇妙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准有力,很少使用那些故弄玄虚的晦涩术语,即使是首次接触中医的书友,也能感受到阅读的流畅性。比如在讲解“血络”与“脉络”的区别时,它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气血比作河流,将络脉比作毛细血管网络,一下子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查与反思”小栏目,这迫使读者在学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停下来回顾和思考,而不是囫囵吞枣。这种主动学习的引导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吸收效率,让学习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灌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