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绪论
**节 基本资料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章 摩尼教及其东渐
**节 摩尼教的兴起及其教义
第二节 摩尼教之东渐
第二章 回鹘皈依摩尼教若干文献译释
**节 回鹘文《牟羽可汗人教记》残卷译释
第二节 摩尼文回鹘语《牟羽可汗宣教书》译释
第三节 回鹘文摩尼教历史文书二件
第三章 牟羽可汗归宗摩尼教颠末
**节 《九姓回鹘可汗碑》所见回鹘改宗史事
第二节 回鹘语摩尼教文献所见回鹘改宗过程
第四章 回鹘归宗摩尼教的社会历史根源
**节 回鹘改宗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回鹘归宗摩尼教之粟特因素
第五章 漠北回鹘之摩尼教
**节 回鹘摩尼教的炽盛
第二节 摩尼僧在回鹘汗国之地位
第三节 米副使墓志所见唐代回鹘之摩尼教
第四节 漠北回鹘之西倾与回鹘摩尼教之西渐
第五节 回鹘汗国的崩溃与摩尼教的厄运
第六章 高昌回鹘摩尼教史
**节 高昌回鹘摩尼教的兴盛
第二节 摩尼教与多种宗教在回鹘中的并存
第三节 吐鲁番出土回鹘摩尼教文献
第七章 河西回鹃之摩尼教
**节 甘州回鹘之摩尼教
第二节 瓜、沙回鹘之摩尼教
第八章 回鹘摩尼寺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异化
**节 回鹘摩尼教寺院的形成
第二节 回鹘摩尼寺功能的异化
第三节 高昌回鹘摩尼寺的封建庄园化
第九章 回鹘摩尼教的消亡时间及相关问题
**节 回鹘摩尼教消亡时间诸说
第二节 回鹘摩尼教的式微与消亡
第三节 波斯文《大霍加传》所见摩尼教徒献疑
第四节 察合台文摩尼教史料辨析
第十章 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及相关问题
**节 呼禄法师为回鹘摩尼僧考
第二节 福建摩尼教诸回鹘因素辨析
第三节 福建摩尼教来源异说二辨
第四节 呼禄法师开教福建之影响
第十一章 摩尼教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节 摩尼教与回鹘语文
第二节 摩尼教与回鹘文学
第三节 摩尼教与回鹘艺术
第十二章 摩尼教与回鹘其他诸宗教的关系
**节 回鹘摩尼教与佛教的激荡
第二节 回鹘摩尼教与基督教之关系
第三节 回鹘摩尼诗中的萨满教因素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初读这本汇编中的几篇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们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证逻辑深深吸引住了。他们似乎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心,能够将那些散佚的、晦涩的史料片段,如同修复破碎的壁画一样,精确地还原出历史的肌理。特别是关于早期传播路径的梳理,那种地理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分析角度,让人豁然开朗。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文化符号的深层结构中去探究其生命力与演变轨迹。这种扎实的功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背后必然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调查和文献锤炼的结果。读罢,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他们的笔触,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亲眼目睹了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对于任何一个对古代中亚乃至世界文明交流史感兴趣的同好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厚重感的质感,初上手就能感受到编者对学术规范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无论是字体选择的清晰度,还是版面布局的疏密有致,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实体书能做到如此用心的排版和装帧,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它不像许多当代学术著作那样追求轻薄和快餐化,而是沉下心来,用最稳妥的方式呈现复杂的内容。纸张的克重和触感也相当考究,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手,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这样的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学术宣言,让人肃然起敬。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深入到每一个论点中去,但仅从它作为“载体”的完成度来看,就足以证明它在出版界所处的领先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承载着沉甸甸的学术重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选材范围极其广博,涵盖了从文字符号到艺术图像的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研究体系。这与其他一些侧重单一视角的专著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特定纹样在不同地区教派间的流变,这种细致入微的图像学分析,远比单纯的文本解读来得生动和有力。它揭示了在语言不通的背景下,视觉艺术如何成为跨文化交流最持久的媒介。这种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跳出了传统史学的窠臼,不再将宗教信仰视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不断适应和演化的文化现象。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古代宗教的适应性与韧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评分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套书展现了极高的严谨性,其引注和参考书目的完备程度令人称赞。在引用那些极为罕见或尚未完全整理的敦煌文献时,作者们都表现出了极度的审慎和精确,每一处引文都附带着清晰的来源标注和版本比对信息。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进行二次验证或深入拓展至关重要,体现了一种高度负责任的学术态度。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专业术语的界定,力求清晰无歧义,有效避免了因术语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论述混乱。在当前学术界追求速度和热点的浮躁风气下,这种对基础工作近乎苛刻的坚守,是极其宝贵和值得推崇的。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石,让后继的研究者可以放心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对于初涉该领域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显得有些陡峭,但正是这种高门槛,彰显了它作为“文库”级别的分量。它并非旨在取悦大众,而是面向专业领域内的深度探讨和前沿对话。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教义整合的论述,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和语源考证,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精妙之处。然而,一旦理解了其中的核心逻辑,你便会发现自己对整个中世纪宗教思想史的认知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迫使你跳出已有的思维定势,去接纳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与其说这是一本“阅读”的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需要“研习”的工具书和启发录,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和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