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
定价:68.00元
作者:张雪松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44063319
字数:423千字
页码:38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目录
绪论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之格局
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料概说
章 佛教入华早期史实阐微
节 佛与师
第二节 “永平求法”的再讨论
第二章 后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节 侨民佛教
第二节 早期汉地佛教中心与译经
第三章 东晋义学的勃兴
节 六家七宗:东晋般若学的兴盛
第二节 对格义佛教的重新认识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长安僧团
第四章 不顺化以求宗的庐山慧远
节 庐山慧远创作《沙门不敬者论》的具体背景
第二节 《沙门不敬者论》的佛学思想分析
第五章 孤明先发的竺道生
节 竺道生的生平考证
第二节 道生的“善不受报”义
第三节 道生的“身前身后名”
第六章 谢灵运《辨宗论》发微
节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第二节 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
第七章 东晋南朝的僧人学风的转变
节 玄谈风气的影响
第二节 佛学风气的改变
第八章 晋宋之际般若学向涅槃学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节 毗昙学与《法华经》在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中的作用
第二节 《肇论》中所体现的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路径
第三节 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变的广泛信仰背景
第九章 北魏的佛教与政治
节 北魏太武帝灭佛
第二节 北魏佛教的恢复与发展
第十章 南朝佛教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冲突
节 佛教在刘宋时期的发展
第二节 涅檠与仙化:南朝释道二教论衡
第三节 与儒学的一次交锋:神不灭辩论的佛学意义
第十一章 六朝佛教尺牍
节 六朝佛教书信概述
第二节 公开信
第三节 小结:六朝佛教书信的功能
第十二章 普通佛教徒死后世界的信仰图景
节 南朝民众的佛教地狱信仰研究
第二节 地府与净土,人死后世界信仰的重新构建
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探析
节 唱导与斋讲
第二节 转读与都讲、麈尾
第三节 上讲与问难
第四节 讲经法会的程式化
第五节 总结:僧讲、尼讲、俗讲
第十四章 南北朝中后期的佛教发展
节 北朝均田制的破坏与末法信仰
第二节 北周武帝灭佛及当时的佛学论辩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禅”
第四节 南朝的民间神僧与帝师
第五节 南朝中后期的佛教新思潮
第六节 北朝后期的佛学发展
第十五章 结语: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术与道
节 古代学术的分野与大、小乘
第二节 对道的追求与对术的渴望:教相判释与学派体系的不断创建
参考文献
《中华佛教史》后记/汤一介
内容介绍
张雪松编著的《中华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是《中华佛教史》丛书中卷,章节安排以时间为顺序,以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与佛教发展相关的重大历史时间为经纬,以佛教思想史、制度与民众信仰实践为主要内容,尽量彰显佛教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因果关系。
本书力图在思想史之外,尤重探讨佛教制度及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活动,也这是其大的特色。现今海内外以《汉魏两晋佛教史》命名的著作已有多种,笔者希望本书能借此特色,成一家之言,向广大读者请益。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与庄严。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字体选择也颇有古韵,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名家之手。我之前也收藏过一些佛教史方面的著作,但能把学术的严谨和艺术的美感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的,真是凤毛麟角。那种硬壳精装的感觉,让人特别有阅读的欲望,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件文物在品读。每次翻开扉页,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普通平装书无法比拟的。而且,从纸张的质地来看,出版社对这本书的选材也是下了大工夫的,文字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案头书收藏起来,就已经是非常值得的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视的工艺品,体现了对佛学经典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韵味。虽然主题是严肃的佛教史,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大量运用了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那些遥远的时代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特别是对某一特定寺院兴衰或某位高僧事迹的描写,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能深深地打动人。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不同地域佛教发展差异时的那种细腻对比,比如巴蜀地区的密教色彩与中原地区的义理阐释之间的张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个案分析完美融合的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评分作为一部佛教学术经典,它的注释系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习惯性地去查阅了一些关键名词和人名的出处,发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论断后面,都有详尽的引文出处和页码标注。这对于后续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其便利的路径。很多学者在撰写这类著作时,往往只给出结论,而忽略了支撑结论的“地基”,但这套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让你清楚地看到每一块砖瓦是如何被砌起来的,这种透明化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令人尊敬的。它不仅仅是向我展示了一个历史结论,更是向我展示了一种高质量的、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论。
评分初读这套书的导论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股磅礴的学术气场给镇住了。作者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简直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他似乎能穿梭于浩如烟海的碑刻、文献和地方志之间,信手拈来,都能为自己的论点找到最坚实的支撑。尤其是在梳理汉魏时期佛教初传的脉络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辨,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学的严谨性。很多我以为是定论的观点,经过作者的重新审视和论证,竟然又开辟了新的解读空间。这种颠覆性的思维,正是顶尖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古人心灵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汉魏两晋南北朝”这一特定时期的梳理。更深层次来看,它为理解中国佛教的本土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无比清晰的坐标系。通过阅读,我能清晰地看到外来宗教是如何与本土思想(如玄学、儒家伦理)发生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体系的。这种对文化交融的深刻洞察,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史范畴,上升到了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演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书成功地把佛教史放在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格局之大,令人叹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