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正版全套4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诊断+方剂学+中药学 第5五版 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

包邮正版全套4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诊断+方剂学+中药学 第5五版 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
  • 方剂学
  • 中药学
  • 中医教材
  • 中医中药
  • 针灸
  • 正版
  • 第五版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世墨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
ISBN:9787532305001
商品编码:25474891952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方剂学 五版教材套装4本
            定价 113.00
出版社
版次
出版时间 2005年06月
开本
作者 许济群
装帧
页数 0
字数
ISBN编码 9787532305001(4本)





内容介绍


商品参数


方剂学 五版教材套装4本
            定价 113.00
出版社
版次
出版时间 2005年06月
开本
作者 许济群
装帧
页数 0
字数
ISBN编码 9787532305001(4本)




内容介绍


l;">
    9787532304844 大学教材 (无) 1 件
    9787532305001 大学教材 (无) 1 件
        9787547818220 中医 (无) 1 件
        9787532304974 护理学 (无) 1 件



目录


mal;">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mal;">定价:33

mal;">编著:许济群

mal;">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6月1日)

mal;">丛书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mal;">平装:134页

mal;">语种: 简体中文

mal;">开本:16

mal;">ISBN:9787532305001,7532305007

mal;">条形码:9787532305001

mal;">商品尺寸:25.6 x 18.2 x 1.4 cm

mal;">商品重量:358 g

aaa;">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定价 20.00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 58
出版时间 2017年5月
开本 16
作者 印会河
装帧 平装
页数 145
字数 229000
ISBN编码 9787532304844

rif;">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作  者:   邓铁涛 编 著作 著 定  价:   22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8-01 页  数:   226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47818220 aaa;">
中药学 第五版(供中医 中药 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定价 30.00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 5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开本 16
作者 凌一揆 主编
装帧 平装
页数 322

中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一套扎实的专业学习指南 在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医学宝库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数千年来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它不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观,一种对生命、自然与人体相互关系的独特认知。对于每一位有志于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的学子而言,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精髓的基石。本套教材,正是为怀揣着传承与发展中医使命的您精心编撰,旨在为您铺就一条通往精通中医之路的坚实桥梁。 第一卷: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世界的入门之钥 “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医体系的“纲”,是理解中医一切后续知识的出发点。本卷将带您系统性地走进中医的宏观世界,从宏观角度认识生命、认识疾病。 阴阳五行学说: 您将深入了解被誉为中医哲学根基的阴阳学说,理解其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深刻内涵。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阴阳的失调则是疾病的根源。您将学会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随后,您将步入五行学说的殿堂,认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属性的相生相克关系,并理解其在人体脏腑、经络、情志等方面的对应与联系。五行学说的运用,能帮助您构建起一个动态而和谐的生命模型,从而更好地把握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 藏象学说: 这一章节将带领您细致探究人体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以及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器官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阐述中医独特的“藏象”概念——即脏腑的功能不仅限于其物质形态,更包含着与之相关的生理、病理、生理节律、情志活动等方方面面。您将学会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理解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制约,以及它们如何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血津液与精: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本卷将深入探讨气、血、津液和精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您将理解“气”作为生命活动动力、物质构成和信息传导的多元作用;理解“血”如何濡养全身,维持生命活动;理解“津液”在体液代谢、滋润和排泄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精”作为生命本源,与生长发育、生殖能力紧密相关的意义。掌握这些基本物质的生成、运行与功能,是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的基础。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被誉为“人体血脉网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脏腑与体表、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桥梁。您将了解经络的循行路线、主要穴位及其主治,理解经络在传导气血、调和阴阳、沟通内外、抵御外邪等方面的作用。经络学说的掌握,是理解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病因病机: 疾病是如何产生的?本卷将系统阐述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调、劳逸失度等。您还将深入理解疾病在人体内部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即“病机”。疾病的发生往往是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过程,理解病机的变化,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 病证与辩证论治: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疾病进行归类和分析?本卷将介绍中医的“病证”概念,以及“辩证论治”这一核心的治疗原则。您将学习如何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信息,然后运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辩证方法,对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缓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最终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灵魂,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 第二卷:中医诊断学——洞察病机的“火眼金睛” “中医诊断学”是认识和判断疾病的关键环节,它如同中医医生的“火眼金睛”,能够穿透表象,洞察疾病的本质。本卷将教会您如何运用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四诊合参: 您将详细学习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 望诊: 从观察患者的形体、神色、舌象、排出物等,来了解身体的状况。特别是对舌诊的深入讲解,包括舌质、舌苔的各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咳嗽、肠鸣等声音,以及嗅患者的体味、分泌物气味等,来辅助判断病情。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自觉症状、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您将学习如何条理清晰地提问,捕捉关键信息。 切诊: 重点在于脉诊和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独特而重要的手段,您将学习识别浮、沉、迟、数、滑、涩等各种脉象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按诊则包括按压身体特定部位,以了解局部疼痛、肿块、温度等情况。 病因与发病: 基于四诊所得信息,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您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分析疾病的病因(导致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和发病(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证的诊断: 您将学习如何将收集到的四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八纲、脏腑、六淫、七情等辩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归类和诊断,形成初步的病证诊断。 常见病证的诊断: 本卷还将结合临床实际,对一些常见病证进行诊断方法的介绍,例如感冒、咳嗽、泄泻、发热、胸痹、头痛等,让您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诊断过程中。 辅助诊断方法: 除了传统四诊,现代医学的一些辅助检查方法,如影像学、检验学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医诊断提供参考,本卷也会适当介绍如何与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卷:方剂学——中医治疗的“智慧宝库” “方剂学”是研究如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恰当的药物,配伍成方,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学科。它被誉为中医治疗的“智慧宝库”。本卷将带您领略药物的神奇功效,掌握配伍的奥秘。 方剂的组成与功用: 您将首先学习方剂的基本概念,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等药物的性能。 治法与常用治法: 学习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虚、理气、活血化瘀、化痰、祛风湿等。理解不同的治法如何对应不同的病证。 方剂的分类与配伍: 本卷将按照治法和功用对常用方剂进行系统分类,例如解表剂(如桂枝汤、麻黄汤)、清热剂(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补益剂(如四君子汤、八珍汤)、理气剂(如越鞠丸、香砂六君子汤)等等。您将深入理解每个方剂的君臣佐使(方剂中药物的不同作用)配伍原理,以及为何这样配伍能够发挥特定的疗效。 经典方剂的学习: 您将详细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代表性方剂,这些方剂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疗效卓著,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石。例如,桂枝汤在调和营卫、治疗表虚感冒中的作用,麻黄汤在发汗解表、散寒平喘中的应用。 临证化裁: 学习不仅仅是背诵方剂,更重要的是学会“化裁”。您将了解如何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季节气候等因素,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常用方剂的适应症与禁忌: 对于每一个方剂,您都将学习其明确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第四卷:中药学——天然药物的奥秘与运用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采收、炮制、性能、功效、用法及方剂配伍的学科。它是构成方剂的基础,是中医治疗的物质保障。本卷将带您走进丰富的中药世界,认识和掌握这些天然的药物。 中药的来源与分类: 您将了解中药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并学习按照药性(如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或来源进行的中药分类方法。 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 这是理解中药药性的核心。您将深入学习每味中药的性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以及它们所归属的经络(如肺经、肝经、脾经等)。性味决定了药物的治疗倾向,归经则指示了药物作用的脏腑和部位。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本卷将系统介绍常用中药的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补益、理气、活血、化痰、止血、安神、收涩等,并详细阐述每味中药的具体主治病证。例如,知母的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党参的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中药的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掌握每味中药的正确用法(如煎服、泡服、外用等)、适宜的用量,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禁忌症、配伍禁忌等,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中药加工制作的重要环节,能够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变药性等。您将学习常见的炮制方法,如炒、炙、煮、蒸、煨、煅等,并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 十八反与十九畏: 这是中药配伍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禁忌,本卷将详细讲解十八反(十种药物不能配伍)和十九畏(十九种药物配伍会产生毒性)的内涵,强调在临床用药中必须避免。 常见中药的配伍应用: 通过对常见药物之间配伍的讲解,您将进一步理解方剂的形成原理,并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药物配伍组合。 学习理念与价值: 本套教材的设计,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中医核心理念。我们力求将深奥的中医理论,以清晰、系统、易懂的方式呈现给您。每一章节的编写,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旨在帮助您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能力。 学习本套教材,您将: 构建坚实的中医理论框架: 牢固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培养精准的诊断能力: 熟练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病情,做出准确的辨证诊断。 掌握科学的方剂应用: 理解方剂的配伍原理,能够根据辨证结果,灵活运用经典方剂,并进行合理的加减化裁。 熟悉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深入了解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及配伍禁忌,做到安全有效地用药。 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为您未来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深知,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学子的不懈努力与追求。这套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您在中医药道路上探索与求索的有力支持。愿您通过对本套教材的学习,能够真正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发扬光大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套书时,我真的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刚踏入中医学习领域的新手,我曾一度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这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中药学》第五版,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通关秘籍”。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揭开了中医的神秘面纱。书中对于“阴阳五行”的阐述,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中的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到“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时,它结合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医的认识如此细腻和全面。 《中医诊断学》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望闻问切”是中医的精髓,但如何才能准确地运用呢?这套书给了我答案。它详细地讲解了各种诊断方法,从细致的观察舌象、面色,到敏锐地捕捉声音、气味,再到深入的询问病史,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脉诊”时的详细图文并茂的讲解,通过不同的脉象图示和描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辨各种脉象,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套书真是满足了我对中医经典学习的所有期待!作为一名即将步入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生,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还能紧跟时代步伐的教材。这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中药学》第五版,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中医诊断学》部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闻”诊的细致讲解。书中不仅列举了各种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异常声音,如喘息、咳嗽、呕吐等,还对其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还特别强调了“气味”的辨别,比如病人的口臭、汗臭、痰的臭味等,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了举例说明。这让我明白,在临床上,我们不仅要关注肉眼可见的症状,更要调动我们的听觉和嗅觉,才能更全面地掌握病情。 《方剂学》则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智慧结晶。它在介绍方剂时,不仅仅停留于组方和功效的罗列,而是深入地剖析了每一个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理,以及方剂在不同证型下的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理中丸”的讲解,详细阐述了为何要使用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这几味药,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方剂的“立法、遣药、组方”思路。

评分

这套书的到来,如同在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作为一名对中医怀揣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套能够让我系统学习中医知识的入门读物,而这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中药学》第五版,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中药学》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书中对于每一味中药的介绍,都极其详尽,从它的来源、形态特征,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再到临症配伍、用法用量,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方面。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温里药”时,详细列举了吴茱萸、附子、干姜等药物,并分析了它们在温里散寒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中药炮制的介绍,比如“炒、炙、煨、煅”等,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一味中药,经过不同的炮制之后,其药性会有所改变,功效也会有所侧重。这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理解其内在的奥秘。 《中医基础理论》则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等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章节,通过分析喜、怒、思、悲、恐等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的理念。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医方剂学是个难啃的骨头,枯燥的药名和繁琐的配伍让我头疼不已。然而,这套《方剂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介绍方剂,首先从每个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讲起,然后深入分析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化裁变化。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古今医案,通过真实案例来展示方剂的临床应用,这让那些原本抽象的方剂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真的能看到古往今来的名医是如何运用这些方剂来治病救人的。 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提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方剂,并给出详细的鉴别要点,这对我这种容易记混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到“温胆汤”时,不仅详细介绍了其组方思路,还分析了为什么选用这些药物,以及它们在方剂中起到的具体作用。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不仅记住了方剂,更理解了方剂背后的逻辑,这对于我以后自己组方用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学》部分同样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药物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而是通过对每味中药的深入剖析,让我们了解其药性特点、炮制工艺、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药物的“来源”和“性状”的介绍,这让我对这些“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药性。

评分

这套书真是太棒了!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我一直都在寻找一套真正系统、权威的基础教材。收到这套《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中药学》第五版后,我立刻被它们扎实的理论内容和清晰的讲解方式所吸引。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核心概念,并且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相生相克”理论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临床实际,让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观。而且,书中对中医的思维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引导,这一点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中医学习框架。 《中医诊断学》则是我学习的重点。书中对望、闻、问、切四诊的各项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到声音、气味,再到问诊的各个方面,都讲解得一丝不苟。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舌诊”时,不仅列出了各种舌象的图片,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并且还提供了很多典型的病案分析,让我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观察和判断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够灵活运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