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精神病理學(第2版)
:46.00元
作者:許又新
齣版社:北京大學醫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65900020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精神病理學(第2版)》共分3篇15章,主要對精神病理學的基礎知識作瞭介紹,具體內容包括精神癥狀的修飾性術語、四種思維方式、現象譜、特徵的辨認和描述、現象學方法、成分分析等。《精神病理學(第2版)》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篇 引論
 第1章 精神障礙的概念
  1.1 精神障礙是一個異質範疇
  1.2 精神健康與道德的區彆和聯係
  1.3 精神障礙的原因
  1.4 精神障礙的患病率
  ……
 第2章 精神癥狀的修飾性術語
 第3章 四種思維方式
第二篇 癥狀學方法
 第4章 比較
 第5章 現象譜
 第6章 特徵的辨認和描述
 第7章 現象學方法
 第8章 成分分析
 第9章 維度分析
 第10章 分類
 第11章 貫時性研究
 第12章 跨文化的研究
 第13章 量化與評定工具
 第14章 統計法
 第15章 第三者
第三篇 精神癥狀選編
參考文獻
中文索引
編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在閱讀《精神病理學》(第二版)的過程中,我被書中對於精神疾病治療策略的介紹所深深吸引,它展現瞭醫學實踐的不斷進步和對人類福祉的持續關懷。書中不僅羅列瞭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傳統方法,還提到瞭諸如電休剋療法(ECT)、經顱磁刺激(TMS)等更具針對性的乾預手段,以及它們各自的適應癥和潛在風險。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介紹不同治療方法時,並沒有持一種“萬能”的態度,而是強調瞭“個體化”和“循證”的重要性。這意味著,對於同一種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案,並且治療方案的選擇需要基於最新的研究證據和臨床實踐。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其治療細節)也間接說明瞭這一點,即治療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對患者具體情況的全麵評估和治療計劃的靈活調整。這種嚴謹而富有前瞻性的治療理念,讓我感受到精神醫學領域的專業性和人文關懷,也讓我對那些正在經曆精神睏擾的人們,能夠通過科學有效的治療獲得康復的希望,産生一種由衷的認同感。
評分這本書,我從圖書館藉閱,當時是因為對人類心智的運作方式一直抱有強烈的好奇,尤其是在那些偏離“正常”軌跡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和深邃性。翻開《精神病理學》(第二版)的扉頁,我並未立刻進入某個具體的章節,而是先被其引言的宏大敘事所吸引。作者以一種既學術又略帶哲學思辨的筆觸,勾勒齣瞭精神病理學這門學科的演進曆程,從早期對“瘋狂”的神秘化到如今基於神經科學和心理動力學的深入理解,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著引人入勝的戲劇性。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曆史時期對精神疾病認知的變遷的細緻描繪,那些曾被認為是惡魔附身或道德敗壞的錶述,在現代科學的視角下被重新解讀,不僅展現瞭醫學的進步,也反映瞭社會觀念的演化。雖然我尚未深入研究具體的疾病分類或診斷標準,但僅憑這開篇的幾頁,便已感受到作者在構建一個宏觀框架上的努力,意在為讀者建立起對精神病理學研究的整體認知,而非僅僅停留在孤立的病癥描述。這種“宏觀”的鋪墊,讓我對接下來的具體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要踏上一場探索人類內心荒原的旅程。
評分最近在研讀《精神病理學》(第二版)的過程中,我對書中關於“正常”與“異常”界定的討論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將某些行為或思維方式劃歸為“不正常”,但這本書卻提供瞭一個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視角。它並非簡單地將人群一分為二,而是強調瞭連續性、文化相對性以及個體差異在判斷精神狀態時的重要性。例如,關於焦慮癥的描述,作者並沒有將任何程度的焦慮都視為病態,而是詳細闡述瞭當焦慮達到一定強度、持續時間以及對個體功能産生顯著影響時,纔可能構成臨床上的問題。這種嚴謹的界定方式,讓我意識到在理解和評估自己或他人的精神狀況時,需要避免簡單化的標簽,而是要結閤具體情境和多維度指標。書中的案例分析(即便我還沒完全讀懂其背後復雜的病理機製)也生動地展現瞭這一點,同一個行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或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錶現形式也大相徑庭。這種對“常態”的動態化和情境化解讀,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思考框架,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異類”的現象。
評分從《精神病理學》(第二版)中,我開始對不同精神障礙的核心特徵有瞭初步的認識,尤其是在理解一些常見但又容易被誤解的心理問題時,這本書起到瞭重要的啓濛作用。比如,關於抑鬱癥的章節,我發現其不僅僅是“心情不好”,而是涉及情緒、認知、生理和行為等多個層麵的係統性失調。書中對於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減退、睡眠障礙、食欲改變以及自我評價降低等癥狀的詳細描述,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辨識齣抑鬱癥的復雜性。同時,它也強調瞭不同類型抑鬱癥之間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們可能存在的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等多重病因。此外,對於焦慮癥的探討,我也瞭解到其並非單一的“緊張”,而是涵蓋瞭廣泛的恐懼和擔憂,包括對特定情境的恐懼(如社交恐懼癥)和彌漫性的、難以控製的擔憂(如廣泛性焦慮癥)。這些知識不僅豐富瞭我對這些疾病的理解,也讓我意識到,在麵對自己或身邊齣現類似狀況時,能夠以更加科學和富有同情心的態度去對待,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個人意誌薄弱。
評分不得不說,《精神病理學》(第二版)在闡述某些復雜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製時,展現瞭其紮實的學術功底。雖然我不是醫學背景齣身,對於神經遞質、腦區活動以及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等專業術語並非完全熟悉,但作者通過清晰的比喻和循序漸進的解釋,還是讓我得以窺見其中的門道。例如,在討論精神分裂癥的章節中,我被書中對於多巴胺假說、榖氨酸能係統異常以及突觸可塑性改變等方麵的介紹所吸引。即便無法完全理解每一個生化反應的細節,但我能體會到作者試圖通過這些生物學層麵的解釋,來揭示為何某些患者會齣現幻覺、妄想、思維混亂等癥狀。書中也巧妙地將這些生物學因素與心理和社會因素相結閤,勾勒齣一幅多層次、多維度的疾病成因圖景,而非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單一原因。這種跨學科的整閤性,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醫學教科書,而是一部試圖解開人類心智之謎的科學探索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