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王世襄 另荐明式家具锦灰堆自珍集髹饰漆器中国画竹刻葫芦蟋蟀鸽经鸽谱

《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王世襄 另荐明式家具锦灰堆自珍集髹饰漆器中国画竹刻葫芦蟋蟀鸽经鸽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襄 著
图书标签:
  • 蟋蟀谱
  • 中国古代文化
  • 王世襄
  • 明式家具
  • 漆器
  • 中国画
  • 竹刻
  • 葫芦
  • 鸽经
  • 鸽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酉堂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7409120
商品编码:255807126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30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万酉堂图书专营店 热销推荐Hot Sale 《乐舞敦煌》  《紫禁城100》 《2016故宫如意手记》 《深邃的七子世界》 《2018故宫日历》 《中国篆刻聚珍》 精彩专题Topics 《明式家具研究》 《髹饰录解说》 《中国古代漆器》 《说葫芦》 《竹刻艺术》 《自珍集》 《中国画论研究(上下卷)》 《蟋蟀谱集成》 《明代鸽经 清代鸽谱》 《王世襄全集》纪念版套装 《锦灰堆(合编本)》 《明式家具珍赏》中文版 《明式家具研究》英文版 《清代匠作则例》
   (第肆卷) 《锦灰二堆(全二卷)》 《清代匠作则例》
   (第伍卷) 《明式家具珍赏》英文版 《明式家具研究》精装版 《竹墨留青-王世襄
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 《中国葫芦》 《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 《王世襄集》精装版 经典豪华版  全套60册
  《中国美术全集》   2015年人美普及版 
中国美术全集(全60卷)  《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
《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中国文博名家画传:王世襄》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王世襄柜》
《奇士王世襄》
出版方简介Publisher Introduction 书  名:《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套装共2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版 次:第1版

定 价:298.00

作 者:王世襄
       
ISBN:9787807409120

装帧:平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套装上下册)》汇集历代蟋蟀谱之大成,填补我国蟋蟀谱古籍整理的空白,可谓传世经典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套装上下册)》重编订正秋虫谱二卷嘉靖丙午刊本,天一阁藏,鼎新图像虫经二卷宋贾秋壑辑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促织经二卷宋贾似道编辑明周履靖续增夷门广牍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中国科学院图书赔藏等。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学士。1941年又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
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于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同时,亦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主要著作《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图书公司铅印本。《竹刻艺术》1980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髹饰录解说》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明式家具珍赏》1985年9月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明式家具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目录Catalog 《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上)》目录:
自嘲诗六首代序
凡例
秋虫六忆
第一种
重编订正秋虫谱二卷 嘉靖丙午刊本
天一阁藏
第二种
鼎新图像虫经二卷 宋贾秋壑辑 万历刊本
上海图书馆藏
第三种
促织经二卷 宋贾似道编辑 明周履靖续增 夷门广牍景印
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赔藏
第四种
促织志 明袁宏道撰 顺治三年宛委山堂说郛续本
北京图书馆藏
第五种
促织志 明刘侗撰 顺治三年宛委山堂说鄂续本
北京图书馆藏
第六种
花镜蟋蟀篇 清陈涅子撰 日本花说堂文政十二年刊花镜本
北京图书馆藏
第七种
蟋蟀谱一卷 清梦桂撰 光绪二年天绘阁活字本
北京图书馆藏
第八种
促织经一卷 清金文锦删定 清音藏板四生谱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第九种
蚟孙鉴三卷 清朱从延辑着 乾隆四十一年庄乐耕重订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第十种
蟋蟀谱一卷 宋贾秋壑原本 清奎章阁新梓本
北京图书馆藏
第十一种
蟋蟀秘要一卷 清麟光撰 清刊本
北京图书馆藏
第十二种
功虫录二卷 清秦子惠撰 光绪十八年会衢山人校印本
上卷编者藏 下卷北京图书馆藏
第十三种
王孙经补遣一卷 清秦子惠撰 光绪壬辰听秋室校印本
编者藏
第十四种
虫鱼雅集一卷 清拙园老人撰 光绪甲辰排印本
第十五种
第十六种
第十七种
附录 当代有关蟋蟀专著目录
后记 插图Illustrations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关于售后 本店有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如需要退换货的请及时联系售后客服。 关于发票 如需发票,请在页面点击发票并留下相关开票信息。 关于发货 我们会根据您的订单时间在48小时内发货。本店节假日发货时间会另行通知。 关于退换货 如需退换货,请您联系客服咨询,由此造成的不便请见谅。
关于物流 如无特殊情况,本店发申通快递、韵达快递等,如需顺丰,请联系客服。

《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以其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悠久的斗蟋文化的大门。本书汇集了历代关于蟋蟀的谱录、图谱、论述以及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内容之丰富、考据之精细,堪称一部系统性的蟋蟀文化百科全书。 内容概述: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精心辑录的历代蟋蟀谱。这些谱录,有的以图谱结合的方式,详细描绘了不同品种蟋蟀的外形特征、颜色、斑纹、声音、性情等,并辅以捕获、饲养、训导、斗蟋技巧等方面的经验之谈。从汉代的《虫铭》残篇,到唐宋的《促织经》、《养虫志》,再到明清时期更为详尽的《促织谱》、《谈征录》等,一脉相承,各有侧重。每一部谱录,都凝结了前人对蟋蟀的观察与智慧,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养斗经验,更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认知态度和生活情趣。 除了谱录,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与蟋蟀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从古诗词中咏唱蟋蟀的意境,到文人笔下描绘蟋蟀的生动场景,再到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中对蟋蟀的形象塑造,都展现了蟋蟀在中国文化中多层面的意蕴。这些作品,或借蟋蟀的鸣叫抒发秋思,或以蟋蟀的勇斗比拟人生哲理,或将蟋蟀作为一种雅趣的象征,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蟋蟀文化图景。 编纂特色与价值: (一)史料梳理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史料的系统性梳理和集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现存的蟋蟀谱,而是深入文献,搜集零散记载,并对不同版本的谱录进行比对、考证,力求呈现出最完整、最准确的史料原貌。对于一些失传或难以寻觅的文献,编纂者通过大量查阅古籍,考订其出处和传承,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二)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 许多古老的蟋蟀谱,本身就包含珍贵的插图。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和复原了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这些图谱,不仅是记录蟋蟀形态的直观证据,更是当时绘画艺术的一种体现。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品种蟋蟀的特征,以及古人对蟋蟀形态的认知标准。 (三)跨越时代的文化视角: 本书不仅是关于蟋蟀的“技术手册”,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蟋蟀谱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对自然的观察角度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例如,唐宋时期对蟋蟀的饲养和斗蟋已有相当的兴趣,而明清时期则出现了更为系统化的谱录和专门的研究者。本书通过梳理这些历史脉络,展现了蟋蟀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生生不息的发展轨迹。 (四)为现代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对于当代研究者而言,《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昆虫学、民俗学、文学史、艺术史的研究,还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书都提供了最直接、最权威的原始资料。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蟋蟀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五)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意象: 除了直接的养斗知识,本书还呈现了蟋蟀在中国文化中的多元意象。它既是秋天的使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思念的愁绪;又是战场上的勇士,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斗志激励着人们;更是文人雅士案头的清赏,满足了他们对自然微观世界的探索欲。本书通过汇集各类文献,勾勒出蟋蟀在中国文化中丰富而立体的形象。 总而言之,《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文献。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串联起中国古代的养斗智慧、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探寻古人生活情趣的窗口。本书的问世,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葫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被低估的艺术载体。葫芦,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在这本书中,我才了解到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么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王世襄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民俗文化的深刻洞察,将葫芦在艺术、工艺、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被书中对葫芦的形态、种类、生长习性的详细介绍所吸引。原来,不同的葫芦,其形状、大小、纹理都各有千秋,而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为后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书中对葫芦作为工艺品的演变史进行了梳理,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精美的雕刻、彩绘葫芦,再到如今的各种创意设计,都展现了人类对葫芦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尤其惊叹于那些精美的葫芦雕刻作品,艺术家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宏大的意境,将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葫芦之上。 书中对葫芦文化内涵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吉祥、长寿、多子多福的象征。它的形状,如同“人”的字形,又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在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葫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看似普通的葫芦,竟然可以承载如此丰富而美好的寓意。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寄托。

评分

翻开《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与古人一同沉浸在“秋虫游戏”的雅趣之中。王世襄先生的这部巨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蟋蟀谱的汇编,更是一幅描绘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画卷的精心之作。它所呈现的,是跨越数千年,从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无数文人雅士对蟋蟀的观察、饲养、品鉴乃至咏叹的结晶。每一页都仿佛散发着陈年老酒的醇厚香气,诉说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我惊叹于书中对蟋蟀品种的详尽记录,从体型、颜色、鸣声,到地域特征,无不精雕细琢。那些古老的谱籍,文字虽显质朴,却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细微之处的洞察。那些精美的插图,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蟋蟀的生动姿态,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它们在纸上吟唱。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饲养技巧的论述,从食料的选择、居所的布置,到病虫害的防治,无不体现出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知识,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书中不仅仅是关于蟋蟀的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解读。蟋蟀,在古代被视为“战神”,它们的鸣声象征着秋的到来,它们的身姿则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来源。从诗词歌赋到书画作品,蟋蟀的身影无处不在,承载着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和审美追求。《中国历代蟋蟀谱集成》将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 meticulously 收集整理,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阅读此书,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体验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中国画竹》这本书,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让我领略到了中国画中“竹”的无穷魅力。我一直对那些写意的水墨画有着莫名的喜爱,特别是那些以竹为主题的作品,总能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这本书,让我对这种喜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王世襄先生在这本书中,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竹”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演变过程。书中从文同、苏轼等早期墨竹大家的作品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写意的手法,将竹子的形态、神韵以及所蕴含的君子品格表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笔下竹子的对比解读所吸引,看到了从初唐的严谨写实到宋代的意趣盎然,再到明清的自由挥洒,竹子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却始终保持着那种挺拔、虚心、坚韧的精神内核。 除了艺术技巧的展现,这本书更让我深刻理解了“竹”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代表着正直、虚怀、节操,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美德。文人墨客通过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甚至以此来规诫世人。书中引用的那些诗词,更是将竹子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古人一同品味了竹子的清风,感受到了它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人为何如此钟爱竹子。

评分

“锦灰堆”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积淀,而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锦灰堆自珍集》正是这样一部令人沉醉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的家具图录,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古。书中对每一件家具的剖析,都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直抵其精髓。从选材的严苛,到工艺的精湛,再到设计的巧思,王先生以其超凡的学识和独到的眼光,为我们揭示了明式家具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之作的奥秘。 我尤其被那些家具的细节所吸引。一把圈椅的扶手,如何巧妙地衔接,既符合人体工学,又不失美感;一张方桌的腿足,如何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坚实的支撑,又不显笨重;一张罗汉床的靠背,如何以舒缓的曲线营造出舒适的倚靠感,又蕴含着文人的闲适情怀。这些细节,在一般人眼中可能只是简单的木质结构,但在王先生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的物件,更是承载着主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人生哲学的载体。 书中对家具纹饰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那些如意纹、龙纹、凤纹,以及各种花草纹样,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它们如同家具的灵魂,赋予了这些木器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阅读此书,我不仅仅是在欣赏家具,更是在品味一种生活美学,一种对自然、对工艺、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家具不仅仅是摆设,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的延伸。

评分

《中国画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画册,不如说是一堂关于“竹”的哲学课。王世襄先生以他非凡的学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竹”这一意象在中国绘画中的演变、象征意义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一直觉得竹子是一种很美的植物,但在这本书中,我才真正理解了它在中国文人心目中为何如此重要。 书中对历代画竹名家的作品进行梳理和解读,让我看到了竹子在不同艺术家笔下的千姿百态。有的画师笔下的竹,坚韧挺拔,如君子一般,象征着气节和傲骨;有的画师笔下的竹,潇洒飘逸,如隐士一般,寄托着超然物外的闲情;还有的画师笔下的竹,婀娜多姿,如女子一般,展现出一种柔美的韵致。这些画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们将个人情感、人生感悟投射到竹子身上的体现。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竹子文化内涵的探讨。竹子象征着正直、虚心、节俭,这些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文人墨客将竹子视为自身的写照,通过绘画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书中对这些文化象征的阐释,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如何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和描绘,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此书,让我对“意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刻竹》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我之前对“刻竹”这个词语的认知非常有限,只知道它是一种精细的手工艺,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这是一种将艺术、工艺、哲学完美融合的古老技艺。王世襄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刻竹的历史、技法、艺术价值,进行了极其细致的阐述。 我被书中对刻竹材料和工具的介绍所深深吸引。那些精选的竹材,质地、纹理、色泽的不同,如何影响最终的雕刻效果,都充满了讲究。而那些各式各样的刻刀、凿子,在艺术家手中,仿佛变成了拥有魔力的笔,能够赋予竹子生命。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刻竹技法的梳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那些精雕细琢的花纹、人物、山水,在方寸之间展现出无穷的韵味,令人赞叹不已。 更令我动容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传达一种精神。刻竹,需要的是极大的耐心、细致和对细节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项手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艺术家们通过雕刻竹子,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甚至以此来体悟人生的哲理。书中对那些经典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竹子的纹理中寻找灵感,如何在刀尖上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艺术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评分

《髹饰漆器》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对漆器“易碎”、“古板”的刻板印象。王世襄先生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中国漆器的发展史、工艺特点、艺术价值,以一种极其生动和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原本以为漆器只是简单的器皿,看过这本书才知,它是一门集材料科学、工艺美术、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古老技艺。 我被书中对漆器材质的详细介绍所震撼。生漆的采集、提炼,各种颜料的配制,以及在不同基材上的运用,都展示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极致利用和对工艺流程的精益求精。那些繁复的雕刻、剔漆、嵌螺钿、金银平脱等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高超,更是艺术家们将情感、寓意注入到器物中的独特方式。每一件漆器,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都诉说着一段历史的故事。 书中对漆器艺术风格的梳理,让我领略到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漆器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从汉唐的古朴雄浑,到宋代的清秀雅致,再到明清的富丽堂皇,每一种风格都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的最高水平。我尤其喜爱那些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自然景物的漆画,它们如同流动的诗篇,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实用器物之中。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漆器王国,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刻竹》这本书,就像一本隐藏在竹林深处的秘籍,向我揭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对那些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心生敬意,但“刻竹”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曾是模糊而遥远的。这本书,让我得以一窥其堂奥。 王世襄先生在这本书中,以他精湛的学识和对工艺美术的独到见解,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刻竹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书中对刻竹材料的选择、加工过程的描述,以及各种雕刻技法的细致讲解,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无论是浅刻的细腻,还是深雕的立体,亦或是剔刻的层次感,每一种技法都展现出艺术家们对竹子材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表现的极致追求。 我尤其被书中对刻竹作品的赏析所打动。那些在竹片、竹筒上雕刻出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它们不仅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承载着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许多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如“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物象的独特解读。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刻竹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雕刻技艺,更是一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坚守传统技艺的匠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

《葫芦》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生活智慧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葫芦只是寻常可见的农作物,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惊觉,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远超我的想象。王世襄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葫芦在各个层面的应用和象征意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展现。 我尤其被书中对葫芦作为工艺品的介绍所震撼。无论是传统的葫芦雕刻,将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地雕琢于其上;还是将葫芦作为画器的载体,绘制出精美的图案;亦或是将葫芦与漆器、金属等工艺结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都展现了中国匠人对葫芦材质的极致运用和对艺术表现的不断追求。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葫芦工艺品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丰富多样和源远流长。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葫芦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长寿、多子多福的象征。它的形状,又如同“人”的字形,寓意着生命的繁衍和延续。在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葫芦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如何将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转化为对生命、对吉祥的期盼,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葫芦这一载体之中。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对生命、对美好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评分

《中国画竹》一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中国绘画艺术中“竹”这一题材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文人精神内核的探索。我一直对那些以竹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难以窥其门径,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的窗户。 王世襄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中国画史的深厚功力,细致地梳理了历代画竹名家的风格演变和艺术成就。从墨竹的鼻祖文同,到笔势奔放的苏轼,再到构图精巧的赵孟頫,以及后来的石涛、郑燮等,书中对每一位画家的作品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分析了他们笔下竹子的形态、神韵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那些看似简单的笔墨线条的剖析,它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和浓淡干湿的变化,来表现出竹子的挺拔、虚心、坚韧的品格。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竹”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竹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代表着君子的美德,如正直、虚怀、节操。文人墨客通过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甚至以此来规诫世人。书中所引用的那些诗词歌赋,更是将竹子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古人一同品味了竹子的清风,感受到了它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人为何如此钟爱竹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