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司法的经济学 (美)波斯纳 ,苏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正义/司法的经济学 (美)波斯纳 ,苏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波斯纳,苏力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法学
  • 正义
  • 司法
  • 法律经济学
  • 波斯纳
  • 美国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社会科学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20417
商品编码:255974820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正义/司法的经济学

定价:28.00元

作者:(美)波斯纳 ,苏力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5-01

ISBN:9787562020417

字数:380000

页码:4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波斯纳比较早版的一本著作。据2000年的一个有关法学引证率的研究,到当时为止,这是他的著作中为人们引证多的一本;这在程度上,就足以证明其重要性了。
  本书的主体有四编。编集中讨论正义与效率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波斯纳试图为此前他建立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奠定一个哲学伦理的基础,试图从财富*化出发建立一种总体化的社会理论。第二编作为理论,是本书有价值,富有洞察力的一编,其视野相当开阔,但分析即为简洁凝练,却细致入微。第三编比较细致地讨论了私隐问题,并对美国联邦高法院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重要私隐判决中隐含的法理进行了辨析。第四编同样从信息经济学的进路切入,集中分析的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以及其他类型的歧视视为一种道德上的邪恶或智力上的毛病。

目录


《波斯纳文丛》总译序
思想的组织形式——《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译序
1983年版序言
版序言
章 引论;非市场行为的经济学本书的规划
编 正义与效率
第二章 布莱克斯东与边沁
布莱斯东的《英国法评述》
边沁对布莱克斯东的厌恶
布莱克斯东与边沁之比较
第三章 功利主义、经济学和社会理论
功利主义的一些问题
财富大化作为一个伦理概念
财富与效用的树立
财富大化、道德以及正义
再论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第四章 财富大化在伦理和政治基础
效率的共识基础
   术语的澄清
   财富大化和同意原则
   与罗尔斯之进路的比较
   财富大化作为一种基于同意的伦理规范的局限
  对于法律的实证经济学分析的寓意
   普通法为什么是有效率的
   普通法是有效率或是功利主义的?
   德沃金对财富大化的批评
第二编 正义/司法的起源
 第五章 荷马版的低限国家
  有限分类学
   职能
   结构
   问题
   价值
  荷马史诗中的治理和政治价值
   职能
   结构
   问题
……
第六章 初民社会的一种理论
第七章 初民法律的经济学理论
第八章 报应刑以及一些相关的惩罚概念
第三编 私隐与相关利益
第九章 作为秘密之私隐
第十章 对私隐的一种更宽泛考量
第十一章 联邦高法院有关私隐的法理
第四编 联邦高法院与种族歧视
第十二章 歧视问题的法律经济学
第十三章 德方尼斯案以及反向歧视
第十四章 贝克案、韦伯案以及未来
索引

作者介绍


波斯纳(1939年-)先后以名毕业于耶鲁大学文学系(1959)和哈佛法学(1962)。曾任联邦高法院大学官助手、律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和讲座教授。1981年出任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至今(1993-2000任首席法官),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

文摘


序言



法律与市场:效率、公平与制度的再审视 作者: 杰出的法学家、经济学家群体 出版社: 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知名法律或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数: 约600页 装帧: 精装/平装,注重学术感与阅读舒适度 出版年份: 近五年内 ISBN: 待定 --- 内容概要: 本书集结了当代法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多位顶尖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超越传统的法律规范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运行、社会资源配置以及个体权利实现中的核心作用与内在张力。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究:如何通过更具效率和公平性的制度设计,优化市场激励,约束权力滥用,并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本书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罗列或解释,而是聚焦于制度的“功能”与“绩效”分析。它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特别是激励相容性、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担和效率边界等概念,系统地应用于法律领域的各个分支,从契约法、侵权责任到知识产权保护,再到环境规制和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法律规制与效率边界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全等典型市场失灵情境下,法律规范如何被设计用以矫正或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激励结构与法律设计: 探讨不同的法律责任制度(如严格责任与过失责任)如何影响行为主体的预防性投入和风险承担决策。分析在特定技术和信息条件下,何种责任规则能够带来最低的社会成本。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司法管辖区在产品责任领域对创新和安全的权衡,揭示法律规则对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潜在锁定效应。 产权的界定、转移与交易成本: 这一章重点分析了产权的清晰度对经济效率的决定性影响。研究了不同法律制度下,如不动产登记、担保物权设定等,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本的有效流动。同时,讨论了在产权界定模糊或难以界定时(如自然资源、数据),法律如何通过许可、特许或共同体规则进行制度创新。 信息不对称与契约的完备性: 深入考察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保险和劳动市场中的表现。分析合同法中的揭示义务、保证条款以及违约救济机制,如何被用作(或未能被用作)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工具。尤其关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所带来的新型法律挑战。 第二部分:程序正义、司法公正与社会选择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系统的运作,审视司法过程的效率、可预测性及其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经济预期的影响。 司法资源配置与诉讼经济学: 分析诉讼的成本、收益和预期结果如何影响当事人“诉”与“和”的决策。探讨法庭的排期、证据开示规则、以及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的设计,如何影响司法系统的整体承载能力和案件解决效率。本书提出了一套衡量“司法效率”的非传统指标,超越了简单的结案速度。 法律的可预测性与投资决策: 深入研究法律规则的稳定性、清晰度以及司法判例的一致性,对长期商业投资和跨国资本流动的重要性。探讨“法治”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如何通过降低政治风险溢价,促进经济增长。反之,阐述司法随机性或政策的剧烈变动如何抑制创新和长期规划。 法律的分配效应与再分配机制: 讨论法律判决和法规制定在资源再分配中的隐蔽作用。例如,环境损害赔偿、反垄断执法以及劳工权益保护,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塑造财富和收入的最终格局。本书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量化了特定法律干预对不同社会群体经济地位的影响。 第三部分:制度变迁、比较法视野与演化经济学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宏观的制度变迁动力学,比较不同法域的制度选择,并探讨法律制度如何在历史和社会压力下不断演化。 法律制度的路径依赖与创新: 借鉴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现有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如何形成难以逆转的“路径依赖”,即便存在更有效率的替代方案。同时,比较不同国家在面临相似经济挑战(如金融危机、技术革命)时,其法律系统如何展现出适应性或僵化性。 比较法视野下的制度最优性: 本部分选取了几个关键的法律领域(如破产法、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跨司法管辖区的比较分析。其目的并非简单地推崇某一种模式,而是揭示不同文化、政治结构下,何种法律制度能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平衡点。 法律的外部性与全球治理: 探讨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法律规则如何产生跨国界的“外部性”,以及国际条约、贸易协定在协调各国法律制度冲突、建立最低效率标准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本书特点: 1. 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本书坚守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辨相结合的立场,大量引入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计量分析模型,将法律问题转化为可量化和可检验的社会科学议题。 2. 政策导向的批判性: 研究不满足于描述现状,而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设计缺陷进行深刻剖析,提出基于效率和公平考量的具体政策建议。 3. 面向未来: 特别关注数字技术、生物科技和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对传统法律框架的冲击,探讨未来法律制度可能需要的范式转换。 本书适合对象: 法律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专业的学者、政府部门从事立法与监管的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关注市场机制与社会制度互动的思想读者。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以更宏观、更具功能性的视角理解法律的真正价值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法律的经济学解释”这个概念的模糊认知,以及希望借此来深化我对法律运行机制的理解。我总觉得,法律并非是独立于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的真空存在,它必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塑造经济行为。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经济学的精妙理论,例如效用最大化、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巧妙地应用于分析复杂的司法过程的。是会对某些法律原则进行数量化的分析?还是会探讨法律规则的成本效益比?我脑海中设想的场景是,作者可能通过对不同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比如,为什么某些国家或地区会选择特定的赔偿标准?其背后是否存在着经济效率的考量?又或者,刑罚的设置,除了惩戒功能外,是否也承担着一种社会成本的内部化功能?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突破原有思维定势,以更批判、更经济学的视角去审视法律的本质和功能,并从中获得全新的认识和启发。

评分

拿到《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这本书,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可能提供的一种“解构”的视角。我们通常理解的“正义”和“司法”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理想主义情怀,而经济学似乎是一种更偏向于“功利”和“效率”的学说。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样一种看似对立的框架下,找到两者之间的连接点的。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是否“效率”本身就是一种“正义”?或者,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经济上的“成本”。我设想着,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法律决策背后的利益博弈,以及不同法律规则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财产分割、合同履行、甚至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经济学的分析能提供哪些独特的见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理解法律如何通过经济学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经济学如何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设计和完善法律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整体的福祉。

评分

对于《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一直在思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究竟是如何与社会经济的实际运行紧密结合的。我好奇书中会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那些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法律原则。例如,关于产权的界定,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它是否就是一种激励人们进行生产和投资的机制?再比如,合同的强制执行,是否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展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经济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或许会涉及一些有趣的经济学模型,帮助我理解法律规则的“设计”和“优化”过程。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工具性”一面,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工具,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无疑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让我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法律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厚重的质感和内敛的设计所吸引。封面上“波斯纳”和“苏力”这两个名字,一个是国际知名的法律经济学大家,另一个则是中国法学界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们的名字并列,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场跨越国界、融合不同学术传统的思想盛宴。我尤其对波斯纳教授的理论体系深感好奇,他提出的“法律经济学”早已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大胆的、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观点,总能引发广泛的讨论。而苏力教授的加入,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中国本土的视角和深厚的理论积淀。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些具体的案例切入,比如侵权法、合同法,甚至刑事司法,然后用经济学的工具去解构这些法律现象。例如,惩罚的经济学解释,犯罪的理性选择模型,以及法律的激励效应等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经济模型和分析方法,让读者能够具体地学习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理解法律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宏观的哲学层面。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兼顾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法律从业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甚至能启发政策的制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正义/司法的经济学》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让人立刻联想到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于理解和塑造我们社会最根本的基石——司法。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传统法学严谨的论证和判例的堆叠,但这个标题却大胆地将两门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经济学和法学——联系起来。我一直在思考,究竟经济学的哪些模型和概念能够被用来分析司法现象?比如,博弈论是否可以解释庭审中的策略选择?机会成本的考量又如何在立法和判决中体现?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在司法领域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至上?抑或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动态的平衡?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经济学逻辑,甚至预测和解释法律制度的演变方向。仅仅是这个前瞻性的书名,就已经足以让我对即将翻开的每一页充满好奇和期待,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