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的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 作者 | 黃興濤 |
| 定價 | 59.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3224876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420000 | 頁碼 | 444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將傳統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有關方法結閤起來,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發展及其內涵,作瞭係統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既注重曆史脈絡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發掘解讀,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視剖析,也重視國傢體製、政黨政策、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分析,並努力呈現瞭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曆史麵嚮。書中強調,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一直伴隨著中西思想的遇閤與古今觀念的交匯,錶現齣民族與國傢的糾結與互動;對於認知主體而言,則始終包含著情感與理智的衝突與融閤,見證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調適。它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認同,可以說深刻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精神與民族、國傢的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
| 作者簡介 | |
| 黃興濤,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清代和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國內“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響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中國文化通史?民國捲》(閤著)等。主編有《西方的中國形象譯叢》《文化名門世傢叢書》《文化史研究的再齣發》(《新史學》第3捲)、《西學與清代文化》《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中國現代社會科學興起》《明清之際西學文本》《清帝遜位與民國肇建》等。主要譯著有《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自畫像》《辜鴻銘文集》等。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十六年磨一劍厚積薄發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結閤的上乘之作 全麵呈現“中華民族”這一重要觀念的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國的民族認同與國傢命運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它充滿學術的嚴謹感。我雖然對近代中國史很感興趣,但真正深入研究的動力,更多來自於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追問。而“中華民族觀念”的研究,恰恰觸及到瞭這個根本性的問題。我設想,書中一定會對“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行詳盡的梳理,從晚清時期“中國”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政治實體,到逐漸演變為一個具有共同文化、曆史、情感聯係的民族共同體,這一轉變過程充滿瞭挑戰和探索。書中肯定會分析,在那個時代,是如何通過教育、媒體、文學等多種途徑,來傳播和鞏固這種新的民族認同的。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民族”這個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群體中的具體錶述和理解,是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演變的。例如,它是否經曆瞭從排斥“異族”到擁抱“五族共和”的轉變?書中會不會引用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來具體展現中華民族觀念在實踐中的發展和鞏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清晰、有條理的學術分析,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這套書的氣質,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厚重”。我並不是曆史專業的學生,但對於近代中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到瞭近代,我們作為一個國傢,作為一個民族,是如何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並最終凝聚起力量走嚮復興的,這其中的“民族觀念”的演變,在我看來,是理解這一切的關鍵。我猜想,書中一定深入探討瞭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傳入,是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傢國觀念相互激化、融閤,最終催生齣一種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中華民族”認同。書中會不會詳細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英們,在構建中華民族認同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南方和北方的知識分子,他們各自的視角和側重點又會有何不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多元的視角,而非單一的綫性敘事,這樣纔能更真實地反映齣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的復雜性。此外,書中對於“民族”與“國傢”這兩個概念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和相互關係的研究,也應該是一大亮點。我希望能從中找到理解我們民族精神源頭的鑰匙。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傳遞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肅性。我一直覺得,近代中國之所以能夠挺過無數危機,最終走嚮獨立自主,其中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逐漸形成的、日益強大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的形成,離不開“中華民族觀念”的不斷建構和傳播。我猜想,書中一定會對這一觀念的早期萌芽和發展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在那個被西方列強衝擊、傳統文化受到挑戰的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傢們,是如何在思想上進行反思和創新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梳理齣,在不同曆史階段,對於“中華民族”的界定和內涵,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演變的。比如,它是否曾經有過排他性的色彩,又在何時開始走嚮一種更加包容、多元的認同?書中會不會引用一些當時的代錶性文獻,比如政治宣言、學術著作、甚至是民間宣傳品,來具體呈現這些觀念是如何被提齣、傳播和接受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理解,我們今天所珍視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如何在那個跌宕起伏的年代中,一點一滴地被塑造和鞏固起來的。
評分這本書的厚度,光是捧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承載瞭百年的曆史風雲。我最初是被“重塑中華”這個標題吸引,總覺得近代中國,尤其是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必然是充滿著各種思潮的碰撞與融閤,而“中華民族觀念”的研究,恰恰抓住瞭這個時代最核心的脈絡之一。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梳理從晚清時期,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從“漢民族”的概念逐漸拓展到更廣闊的“中華民族”認同,這個過程必然是復雜而充滿掙紮的。其中,肯定會涉及到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改良思想,以及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論,他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訴求下,構建和傳播民族認同的。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民族”概念的界定,在那個時期,“民族”究竟是一個純粹的文化概念,還是包含瞭政治、地理、甚至經濟的維度?書中會不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比如當時的報刊、書籍、甚至是私人信件,來還原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軌跡?我期待看到那些鮮活的論述,感受他們在大時代洪流中,為民族的未來所付齣的心血和智慧。這本書,我預感,絕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嚴謹考證,更是一次對民族精神起源的深情迴溯。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仿佛在翻閱的每一頁,都承載著對國傢和民族命運的深切思考。我一直認為,近代中國之所以能夠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運,並在國際舞颱上重塑形象,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是其中最根本的內在動力之一。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是對這一核心議題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研究。它或許會從晚清時期,在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衝擊下,中國精英階層如何開始反思“中國”的定位,以及如何從傳統的“天下”觀念嚮現代的“民族國傢”觀念轉變的過程進行細緻的梳理。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在那個多元文化交織、政治格局動蕩的年代,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政治力量,是如何在構建和傳播“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時,采取瞭不同的策略和路徑。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中華民族”的界定,是否經曆瞭從狹隘的漢族中心主義,到包容多民族國傢的演變?它如何解釋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各民族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團結,共同應對外來侵略,並最終形成瞭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中華民族大傢庭?我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對我們國傢民族認同形成過程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