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推荐】正版 重口味心理学 怎样证明你不是神经病 如何看穿身边人所有秘密怪癖和人性的弱

【谢娜推荐】正版 重口味心理学 怎样证明你不是神经病 如何看穿身边人所有秘密怪癖和人性的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编,无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情感分析
  • 性格分析
  • 谢娜推荐
  • 畅销书
  • 自我提升
  • 揭秘人性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宵争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ISBN:9787505730007
商品编码:25687788966
丛书名: 重口味心理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1.更厚,更新,更有趣!畅销百万册《重口味心理学》全新修订完整版,新增12万字,152页内文,共432页。新增完整篇章2篇,讲述那些既诡异又莫名其妙的畸形恐怖症,以及混社会的各种生存术、说服术、欺骗心理学。超大信息容量!

2.新增精美插图30幅,彩插8幅及心理学趣味笑话!1.更厚,更新,更有趣!畅销百万册《重口味心理学》全新修订完整版,新增12万字,152页内文,共432页。新增完整篇章2篇,讲述那些既诡异又莫名其妙的畸形恐怖症,以及混社会的各种生存术、说服术、欺骗心理学。超大信息容量!

2.新增精美插图30幅,彩插8幅及心理学趣味笑话!

 

 

目录

篇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

Part 1  D氏四兄弟的故事

Part 2  多重人格间的“人情世故”

Part 3  弗大爷的安娜与小冰山

Part 4  免死?

Part 5  你从哪里来?——我的那些个“我”

第二篇  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

Part 1  物不惊人死不休

Part 2  怎么会“爱”上你?

Part 3  满灌疗法

第三篇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惧

Part 1  比害羞更害羞的事

Part 2  惊恐发作

Part 3  习惯了这种无助

Part 4  “脱衣舞疗法”——逐级暴露

第四篇  没来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

Part 1  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

Part 2  “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 3  都是海带惹的祸

第五篇  沙盘里的内心世界——关于焦虑

Part 1  原型世界

Part 2  个体潜意识的冰山PK集体潜意识的小岛

Part 3  箱庭实战

第六篇  迈不出去的腿——广场恐惧

Part 1  举步维艰

Part 2  “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 3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恐怖的刺激

Part 4   番外——关于密集恐惧症的那些事儿

第七篇  饕餮附体——神经性贪食症

Part 1  贪食四宗罪

Part 2  为什么不好好吃饭?

Part 3  “讲道理”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

第八篇  正在消失的身体——神经性厌食症

Part 1  杀手之王

Part 2  三“因”战吕布

Part 3  “拯救不开心”——行为链疗法

第九篇  危险的凌晨448——关于自杀的那些事儿

Part 1  其实没那么简单——自杀的原因

Part 2  花样寻死——自杀的方式

Part 3  真正的救赎——防止自杀

第十篇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性别认定障碍

 

Part 1  谁证明你是男是女?

Part 2  大洗底

Part 3  你本是男儿身,为何会变成女娇娥?

Part 4  肉身大改造

Part 5  笑话答案揭秘

第十一篇  困在躯体内的痛苦灵魂——精神分裂(上篇)

Part 1  精神病大乐园之“四大皆空”

Part 2  妄想

Part 3  幻觉

Part 4  思维和言语混乱

Part 5  行为混乱和紧张症行为

Part 6  精神病大乐园之“跟你玩阴儿的”

第十二篇  精神毁灭者——精神分裂(下篇)

Part 1  “超现实主义门派”

Part 2  天生的精神分裂者?

Part 3  自我毁灭——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学解读

Part 4  谁是下一个精神分裂者?

第十三篇  失控的身体——强迫症

Part 1  “我强迫我秀”

Part 2  “肮脏”的妥瑞氏症

Part 3  精神也拮抗!

Part 4  “暴露—阻止大法”和“森田疗法”

第十四篇  看不懂的身边人——人格障碍

Part 1  “这世上还有我能相信的事吗?”——偏执型人格障碍

Part 2  “请叫我杀手”——反社会人格障碍

Part 3  “我想我能上天!”——自恋型人格障碍

Part 4  “人生如戏”——表演型人格障碍

Part 5  “情绪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十五篇  梦之安魂曲——物质成瘾

Part 1  “天使与魔鬼”

Part 2  地狱路之源头

第十六篇  大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恋童癖

Part 1  梨花“压死”海棠

Part 2  乱伦

Part 3  种恶因,得恶果

第十七篇  来,给你瞧瞧!——露阴癖

Part 1  “爱脱皮的香蕉”

Part 2  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Part 3  “伤不起”的内隐致敏法

第十八篇  游走在另一个世界——梦的解析

Part 1  梦是什么?

Part 2  自由联想

Part 3  “伪装大法”

Part 4  为什么要“装”?

Part 5  释梦

第十九篇  “生命不息,作妖不止”——身体障碍

Part 1  “想象出来的丑陋”——畸形恐怖症

Part 2  “失控的身体”——转换障碍

Part 3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疑病症

第二十篇  那些社会教我们的事——人类中的“神秘力量”

 

Part 1  外星人看地球之——人类的谋生之道

Part 2  外星人看地球之——“一群鸟人”!

19篇:“生命不息,作妖不止”——身体障碍

佛说:“活着即修行。”

人说:“生活就是折腾。”

人的心理听到后说:“那我便是,我作妖,故我在!”

其实它这话一点儿都没说错,我们前面说了很多心理障碍,像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惧症等等,都是心理折磨“灵魂”的结果。但是这对它来说,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它又一路欢腾地蹦跶到“肉体”之上,大展拳脚起来。

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心理祸祸“肉体”之后发生的事。

 

Part 1  “想象出来的丑陋”——畸形恐怖症

所谓畸形恐怖症,从字面可理解为“对丑陋的恐惧”,又叫作“躯体变形障碍”。患上这种病的人,总是会对自己外貌的缺陷有着病态的关注,从皮肤瑕疵、乳房过小,到颧骨过高、脸太胖或血管太明显,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挑刺”的目标。虽然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可就算这样,他们的做法也太极端了!

下面就具体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大海啊全是水,长什么样全靠想!”

案例1

景琪是一个腼腆害羞,容易紧张的男人,今年31岁,由于自杀未遂而入院。他主动要求在一间暗房里和心理医生谈话。谈话时,他戴了一顶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盖住额头,一直低头看着地板。景琪说他没有朋友,刚刚失业又失恋。

他说:“都是因为我的鼻子……长着这些可怕的麻子,它们密密麻麻的,太吓人了!让我变得像鬼一样丑!我整天都想着鼻子上的这些东西,过去的15年里我的心里只想着我的鼻子,其他什么都不想。我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取笑我的麻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每天都低着头,戴着这顶帽子,为什么不愿意在敞亮的房间和你交谈……我不敢让你看我的脸。”

然而实际上,心理医生根本看不到景琪所说的“可怕的麻子”,就算是在充足的光线下也看不到。景琪在大众眼中可以算是一个英俊的青年,毛孔大小正常。

后来景琪补充说:“我很少把我的这种想法告诉别人,因为我觉得非常丢人。我怕别人说我娘娘腔。我曾经和几个人说过我的问题,他们都说根本看不出来……麻子已经彻底摧毁了我的生活。我到晚脑子里全是我的这张脸,每天盯着镜子看几个小时……渐渐地,我也越来越不想去上班,开始旷工,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女友约会……后来基本不出门。”

景琪曾经去皮肤诊所就诊,要求对他的鼻子进行磨皮手术,被医生拒绝了,因为“他的鼻子上根本什么都没有”。后来他换了几家诊所,终于说服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术后却认为没有任何效果。

他走上绝路也是因为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十分恐怖。他说:“镜子里的我奇丑无比,所以我就想,真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价值,我的人生只有这些麻子和这张丑脸!”

 

景琪的案例说明了“畸形恐怖症”患者的一大特点:无中生有!

即“我长什么样子,你们真实看到的不算数,我自己认为的才是”。

“什么,你说我是正常的?骗谁呢?我还不清楚自己的样子吗?说再多也没用!”

 

有一些病例和景琪这种“无中生有”的情况稍有不同,它们是“有中生大”!即患者本身的外貌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但绝不严重,可在他们自己眼中却变成了“塌天大陷”。比如,一个非常小的痤疮疤痕,会被描述成“我脸上巨大的火山口”!

 

 

“根本停不下来!”

患者发现自己的“丑陋”后会做什么?自然是尽自己大的努力,去调整和弥补这一切。

 

案例2

欣欣,一名24岁的公司职员,现病休在家。她每天关注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自己的头发。她对心理治疗师解释道:“我的头发非常不整齐,这一撮应该再短点儿,

那一撮就那样趴在那里。当我的头发没整理好时我就非常难受,非要把它们都弄好,每天我要花5个小时在镜子面前修整它们。人们都认为我疯了,但是他们不懂,我忍受不了头发不整齐,这让我看起来非常畸形!”

几个月前,欣欣外出剪了一次头发,这对她来说可是闯下了“弥天大祸”,结局是灾难性的。她说:“完全是乱我发型,毁我爱情!”剪完头发不久,她就有了自杀的想法:“我想用刀子刺进心脏,我不能忍受自己看上去是这个样子。”

 

欣欣这样无休止地修剪和整理自己的头发,已经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仪式。这便是“畸形恐怖症”患者的另一大特点:强迫。

“畸形恐怖症”患者总是不停地反复地做一件事,来试图改善和修复自己的缺陷,当这种行为做到极端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有一名妇女总认为自己的脖子不够白皙水嫩,于是她反反复复清洗脖子,以至于颈动脉都露了出来,需要进行外科急救手术。

 

有的人会说,其实他们用不着那么痛苦,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整容技术已经如此发达,可以“一劳永逸”啊!

这里我要说,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支付得起整容的费用,尤其一些患者的病情让他们没法工作,失去经济来源,想做手术就更加举步维艰。不过更恐怖的是,“畸形恐怖症”带来的强烈的内心痛苦,会迫使他们铤而走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名男子觉得自己皮肤“松弛”,就在脸的两侧钉上订书钉,来使脸上皮肤紧些。订书钉10分钟后脱落,他差点儿就损伤了自己的面部神经。

一名妇女不满意自己的皮肤和脸部形状,就锉几颗牙来改善下颌的曲线。

另一名妇女对她身上许多地方都不满意,想要进行吸脂手术,可是没钱,于是就用一把小刀切开自己的大腿,试图挤出其中的脂肪……

 

其次,就算他们有能力接受整容手术,你以为就天下太平了吗?现在回头看“畸形恐怖症”的定义:“患上这种病的人,总是会对自己外貌的缺陷有着病态的关注……”大家要注意定义中的一个词——“总是”。总是,就是永远是,没完没了的是。

“畸形恐怖症”患者即使接受了整形手术也不会满意,因为“畸形恐怖症”会让他们的大脑重组“挑刺机制”,使他们总能发现新的“缺陷”。

有一则新闻报道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病人起诉了整形医生协会的一位前主席,也是她过去的整形医生。这个病人在过去的29年中动过无数次手术,下巴、腹部、膝盖、大腿等处的吸脂术,几次眼睑提拉术,文眉,注射脂肪以消除皱纹,鼻子的手术及其他手术。在法庭上,这名患者声称:“我的整形医生明明知道我患有‘畸形恐怖症’,对自己的身体有着歪曲的信念,还是要给我做手术。他应该知道我没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能正确地同意手术的。”

 

所以后来,作为整形医生,能否鉴别出这类患者是相当重要的,许多医生甚至不得不选择与精神病学医生合作。

 

“难道他们看不见我能看到的东西?”

这也许是每一个“畸形恐怖症”患者都会问的问题,这也是他们的痛苦之源。而看过上面种种的病症之后,恐怕正常人也会问这个问题。可以说,如果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揭开了“畸形恐怖症”的成因之谜。

 

近一项脑成像研究的结果或者可以告诉大家真相——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把参与者分为两组:患病者和正常者。同时给他们看一系列男人和女人的脸,并要求将每一张脸与三张对比脸中的一张进行匹配,这三张对比脸是直接呈现在目标脸下方的……

看懂了吗?不要紧,这都不是重点,下面重点来了:在他们进行匹配任务的同时进行脑部扫描!得出一个结果,如图——

 

上面一列是患病者的脑部成像,下面的则是正常者的。

仔细对比,能看出区别吗?

我们都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拆解、分析和评估,而右脑则主要负责整体的处理。

我们通常采用整体处理来识别面部,比如,将面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零零散散地把五官单独分开来识别。所以说,识别人的面孔主要会用到人的右脑。

上面这两行图大的区别就是,在进行面孔比对任务时,患病者(上列)的左右脑区域都显示出激活(深色部分)状态,而正常者(下列)则只在右脑部分显示出了激活状态。

这说明,“畸形恐怖症”患者的脑内视觉处理更多地涉及左脑的激活,或者说是细节处理的激活,而正常人则更多地用到了右脑或整体加工。由此造成“畸形恐怖症”患者过分关注面部的各个器官,而不是将面部看成一个整体(这种过分关注细节的表现,正是他们的一个关键病症所在)。

“畸形恐怖症”患者还会错误地认为,其他人在观察别人的外表时也会和他们一样,“非常注重细节”!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总觉得别人会注意到自己外表上的“瑕疵”,就像他们自己注意到的那样。

 

Part 2  “失控的身体”——转换障碍

一个人,在视觉系统非常正常的情况下,怎么会突然失明呢?

没有任何神经方面的损伤,却发生了肢体的瘫痪。

好端端的,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一个人就突然说不出话了。

 

这些情况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是“转换障碍”却真做得到。所以,“转换障碍”又称得上是目前为止“有趣”也诡异的一种心理疾病。

所谓“有趣”,是患上转换障碍的人会突然出现身体的“失控”——瘫痪、失明、失聪、假癫痫等等。

而所谓诡异,就是这些患者的身体检查一切正常,医学暂时没办法给出解释。关键的,是这一切完全不在患者的控制之中。

 

先来看几个案例:

“翻滚吧,查大婶”

查大婶今年56岁,日前来到心理诊所就诊,目的是拯救她过去4年中无休止的“翻滚”——“癫痫”发作!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查大婶的“癫痫”总是突然发病,持续30~60分钟。在发作开始前几分钟,她就预感到即将发生什么,于是她就去床上躺着。在发作期间,她全身反应迟钝,四肢变得僵硬并伴有奇怪的抖动动作。她紧闭双眼,咬紧牙关,口吐白沫。她经常会大哭,有时甚至会大叫。然后就开始就地打滚、乱窜!但是她从不会大小便失禁。在发作以后,查大婶声称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看到这儿会说,哦,查大婶这不是转换障碍,她就是普通的癫痫而已!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

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在发作之后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但是查大婶没有;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很少在发作期间过度地上蹿下跳,但是查大婶蹿得比较“欢乐”;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在发作时常常会弄伤自己,会大小便失禁,但是查大婶不仅不会大小便失禁,还知道要“保全”自己,发作前乖乖地去床上躺好。,有力的证据出现了:脑电图显示查大婶并没有癫痫的迹象!

所以查大婶的这个“癫痫”是假的!而这种假癫痫正是转换障碍的一个常见症状!

 

“忘记如何走路”

小爱盘腿坐在椅子上,拒绝把脚放在地上。她的母坐在一边,随时准备在小爱起身的时候将她搀到轮椅上。她的母预约了这次心理治疗,并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才把小爱带进医生的办公室。

小爱今年20岁,她人非常友好,讨人喜欢,智力也正常,从始至终她都带着微笑回答医生的每一个问题,显然,她很喜欢与人交往。可就有一点,她“忘记”了如何行走。

小爱的行走困难已经有5年了。一开始是右腿无力,无法保持平衡,这让她经常摔倒。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6个月前,病情已经发展到根本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然而各种医疗检查的结果却是她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的解释,她患上了转换障碍。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像小爱这样突然丧失行动能力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那时候,前线的士兵经常突然就报告说大腿瘫掉了,或者手臂动不了了,然后不战而退,被抬下战场。这些战士患上的也是转换障碍。

 

案例讲完,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其实转换障碍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出现的,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严重的“心理应激”!什么叫心理应激?用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受过刺激”。士兵不用说,战场上多吓人啊,可能是突然目睹了昔日的战友就死在自己面前……查大婶的家人也反映,她发病通常都是在与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争吵之后。

 

患者受过刺激,身体突然“罢工”,但是这种“罢工”又跟真正的身体残疾不一样,这也是转换障碍为诡异的地方!

比如,在转换障碍中失明的人,虽然患者说自己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堆满家具的房间里自由行走。失聪的患者也说自己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他们却能准确定位出叫他们名字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而对于瘫痪的人来说,通常这种“不会动”只表现在某一个肢体上,如一只手臂或一条腿,而且只针对某一种功能。举个例子,某个人可能不能写字,但是可以抓握,实际上两个动作用到的是同一组肌肉。又比如说,某个人大部分时间都不能走,但是遇到紧急状况,比如逃命时,就突然能跑了。

这不是活见鬼了吗?说他们不是装病谁信啊!

但现实是,他们的确不是装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子?这里就涉及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概念,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前端——“内隐思维”。

啥叫内隐思维?内隐思维其实是相对于外显思维而言的。这么说大家可能有些糊涂。那我说两个词,你们也许就会明白:直觉,酝酿。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内心没有十足的把握,又没有肯定答案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这时候别人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说:“嗯,凭我的直觉……”有人说不要欺骗女人,因为女人的直觉通常都很厉害!这样下来,直觉一直以来都被看成一种很玄的东西,可以说是上天的旨意,又或者说是有如神助。但实际上,它没有那么“玄幻”,它只是我们内隐思维的一部分。

很多发明家、科学家、诗人和艺术家在成名之前,并不都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他们迷茫、彷徨、辗转反侧,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后顿悟!这个过程就是酝酿。而酝酿也是内隐思维的一部分。

像“直觉”和“酝酿”之类的内隐思维一直就存在,就像某位心理大师说的:“在许多困难而复杂的创造性思维中,可以通过延缓有意识思考得到更深刻而丰富的答案,并允许心理的无意识或部分意识加工的自由运作。”

 

说白了,内隐思维就是人在潜意识中加工信息,而外显思维则是在意识中加工信息。

再具体点儿:

虽然内隐思维同外显思维一样,都是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但是外显思维对信息的加工是一种缓慢的串行传入过程,就像单向行驶的单车道一样,如果前面的信息搞不定,后面的就只有等。而内隐思维的信息加工则是快速的并行传入过程,可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潜意识有多给力,它就有多给力!

同时,跟外显思维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的、在意识控制之下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的特点比起来,内隐思维则是“无法言说”的。你想,它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我们压根儿不知道啊,所以也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等它自己“忙活”完了,自然就会通过意识给你一个结果了。

 

而转换障碍患者的问题就出在,虽然外界的信息已经进入当事人的感觉器官,并在内隐思维中被加工过,但是当加工过的信息要传送到外显思维,也就是意识层面时,不知什么原因被拦截了!所以,转换障碍患者虽然看到了东西,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看到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在堆满家具的房间里自由行走”和“准确定位出叫他们名字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这里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并不是所有通往意识层面的信息都被拦截了,总有一部分“漏网之鱼”,所以,在某种情况下,患者是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

另一种解释是,有些行为,其实本身就是靠潜意识支配的,那么即使信息没有到达意识也没关系啊,“我们本来就不需要你的”。

 

我们前面说过,转换障碍患者在发病前几乎都“受过刺激”。我们也知道,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有的人受刺激抑郁了,有的人受刺激躁狂了,而有的人受刺激后又抑郁又躁狂了(双相情感障碍)。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受刺激后会转换障碍了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捋顺一下转换障碍患者的心路历程,有请弗洛伊德弗大爷。

弗大爷:

大家好,我又来了!

一个人是怎么患上转换障碍的,我认为拢共分四步!

 

步:

患者经历了带来创伤性的事件,受了刺激!这时,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会有一个意识不愿接受的冲突,“糟心啊”!

 

第二步:

这种心理冲突紧接着引发了一系列焦虑的感受,让患者很难挨,“不如就将它们深埋吧”,于是患者就压抑这种冲突,使之进入潜意识。

 

第三步:

这份被深埋的冲突绝不会善罢甘休的,焦虑也持续增长,成为一种将要进入意识中的威胁!

“太恐怖了!怎么办?我不要去面对它啊!”这么想着,患者就将其转换成身体功能的障碍(这也是转换障碍的得名),以宣泄这种心理冲突,避免跟它“正面交锋”。比如,想要自慰的欲望给一个人带来深深的罪恶感,这时就可能转化为一只手瘫痪。当然这种转换不是有意识的,患者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就出问题了。

 

第四步:

现在,关键的一点来了。当患者出现了种种身体问题后,他却发现自己大为受益。

首先,身体的症状减轻了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就像有人说的:“郁闷时我会找人打一架,哪怕是被打一顿,虽然身体伤痕累累,心里却爽快得很!”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算是间接的受益。人们通常都会关心同情弱者,所以患者会得到额外的来自人的爱、额外的金钱收入……而这些都会让患者在转换障碍面前“流连忘返”:“哎哟,这个样子也不错嘛!”

 

所以现在你们知道转换障碍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内容推荐

   本书是畅销超过百万册的《重口味心理学》的全新修订版和完整版,新增12万字内文和两个完整篇章,为你讲述那些心理学中重口味的、麻辣爽口的、新奇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和案例!

 

本书是通俗心理学的一块隐秘:

你的身边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而且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比如看到一堆虫子,或者一个人待在电梯里……

你的大脑有时会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必须反复来做一些动作来摆脱……

而你身边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有意思的是,有些男人有着“害羞的膀胱”!他们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到旁边没人,或者到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

这些只是本书内容的冰山一角。


洞悉人心,解码情感:一本关于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的心灵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渴望理解自己,更渴望看透他人,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本书并非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也不是一套耸人听闻的“读心术”,而是您深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解构情感奥秘的一位诚恳向导。它将带领您踏上一段自我发现与人际洞察的旅程,帮助您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智慧地与他人相处。 第一章:认识那个未知的你——自我探索的起点 我们常常觉得熟悉自己,但事实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角落。本书将从“认识你自己”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出发,运用心理学中经过验证的理论和方法,引导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 内在驱动力的觉醒: 了解是什么在真正地驱动着你的行为?是追求认可、逃避痛苦、渴望掌控,还是对意义的追寻?我们将剖析各种基本心理需求,帮助你识别出自己最核心的动机,并理解这些动机如何塑造你的选择和人生轨迹。 情绪的语言: 情绪是我们内心最直接的信号。本书将深入解读各种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的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对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你将学会如何识别、理解甚至转化那些让你困扰的负面情绪,拥抱积极的情绪力量。 思维模式的探索: 我们的想法并非总是客观真实,很多时候是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左右。我们将探讨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幸存者偏差等,以及它们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通过识别并挑战这些非理性思维,你可以获得更清晰的认知。 性格的棱镜: 性格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本书将介绍几种主流的性格理论,如大五人格模型,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自己性格的构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局限,并学习如何发挥性格优势,弥补不足。 隐藏的潜能: 每个人都拥有未被发掘的潜能。我们将探讨心理学中关于潜能激发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释放创造力,提升学习能力,拥抱新的可能性。 第二章:解码他人的心——人际关系的智慧 理解他人是建立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套观察和理解他人的心理学工具,让你在与人交往时,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互动模式和情感需求。 非语言沟通的密码: 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这些“无声的语言”往往比言语更能揭示真相。我们将深入解析各种非语言信号的含义,帮助你解读他人的真实情绪和意图,避免误解,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倾听的艺术: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声音,更是理解背后的情感和需求。本书将教授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同理心倾听、反思性倾听等,让你在倾听中建立信任,化解矛盾,深化关系。 人际互动模式的洞察: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容易成为冲突的中心?为什么有些关系总是充满摩擦?我们将分析常见的人际互动模式,例如互补模式、对称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关系的走向。学会识别这些模式,你将能更主动地引导人际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理解他人的动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动机。本书将引导你思考,对方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心理需求?是渴望被尊重、被接纳,还是希望得到关注?理解他人的动机,能让你以更 empathetically 的方式回应,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化解人际冲突的策略: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心理学视角的冲突解决策略,包括积极沟通、换位思考、妥协与合作等,帮助你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修复关系。 第三章:通往更健康心灵的实践之路 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践的指南。我们将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 自我关怀的艺术: 心理健康并非遥不可及,它源于日常的点滴关怀。本书将介绍心理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正念练习、情绪调节技巧、积极自我对话等,帮助你建立强大的内心支持系统。 建立健康的界限: 在人际交往中,清晰的界限是保护自我、维持关系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并建立健康的个人界限,学会拒绝,并优雅地表达自己的需求,避免被他人侵犯。 提升情商的秘诀: 情商(EQ)是影响我们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情商的构成,并提供一系列练习,帮助你提升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关系管理能力。 应对压力与挑战: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压力和挑战。本书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压力应对机制,例如认知重评、问题解决、情绪宣泄等,帮助你以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和进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本书将介绍成长型思维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思考和实践,培养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思维模式。 本书的独特之处: 科学严谨的心理学视角: 本书的内容基于成熟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拒绝猜测和臆想,力求提供最可靠的洞察。 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 通过丰富的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理解,让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鸣。 强调实践与应用: 本书不仅提供知识,更注重引导读者进行实践,将心理学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真正的改变。 非评判性的引导: 本书以一种温和、支持性的态度,引导读者探索内心,理解他人,避免了对个体行为的简单评判。 无论你是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还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大的和谐与成功,本书都将是你宝贵的财富。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一次长期的心灵陪伴,伴随你不断成长,活出更清晰、更丰盈的人生。翻开这本书,开启你与自己和他人更深刻的对话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惊喜。我原本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能“重口味”到什么程度,结果却发现它在“重口味”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极其理性而深刻的灵魂。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人性中的负面,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姿态,剥开层层伪装,展现出真实的个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自卑”和“补偿心理”的论述。作者用了很多非常生动的例子,来描绘那些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而产生种种过激行为的人。我从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影子,也看到了身边一些人的行为模式。这本书并没有对这些人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宽慰的视角。 书中关于“成瘾行为”的分析也极具价值。无论是对物质的依赖,还是对某种情感的过度追求,作者都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们了解成瘾的根源,以及如何才能摆脱它的控制。这对于那些正在与各种形式的成瘾作斗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 此外,关于“群体心理”和“从众心理”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在群体中,个体的判断力会受到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自我反思。它不是一本让你被动接受知识的书,而是一本让你主动去思考、去探索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充满冲击力的标题和封面深深吸引。读进去之后,发现内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甚至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直指人心。他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而是坦然地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通过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关于“权力欲”和“控制欲”的分析。作者用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欲望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人际关系,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到这些部分的时候,我时常会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倾向,以及这些倾向会对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有些不舒服,但却是非常宝贵的。 书中对“操纵”和“被操纵”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心理操纵手法,以及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别人操纵的对象。这对于提升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有帮助。我学会了辨别那些隐藏在甜言蜜语或恩威并施背后的动机,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另外,关于“嫉妒”和“攻击性”的章节,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都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些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了解了这些,我不再会对那些负面情绪感到那么排斥和恐惧,而是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但同时也给了我们理解和接纳这些复杂性的勇气。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心理学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经历了一场“洗礼”。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引人深思、让人受益匪浅的。作者以一种非常直接、毫不回避的方式,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既感到震撼,又感到着迷。 书中关于“攻击性”和“防御机制”的论述,让我对很多曾经不理解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其實是內心深處恐懼和不安的表現。作者用了很多心理学案例,非常生动地解释了這些機制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際關係中的權力鬥爭”的分析。作者非常細膩地描繪了人們在親密關係、家庭以及職場中,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爭奪和維持自己的權力。这让我更加警惕那些隱藏在表面和谐之下的暗流湧動,也讓我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處理這些權力關係。 此外,关于“創傷”對人一生的影響,也是本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作者詳細探討了童年創傷、情感創傷等是如何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以及如何才能走出創傷的陰影。這部分內容讓我深感同情,也讓我意識到,理解和接納曾經的傷痛,是邁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不仅仅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些复杂性的方法。它鼓励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他人,从而在复杂的人性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它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方式的书。

评分

终于忍不住要来写写我最近读完的一本书。一开始被书名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呈现出来的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剥开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潜意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 书中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分析,而且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轻易地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某些行为。例如,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很多不自信的时刻,原来很多时候的犹豫和退缩,都源于内心深处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心理学理论,给出了非常实用且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我尝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去理解和接纳自己,发现内心的平静感真的在悄悄增长。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教会我如何更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行为。以前,我很容易因为别人的某些举动而产生负面情绪,比如觉得被冒犯、被误解。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对方可能存在的压力、不安全感,甚至是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要为对方的行为找借口,而是说,当我能理解背后的原因时,我的反应就会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这种“看见”的力量,真的非常强大。 而且,书中关于“非语言沟通”的部分,简直是我的启蒙。之前我总是只关注别人说了什么,却忽略了他们身体的语言、微表情,甚至是语气的变化。现在,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细微的信号,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情绪和真实意图。这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帮了我大忙,在工作汇报、谈判甚至和家人朋友的日常交流中,都让我变得更加游刃有余。感觉自己好像突然解锁了“读心术”一样,但它并非神秘的魔法,而是基于科学原理的观察和分析。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看穿别人”。它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看懂”自己。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在不断地反思和认识自己。那些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在这本书的指引下,似乎都有了清晰的脉络。它鼓励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通往内心成长的路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容易被情绪左右、对人性感到困惑的“小白”,而是一个更具洞察力、更懂得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人。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人性的复杂性很好奇,但总是觉得那些心理学书籍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有趣,就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娓娓道来。他没有用那些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把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形象易懂。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说谎”和“识破谎言”的部分。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人在说谎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迹象,不仅仅是那些老生常谈的面部表情,还包括语言模式、行为习惯等等。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很多之前被我忽略的细节,原来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这让我对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书中还探讨了“依恋关系”对人一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让我非常有共鸣。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及我与家人、伴侣之间的相处模式,很多过去难以解释的矛盾和冲突,在这本书的分析下,变得清晰起来。作者提出的“安全依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复“不安全依恋”,让我看到了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 此外,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而做出不理智的判断。这本书帮我识别出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常见认知偏差,比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等。了解这些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心理学入门的指南,但它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去理解自己,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并最终找到通往内心平和与成长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