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精装版) |
| 作者 | 周国平 |
| 定价 | 45.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20114566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本书可以称作一个终有一死的人的心灵自传。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 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在写这本书时,作者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乃至zui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者对人性的了解已经足以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来看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 |
| 作者简介 | |
| 周国平,一九四五年生于上海,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主要译著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当女儿听说这就是小时候的爸爸时,一脸疑惑的神情。 我的书柜里竖着一张黑白照片,相纸有些发黄了,照片上是一个男婴,刚会站立的样子,站在一只木质大圆桶里。背景是一个门厅,那只大圆桶其实是一座楼梯扶手的下端,扶手十分宽大,漆得油亮。小男孩胖乎乎的,憨憨地笑着。女儿三岁时问我那是谁,当她听说就是小时候的爸爸时,抬起头望我,一脸疑惑的神情。事实上同样的疑惑也在我的心中,把这个小男孩和我联系起来的依据是许多年前父母的告知,这个联系如此抽象,我始终无法将它还原成我的具体生长过程。 据父母说,照片是在新新公司大厅里拍摄的。新新公司是解放前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在南京路繁华的地段,现在那里是上海食品公司。根据我的推算,父亲进这家公司当出纳员时的年龄是二十岁,两年后与我的母亲结婚,然后有了我的姐姐和我,二十九岁时上海解放,他离开了这家公司。我可以断定,在新新公司的九年是父亲一生中惬意的时期。我的证据是照片,在父亲和母亲的相册中,几乎全部照片都是这个时期拍的。那时候,父亲年轻英俊,显然喜欢游玩,经常携母亲在沪杭苏留影。从照片上看,父亲和母亲衣着体面,一双幼小的儿女十分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姐姐和我的照片多是幼儿阶段的,其后出现长期的空缺,我的弟妹们则几乎没有童年的留影,反映了家境的变化。读中学时,我曾仔细整理这些旧照片,因为老相册已破损,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本很像样的新相册,把它们安顿好。可惜的是,在中,相册里的绝大部分照片,由于父亲穿长衫和母亲穿旗袍,怕有“四旧”的嫌疑,都被我的妹妹烧掉了。 在进新新公司之前,父亲有一个穷苦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按照他的叙述,他三岁丧父,全家的生计主要靠比他大十多岁的大哥做工维持,他的母亲也做些织花边的零活贴补家用。十四岁时,他进一个周姓本家开的米店当了五年学徒,接着在天蟾舞台当了几个月售票员。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父亲经常念叨那一段苦日子,借此对我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现在我忽然想到,他这样做不只是在教育我们,也是在开导他自己,因为在离开新新公司之后,一方面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子女在增多和长大,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得困难,完全不能和新新公司时期相比,有必要向前追溯一个更低的参照标准。解放后,父亲调到税务局工作,没几年就下放了,先后在几家菜场当支部书记。他是解放初入党的,这一资历并未给他带来半点官运,他终老于基层干部的岗位。他自己对此倒没有怨言,工作得很投入,我很少见他闲在家里。二三十年间,他的工资一成不变地永远是七十四元,这一点钱要养活一家七口,其拮据可想而知。不过当时我并不觉得苦,饭总能吃饱的,只是当餐桌上有红烧肉时,几个孩子的眼睛不免会紧盯着别人的筷子。 姐姐和我的照片多是幼儿阶段的,其后出现长期的空缺,反映了家境的变化。 我的母亲比父亲年长两岁,年轻时曾在药厂做工,生下我的姐姐后就退职了。在我的早年印象中,她似乎生来是一个母亲,她的全部职责就是养育五个孩子。事实上,在我们自立之前,她的确永远在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忙碌。有一次,我在老相册中翻到四幅照片,是同一个美丽时髦女人的相片,有周曼华的亲笔。问母亲才知道,这位与周璇齐名的大影星曾是母亲的结拜姐妹,当时她们都住在钱家塘(后来的陕西北路)一带,经常在一起玩。这一发现令我非常吃惊,使我意识到母亲并非生来是为子女操劳的家庭妇女,她也有过花样年华。在我妹妹烧照片的革命行动中,周曼华的玉照当然没有幸免的可能。 母亲生性安静,总是勤勉而无声地做着家务,完全不像一般家庭妇女那样爱唠叨。父亲每个月把工资交给她,一家的生计安排就落到了她的肩上。她很会安排,譬如说,每逢中秋,我们家是买不起月饼的,但她一定会自制一批月饼,也很香酥可口。幼小年纪的我无忧无虑地享受着母亲的照料,哪里能体察她心中的压力。上小学时,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家里笼罩着异样的气氛。父亲不在家,母亲躺在床上,地板上一只木盆里盛满血水,邻居们聚在屋子里外议论着什么。三岁的小弟弟悄悄告诉我:妈妈生了个死孩子,是女的。五岁的大弟弟补充说:手还没有长成呢,爸爸用一只大铲子运走,丢到专门放死孩子的地方去了。我听见一个邻居在劝慰母亲,而母亲回答说:“死了还好些,活的还不允许把她弄死呢。”我默默听着,惊诧于母亲的悲苦和狠心,突然感觉到了小屋里笼罩着贫困的阴影。曾几何时,也是在这间小屋里,母亲在这同一只木盆里洗衣服,她的年轻的脸沐浴在阳光中,对着我灿烂地笑,这样甜美的情景仿佛遥远得不可追寻了。除了小的妹妹外,我有一个弟弟也是夭折的。据母亲说,他比我小一岁,生下后几天就死了。在我整个童年时代,我无数次地怀念这个我对之毫无印象的弟弟,因为他与我年龄接近,我便想象他如果活了下来,一定会是我的知己,于是为失去他而格外伤心。 虽然生活比较窘困,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仍是十分和睦的,我从未看见他们吵架。他们会为日常开支烦恼,但从来不曾抱怨命运。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他们把这样的生活方式视为天经地义。也许当时多数人家都是这样过日子的,所以并不显得难以忍受。童年的家境使我习惯了过节俭的生活,在以后的生涯中,物质上的艰苦对于我始终不成为一个问题,我从来不觉得节俭是一种痛苦。由于是我全然陌生的,我也不觉得是一种幸福。直到现在,虽然常有机会瞥见别人的生活,我仍自然而然地觉得那是一种与我无关的东西,对之毫不动心。父亲和母亲给予我的另一笔遗产是老实做人。他们都是本分人,压根儿不知道有玩心眼这种事,在邻里之间也从来不东家长西家短。这种性情遗传给了所有子女,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都拙于与人争斗,在不同程度上显得窝囊。我的妻子和朋友在接触了我的家人以后,都不禁为他们的老实而感慨。比较起来,我算不窝囊的,但是我以及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其实是我后来的所谓成功掩盖和补偿了我的窝囊罢了。 我的家庭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如果要查文化传承,就更无渊源可循了。无论父系还是母系,上一辈亲属里找不出一个读过中学的人。我的父亲在其中算是有文化的,但也只读过小学,靠自学才粗通文墨,母亲则是通过扫盲才识字的。父亲的柜子里只有少得可怜的书,基本上是干部学习资料之类,此外有几本苏联反特小说和一本福尔摩斯探案,表明父亲也曾经有过一点儿消遣的阅读。高考报名前,上海一所大学为考生提供咨询,一位老师听我说要报文科,问我是否受了家庭的影响,我能举出的只有父亲柜子里的一套《毛选》。 我有一些朋友也出身平凡,但他们能够在家谱中追溯到某个显赫的先人,我却连这种光荣也丝毫没有。为了奚落他们也为了自嘲,我向他们阐发了一个理论:第二等的天才得自家族遗传,等的天才直接得自大自然。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因为我不是天才。不过,就理论本身而言,多少有一点道理。历史上有一些人才辈出的名门,但也有许多天才无家族史可寻。即使在家族中,所能遗传的也只是高智商,而非天才。天才的诞生是一个于家族的自然事件和文化事件,在自然事件这一面,毋宁说天才是人类许多世代之精华的遗传,是广阔范围内无血缘关系的灵魂转世,是钟天地之灵秀的产物,是大自然偶一为之的杰作。 ……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书名《正版书籍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精装版)》就一下子抓住了我。你知道,我们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像个陀螺,被各种事情推着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真正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所以,看到“心灵自传”这几个字,我就有种莫名的冲动,想知道这位作者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又是如何与岁月和解,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性情的。而且,加上“精装版”的字样,更添了几分庄重感和珍藏的价值,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心灵艺术品。我当时脑子里就想,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迷茫、关于坚持的故事?会不会有一些人生哲理的闪光点,能让我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帮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能多一份从容和智慧?我期待着,在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能走进一个别样的心灵世界,与作者一起经历一段心灵的旅程,发现那些被时光悄悄珍藏起来的,属于“岁月与性情”的独特印记。
评分坦白说,我对“自传”类型的书籍一直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些畏惧的心态。好奇的是,可以窥探别人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一些不曾有过的体验和感悟;畏惧的是,有时候过于直白的叙述,可能会让人感到沉重或者不适。但是,《正版书籍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精装版)》这个书名,却巧妙地平衡了这种情绪。它用“岁月”和“性情”这两个词,给我一种温暖而包容的预感。我设想,作者的叙述方式,也许不会是单调的事件罗列,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独白,一种与自己的对话。也许,他会借由回忆过往的经历,来反思自己性格的形成,审视自己价值观的演变,并且探讨那些影响他人生走向的关键时刻。我尤其期待,在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去处理那些人生的“不如意”,那些挫折、那些遗憾,是否能在他的笔下,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升华为一种更加豁达的人生境界。这本书,让我觉得,它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过去,更是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指南,一个关于如何安顿内心,找寻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
评分当我看到《正版书籍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精装版)》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一个在时光的河畔,静静梳理着过往的人。他不是在回忆那些轰轰烈烈的壮举,也不是在倾诉那些惊心动魄的遭遇,而是在认真地品味那些渗透在生命中的细微之处,那些塑造了他内在世界的点滴情感与思绪。我猜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或许会是朴实而真诚的,不加任何修饰,直抵人心。作者可能不会刻意去迎合读者的喜好,而是用一种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展现他自己的生命本色。“性情”,这个词在我看来,包含了太多东西,有人的秉性、有人的脾气,更有人的内在品格。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作者如何去理解、去接纳,甚至去升华自己的性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我期待,读完这本书,能让我对“自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而珍贵的“性情”。
评分这本《正版书籍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精装版)》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非常别致。那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色彩搭配,以及字体选择上流露出的淡淡的复古韵味,都给我一种“岁月静好”的联想。封面上,我仿佛看到了一段段被时光打磨过的故事,正静静地等待着被翻阅。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浮于表面的文字,而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地品,才能体会到它醇厚而深远的香气。也许,作者会以一种非常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自己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从童年懵懂的时光,到青年时代的青涩与叛逆,再到中年后的沉淀与感悟。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去探讨“性情”这个话题。在我们这个强调效率和结果的时代,很多时候,“性情”似乎被忽略了,甚至被看作是发展的阻碍。但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性情,才是他最独特的灵魂所在,是他在人生长河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解读“性情”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更加丰盈而迷人。
评分《正版书籍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精装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经典的作品,它们往往都有一种超越时间的生命力,能够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我设想,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一定是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洞察,才能将“岁月”和“性情”这样两个宏大而又个人化的主题,融为一体,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或许不是那种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故事,而是更侧重于内心的描绘,关于一个人如何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岁月”的无情流逝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性情”的。是坚持?是豁达?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智慧?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与时间握手言和,如何在经历了风雨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