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

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应勇 著
图书标签:
  • 毛诗
  • 郑风
  • 比义
  • 诗经
  • 古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传统文化
  • 文学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7832
商品编码:257679881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

定价:89.00元

作者:史应勇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8087832

字数:

页码:6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对《诗经》的诠释,与对其他任何经典的诠释一样,很难实现诠释的统一性。一部《诗经》的诠释史,让我们对这种不一致性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过去尽人皆知,汉代的《诗》家就有齐、鲁、韩、毛四家,宋人解《诗》又大不同于汉学,而吕祖谦、严粲、朱熹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诗经》诠释又各自不同,清代《诗经》学号称宗汉学,但从陈启源到马瑞辰,也各有不同。
  《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从“郑王之争”这一个侧面,试图通过文献的清理,来映证中国经典诠释学这一大课题。

目录


导言:《诗经》的诠释学思考
凡例
国风
周南
关雎
葛覃
汝坟
召南
鹊巢
采蘋
甘棠
羔羊
邶鄘卫谱
邶风
柏舟
绿衣
日月
终风
击鼓
谷风
泉水
静女
新臺
鄘风
干旄
卫风
考槃
硕人

王风
丘中有麻
郑风
羔裘
山有扶苏

野有蔓草
齐风

东方之日
南山
敝笱
猗嗟
魏风
汾沮洳
唐风
蟋蟀
椒聊
绸缪
羔裘
葛生
秦风
驷贼
小戎
蒹葭
晨风
无衣
权舆
陈风
东门之扮
衡门
东门之池
株林
桧风
素冠
豳风
七月
鸱鹗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我
小雅
鹿罭
四牡
皇皇者苹
常棣
伐木
采薇
南有嘉鱼
彤弓
六月
……

作者介绍


文摘


《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
  《甘棠》
  “《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国。”(序)
  郑笺:“召伯,姬姓,名爽,食采於召,作上公,为二伯,后封于燕。此美其为伯之功,故言伯云。”
  王肃云:“召伯听讼於甘棠,爱其树,作《甘棠》之诗也。”(《孔子家语,好生第十》王肃注)
  应勇案:《释文》:“爽……召康公名也。《燕世家》云:与周同姓。孔安国及郑皆云尔。皇甫谧云:文王之庶子。”《正义》:“谓武王之时,召公为西伯,行政於南土,决讼於小棠之下,其教著明於南国,爱结於民心,故作是诗以美之。经三章,皆言国人爱召伯而敬其树,是为美之也。……笺'召伯,至'伯云'正义曰:《燕世家》云:召伯爽与周同姓。是姬姓,名爽也。皇甫谧以为文王庶子,未知何所据也。……食采文王时,为伯武王时……故《郑志》张逸……问之云:'《诗》传及《乐记》:武王即位,乃分周公左、召公右为二伯。文王之时,不审召公何得为伯?'苔曰:'《甘棠》之诗,召伯自明,谁云文王与纣之时乎?'是郑以此篇所陈,巡民决讼,皆是武王伐纣之后,为伯时事。郑知然者,以经云召伯,即此诗召公为伯时作也。……明所美亦是为伯时也。若文王时,与周公共行王化,有美即归之於王。……武王之时,召公为王官之伯,故得美之,不得系之於王。”此条《正义》下未见引王肃义解,据《孔子家语》王肃注,则郑与王解小序之角度不同,郑重在解召伯其人,王肃则重在解《甘棠》诗之来由。《正义》之说显然与王肃说近。朱熹《集传》亦近王肃说而远郑说,曰:“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恩,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亦曰:《鲁诗》说亦无不同——“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甘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又曰:“《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陕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之。”《齐诗》说则曰:“召公,贤者也,明不能与圣人分职,常战栗恐惧,故舍于树下而听断焉,劳身苦体,然后乃与圣人齐,是故《周南》无美而《召南》有之。又曰:古者春省耕以补不足,秋省敛以助不给,民勤于财则贡赋省,民勤于力则功业牢。(陈乔枞云:'业、牢,是筑、罕之譎。《殼梁》庄二十九年《传》:民勤于力则功筑罕。,可证。)为民爱力,不夺须臾,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为妨农业之务也。”《韩诗》说曰:“昔者周道之盛,召伯在朝,有司请营召以居。召伯曰:嗟!
  ……

序言



《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毛诗》的注释和阐释传统进行一次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尤其聚焦于汉代郑玄与王肃两位大家在“比义”解释方法上的异同及其对后世经学的影响。全书以宏大的“古学纵横”视野为基调,力求超越传统的文本对勘,深入挖掘儒家经典诠释学的深层逻辑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本书并非对《毛诗》文本的逐篇注释,亦非单纯的文献辑录,而是以“比义”作为核心切入点,剖析历代学者如何理解诗篇中“比”的运用及其蕴含的政治伦理、社会风貌与宇宙观。 第一部分:经学源流与“比义”的理论基础 本部分首先追溯先秦两汉经学发展的脉络,尤其关注《诗经》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地位。重点阐述“比”在《周礼》《仪礼》《礼记》等早期典籍中的语义流变,奠定理解郑玄和王肃所面对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周代诗教的遗绪 探讨孔子所倡导的“温柔敦厚”诗教,如何成为后世阐释的圭臬。分析早期诗歌的“风”“雅”“颂”分类及其各自的教化功能,为理解后世“兴”与“比”的区分与融合埋下伏笔。 第二章:汉代经学的范式确立 梳理汉代独尊儒术后,《毛诗》如何在官方学术中占据主导地位。重点考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诗学解释的影响,以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解释路径上的根本分歧。本章将阐明,郑玄和王肃的“比义”观,正是对前代思潮的继承与突破。 第二部分:郑玄“比义”体系的构建与辨析 郑玄作为集汉代经学之大成的学者,其对《毛诗》的笺注影响深远。本部分着重解析郑玄如何在其博大精湛的学问体系中安放“比义”的解释框架。 第三章:郑玄的“义理”观与《诗经》的关连 分析郑玄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礼乐制度来解释《诗经》,强调其解释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别关注郑玄对诗中“物”的象征意义的界定,即任何自然现象或器物,皆可内含深切的政治教化意义。 第四章:郑玄比义的范畴与实践 详细考察郑玄注释中“比”的几种典型运用方式: 隐喻性比义: 解释如何由表象直指内涵,如以水喻德行,以风喻教化。 政治性比义: 解释诗篇如何影射具体的朝政得失、君臣贤愚。 礼制性比义: 解释诗中提及的器物、祭祀等如何体现周礼的规格。 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辨析郑玄解释的严谨性与有时略显牵强的部分,揭示其“以义统辞”的学术倾向。 第三部分:王肃“比义”的转向与新阐释 王肃生活于魏晋之交,其学说标志着对汉学解释范式的一种反拨与重塑。本部分深入探讨王肃如何从郑玄的庞大体系中脱颖而出,开创其独特的“比义”解释路径。 第五章:王肃与对汉学的“复古”姿态 阐释王肃所处的学术环境——儒学衰微,玄学盛行。他力图以更质朴、更贴近文本字面意义的方式重振诗学。本章着重分析王肃对郑玄某些过度穿凿之处的批判性继承。 第六章:王肃“比义”的语言学倾向 聚焦于王肃解释方法的特点: 重训诂: 王肃在字词的本义和古音上的考证,如何影响他对“比”的理解,倾向于从词源学上寻求解释的合理性。 祛除玄理: 比较王肃与郑玄在解释中对阴阳五行等形而上学解释的取舍,王肃如何试图将诗意拉回具体的社会人事。 比义的“平实”追求: 分析王肃如何通过更直接的类比或叙事重构来解释“比”,使其解释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但也可能丧失部分汉学深层意蕴。 第四部分:郑王比义的比较研究与后世影响 本书的精华在于对郑玄与王肃两种主要“比义”解释路径进行细致的、对标式的比较分析,并追踪这种分野对后世诗学乃至整个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影响。 第七章:关键文本的对勘与分野 选取《毛诗》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涉及政治讽喻、婚姻爱情、田猎祭祀等主题),逐一对比郑玄与王肃的“比义”阐释,重点剖析: 解释的差异点: 是义理层次的差异,还是词语理解的差异? 解释的互补性: 两家解释是否存在相互印证的可能? 解释的侧重: 郑玄重在“寓教于化”,王肃重在“达其本意”。 第八章:经学史上的“郑王之争”及其遗产 探讨宋代以后,经学家如何看待郑玄和王肃的异同。分析朱熹等理学家在吸收二家之长时,如何进一步确立“格物穷理”下的诗歌解读方式,以及他们对郑王体系的扬弃。本书认为,郑王“比义”的争论,实则反映了儒家在解释经典时,如何在历史性、教理性与文本性之间进行永恒的张力调适。 结语:古学视野下的“比义”回望 本书最后总结,郑玄与王肃的“比义”阐释,共同构筑了《毛诗》阐释学的两大支柱。理解他们的差异,即是理解中国古代经学解释策略的复杂性与活力。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注释经典,更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重塑“诗教”的实践过程。本书的价值在于,以一种纵横捭阖的古学视角,使读者得以洞察这两座高峰在解释学理论上的深刻对话与影响。全书论证严密,引证详实,力求还原古代经师对经典的虔敬与创造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学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看到《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大概又是一本冷门但极具价值的学术专著。我对“比义”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非常核心的一个理论,尤其是在《诗经》的解读上,比兴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郑玄和王弼,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大儒,他们对《毛诗》的注解,影响深远。但往往我们在阅读《毛诗》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文本本身,对于注解中的具体方法和思想,了解不够深入。《毛诗》的“比义”,到底是怎么被郑玄和王弼理解和阐发的?他们各自的侧重点又在哪里?是重在政治教化,还是重在抒情达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书如果能详细梳理这两位大家在“比义”解读上的思路,并辅以具体的文本例证,我相信这对于理解《毛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以及古代经学的发展,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揭示一些我过去不曾注意到的细节。

评分

刚看到《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这个书名,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一种学术研究的画面感,感觉这本书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究那些更深邃的哲学和文学命题。郑玄和王弼,都是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对《毛诗》的解读,构成了我们理解《诗经》的重要依据。而“比义”作为《诗经》解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意义。《毛诗》中的“比”,究竟是如何被郑玄和王弼在各自的学术体系中进行阐释的?他们的阐释方式是否有所不同?是否有相互印证之处,又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析《毛诗》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通过郑玄和王弼的注疏,揭示出他们解读“比”的逻辑和方法,甚至能引申出他们背后所体现的政治、哲学思想。这种跨越学派、跨越时代的比较研究,一定能为我们理解《毛诗》及其注解的演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不得不说,《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毛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活水,而郑玄和王弼的注解,则是流淌在这源头活水之中的两股重要支流,它们的交汇与碰撞,必然能激荡出思想的火花。尤其“比义”这个角度,在《毛诗》的解读中尤为关键。“比”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郑玄的注,以博洽淹识著称,他如何解读“比”?王弼的注,以玄远通达见长,他又如何处理“比”?这其中必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两位大家在“比义”解读上的细微之处,比如对某个具体“比”的分析,他们是如何解释“所比”和“能比”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指向诗歌的整体意义。这种微观的、深入的研究,往往能让我们看到学术的深度和严谨,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毛诗》的丰富内涵。

评分

这本《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的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深邃劲儿,光是“比义发微”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要挖深层含义,揭示不为人知的奥秘。《毛诗》作为诗经的早期传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郑玄、王弼又是古代重要的经学大家,他们的注疏往往是理解《毛诗》的钥匙。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两位大家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他们对于《毛诗》中“比”的运用和解读,那无疑是对《毛诗》研究的重大推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一些经典篇目,比如《关雎》、《硕鼠》等,进行细致的“比义”分析,看看郑玄和王弼是如何通过比兴手法来阐释诗歌的意蕴,以及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这种微观的深入剖析,往往比泛泛而谈更能触及经典的精髓。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学术上的新见解,也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古人解读经典的智慧和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

评分

《古学纵横:《毛诗》郑王比义发微》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研究的精细。《毛诗》作为中国诗歌的开端,其每一字每一义都值得细细品味,而郑玄和王弼作为古代经学史上的泰斗,他们的注疏更是我们解读《毛诗》不可或缺的指南。这本书如果能聚焦于“比义”这一特定视角,深入剖析郑玄和王弼在解读《毛诗》中的“比”时所展现出的独特之处,那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研究。我尤其好奇,他们是如何看待“比”与“兴”之间的关系的,以及在不同的篇章中,“比”的运用是否有不同的功用。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证,例如选取某几首诗,详细对照郑玄和王弼的注疏,分析他们是如何阐释诗歌中的比喻,是如何通过“比”来揭示深层含义,甚至是如何将“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意图相结合,我相信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毛诗》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